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征 → 徵征”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從征(從徵)
應征;應召。漢書·燕剌王劉旦傳:“非教士不得從徵?!?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士不素習不得應召。”
分類:應征應召
《漢語大詞典》:從徵(從徵)
應征;應召。漢書·燕剌王劉旦傳:“非教士不得從徵?!?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士不素習不得應召?!?/div>
分類:應征應召
《國語辭典》:隨逮(隨逮)  拼音:suí dài
應召?!痘茨献?。兵略》:「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數?!?/div>
分類:應召應征
《國語辭典》:公車(公車)  拼音:gōng jū
1.兵車。《詩經。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br />2.官車?!吨芏Y。春官。巾車》:「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br />3.漢代的官署名稱。掌管徵召,及受章奏,亦上書者所詣;清舉人入京會試叫上公車,就是依此而來?!队魇烂餮浴>矶?。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買臣到西京上書,待詔公車?!?br />4.復姓。如秦公子針字伯車,后世別為公車氏。
《國語辭典》:公車(公車)  拼音:gōng chē
公共汽車的縮稱。參見「公共汽車」條。
《漢語大詞典》:隨計(隨計)
語本史記·儒林列傳:“ 公孫弘 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曰:‘丞相御史言……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北局^應征召之人偕計吏同行,后遂以“隨計”指舉子赴試。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薦:“某始出山隨計,進退唯公命?!?span id="d0fpmw5"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咸平三年》:“所擢凡千百餘人,其中有自 晉 天福 中隨計者。”參見“ 計偕 ”。
《國語辭典》:計偕(計偕)  拼音:jì xié
漢時被徵召的士人皆與計吏相偕同上京城,故稱為「計偕」。後世舉人入京會試,也稱為「計偕」?!稘h書。卷六。武帝紀》:「徵吏民有明當時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xù)食,令與計偕?!?/div>
《漢語大詞典》:應求(應求)
應和,響應。語出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焙蠖嘤糜谥疙憫髡?。魏書·高祖孝文帝紀:“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皆以名聞?!?/div>
《漢語大詞典》:稅物
應征稅的物品。周禮·天官·大宰“七曰關市之賦” 唐 賈公彥 疏:“關上以貨出入有稅物?!?span id="3ylzwkg" class="book">《宋史·食貨志下八》:“都城物價未平,凡稅物,權更蠲稅一年?!?/div>
《漢語大詞典》:三隱(三隱)
(1). 南朝 宋 周續(xù)之 、 劉遺民 、 陶淵明 皆不應征命,號 潯陽 三隱。宋書·隱逸傳·周續(xù)之:“﹝ 續(xù)之 ﹞入 廬山 ,事沙門釋 慧遠 。時 彭城 劉遺民 ,遁跡 廬山 , 陶淵明 亦不應徵命,謂之 潯陽 三隱。” 唐 宋之問 《游稱心寺》詩:“釋事懷三隱,清襟謁四禪?!?明 夏完淳 《避地》詩:“月下歸三隱,春風動五噫。”
(2). 南朝 梁 劉訏 、 阮孝緒 、 劉歊 皆不仕,時都下謂之三隱。南史·劉訏傳:“本州刺史 張稷 辟為主簿,主者檄召 訏 ,乃掛檄於樹而逃。 陳留 阮孝緒 ,博學隱居,不交當世…… 訏 經一造, 孝緖 即顧以神交。 訏 族兄 歊 又履高操,三人日夕招攜,故都下謂之三隱?!?/div>
《漢語大詞典》:鄉(xiāng)選(鄉(xiāng)選)
(1).鄉(xiāng)里選舉。士人由此可應征召任職。魏書·李孝伯傳:“﹝ 孝伯 父 曾 ﹞郡三辟功曹不就,門人勸之, 曾 曰:‘功曹之職,雖曰鄉(xiāng)選高第,猶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謝公 作 宣武 司馬,屬門生數十人於田曹中郎 趙悅子 。 悅子 以告 宣武 。 宣武 云:‘且為用半。’ 趙 俄而悉用之。曰:‘昔 安石 在東山,搢紳敦逼,恐不豫人事,況今自鄉(xiāng)選反違之邪!’”
(2).猶鄉(xiāng)試。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一:“﹝ 孟宗獻 ﹞自鄉(xiāng)選至於殿陛,四為舉首。”
《漢語大詞典》:免征
免除本應征收的(糧、稅等)
《漢語大詞典》:義征(義徵)
謂自愿應征。 唐 初與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種,其身份高于一般募兵。舊唐書·職官志三:“其義徵者別為行伍,不入募人之營?!?span id="ibcqdrb" class="book">《舊唐書·劉仁軌傳》:“乃有不用官物,請自辦衣糧,投名義徵。”
《漢語大詞典》:七科
指應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 明 高啟 《將軍行》:“五營材官元自多,詔書未須徵七科?!眳⒁姟?七科適 ”。
《漢語大詞典》:七科適(七科適)
亦作“七科謫”。 西漢 戰(zhàn)時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史記·大宛列傳:“益發(fā)戍甲卒十八萬, 酒泉 、 張掖 北,置 居延 、 休屠 以衛(wèi) 酒泉 ,而發(fā)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 張守節(jié) 正義引 張晏 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span id="faytfeq" class="book">《漢書·武帝紀》:“發(fā)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貳師將軍 李廣利 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div>
《國語辭典》:稅率(稅率)  拼音:shuì lǜ
對每一個課稅單位課稅時所擬訂的一定比率。
《國語辭典》:火耗  拼音:huǒ hào
1.碎銀經火镕鑄成銀錠或元寶過程中,所生的損耗。亦指州縣政府為彌補鑄幣損耗而徵收的附加稅。見《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
2.額外的需索?!缎咽酪鼍墏鳌返诎硕兀骸傅惯€有幾兩多馀,被兵馬司勒了加二的火耗?!?/div>
《漢語大詞典》:稅算
應征稅的數額。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糧綱卒隨行有少貨物,經歷州縣,悉收稅算,望與蠲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