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90 391 392 393 394 396 397 398 399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昴英(字 俊明 號 文溪 忠簡 )楊纘(字 繼翁 號 守齋、紫霞翁 )江師心(號 桂巖 )潘子順蔣重珍(字 良貴 世稱 一梅先生 忠文 名 奎 號 實齋、一梅老人 )鄧林(字 楚材、性之 號 四清社友 )釋妙倫(別稱 斷橋倫 妙倫 號 斷橋、松山子 徐 )釋智朋(號 介石 )釋本真(號 月湖半顛 )章謙亨(字 牧叔、牧之 號 生佛 )章鑒(字 君寶、君玉 號 藝齋、藝翁 錢塘縣開國伯 )僧印簡(別稱 海云簡 印簡 號 海云 宋 通玄廣惠大師、寂照英悟大師 佛日圓明大師 )劉南甫(字 山立 號 月澗 )葉棠(字 次魏 號 萬竹 )葉由庚(世稱 通齋先生 字 成甫 號 通齋、瘖叟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1—1257
【介紹】:
宋廣州番禺人,字俊明,號文溪。理宗寶慶二年進士。歷秘書郎、著作郎、直秘閣。淳祐初,累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在職不畏強御,史嵩之、賈似道俱為所劾。卒謚忠簡。有《文溪存稿》、《文溪詞》。
全宋詩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 李昴英詩五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溪集》為底本。校以《兩宋名賢小集》卷二○四《文溪集》(簡稱名賢集)、明崇禎李振鷺重修《李忠簡公文溪存稿》(簡稱崇禎本)。
全粵詩·卷三八李昴英(一二○一 — 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宋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 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七九三八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寶慶二年廷對第三,調(diào)汀州推官,累遷兵部郎中、福建提舉。淳祐初除吏部郎官,擢右正言,以直聲聞。十二年除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召為大宗正卿,兼國史編修、實錄院檢討。除兼侍講,進太常卿,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三年丐歸,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有《文溪集》二十卷,為門人李春叟輯。見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姚虞《文溪先生傳》(粵十三家集本《文溪集》卷首),《宋史翼》卷一六《李昴英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人,字繼翁,號守齋,又號紫霞翁。楊次山孫。以女為度宗淑妃,官列卿。好古博雅,能畫墨竹,尤精琴律,能依調(diào)制曲。有《紫霞洞譜》。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八六四江師心,號桂巖,衢州開化(今浙江開化)人。嘉定四年進士。端平三年通判常州,嘉熙中通判泉州。見所撰《古文苑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七,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常州無錫人,字良貴,學者稱一梅先生。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第一。簽判建康軍。理宗紹定二年,召入對,遷秘書省正字。進《為君難》六箴,授秘書郎兼莊文府教授、崇政殿說書。遷著作佐郎。反對丞相出師關(guān)洛。以集英殿修撰知安吉州,三辭不許。尋詔守刑部侍郎致仕。卒謚忠文。
