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87  388  389  390  391  393  394  395  39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林觀過(自知 退齋 )
王九萬(武夷山人 )
王顯世(子亦、子翼 容安 )
王辰應(子震 )
趙孟堅(子固 彝齋居士 )
趙密夫(竹溪 )
鄭起(叔起 菊山 )
釋普度(虛舟 史 )
釋法舟(別浦 )
陳松龍(應初 三嶼 )
龍德厚(子仁 )
劉揚祖(弘宗 介白散人 )
卓樗(子用 )
衛(wèi)湜(櫟齋 正叔 世稱 櫟齋先生 )
史雋之(子聲、石隱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林觀過,字自知,號退齋,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理宗端平間知新昌(清康熙《新昌縣志》卷三)。累官分差糧料院(《淳熙三山志》卷三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九萬,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上舍釋褐(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六)。理宗端平初知長汀縣(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九四)。
全宋文·卷七四七四
王九萬,號武夷山人,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王子獻曾孫。嘉定十六年登進士第。寶慶間為修職郎、處州州學教授。端平初任長汀縣令。見《黃帝陰符經講義圖說》卷四,雍正《福建通志》卷二六、三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南安人,字子亦。以遺恩入官,為興化軍錄事參軍,處事秉正。理宗時,改秩知寧都縣。博覽群書,工詩。有《容安稿》。
全宋詩
王顯世,字子翼,號容安,南安(今福建南安東)人。以蔭補興化軍錄事參軍。寧宗慶元六年(一二○○)監(jiān)海鹽縣酒稅(清光緒《海鹽縣志》卷二)。知寧都縣,卒。有《容安摘稿》,已佚。事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六八○
王辰應,字子震,潼川(今四川三臺)人。登嘉定十三年進士第,治《》。嘉熙二年官宗正丞兼權考功郎官,兼吳王益王府教授,除秘書丞。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9—1264 【介紹】: 宋宗室。居海鹽,字子固,號彝齋居士。理宗寶慶二年進士。為湖州掾,入轉運司幕,知諸暨縣,以御史論罷歸。起為嚴州守。工書畫,善以水墨白描繪水仙、梅蘭、竹石。有《梅譜》、《彝齋文編》。
全宋詩
趙孟堅(一二○○~?)(生年據本集卷一《甲辰歲朝把筆》“四十五番見除夕”推定),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海鹽(今屬浙江)人。宋宗室,孟頫從兄。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為湖州掾,入浙西轉運使和淮南幕。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知諸暨縣(同上詩“今年事定已改官,分邑不遠近鄉(xiāng)國”及《重賦暨邑池亭》“叢委簿書間”),又知豐城縣(本集卷二《題水仙》“自欣分得櫧山邑”),以事罷歸。后起知嚴州,命下已卒。其卒年據《趙氏鐵網珊瑚》梅竹譜卷度宗咸淳丁卯(三年,一二六七)葉隆禮跋,謂其時已死。而《樂郊私語》謂入元后隱居州之廣陳鎮(zhèn),其從弟孟頫來訪,閉門不納云云,似不確。孟堅好學,工書畫,善收藏名跡,時人比之米芾。有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彝齋文集》四卷。事見《癸辛雜識》前集?!≮w孟堅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引錄。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四
趙孟堅(一一九九——一二九五),字子固,號彝齋居士,宗室,寓海鹽(今浙江海鹽)。登寶祐二年進士第,為湖州掾,入轉運司幕。淳祐間知諸暨縣,以御史言罷歸。終提轄左帑。善畫,工詩文,著有《梅譜》、《彝齋文編》。見本集及《南宋書》卷一八,《宋史翼》卷二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密夫,號竹溪,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鄭起(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初名震,字叔起,號菊山,連江(今屬福建)人。思肖父。初,潛心于性理之學,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出游臨安。理宗嘉熙四年(一二四○),主于潛縣學。淳祐四年(一二四四),忤史嵩之,得旨免解。七年,忤鄭清之,被執(zhí)得縱。十二年,主諸暨縣學、蕭山縣學。寶祐二年(一二五四),相繼充尹和靜書院堂長,泰州胡安定書院山長,平江三高堂長。晚年專心著述。景定三年,將脫稿而疾卒,年六十四。其詩作有《清雋集》傳世。事見《知不足齋叢書·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卷末《先君菊山翁家傳》。 鄭起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林佶手鈔本《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鄭起(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初名震,字叔起,號菊山,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思肖父。嘗應聘主無錫縣學,晚居西湖長橋,扁其廬曰「水南半隱」,潛心窮理盡性之學,造詣益深。欲毀舊太極無極說,別作《太極書》,未竟而卒。時景定三年,年六十四。著有《清雋集》(存)、《倦游稿》。見《先君菊山翁傳》(鄭思肖《心史·雜文》),《南宋文范作者考》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號虛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寧寺,繼事東堂院龍溪祖信,后參無得通禪師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報寧禪寺。歷住鎮(zhèn)江府金山龍游禪寺、潭州鹿苑褒忠禪寺、撫州疏山白云禪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禪寺、臨安府中天竺天寧萬壽永祚禪寺、靈隱景德禪寺,終于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凈伏等編《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事見《語錄》及所附元釋行端撰《行狀》,《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有傳?!♂屍斩仍姡暂嬜浴墩Z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虛舟,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寧寺,繼事武林東堂院祖信,后參無礙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疏山,蘇之承天。景定間住臨安中天竺、靈隱。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詔住徑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虛舟普度禪師語錄》一卷(存)。事跡見該書卷末所附《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普度。