人物簡介
簡介至道三年(997)任判三司鹽鐵勾院。咸平二年(999)任宣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鴻漸,號金龜子。陳堯佐從子。少以文學(xué)知名。太宗淳化中,與父堯封同以進(jìn)士廷試,中第而辭不就,愿擢其父,帝許之。真宗咸平初為天水縣尉。獨(dú)好《太玄經(jīng)》,著《演玄》以進(jìn),召試學(xué)士院,授儀州軍事推官。官終耀州節(jié)度推官。有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仁宗景祐元年進(jìn)士。與蘇緘齊名。官至屯田郎中。卒葬長洲,子孫因定居。有《經(jīng)史解題》、《群書新語》。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五四張龜年,仁宗景祐中知巴州。又據(jù)《宋史》卷一○《仁宗紀(jì)》,明道二年有知耀州富平縣事張龜年?!?a target='_blank'>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二、一四五,張龜年于明道二年權(quán)鎮(zhèn)海軍節(jié)度推官,擢著作佐郎;慶歷三年十二月由秦鳳路都監(jiān)、內(nèi)藏庫副使降為遠(yuǎn)小監(jiān)當(dāng)。是否一人待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53—1135
【介紹】:
宋南劍州將樂人,字中立,號龜山。神宗熙寧九年進(jìn)士。調(diào)官不赴。先后師事程顥、程頤,杜門不仕十年。歷知瀏陽、余杭、蕭山,改荊州教授。金人攻汴京,堅論嚴(yán)為守備,除右諫議大夫;又反對割三鎮(zhèn)以乞和,兼國子監(jiān)祭酒。指斥蔡京蠹國害民,力辟王安石之學(xué)。高宗立,除工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專事著述講學(xué)。卒謚文靖。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號為程門四先生,又與羅從彥、李侗等同列南劍三先生。其學(xué)術(shù)后被奉為程氏正宗。有《二程粹言》、《龜山先生語錄》、《龜山集》。
全宋詩楊時(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學(xué)者稱龜山先生,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jìn)士,調(diào)官不赴,先后從程顥、程頤學(xué),世傳有“程門立雪”之佳話。年四十后始出,歷知瀏陽、馀杭、蕭山縣,張舜民薦為荊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為秘書郎,未幾除邇英殿說書。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又兼國子祭酒,力排和議。乞致仕,提舉崇福宮。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讀,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提舉洞霄宮,致仕。著書講學(xué),東南學(xué)者推為程氏正宗。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有《龜山集》。事見清毛念特《宋儒龜山楊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二八有傳。楊時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龜山集》為底本。校以清順治八年楊令聞雪香齋刊本(簡稱順治本),光緒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簡稱光緒本)等。光緒本多出底本詩八首,今又從《嚴(yán)陵集》等書中輯得集外詩,合并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六七五楊時(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世稱龜山先生,南劍州將樂(今福建將樂)人。熙寧九年中進(jìn)士第,調(diào)官不赴,師事程顥、程頤,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歷知瀏陽、馀杭、蕭山三縣,為荊州教授,召為秘書郎,遷著作郎。除邇英殿說書,拜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兼國子祭酒。乞致仕,除徽猷閣待制、提舉嵩山崇福宮。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復(fù)兼侍講。連章丐外,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優(yōu)游林泉,以著書講學(xué)為事。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著有《三經(jīng)義辨》、《論語解》、《經(jīng)說》、《語錄》(存)、《二程粹言》(存)、《龜山集》(存)等,東南學(xué)者推為「程氏正宗」。見胡安國《龜山先生墓志銘》(《龜山集》卷首),《宋史》卷四二八本傳,《直齋書錄解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一一李龜長,崇寧三年為通仕郎、陳州西華縣丞,政和七年官大理寺權(quán)評事。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三之二五、職官六八之三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3—1145
【介紹】:
宋福州永福人,字德邵?;兆诔鐚幬迥赀M(jìn)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欽宗時三上章劾秦檜專主和議,植黨專權(quán),遂奪檜職。累遷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給事中。司諫詹大方希檜意,劾龜年附麗匪人,落職歸籍。
全宋詩黃龜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號竹溪先生(《吳興備志》卷一三),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遷居鄞縣(今浙江寧波)?;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進(jìn)士,調(diào)洺州司理參軍。累官河北西路提舉學(xué)士,入為太常博士。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拜監(jiān)察御史。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為修政局檢討官。擢殿中侍御史,累遷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五、五七、六一、六五)。三年,遷給事中。論者議其陰結(jié)大臣,素?zé)o直聲,罷領(lǐng)祠祿(同上書卷六八)。十四年,因嘗論秦檜落職,隱居昌國縣馬秦山。十五年卒(同上書卷一五四),年六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一、元《延佑四明志》卷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黃龜年(一○八三——一一四五),字德邵,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崇寧五年登進(jìn)士第,調(diào)洺州司理參軍,累官太常博士。建炎中,為屯田員外郎;四年,拜監(jiān)察御史。紹興二年,除左司員外郎、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尋遷殿中侍御史。劾秦檜專主和議,沮止恢復(fù),植黨專權(quán),遂褫檜職。除太常少卿,累遷起居舍人、起居郎、中書舍人。三年,言者劾龜年陰結(jié)大臣呂頤浩,致身要地,坐罷官,寓居四明。十四年,言官又希秦檜意劾龜年附麗匪人,落集賢殿修撰,本貫居住。次年八月卒,年六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一有傳,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五三、五五、五七、六○、六一、六五、六八、一五一、一五四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6—1137