全宋詩蔣重珍,初名奎,字良貴,號實齋,又號一梅老人,無錫(今屬江蘇)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簽判建康軍。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遷秘書省正字,秘書郎兼崇政殿說書。端平間,累遷著作郎兼起居舍人,權(quán)禮部侍郎,三辭不許,復自劾,以刑部侍郎致仕。事見《宋元學案》卷八○,《宋史》卷四一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字楚材。孝宗淳熙五年進士。授泰和簿。與辛棄疾、周必大、陳傅良、戴溪、朱熹、呂祖謙等為友。曾三上書于朝,譏切朝政。時朝議欲授以中都干官,或沮之,改石城丞。有《虛齋文集》。
全宋詩鄧林,字性之,號四清社友,新淦(今江西新干)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有《皇荂集》,蕭崱、蕭泰來為之序。事見明嘉靖《臨江府志》卷五?!∴嚵衷?,以汲古閣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二四鄧林,字性之,號四清社友,淳祐時臨江軍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寶祐四年進士。著有詩集《皇荂曲》一卷(存)。見蕭泰來《皇荂曲序》,《宋詩紀事》卷七○,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妙倫(一二○一~一二六一),號斷橋,俗姓徐,臺州黃巖(今屬浙江)松山人,又號松山子。年十八,依其叔永嘉廣慈院宗嗣論禪師出家,即剃發(fā)投禮。不滿一年行腳,首見谷源道于瑞巖,次年謁靈隱。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初住臺州瑞峰祇園禪寺。十年(一二五○),遷瑞巖凈土禪寺。后遷天臺國清教忠禪寺。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遷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禪寺。景定二年卒,年六十一。有文寶等編《斷橋妙倫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行狀》。 釋妙倫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依原卷次編為二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妙倫。天臺黃巖徐氏子。母劉。夢月而娠。年十八依永嘉廣慈院落發(fā)。見谷源道于瑞巖。聞麻三斤語發(fā)疑。遍叩諸方。機語未契。自謂。吾口訥耳聵。何能究此。不若務(wù)實修行。日以誦經(jīng)為業(yè)。因閱楞伽于云居見山堂。至蚊蟲螻蟻。無有言說。而能辦事。頓然有省。曰。趙州柏樹子話??缮分苯荨H徊灰哉Z人。徑走雪竇。見無準范禪師。無準詰之。連下語三十轉(zhuǎn)。不契。哀懇曰??蔁o方便乎無。范以真凈頌答之。竦然良久。聞板聲。通身汗下。于是始脫焉。無礙矣。準移育王雙徑。皆以師從俾分座。尋出世祇園。遷瑞巖國清。至凈慈說法。簡直具格。外機上識者得之。而劣器不能湊泊。有時上堂。舉達觀穎禪師示眾云。七佛是性隸。萬法是心奴。且道。主人翁在何處。自喝云。七佛以下出頭。又自諾云。各自祇候。云喚七佛為性??。指萬法是心奴。達觀自謂有出身路及乎。自喝自諾。又是奴隸邊事。主人翁何曾夢。見在大眾要見么。拂子一拂云。曉來一陣春風動。開遍園林一樣花。舉揚超醒大略如此。將終。與眾入室。罷。索筆作詩。辭諸山及魏國公。公饋藥不受。又使人問曰。師生天臺因甚死凈慈。答曰。日出東方夜落西。遂嗒焉而逝或云。初參無范。范問從何處來。答曰。天臺。范曰。還見石橋么。答曰。我一腳踏斷也。自是叢林。稱師為斷橋倫公云。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斷橋和尚。名妙倫。姓徐氏。臺之黃巖人也。弱冠欲入瑞巖。鄰寺出家。其父兄不許。強倫治生產(chǎn)。倫不樂業(yè)。乃遁永嘉。圓頂于廣慈寺。受戒歸省。得問道于瑞巖谷源禪師。源以麻三斤話示倫。倫大疑之。如面千尺鐵墻。因鄰僧讀楞伽經(jīng)曰。蚊蟲螻蟻無有言說。而能辨事。倫有省。會無準范公中興雪竇。雪竇風峻。禪者不易上謁。倫下包。直趨方丈。左右莫能止。范公怒曰。甚處來底。對曰。瑞巖。曰。到此何為唐突若是耶。倫從容進曰。實為己躬事切。來呈似耳。曰。有甚驢事馬事。試舉看。倫乃陳其所得。范曰。狗子因何有業(yè)識。倫進語。范不顧。如是滾滾不住。連進三十語。