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411  412  413  414  415  417  418  419  42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陳人杰(經(jīng)國 剛父 龜峰 )
李玨(元暉 鶴田、廬陵民 )
毋廷端(仁叔 平山 )
王同祖(與之 花洲 )
王謹(jǐn)禮(敬伯 南疇主人 )
祁志誠(洞明真人 )
趙與滂(肖范 蔗境 )
釋善良(子直 月溪 )
馬光祖(華父、實夫 裕齋 莊敏 )
魏克愚(明己 靖齋、靜齋 )
丁里(守廉 殖禮 )
萬鎮(zhèn)(子靜 )
關(guān)漢卿(已齋叟、一齋 )
周允和(謙甫 清溪 )
張山(萬人敵、慈悟居士 )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
陳人杰(1218-1243) 一名經(jīng)國,字剛父,號龜峰。閩人。有《龜峰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1307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元暉,號鶴田,又號廬陵民。年十二通《尚書》。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主管御覽書籍,拜閤門宣贊舍人。宋亡不出。有《雜著四集》、《錢塘百詠》。
全宋文·卷八一五九
李玨(一二一九——一三○七),字元暉,號鶴田,又號廬陵民,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年十二通書經(jīng),詔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差充御前翰林司,除閤門宣贊舍人。宋亡不仕。有雜著及《錢塘百詠》行于世。元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九。見《宋詩紀(jì)事》卷七六,《全宋詞》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1270 【介紹】: 宋成都人,字仁叔,號平山。少時見蜀人死于亂離,收葬遺骨萬具,又救濟(jì)流亡近萬人,家以此屢空。理宗寶祐三年進(jìn)士。官安化尉,攝衡陽令,安峒岷,實社倉,辟學(xué)舍。分教黃州,兼領(lǐng)雪堂、河南兩書院事。后帥辟為干辦公事,又為主管機(jī)宜文字,官至禮部架閣。宋末憂憤以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之,號花洲。理宗嘉熙間官大理寺主簿。淳祐中通判建康府,添差沿江制置司機(jī)宜文字。有《學(xué)詩初集》。
全宋詩
王同祖,字與之,號花洲,金華(今屬浙江)人。早年侍父宦游。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金陵制幕。淳祐間通判建康府,改添差沿江制置司機(jī)宜文字(《景定建康志》卷二四)。嘉熙四年,自選其少作七言絕句百首為《學(xué)詩初稿》。事見本集卷末自跋?!⊥跬嬖?,以汲古閣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為底本。校以讀畫齋刻《南宋群賢小集》本(簡稱群賢集)。
全宋文·卷七九三三
王同祖,字與之,號花洲,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嘉熙元年為朝散郎、大理寺主簿。淳祐中通判建康府,添差沿江制置司。著有《學(xué)詩初稿》一卷。見《宋詩紀(jì)事》卷六六,《全宋詞》第二九六七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謹(jǐn)禮,字敬伯,號南疇主人,金華(今屬浙江)人。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知黔州,后知隆州(《字溪集》卷八《送王使君序》、卷九《祭王隆州敬伯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1293 【介紹】: 元道士。鈞州陽翟人。丘處機(jī)四傳弟子,號洞明真人。少時為蒙古軍所擄。后從宋德方學(xué)道。居云州金閤山,道譽(yù)甚著。中統(tǒng)三年,受丞相安童之聘,告以修身治世之要。后為諸路道教都提點,嗣玄門掌教真人,掌管天下全真道。二十二年,退隱昌平三元觀。有《西云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與滂,字肖范,號蔗境,秦王德芳九世孫,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為閩安鎮(zhèn)官(《閩中金石志》卷一○)。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善良。字子直。號月溪。定海朱氏子。始祝發(fā)凈居。習(xí)律湖心。游杭之大雄。師頑空。覺公言。與覺合俾守講席。嘗喟然嘆曰。教文浩瀚。要領(lǐng)難窺。如瘖獲吐。如瞽獲睹。舍我而誰。于是銳精述言。條焉不紊。示焉指掌。曰教觀撮要。學(xué)臺者便之。后游凈慈。訪禮禪師。示以叩辯禪語雜出瞬息聽瑩意。師泥名相。為可惑。師乃徐曰。三觀之旨。不外乎是。禮謝曰。其歸振爾宗。集慶寺成。朝命選主席主上竺者。任可否。師預(yù)是選。講太涅槃經(jīng)。聽者云臻。師懸辯提機(jī)。整暢得理。然卒師頑空。上竺不能強(qiáng)也。主禪惠擇陽報國藥師治平。戶履日接。別為堂以處。篝燈星列。既又以輿論領(lǐng)延慶。至元二十六年。寺延燬。茇舍草葺。講論彌不輟。大德元年入寂。僧臘六十。年七十有九。清容居士桷。居邇南湖。游起信堂。見誦聲接幾席。取其書讀之。茫不能解。泰寓曹先生謂之曰。取子直約說。讀之斯解矣。后師來南湖。桷謁之。睹其容和以莊。其說坦以明。始悟曰。曹先生語。不虛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華父,號裕齋。馬之純孫。理宗寶慶二年進(jìn)士。從真德秀學(xué)。歷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入覲歷陳京師艱食、和糴增價、海盜致寇三害。為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減租稅,養(yǎng)鰥寡孤疾,興學(xué)禮賢,辟召僚屬,皆極一時之選。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兼淮西總領(lǐng),進(jìn)同知樞密院事。度宗咸淳三年參知政事,五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謚莊敏。
