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權(quán)道(權(quán)道)
(1).變通之道;臨時措施。 北齊 樊遜 《升中紀號對》:“投鼠忌器之説,蓋是常談;文德懷遠之言,豈識權(quán)道?”《舊唐書·魏玄同傳》:“如今選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權(quán)道。”孟子·離婁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 宋 孫奭 疏:“夫權(quán)之為道,所以濟變事也,有時乎然,有時乎不然,反經(jīng)而善,是謂權(quán)道也?!?br />(2).猶權(quán)門。 唐 劉禹錫 《高陵縣令劉君遺愛碑》:“縣內(nèi)之大夫鮮有遺愛在其去者,蓋邑居多豪,政出權(quán)道,非有卓然異績結(jié)于人心,浹于骨髓,安能久而愈思?”
(3).佛教語。原指小乘說法的權(quán)教教義,也泛指教化世間的佛法。 南朝 宋 顏延之 《又釋何衡陽〈達性論〉》:“權(quán)道隱深,非圣不盡?!?南朝 梁 沈約 《究竟慈悲論》:“是故開設(shè)三凈,用伸權(quán)道及涅槃?!?/div>
《國語辭典》:粗人  拼音:cū rén
力氣大而舉止不文雅的人?!段拿餍∈贰返诎嘶兀骸钢灰蜞l(xiāng)下都是一般粗人,雖有幾個入了他的教,卻沒有一個可以談得來的?!?/div>
《漢語大詞典》:禪法(禪法)
佛教語。以小乘上座部為代表的坐禪八靜之法。專注一心,調(diào)整出入息。 北涼 沮渠 《〈治禪病秘要法〉后序》:“ 天竺 比丘大乘沙門 佛陀斯那 ,其人天才特拔,國中獨步,口誦半億偈,兼明禪法,內(nèi)外綜博,無籍不練。故世人咸曰‘人中師子’?!?/div>
《漢語大詞典》:五凈
(1).佛教語。謂色界四禪天中已證小乘不還果的圣者所生的“五凈居天”。即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隋 江總 《游攝山棲霞寺》詩:“五浄自此涉,六塵庶無擾?!?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下:“寄華五浄,風(fēng)日不萎?!?br />(2).佛教語。特許信眾食用的五種肉食。即火凈、刀凈、爪凈、蔫乾凈、鳥啄凈。見《毗奈耶雜事》卷三六。 明 徐渭 《設(shè)為魚蝦所潔》詩:“三戒嚴重殺,五浄肉亦權(quán)?!?/div>
《國語辭典》:涅槃經(jīng)(涅槃經(jīng))  拼音:niè pán jīng
佛教經(jīng)典。有大乘、小乘兩部,分述釋迦在入涅槃前的傳法遺言及修道狀況。大乘部又分北本四十卷和南本三十六卷兩種。
《漢語大詞典》:二藏
(1).佛教大藏經(jīng)的簡單分類法。即聲聞藏(小乘經(jīng))和菩薩藏(大乘經(jīng))。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一:“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説修多羅;結(jié)集經(jīng)者,集為二藏: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菩薩所行為菩薩藏?!?br />(2).指佛藏與道藏。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隋志》漢書,道家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録?!?/div>
《漢語大詞典》:辟支果
佛教語。小乘二果之一。系通過緣覺乘修得的正果。后用以比喻詩歌中成就較低者。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辯:“論詩如論禪, 漢 、 魏 、 晉 與盛 唐 之詩,則第一義也。 大歷 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 唐 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 清 錢謙益 《〈唐詩英華〉序》:“ 嚴氏 以禪喻詩,無知妄論,謂 漢 、 魏 、盛 唐 為第一義, 大歷 為小乘禪,晚 唐 為聲聞、辟支果,不知聲聞、辟支即小乘也。”
《國語辭典》:阿那含  拼音:ā nà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為聲聞乘的第三果。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回來,而升到天界,并在天界證涅槃。阿那含可分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阿那含向是已證二果,正趨向阿那含果的境界。后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挂沧鳌覆粊怼?、「不還」。
《國語辭典》:北方佛教  拼音:běi fāng fó jiào
近代佛教學(xué)者為避免大、小乘含有褒貶義的用語,將佛教從接受的師承傳統(tǒng)與流傳區(qū)域分南北兩系統(tǒng)。傳播在今北印度、西藏、中國大陸(傣族佛教除外)、日本、韓國等地的佛教總稱。實指大乘佛教。也稱為「北傳佛教」。
《國語辭典》:大乘佛教  拼音:dà shèng fó jiào
佛教的派別之一。興起于西元初,是從反對小乘佛教的注重自己修行為出發(fā),強調(diào)眾生皆可成佛且以自利利他為重。流傳于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qū)。如:「雖然大乘佛教起源于印度,信徒卻以東北亞國家的人民居多。」
《國語辭典》:小乘戒  拼音:xiǎo shèng jiè
小乘佛教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等。
《漢語大詞典》:灰身滅智(灰身滅智)
佛教語。謂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隋 智顗 《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币嘧鳌?灰身泯智 ”。 明 智旭 教觀綱宗:“若灰身泯智,名無餘涅盤?!?/div>
《漢語大詞典》:關(guān)門節(jié)
也稱“進洼”。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等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約夏歷六月中)。從這天起三個月為小乘佛教的安居齋戒期,僧侶在佛寺中凈居修學(xué),接受供奉,不許出外巡游;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靜坐參禪,聽佛爺講經(jīng)說法,每隔七天祭奉一次。老年信徒常留宿寺中。
《漢語大詞典》:阿羅漢果(阿羅漢果)
佛教語。小乘謂斷一切嗜欲和煩惱并出三界生死者,稱為得到阿羅漢果。百喻經(jīng)·三重樓喻:“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
《漢語大詞典》:七死七生
亦作“ 七生七死 ”。 佛數(shù)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四十二章經(jīng):“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 宋 真宗 注:“梵語須陀洹者,此云預(yù)流,言此果位斷盡三界分別煩惱,初預(yù)圣流也。七生七死者,於七度生死中斷盡煩惱,即得阿羅漢?!?span id="pxzc8xa" class="book">《法苑珠林》卷二七:“雖與爾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果。”
分類:小乘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