范俱不顧。擬再進語。無可湊泊者。乃跪泣請曰。師寧無方便乎。范公憐之。以古頌示曰。言有業(yè)識在。誰云意不深。??萁K見底。人死不知心。倫悚慄沉吟。忽聞板響。通身汗下。連拜范公足下。范笑曰。我不汝欺也。倫弗吐一詞而出。范公移居育王徑山。倫皆從而相之。是時出公門者。雪巖欽別山智等。各化一方。稱有道焉。倫亦領(lǐng)祗園小剎。據(jù)室燒香。甚有大體。一時名衲。趨其座下。院窄無所容。移居瑞巖。又移國清。倫為人徑直無諱。好釆群言。評量古今。議論既出。如束濕薪。然皆援經(jīng)據(jù)史。如披曉鏡。人以為博物宗匠。若智若愚。爭識一面而后已。晚居凈慈。嘗謂眾曰。荊山有玉。獲得者不在荊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無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門。橫按拄杖曰。會么幽州江口石人蹲。又曰。德山低頭。夾山點頭。俱脂豎起手指頭。玄沙筑破腳指頭。拈拄杖云。都來不出山僧拄杖頭。何以見得。卓一卓曰。一葉落天下秋。又曰。達觀。穎云。七佛是性隸。萬法是心奴。且道主人翁在甚么。處自喝云。七佛以下出頭。又自喏云。各自祇候喚七佛作性。??指萬法為心奴。達觀自謂。有出身路。及其自喝自。喏又是奴??邊。事主人翁。何曾夢見。在要會么。揮拂云。曉來一陳春風起。開遍園林百樹花。倫晚年罷上堂。一日忽掛牌入室。已而謂眾曰。斯乃老僧末后一場搬弄也。復問訚上人曰。臨濟三遭黃檗痛棒是否。對曰是。曰。因甚大愚肋下筑三拳。對曰。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倫怡然撫幾曰。后當有人據(jù)此。為你證明在(訚號悅堂。后嗣介石朋)。遂以后事分付門人方山寶竹屋。簡又裁書。別諸方知己。魏國公閱倫書。大驚。即遣使問曰。師生天臺。為甚死在杭州。倫微笑。以手指左右曰。日出東方。夜落西。其使擬拜。倫已化去。
贊曰。斷橋和尚以英偉之姿。入雪竇范公之門。始知肘。后靈符不從人得。及出世而簸揚淘汰??芍^精于得人矣。以故方山寶輩數(shù)傳而世其家。諸方稱之曰。斷橋一脈有以也。不然。則如世暴流。朝盈夕涸。而斷橋一派嘉聲何從而挹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智朋,號介石。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初住溫州雁山羅漢寺。六年,移住臨安府平山佛日凈慧寺。后歷住慶元府大梅山保福寺、香山孝慈真應(yīng)寺、婺州云黃山寶林寺、平江府承天能仁寺、安吉州柏山崇恩資壽寺、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禪寺。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介石智朋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屩桥笤?,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之詩,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七六七七智朋,號介石,福清(今福建福清)人。紹定二年住溫州雁山羅漢禪寺,后入臨安府臨平山佛日凈慧禪寺講經(jīng)說法,繼又入住慶元府大梅山保福禪寺,又為平江府承天能仁禪寺長老。門人編纂其言行為《介石智朋禪師語錄》一卷,今存。事跡見該書及卷首林希逸《介石禪師語錄序》,劉震孫《大慧禪師年譜跋》(見《大慧禪師年譜》卷末)。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本真,一作本正,號月湖半顛,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理宗紹定四年(一二三一),以詩受知平江府吳淵之邀住虎丘寺,后住感山寺。姚勉曾和其《江南麥》詩。事見《雪坡集》卷一二《寄感山二詩僧》、《山房隨筆》。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湖州人,字牧叔,一字牧之。理宗紹定間為鉛山令,為政寬平,人號為佛,家置像而祀。嘉熙二年,除直秘閣,為浙東提刑,兼知衢州。