全宋詩
馬光祖,字華父,一字實夫,號裕齋,金華(今屬浙江)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jìn)士,調(diào)新喻主簿。歷知馀干縣、高郵軍、處州、臨安府、建康府。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拜參知政事。五年,進(jìn)知樞密院事。《宋史》卷四一六有傳。今錄詩八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1269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明己,號靖齋。魏了翁子。理宗寶祐中知徽州,為政知先務(wù),民安其化。景定三年,以兩浙轉(zhuǎn)運(yùn)副使除太府少卿,兼知臨安府。
全宋詩
魏克愚,字明己,號靜齋,臨邛(今四川邛崍)人。了翁子。理宗淳祐十二年(一二五二)知徽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知溫州(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景定二年(一二六一)為兩浙運(yùn)判。三年,遷兩浙轉(zhuǎn)運(yùn)副使兼知臨安府(《咸淳臨安志》卷四九、五○)。四年,為浙西安撫使(《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八一五九
魏克愚(一二一九——一二六九),字明己,號靖齋,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了翁子。淳祐末,以軍器監(jiān)丞知徽州。寶祐二年,改知溫州。景定二年,以兩浙運(yùn)判兼知臨安府,遷兩浙運(yùn)副,除太府少卿、卿,兼敕令所刪修官。晚以忤賈似道廢罷,貶嚴(yán)州。咸淳五年卒,年五十一。見《咸淳臨安志》卷四九,《宋史》卷四一八《陳宜中傳》,《宋元學(xué)案》卷八○,弘治《徽州府志》卷四。
丁里 朝代: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0—1286 【介紹】: 元臨江路新喻人,字守廉,自號殖禮。貧而介,視富貴人無足動其意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平江人,字子靜。理宗淳祐十年進(jìn)士。從學(xué)于方暹、饒魯。賈似道帥荊,辟充公安書院山長,不赴。后授澧州司戶參軍。有《左傳十辨》。
全宋文·卷七九九五
萬鎮(zhèn),字子靜,平江(今湖南平江)人。師事方暹、饒魯。賈似道帥荊,辟充公安書院山長,不赴。登淳祐十年第,授澧州司戶參軍。著有《左傳十辯》。仿朱熹社倉,率鄉(xiāng)人以為規(guī)矩。見《楚紀(jì)》卷一八,《宋元學(xué)案》卷八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220—約1300 【介紹】: 元大都人,號已齋叟。傳曾為太醫(yī)院尹,在大都創(chuàng)作雜劇。與名演員珠簾秀等相交往,晚居杭州。所作雜劇今存十五種(一作十八種),《拜月亭》、《竇娥冤》、《救風(fēng)塵》、《蝴蝶夢》等尤為著名。另有散曲十四套、小令五十二首。與馬致遠(yuǎn)、白樸、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詞學(xué)圖錄
關(guān)漢卿,生卒年不詳,號一齋、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為元代雜劇代表作家,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yuǎn)并稱"元曲四大家",居四家之首。元熊自得《析津志·名宦傳》:"關(guān)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xué)能文,滑稽多智,蘊(yùn)藉風(fēng)流,為一時之冠。"有雜劇67部,現(xiàn)僅存18部:《詐妮子調(diào)風(fēng)月》、《鄧夫人苦痛哭存孝》、《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關(guān)大王單刀會》、《趙盼兒風(fēng)月救風(fēng)塵》、《閨怨佳人拜月亭》、《杜蕊娘智賞金線池》、《關(guān)張雙赴西蜀夢》、《望江亭中秋切膾旦》、《溫太真玉鏡臺》、《錢大尹智勘非衣夢》、《感天動地竇娥冤》、《尉遲恭單鞭奪槊》、《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山神廟裴度還帶》、《狀元堂陳母教子》、《劉夫人慶賞五侯宴》、《包待制智斬魯齋郎》。散曲見于《陽春白雪》、《太平樂府》、《雍熙樂府》諸書,現(xiàn)存套數(shù)12,小令35。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0—1285 【介紹】: 宋元間杭州仁和人,字謙甫,號清溪。年十八入大滌山學(xué)道,宋末主太一宮觀。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授崇道沖應(yīng)清真大師、洞霄主席,十九年兼領(lǐng)太一宮。
張山 朝代:元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0—1276 【介紹】: 元涿州范陽人,號萬人敵,又號慈悟居士。嘗從攻南宋,有戰(zhàn)功。一日單騎入山谷,忽悔平生所為,歸即焚其弓矢,懺悔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