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真定人,字伯中。王化基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jìn)士。累擢知制誥。仁宗以其恬于進(jìn)取,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罷為資政殿學(xué)士、知許州。皇祐初,除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xué)士、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每御前進(jìn)讀,至前代治亂之事,必再三諷諭。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
全宋詩王舉正,子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第進(jìn)士,知伊闕、任丘縣。擢知制誥,為翰林學(xué)士。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中。以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許州。仁宗皇祐初拜御史中丞,四年(一○五二),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為樞密副使(《宋史》卷二一一),出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嘉祐五年(一○六○)以太子少傅致仕(《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卒,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nèi)制集》五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四○○王舉正(九九一——一○六○),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王化基子。以蔭補(bǔ)秘書省校書郎。后進(jìn)士及第,知伊闕、任丘縣,累遷至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與修《三朝寶訓(xùn)》、起居注。擢知制誥,為翰林學(xué)士,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出知許州、應(yīng)天府?;实v初,拜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xué)士、禮部尚書,知河南府,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嘉祐四年以太子少傅致仕,五年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nèi)制集》五十卷。見《隆平集》卷六,《宋史》卷二六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1
【介紹】:
宋真州六合人,字孝公。以蔭補(bǔ)官。初任通州司戶參軍,累遷金壇縣令,有治聲。坐誣告免官,吏民冤惜之。后復(fù)官,至大理寺丞,知隴州汧陽縣。以秉性端厚亮直,遇事明辨,為名公時人所知。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九三王廷老(一作庭老),字伯揚,熙寧四年為兩浙路提刑兼提舉鹽事。八年任度支郎中、兩浙路轉(zhuǎn)運使。以擅增役錢,為諫官所劾,追兩官勒停。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二、二二四、二六○、二六八、二七二,《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一五、六六之三九,《宋史》卷三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jìn)士,授建州司理參軍(清乾隆《福清縣志》卷一四)。神宗熙寧中為太常博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校書郎(同上書卷四○七)。三年,知饒州(同上書卷四○八)。六年,為刑部員外郎、都官郎中(同上書卷四五七)。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簡介熙寧五年(1072)任康州知州。元祐二年(1087)任司門郎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汀州長汀人,字伯庸。家貧授徒,與陳軒交厚。神宗元豐間,軒來守郡,割俸錢五十萬饋格,格悉歸諸郡庠,置田數(shù)百畝,以贍生徒。汀學(xué)校有田自此始。卒年七十七。
全宋文·卷三二○一王格,政和七年提舉河?xùn)|路學(xué)事。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之二一,《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6—1154
【介紹】:
宋鳳翔府成紀(jì)人,字伯英。好騎射,負(fù)才氣,起于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欽宗靖康至高宗建炎、紹興間,與金人戰(zhàn),屢立奇功。曾討江淮,平苗劉,破李成,皆著勞績。紹興十一年拜樞密使。知朝廷欲罷兵,首請納所統(tǒng)兵,力贊議和。秦檜盡罷諸將兵權(quán)付俊。歲余無去志,檜使江邈論罷之。累封廣、益國公,進(jìn)封清河郡王,拜太師。與韓世忠、劉锜、岳飛并為南宋四大名將。然岳飛冤獄,俊獨助檜成其事,為世所鄙。卒謚忠烈。
全宋詩張?。ㄒ弧鸢肆灰晃逅模植?,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兆谡推吣辏ㄒ灰灰黄撸?,為都指揮使。宣和間累轉(zhuǎn)武功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江南招討使。紹興元年(一一三一),改江淮路招討使,拜太尉。屯兵建康,置司盱眙,屢立戰(zhàn)功,為中興四將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九,謚忠烈。事見《海陵集》卷二三《張循王神道碑》,《宋史》卷三六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八五一張?。ㄒ弧鸢肆灰晃逅模?,字伯英,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早年以武功授保義郎。靖康初奮力抗金,授武義大夫,權(quán)河北十三將。勤王,高宗(時為康王)擢為元帥府統(tǒng)制,累功轉(zhuǎn)榮州刺史,遷至拱衛(wèi)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建炎四年入衛(wèi),拜檢校少保。紹興初以江淮招討使討平叛將李成,拜太尉。紹興四年為浙西、江東安撫使,屯建康,敗偽齊劉猊,拜少保,改淮南西路宣撫使。紹興十一年,力贊和議,與秦檜意合,且首請納兵,拜樞密使。次年春,進(jìn)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追封循王,謚忠烈。俊為南宋四大名將之一,然其主和議、助秦檜成岳飛冤獄,為世所鄙。見周麟之《張循王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三六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6—1173