全宋詩章謙亨,字牧叔,湖州(今屬浙江)人。理宗紹定間知鉛山縣。嘉熙三年(一二三九)為浙東提刑,兼知衢州。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七一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章謙亨,字牧之,一字牧叔,湖州(治今浙江湖州)人。嘉定末知泰興縣,紹定間為信州鉛山令,為政寬平,人號為生佛。端平初任干辦諸司審計司。嘉熙三年除直秘閣、浙東提刑、兼知衢州,風采為一時所稱。見《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二,《宋史全文》卷三二,嘉靖《鉛山縣志》卷九,《吳興備志》卷一三,《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安府昌化人,字君寶,一字君玉,號藝齋。章樵從子。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累遷華文閣待制,封錢塘縣開國伯。性忠直淳厚,時相疾其正論,每怵以禍福,而不為所動。被理宗所深知。有《友山文集》、《眾芳集》等。
全宋詩章鑒,字君寶(《宋詩紀事》卷六二作君玉),號藝翁,昌化(今浙江臨安西)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歷永嘉簿,通判吉州。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出知衢州。再召為太常丞,遷國子司業(yè),兼修國史、侍讀。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兼掌內(nèi)外制。官至兵部侍郎兼給事中。卒年七十六。有《友山文集》十卷等,已佚。清乾隆《昌化縣志》卷一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2—1257
【介紹】:
金元間僧,號海云。嵐谷寧遠人。俗姓宋。世業(yè)儒,祝發(fā)居廣惠寺,金宣宗賜號通玄廣惠大師。蒙古賜號寂照英悟大師,稱小長老。累號佑圣安國大禪師,歷主永慶、慶壽等寺。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印簡。山西之嵐谷寧遠人。姓宋氏。微子之后。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人品恢偉。童幼神悟。七歲父授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乃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父驚異。知非塵勞中人。攜見傅戒顏公。顏。欲觀其根器。授以草庵歌。至壞與不壞主元在。師問曰。主在何處。顏曰。何主。師曰。離壞不壞者。曰此客也。師曰。主聻。顏沉吟而已。尋禮中觀沼公為師。十一預恩納具。有洪彥上座問曰。于今受大戒了。緣何作小僧。師曰。緣僧小故。戒說大也。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則老。語未終。師大聲曰。休生分別。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豎指示之。僧如教拍師背。師便豎一指。座太奇之。師年十二。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汝所欲文字語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時及盡功用純熟。悟解真實。大死一場休有馀氣。到那時節(jié)。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師謹受教。一日。扶中觀行。觀曰。法燈禪師道??此沂旅ΑG业莱姓l力。汝作么生會。師將中觀手一掣。觀曰。這野狐精。師曰。喏喏。師年十三時。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師在寧遠。于城陷之際。稠人中俾師斂髻。師告曰。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遂獲如故。師年十八。元兵復取嵐城。四眾逃難解散。師獨侍中觀。曰。吾年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師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求脫免乎。縱或得脫。亦非人子之心也。觀察師誠確。