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簡介新羅國的第26代君主。真興王孫,真智王侄。元年(陳太建十一年)八月封同母弟金伯飯為真正葛文王,金國飯為真安葛文王。六年二月改元建福,八年置禮部,他在位時期建立和完善各種新羅官制,在位五十四年,謚真平,無嗣子,女善德王繼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太原祁人,字伯玉。王方冀子。與兄王玙、弟王瑨俱以文學稱,時號三王。武周天授初及進士第,應(yīng)制科,授藍田尉。以拔萃擢長安尉。武則天召問刑政,嘉之,詢其氏族,對曰:“廢后,臣之姑也?!眲t天不悅,因左遷亳州司法參軍。中宗神龍初,為河南丞,貶臨川令,召授侍御史,出為許州刺史。玄宗時累遷工部侍郎,終右散騎常侍。卒謚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6
【介紹】:
唐人。有膂力,玄宗天寶中,杖劍之安西,以邊功累遷至員外諸衛(wèi)將軍。肅宗初,自安西歸長安,領(lǐng)神策兵馬使,出鎮(zhèn)陜州行營,屢敗史思明。代宗廣德二年,拜荊南節(jié)度使,進封城陽郡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37
【介紹】:
五代時兗州瑕丘人,字伯玉。少有勇力,隸魏州楊師厚,稍遷親隨軍指揮使。后唐莊宗取魏,賜姓名李紹英。以為刺史,歷澶、曹、貝三州。明宗天成元年,拜泰寧軍節(jié)度使,徙鎮(zhèn)武寧、天平、平盧,封東平王。于鎮(zhèn)厚斂不已,出入妓樂相隨,不務(wù)政事。卒于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五代時光州固始人。王審邦子。多藝,工詩歌;通禪理,性豪華。仕閩。為平盧節(jié)度使,知泉州軍事,累官檢校太尉。領(lǐng)泉州歷二十六年,吏民安之。后漸驕縱,密遣使貢于后梁,求為泉州節(jié)度使,事覺,黜歸私第。卒,贈云州節(jié)度使兼侍中,葬云臺山,閩人謂之“云臺侍中”。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年不詳。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于泉州(今屬福建)。天祐初,為平盧節(jié)度使,權(quán)知泉州軍州事。后梁開平三年(909),轉(zhuǎn)右仆射,又轉(zhuǎn)司空,加云麾將軍。乾化二年(912),授特進階,進封開國伯。五年,權(quán)知泉州刺史。治理有方,吏民得安,謂之“招寶侍郎”。后漸驕縱,遣使于梁求泉州節(jié)鎮(zhèn)。貞明六年(920),事覺,為閩王黜歸私第。卒葬云臺山,閩人稱之“云臺侍中”。事跡見《資治通鑒》卷二七一、《十國春秋》卷九四。延彬多才藝,工詩歌,亦頗通禪理。韓偓、崔道融、楊贊圖等避亂入閩,延彬奉父審邽命作招賢院以禮遇之,諸人賴此以免禍?!?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度圃娎m(xù)拾》補1首又2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16—961
【介紹】:
五代南唐國君。初名景通,改名瑤,又改名璟,以避后周廟諱,復改名景,字伯玉。李昪子。嗣昪為南唐國王,破閩滅楚。后周南征,璟割江北地稱臣,去帝號,稱南唐國主。好詩詞。在位十九年。廟號元宗,世稱南唐中主。與子李煜合有《南唐二主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916—961
初名景通,改名瑤,又改璟,曾避后周諱改景。字伯玉,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烈祖李昪之長子。早年在廬山讀書,后至江都輔政。李昪受禪后,歷封吳王、齊王,任諸道兵馬大元帥。升元七年(943)嗣南唐皇帝位。保大末,為后周擊敗,失淮南之地,被迫去帝號,稱國主,奉后周正朔。后卒于南都。廟號元宗,又稱中主。兩《五代史》、兩《南唐書》皆有傳,今人夏承燾有《南唐二主年譜》。李璟多才藝,工為詩詞。其詞僅存4首,但蘊藉含蓄,深沉動人。與李煜齊名,世稱南唐二主。后人輯二人詞為《南唐二主詞》。《全唐詩》存詩2首、斷句3聯(lián)。
唐詩匯評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先主李昪長子。保大元年(943)嗣位。中興元年(958)奉表附周,去帝號,稱南唐國主。在位十九年卒,廟號元宗。璟多才藝,好文學,善詩詞。《全唐詩》存詩二首。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景本名璟。字伯玉。先主昪長子。年十歲官駕部郎中。累進諸衛(wèi)將軍。拜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諸軍事都統(tǒng)。先主受禪。封吳王。徙封齊王。為諸道兵馬大元帥。先主殂。襲位。改元。保大。十三年。周世宗南侵。遣使請奉正朔。不許。中興元年。周再南侵。表請獻江北郡縣。避周諱更今名。下令去帝號。奉正朔。顯德七年。宋受周禪。遣使如宋賀即位。建隆二年六月殂。年四十六。告哀于宋。請追復帝號。僭謚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廟號元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3—1058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虞城人,字伯庸。仁宗天圣五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宋夏戰(zhàn)事起,歷任陜西體量安撫使、涇原路安撫使,于邊防部署、將帥任用,多所建白。后為權(quán)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鹽井歲課。仁宗皇祐三年升樞密副使,務(wù)裁抑僥幸。至和三年拜參知政事。卒謚文安。神宗時改謚文忠。有《崇文總目》及文集。
全宋詩王堯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應(yīng)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通判湖州。召直集賢院。出知光州。入為三司度支判官,遷右司諫。擢知制誥,同知通進銀臺司,提舉諸司庫務(wù),遷翰林學士。寶元二年(一○三九),權(quán)三司使?;实v三年(一○五一),拜樞密副使。嘉祐元年(一○五六),為參知政事。三年,卒于位,年五十六(《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二《王公墓志銘》)。謚文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九五王堯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天圣五年舉進士第一,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湖州,改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景祐四年,擢知制誥、同知通進銀臺司,進翰林學士、知審官院。西夏用兵,為陜西體量安撫使。還朝,以戶部郎中權(quán)三司使?;实v三年,拜樞密副使。嘉祐元年以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進吏部侍郎。三年八月卒,年五十六,謚文安。堯臣以文學進,文辭溫麗,典內(nèi)外制十馀年。嘗與歐陽修等編撰《崇文總目》六十六卷。見歐陽修《文安王公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二),《宋史》卷二九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真定人,字伯中。王化基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仁宗以其恬于進取,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許州?;实v初,除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每御前進讀,至前代治亂之事,必再三諷諭。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