字虛舟。維揚江都史氏子。稍長雖習世書。絕無處俗意。母識其志。俾依郡之天寧出家。畢將軍與語。大奇之曰。此兒短小精悍。音吐如鐘。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攜歸武林。禮東堂院祖信。為受業(yè)師。執(zhí)侍五年。奮志參方。初見鐵牛印于靈隱。已而江東西。河南北。悉遍歷焉。時無礙通。唱道饒州薦福。師決志叩請。其遷福嚴華藏。亦與之俱。入室次。通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師曰。金香爐下鐵昆崙。通曰。將謂這矮子。有長處見解只如此。師曲躬作禮曰。謝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巖光。大慈石巖璉?;⑶鹗业?。皆一見器異。留與法務。淳祐初。制府趙信庵。以金陵半山請出世。遷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疏山。蘇之承天。景定間。賈太傅。奏補中天竺。復請旨升靈隱。至元丁丑。被命住徑山。師說法。直捷簡要。肩荷法門。老而無倦。嘗云。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無迷悟人了個甚么。無人契其機者。其住徑山。值火馀。志圖興復。將有緒俄示恙。索筆大書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遂寂。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普度者。出史氏??艘?。刊俗浮華。度不樂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藍。結出世緣。熏久機熟。竟斬發(fā)焉。自號虛舟。入講肆。精貫楞伽唯識。晝倦??幾假寐。夢游于俗。俗境宛然。僉有術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馬中客。何墮于僧數。度唾之曰。我既登釋譜。不受你輩雌黃也。覺則汗流愧悚。于是廢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學請入筵。度曰。此非究竟。聽之何為。且諸佛涅槃之旨。豈言詮能及哉。同學病其狂。度即負缽袋而去。遍走江南。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謁無得通禪師于常州之華藏寺。是日同謁者三十馀人。通公獨許度參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聲曰。佛法盡有待無人處向你說。度益心疑。夜靜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聲曰。將謂無人那。乃指度復自點胸數下。則瞑目悄然。度驚趨出。于是參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會通公示眾曰。破一微塵出大經。鳶飛魚躍更分別。不將眼看將心看。已見重敲火里冰。度脫然省發(fā)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么人。度對曰。金香爐下鐵昆崙。曰。將謂者矮子有甚長處。見解卻只如此。度拜曰。謝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華藏。師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啟曰。行道之日無窮。事師之期有限。師壽縱愈趙州??制斩缺「?。一旦填溝壑。再欲蒙師教誨。其可得乎。通公為之俛首惻然。公歿。度乃離華藏。經行石頭城。夜宿袈裟院。適東西兩房。爭法產搆訟。數年不已。度釋以片言。兩僧悲泣悔過。俱以家業(yè)屬度。度發(fā)笑而去。自此隨方說法。或久或近。三十馀年如一日。嘗示眾曰。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說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說邪不說邪。向者里揀辨得出。黃金為屋未為貴。玉食錦衣何足榮。又曰。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無迷悟。了個甚么。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值徑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圖興復。巨細行役。尚自董焉。其謙讓不遑。待后進如先輩。從未以老自稱。不二載。徑山落成。時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燒香進食垂涕。門下感之。率白首親依。故唱和妙葉。冠絕一時。竺西坦歸省于度。度大書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番歸去。明月一天。時坦居天童。天童及門復有懷信等。而大度公之聲。蓋懷信為松源岳五世之孫也。
釋法舟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六六六
法舟,號別浦,紹定二年住持湖州道場山報恩光孝禪寺。見釋法云《虛堂智愚禪師行狀》(《續(xù)藏經》第二編第二六套第四冊)。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松龍,字應初,號三嶼,閩縣(今福建福州)人。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進士。官大理寺司直。事見《淳熙三山志》卷三二。今錄詩三首。
龍德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子仁。寧宗嘉定十六年中拔萃科。授龍圖閣待詔,轉翰林承旨。理宗紹定五年出知潭州,有善政。端平元年復召為翰林承旨。
劉揚祖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慶元慈溪人,字弘宗。理宗景定三年進士。為江州教授,學政修舉。擢為崇文院校書郎,不趨附賈似道。斥監(jiān)沅東稅,官至禮部郎中。宋亡,徙家云湖山,自號介白散人,終身不出。
卓樗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六八七
卓樗,字子用,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紹定中為廣西經略安撫司幕職官,嘗知浦城縣。見所撰《水月洞題名》,嘉靖《建寧府志》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嘉興華亭人,徙居平江昆山,字正叔,世稱櫟齋先生。衛(wèi)涇弟。為武進令。屢中鎖廳試。理宗寶慶二年,上所撰《禮記集說》,擢直秘閣。官終朝散大夫、寶謨閣直學士、知袁州。
全宋文·卷七四七一
衛(wèi)湜,字正叔,世稱櫟齋先生,平江府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屢中鎖廳,除太府寺丞、將作少監(jiān),皆不赴。閉門著書,成《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存)。寶慶中,以通直郎知常州武進縣。紹定中,嘗為江東漕筦,后倅金陵。嘉熙三年知嚴州,尋內召,擢直秘閣。官終直寶謨閣、知袁州。見所撰《禮記集說后序》,《鶴山大全集》卷五四《衛(wèi)正叔禮記集說序》,《水心文集》卷一一《櫟齋藏書記》,《淳祐玉峰志》卷二,《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二,《至正昆山郡志》卷四,《吳中人物志》卷六,《宋元學案補遺》卷七九,《宋史翼》卷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子聲,一字石隱。史浩孫。以祖澤為太府寺簿。理宗紹定初知江陰軍。李全之亂,江陰當要害,雋之始至逾月,請兵分屯,度地宜建堡柵,儲糧備器,士氣感奮,軍整民安。推行鄉(xiāng)飲酒禮,時稱其有補風化。后官至直寶謨閣致仕。
全宋詩
史雋之,理宗紹定三年(一二三○)知江陰軍。明弘治《江陰縣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