囑師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吾與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元帥史天澤。見師氣宇。問曰。爾何人。曰我沙門也。史曰。食肉否。曰何肉。史曰人肉。師曰。人非獸也?;⒈胁幌嗍场r人乎。曰今日兵刃之下。能無傷乎。師曰。必仗其外護者。史喜甚。又元帥李七哥。問曰。爾既為僧。禪耶教耶。師曰。禪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國之用人。必須文武兼濟。李曰。然則必也從何而住師曰。二俱不住。李曰。爾何人也。師曰。佛師。復曰。吾師亦在于此。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yīng)對不凡。即與往見中觀。聞觀教誨切至。乃大喜曰。有是父。必有是子也。相與禮觀為師。與師結(jié)金石之契。于是。國王大加恩賜。延居興安香泉院。署中觀慈云正覺大禪師。師寂照英悟大師。所需皆官給。及中觀示寂。師為乞食看塔。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師瞥然有省。乃遷居三峰道院。復問人告曰。大事將成。行矣。無滯于此。黎明。杖策之燕。過松鋪。值雨宿巖下。因擊火大悟。自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語。先是。中觀垂寂。師問曰。某甲當依何人。了此大事。觀曰。慶八十去。師既入燕。至大慶壽寺。乃省觀語。徑謁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夢一異僧策杖。徑趍方丈。踞師子座。次日師至。中和笑曰。此子。乃夜來所夢者。師問曰。某甲不來而來。作么生相見。中和曰。參須實參。悟須實悟。莫打野??。師曰。某甲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和曰。我此處別。師曰。如何。和曰。牙是一口骨。耳是兩片皮。師曰。將謂別有。和曰。錯。師喝曰。草賊大敗。和休去。次日。和復舉臨濟兩堂首座齊下喝因緣。師豎拳一拍。當時丈堂震動。遂受中和印記。出世屢坐大道場。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師室中。嘗以四無依語勘學者。無一當對揚者。一日。廊中逢數(shù)僧。連問不契。皆被打。問最后一僧。汝那里去。僧云。覓和上去。師云。覓他作么。僧云。待痛與一頓。師云。將甚么來打。僧四顧云。不將棒來。師連打四下云。這掠虛漢。眾皆走。師召云。諸上座。眾回首。師云。是甚么。丁酉正月。加師先天鎮(zhèn)國大士之號。己亥冬。命主大慶壽寺。壬寅。護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問佛法大意。王大悅。從師受菩提心戒。因奏曰。我釋迦氏之法。于廟堂之論。在王法正論品。理固昭然。非難非易??滞跽卟荒鼙M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當有所聞也。王大悅。錫以珠襖金錦無縫大衣。奉以師禮。將別王。王問。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師曰。信心難生。善根難發(fā)。今已發(fā)生。務(wù)須護持專一不忘。不見三寶有過。恒念百姓不安。善撫綏。明賞罰。執(zhí)政無私。任賢納諫。一切時中。嘗行方便。皆佛法也。師既行。有一惡少。肆言謗法。王按之將加法焉。專使白師。師回啟云。明鏡當臺。妍媸自現(xiàn)。神鋒在掌。賞罰無私。若以正念現(xiàn)前。邪見外魔。殺之可矣。然王者。當以仁恕為心乃可。王益敬焉。尋奉命統(tǒng)僧。賜白金萬兩。即昊天寺建大會。為國祈福。蒙哥皇帝即位。顧遇隆渥。丙夏辰。旭威烈王。奉以金柱杖。金縷袈裟。求法語開示。七月。師會諸耆舊。錄所長物見數(shù)。令主后事。丁巳夏。說偈畢。師云。汝等少喧。吾欲偃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師吉祥。泊然而逝矣。世壽五十六。茶毗。獲舍利無算。護必烈王。為建塔于大慶壽寺之側(cè)。謚佛日圓明大師。望臨濟為十六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禪師名印簡。字海云。山西寧遠人也。得道于慶壽璋禪師。璋字仲和。乃天目齊之裔也。齋參五祖演和尚。得演記莂。遂隱天目。當其時。出五祖之門者?;槟现荨6鹬岱Q盛。