全宋詩王舉正,子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第進士,知伊闕、任丘縣。擢知制誥,為翰林學士。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中。以資政殿學士出知許州。仁宗皇祐初拜御史中丞,四年(一○五二),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為樞密副使(《宋史》卷二一一),出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讀學士。嘉祐五年(一○六○)以太子少傅致仕(《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卒,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nèi)制集》五十卷,均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四○○王舉正(九九一——一○六○),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王化基子。以蔭補秘書省校書郎。后進士及第,知伊闕、任丘縣,累遷至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與修《三朝寶訓》、起居注。擢知制誥,為翰林學士,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出知許州、應(yīng)天府。皇祐初,拜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知河南府,兼翰林侍讀學士。嘉祐四年以太子少傅致仕,五年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nèi)制集》五十卷。見《隆平集》卷六,《宋史》卷二六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1
【介紹】:
宋真州六合人,字孝公。以蔭補官。初任通州司戶參軍,累遷金壇縣令,有治聲。坐誣告免官,吏民冤惜之。后復官,至大理寺丞,知隴州汧陽縣。以秉性端厚亮直,遇事明辨,為名公時人所知。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七九三王廷老(一作庭老),字伯揚,熙寧四年為兩浙路提刑兼提舉鹽事。八年任度支郎中、兩浙路轉(zhuǎn)運使。以擅增役錢,為諫官所劾,追兩官勒停。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二、二二四、二六○、二六八、二七二,《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五之一五、六六之三九,《宋史》卷三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授建州司理參軍(清乾隆《福清縣志》卷一四)。神宗熙寧中為太常博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校書郎(同上書卷四○七)。三年,知饒州(同上書卷四○八)。六年,為刑部員外郎、都官郎中(同上書卷四五七)。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簡介熙寧五年(1072)任康州知州。元祐二年(1087)任司門郎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汀州長汀人,字伯庸。家貧授徒,與陳軒交厚。神宗元豐間,軒來守郡,割俸錢五十萬饋格,格悉歸諸郡庠,置田數(shù)百畝,以贍生徒。汀學校有田自此始。卒年七十七。
全宋文·卷三二○一王格,政和七年提舉河東路學事。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之二一,《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6—1154
【介紹】:
宋鳳翔府成紀人,字伯英。好騎射,負才氣,起于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欽宗靖康至高宗建炎、紹興間,與金人戰(zhàn),屢立奇功。曾討江淮,平苗劉,破李成,皆著勞績。紹興十一年拜樞密使。知朝廷欲罷兵,首請納所統(tǒng)兵,力贊議和。秦檜盡罷諸將兵權(quán)付俊。歲余無去志,檜使江邈論罷之。累封廣、益國公,進封清河郡王,拜太師。與韓世忠、劉锜、岳飛并為南宋四大名將。然岳飛冤獄,俊獨助檜成其事,為世所鄙。卒謚忠烈。
全宋詩張?。ㄒ弧鸢肆灰晃逅模植ⅲ杉o(今甘肅天水)人?;兆谡推吣辏ㄒ灰灰黄撸?,為都指揮使。宣和間累轉(zhuǎn)武功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江南招討使。紹興元年(一一三一),改江淮路招討使,拜太尉。屯兵建康,置司盱眙,屢立戰(zhàn)功,為中興四將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九,謚忠烈。事見《海陵集》卷二三《張循王神道碑》,《宋史》卷三六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八五一張?。ㄒ弧鸢肆灰晃逅模?,字伯英,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早年以武功授保義郎。靖康初奮力抗金,授武義大夫,權(quán)河北十三將。勤王,高宗(時為康王)擢為元帥府統(tǒng)制,累功轉(zhuǎn)榮州刺史,遷至拱衛(wèi)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建炎四年入衛(wèi),拜檢校少保。紹興初以江淮招討使討平叛將李成,拜太尉。紹興四年為浙西、江東安撫使,屯建康,敗偽齊劉猊,拜少保,改淮南西路宣撫使。紹興十一年,力贊和議,與秦檜意合,且首請納兵,拜樞密使。次年春,進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追封循王,謚忠烈。俊為南宋四大名將之一,然其主和議、助秦檜成岳飛冤獄,為世所鄙。見周麟之《張循王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三六九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