【介紹】:
宋濟(jì)南章丘人,南渡后居明州鄞縣,字伯禮。王次翁子。高宗紹興二年進(jìn)士。充明州教授,累擢侍御史,直言敢諫,抨彈所及,無絲毫顧忌。歷知閬州、夔州、溫州,以治績聞。平生博覽載籍,至老未嘗釋卷。有《歷山集》、《云安集》、《資治編年》、《宏詞集要》、《夔路圖經(jīng)》等。
全宋詩王伯庠(一一○六~一一七三),字伯禮,祖籍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遷居鄞縣(今屬浙江),次翁子。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jìn)士。歷明州教授,通判平江府,侍御史,知閬州、夔州、溫州。孝宗乾道九年卒,年六十八。有《歷山集》、《云安集》,均佚。事見《攻愧集》卷九○《侍御史王公行狀》。
全宋文·卷四三九四王伯庠(一一○六——一一七三),字伯禮,本貫濟(jì)南章丘(今山東章丘),南渡后移居鄞縣(今浙江寧波),次翁子。紹興二年登進(jìn)士第,為吉州左司理參軍。試教官,改明州州學(xué)教授,充左宣教郎、直秘閣。紹興十四年,授兩浙東路安撫司參議官。通判平江軍府,徙鎮(zhèn)江。乾道初,除戶部左曹郎官,擢殿中侍御史,遷侍御史。歷知閬、夔、溫諸州。乾道九年,終于州治,年六十八。著有《歷山集》、《云安集》、《奏議告謀》、《資治編年》、《宏詞集要》、《夔路圖經(jīng)》等。見樓鑰《侍御史左朝請大夫直秘閣致仕王公行狀》(《攻愧集》卷九○)。
人物簡介
簡介紹興元年(1131)任秀州知州。紹興十六年(1146)任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五羊人,字伯言。高宗紹興十年,隨外祖守黃州,訪蘇軾遺跡。有《東坡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平江路常熟人,字師德。高宗紹興十二年進(jìn)士。授湖州德清縣尉,又試教官,授溫州教授。工詩,與張孝祥友善。卒年五十。有《聽雨集》。
全宋詩王伯廣,字師德,常熟(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jìn)士,調(diào)湖州德清尉。歷溫州教授,移常州教授,未赴而卒,年五十。有《聽雨集》,已佚?!肚俅ㄖ尽肪戆擞袀?。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四三王伯廣,字師德,平江府常熟(今江蘇常熟)人。登紹興十二年進(jìn)士第,調(diào)湖州德清尉,選授溫州教授。伯廣工于詩,四六亦為人所稱。與張孝祥游,詩簡往復(fù)。著有《聽雨集》。見《重修琴川志》卷八,《吳中人物志》卷七,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二九,《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四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伯淮,東牟(今山東蓬萊)人(《洞霄詩集》卷二)。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知安溪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十九年,知德安府(同上書卷一六○)。二十一年,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一六二)。
全宋文·卷三五○四王伯淮,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資深子。紹興三年以左承議郎知安溪縣。十九年守德安,為軍卒刺傷。知臨江軍,二十一年代還。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之五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一六○、一六二,《文獻(xiàn)通考》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遼金間沈州雙城人。遼末,聚眾起事,降金,授世襲猛安。從攻遼、宋,累官寧昌軍節(jié)度使,徙益都尹,封廣平郡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閩縣人,字伯照。徽宗宣和三年進(jìn)士。高宗紹興四年遷太常寺看詳、國子監(jiān)丞,上明堂典禮未正者十一事。歷太常丞、太常博士、都官員外郎,坐事罷。曾奉祠。三十年,起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次年除禮部郎中,擢太常少卿。經(jīng)術(shù)湛深,議論淹貫,為朱熹所稱許。有《官歷刻漏圖》。
全宋文·卷四○一○王普,字伯照,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登宣和三年進(jìn)士第。紹興三年為太常博士,遷國子監(jiān)丞、太常丞。十一年為尚書都官員外郎,言官論其討論典禮懷奸附麗,罷。十九年,添差通判邵州,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三十一年,擢太常少卿。明年假工部侍郎,充伴送大金賀登寶位國信使。普經(jīng)術(shù)湛深,尤精于禮,議論淹貫,為時人稱許。著有《深衣制度》、《答問難疑》、《官歷刻漏圖》等。見《宋會要輯稿》禮八之一七、禮一○之一一、禮二六之一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一、七六、九○、一四一、一四四、一五九、一九八,《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宋史·禮志》、《藝文志》,《宋史翼》卷二三,《宋元學(xué)案補(bǔ)遺》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