獨齊公居天目。甚枯淡。法席寥然。暮年始有懶牛和上座。紹齊之法。而和之。枯淡尤甚。僅得竹林寶。寶得竹林安。安傳容庵海。海之名頗著。乃有中和璋。璋之下有印簡出焉。簡出則齊之道大于北平矣。簡本出儒家。有生知之質(zhì)。其父宋氏授以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簡掩卷進曰。開者何宗。明者何義。其父愕然。提其耳曰。孺子可教也。時方七歲。于是古今經(jīng)緯之學。一目輒知要領(lǐng)。然疑喜怒哀樂未發(fā)以前之理。不遑寢食。乃盡捐宿學。走事中觀沼禪師。每發(fā)問端。沼每止之。沼老常命簡扶行。偶下階。簡掣沼公之手。沼咄曰。者野狐精。簡恍然而諾。沼乃遣簡行腳。簡既飫游。孤策過燕京。雨阻松鋪。中途夜宿巖下。因擊石火。劃然大悟。乃捫面曰。今日始知眉橫鼻直。天下老和尚信不寐語矣。遂達慶壽。通謁于中和璋公。公先夕夢。異僧策杖竟來。方丈據(jù)獅子座。晨起而心待之。簡果應(yīng)期而至。璋大喜受展。問曰。你曾到此么。簡對曰。印簡不來而來。作么生相見。曰。切莫打野榸。簡曰。石火迸裂。眉橫鼻直。曰。吾此處別。簡曰。如何表信。曰。牙是一具骨。耳是兩片皮。簡曰。將謂別有。曰錯。簡喝曰。草賊大敗。璋笑而休。次日璋公以臨濟兩堂首座下喝機緣。令簡下語。對曰。打破秦時鏡。磨尖上古錐。龍飛霄漢外。何勞更下椎。曰。你只得其機。不得其用。簡掀倒禪床。璋曰。路途之樂。終未到家。簡與一掌。璋曰只得其用。不得其體。簡曰。青山聳寒色。月炤一溪云。曰。只得其體。不得其智。簡曰。流水自西東。落花無向背。曰。要且沒交涉。簡震拍其兩掌。是時左右皆為變色。璋公乃曰。如是如是。遂命掌記室。而師資如水乳也。元世祖辛卯年。簡主慶壽。衲子不懼苦寒。趨歸法會。而禪床幾至折腳。其都中貴人多雜遝。門下簡一以璋公真率之風應(yīng)之。無不悅服。蓋璋居慶壽。受公卿之刺。從未以名姓干復之。然以祖意徵扣。則忉怛往返。不留馀地也一。日簡于廊下逢數(shù)僧。乃問曰。那里去。一僧對曰。賞花去。第二對曰。禮佛去。第三對曰。那里去。第四僧無語。簡俱以棒打之。復問第五僧。對曰。覓和尚去。簡曰。覓他作甚么。曰。待他打。時還他一頓。簡曰。將甚么來打。曰。不將棒來打。簡連打曰。者掠虛漢。眾皆走散。簡召曰。諸上座。眾同首。簡曰。是甚么。乃趨寂。謚曰佛日圓明大師。
贊曰。簡公據(jù)無師之智。出家行腳。遍閱尊宿。而后扣中和室投機之語。盤旋密運。稱可觀矣。公不假能事而起天目。齊幾湮之宗。則老東山之面目儼然。豈非巨冶無分金之體。而千江有得月之機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2—?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山立,號月澗。理宗嘉熙二年進士。歷安遠縣簿,為丞相江萬里所重。嘗講學白鷺書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次魏,號萬竹。葉颙孫。以祖任入官,累遷知邵武軍。陛辭奏事,請以孝宗仁孝勤儉為法。由太府丞出知臺州。理宗紹定初權(quán)浙東提舉,賑饑蠲稅,筑堤以防水患。后知紹興寧國二府,予祠。召為將作監(jiān)卒。
全宋文·卷七○四四葉棠,字次魏,自號萬竹,仙游(今福建仙游)人,颙孫。以祖任入官,累遷知邵武軍。陛辭奏事,以法孝宗仁孝勤儉為請。俄由太府丞出知臺州。紹定初權(quán)浙東提刑,筑堤以防水患,臺民圖像祀之。后知寧國府,予祠。召為將作監(jiān),卒。見《赤城集》卷一○《浙東提舉葉侯生祠記》,《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二,《莆陽文獻傳》卷二四,《南宋制撫年表》卷下,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2—1279
【介紹】:
宋婺州義烏人,定成甫。嗜讀書,試有司不中,遂絕意仕進。時徐僑倡明朱熹之學,由庚執(zhí)經(jīng)從之。與金華何基、王柏辨析理學,不立異,不茍同,虛己精索,必求其真諦。學者稱通齋先生。有《論語纂遺》、《瘖叟自志》。
全宋文·卷七九五五葉由庚(一二○二——一二七九),字成甫,號通齋,又號瘖叟,義烏(今浙江義烏)人,蓁子。生而口吃,嗜讀書,試有司不中,遂絕意仕進。從徐僑學,與金華何基、王柏辯析理學。有《論語纂遺》若干卷、《瘦叟自志》一卷。至元十六年卒,年七十八。見宋濂《葉由庚傳》(《文憲集》卷一○),《別號錄》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