【介紹】:
宋湖州德清人,字必先,號龜溪。徽宗政和五年進(jìn)士。歷明州通判。為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在任知無不言,前后近四百奏,言甚切直。移吏部尚書兼權(quán)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高宗紹興四年,知鎮(zhèn)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尋任參知政事。與張浚不和,出知明州。七年,遷知樞密院事。卒謚忠敏。有《龜溪集》。
全宋詩沈與求(一○八六~一一三七),字必先,德清(今屬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jìn)士,補(bǔ)歸安尉,累遷通判明州。高宗召對,除監(jiān)察御史。歷兵部員外郎、殿中侍御史,以議遷都事,出知臺州。召還,再除侍御史,遷御史中丞,移吏部尚書兼權(quán)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未幾奉祠。紹興四年(一一三四),起知鎮(zhèn)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召除參知政事。五年,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七年,隨高宗至建康,遷知樞密院事,卒,年五十二。謚忠敏。著有《龜溪集》十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蚺c求詩,以《四部叢刊續(xù)編》明刊《沈忠敏公龜溪集》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五五沈與求(一○八六——一一三七),字必先,號龜溪,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政和五年登進(jìn)士第,累遷至明州通判。建炎三年除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知無不言,前后幾四百奏,言甚切直。移吏部尚書兼權(quán)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紹興四年,知鎮(zhèn)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復(fù)以吏部尚書召,除參知政事。五年,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與張浚有隙,出知明州。七年,除同知樞密院事,遷知樞密院事,卒,年五十二。謚忠敏。著有《龜溪集》十二卷。見劉一止《知樞密院事沈公行狀》(《苕溪集》卷三○),《宋史》卷三七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彥益。徽宗政和八年進(jìn)士。授仙居縣尉,有惠政。改楚州司錄。靖康之變,楚師勤王者歸,道過州境,以犒薄鼓噪為亂,明龜至軍中撫諭,事遂息。累官知興國軍,奉祠。與汪思溫等結(jié)社林下,稱四明五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4—1170
【介紹】:
宋溫陵人,后徙潮州,字元龜。高宗建炎初,廷試第二,差監(jiān)登聞鼓院,奉祠。趙鼎謫潮州,日從講學(xué)。后知連州,張浚亦謫居,命其子?xùn)蚺c講學(xué)。孝宗時,遷禮部侍郎、諫議大夫,上疏劾湯思退主和誤國罪,改兵部侍郎,官終禮部尚書。
全宋詩王大寶(一○八九~一一六五),字元龜,潮州(今屬廣東)人。高宗建炎初進(jìn)士,授南雄州學(xué)教授,移病歸。差監(jiān)登聞鼓院,主管臺州崇道觀。知連州、袁州。進(jìn)《詩》、《書》、《易解》,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除國子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二十六年,出知溫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七五)。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因忤湯思退,提舉太平興國宮,尋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為禮部尚書。議者劾其乞復(fù)行錢非是,仍致仕,尋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全粵詩·卷二七王大寶(一○八九 — 一一六五),字元龜。海陽(今潮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廷試進(jìn)士第二,授南雄州教授,移病歸。差監(jiān)登聞鼓院,主管臺州崇道觀,復(fù)累年。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起知連州,后移袁州。進(jìn)《詩》、《書》、《易解》,紹興二十五年除國子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翌年,出知溫州,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宋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力贊張?;謴?fù)之議。未幾,以忤湯思退,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提舉太平興國宮,尋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為禮部尚書。言官劾其乞復(fù)免行錢非是,詔致仕。尋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七有傳。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八四王大寶(一○九四——一一七○),字元龜,潮州揭陽(今廣東揭陽)人。建炎初廷試第二,授南雄州教授。差監(jiān)登聞鼓院,奉祠,起知連、袁州。時趙鼎、張浚謫居,大寶日與游從講學(xué)。除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出知溫州,提點福建路刑獄,改廣東。孝宗立,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徙兵部侍郎。力請致仕,乾道初起復(fù)禮部尚書。六年卒,年七十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五,《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四,《宋史》卷三八六本傳,《宋史新編》卷一四三,《南宋書》卷三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邵武人,一作武陽人,字太和,號龜津?;兆谥睾驮赀M(jìn)士。初為南方小吏。馬伸以御史宣慰諸道,辟為僚屬,得從受業(yè)。伸沒,嘗輯其事狀。高宗紹興中為辰州通判,睹郵報秦檜自陳其存趙之功,徑取所輯事狀送尚書省,秦檜怒,下兌荊南詔獄,坐削官竄真陽。檜死,始放還復(fù)其官,尋卒。
全宋文·卷三九二三何兌,字太和,號龜津,邵武(今福建邵武)人,鎬父。重和元年進(jìn)士及第,授廣西提點刑獄檢法官,歷知興化縣。建炎初,馬伸撫諭荊廣,辟為屬官,授以《中庸》,且告以平生出處大節(jié)。兌守其學(xué)終身不少變,鄉(xiāng)人敬愛,至以「中庸何公」目之。于他經(jīng)亦無所不學(xué),尤盡心于《易》,作集傳若干卷。紹興中通判辰州,取所輯馬伸事狀徑達(dá)尚書省,忤秦檜,下荊南詔獄,削官竄真陽。檜死,復(fù)官還里,奉祠逾年而卒。見《朱熹文集》卷七七《味道堂記》,《宋史》卷四五五《馬伸傳》附,《宋元學(xué)案》卷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九四、一四八、一八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