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85  386  387  388  389  391  392  393  394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王柏(會之、伯會 長嘯 文憲 )
羅開禮(正甫 水心 )
葛洪(容父、容甫 蟠室老人 東陽郡公 端獻 )
趙夷夫(玉窗子 )
趙汝談(履常 南塘 文恪、文懿 )
邢凱(廷舉 坦齋 )
鄭寅(子敬、承敬 肯亭 )
錢元忠(子才 )
陸子布
陳塤(和仲 習庵 )
陳子衡
章樵(升道 峒麓、桐麓 )
馬舜卿( 肩龍 興中馬氏 )
余天錫(純父、淳父 畏齋 奉化郡公 忠惠 )
余玠(義夫 樵隱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7—127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會之,一字伯會,號長嘯,更號魯齋。王瀚子。少孤,事伯兄甚恭。從黃干門人何基游,質(zhì)實堅苦。高明絕識,序正諸經(jīng)。曾為麗澤、上蔡兩書院師。工詩善畫,著述甚富。卒謚文憲。有《讀易記》、《讀書記》、《詩辨說》、《天文考》、《地理考》及文集等。
全宋詩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會之,少慕諸葛亮為人,自號長嘯,三十歲后以為“長嘯非圣門持敬之道”,遂改號魯齋,金華(今屬浙江)人。從何基學,以教授為業(yè),曾受聘主麗澤、上蔡等書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憲。柏著述繁富,有《詩疑》、《書疑》等,大多已佚。其詩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統(tǒng)間六世孫王迪裒集為《王文憲公文集》二十卷,由義烏縣正劉同于正統(tǒng)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見《續(xù)金華叢書》本卷末附《王文憲公壙志》,《宋史》卷四三八有傳?!⊥醢卦?,以《續(xù)金華叢書》本《魯齋王文憲公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校以明正統(tǒng)刻本(簡稱正統(tǒng)本),及影印《四庫全書》本《魯齋集》(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七七八八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會之,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其父及大父皆從學于朱熹、呂祖謙。柏少慕諸葛亮之為人,自號長嘯。年逾三十,始知家學之原,更號魯齋。從朱熹再傳弟子何基問學,質(zhì)實勤苦。后婺、臺二州聘為麗澤、上蔡書院師。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賜謚文憲。王柏為時大儒,著述甚富,于《》、《》、《》、《春秋》、《論語》、《孟子》皆有論說,并有《文章復古》、《文章續(xù)古》、《濂洛文統(tǒng)》、《擬道學志》、《朱子摘要》、《詩可言》、《伊洛精義雜志》、《周子》、《發(fā)遣三昧》、《文章指南》、《朝華集》、《紫陽詩類》、《家乘》及文集等凡數(shù)十種。見《宋史》卷四三八本傳,《敬鄉(xiāng)錄》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197—1276 【介紹】: 宋永豐人,字正甫,號水心。理宗景定中舉于太學。為武岡教授,江上兵起,文天祥辟知永豐縣。端宗景炎元年,起兵復永豐,已而兵敗,元兵追及空坑,天祥幸脫,開禮坐隱巖中,被執(zhí)囚吉安,不屈,八日不食而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7 【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容父,一作容甫,號蟠室老人。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從學于呂祖謙。寧宗嘉定間,遷尚書工部員外郎兼權(quán)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上疏乞嚴飭將帥,整頓軍政。累遷參知政事。封東陽郡公。卒謚端獻。有《涉史隨筆》及奏議等。
全宋詩
葛洪(?~一二三五),字容甫,東陽(今屬浙江)人。從呂祖謙學。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授昆山尉(明正德《姑蘇志》卷四一)。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知昌國縣(元《昌國州圖志》卷六)。嘉定六年(一二一三)為樞密院編修官兼國史院編修官。十七年,權(quán)工部尚書、國子祭酒(《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簽書樞密院事。紹定元年(一二二八),擢參知政事。四年,知紹興府。端平二年卒。著有《蟠室老人文集》十二卷等,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六○一
葛洪(?——一二三七),字容甫,自號蟠室老人,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從呂祖謙學,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嘉定間為實錄院編修官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守工部員外郎,進直煥章閣,為國子祭酒,仍兼史職。歷工部侍郎、尚書。嘉定十七年,進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理宗立,除簽樞。紹定元年,拜參知政事,封東陽郡公。端平中,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召為萬壽觀使兼侍讀,致仕。嘉熙元年卒,謚端獻。著有《蟠室老人文集》、奏議及《涉史隨筆》(存)共二十四卷。見《宋史》卷四一五本傳、又卷四二《理宗紀》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夷夫,號玉窗子。廣平郡王七世孫(《宋史·宗室世系表》二一)。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知銅山縣。事見《金石苑》冊六題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7 【介紹】: 宋宗室,居馀杭,字履常,號南塘。以蔭補將仕郎。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任江西安撫司干辦等職。曾佐丞相趙汝愚擁立寧宗。歷通判嘉興府、知無為軍,有循吏名。寧宗嘉定六年,金國內(nèi)亂,獻料敵、備邊二策。理宗初,因疾去官,杜門著述。端平間,以禮部郎官召,復疏邊事及楮法。累官至權(quán)刑部尚書。卒謚文恪,一作文懿。于經(jīng)、子、《通鑒》、《杜詩》皆有注。有《介軒詩集》。
全宋詩
趙汝談(?~一二三七),字履常,號南塘,馀杭(今浙江馀杭西南)人。太宗八世孫。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調(diào)汀州教授,召除太社令。寧宗開禧三年(一二○七)擢秘書正字。嘉定間通判嘉興府,改知無為軍、溫州,遷江西提舉常平。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遷宗正少卿。權(quán)吏部侍郎,升侍讀,以言去。三年,起知婺州(清康熙《金華府志》卷一一)。官至權(quán)刑部尚書。嘉熙元年卒。有《南塘集》九卷(《千頃堂書目》),已佚。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今錄詩十五首。
全宋文·卷六五六六
趙汝談(?——一二三七),字履常,號南塘,臨安府馀杭(今屬浙江杭州)人,太宗八世孫。年十五,以大父恩補將仕郎。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歷添差江西安撫司干辦公事。佐丞相趙汝愚定大策。汝愚去國,與弟汝讜力上疏乞留汝愚,斬韓侂胄。歷湖北、江西提舉常平。理宗立,授江西轉(zhuǎn)運判官。端平初,任禮部郎官,改秘書少監(jiān)兼權(quán)直學士院,遷宗正少卿,權(quán)吏部、禮部侍郎,權(quán)給事中,權(quán)刑部尚書,嘉熙元年卒。后謚文懿。著有《》、《》、《》、《論語》、《孟子》、《周禮》、《禮記》、《荀子》、《莊子》、《通鑒》、《杜詩》等注及《南塘先生四六》。見《宋史》卷四一三本傳,《咸淳臨安志》卷六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武寧人,字廷舉。寧宗嘉定七年進士。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歷通判吉州,知江陰軍。官至吏部侍郎,致仕。有《坦齋通編》。
全宋詩
邢凱,字廷舉,號坦齋(清同治《武寧縣志》卷二三),武寧(今屬江西)人。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進士。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除秘書省正字。歷通判吉州,知江陰軍,累官吏部侍郎。有《坦齋通編》傳世。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7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子敬,一作承敬。鄭僑子。以父任補官。累知吉州。召對言濟王冤狀,忤權(quán)臣,被黜。理宗端平初,入為左司郎中,兼權(quán)樞密副都承旨。又請為濟王立廟,且言三邊無備,宿患未除,宜正綱紀,抑僥幸,裁濫賞,汰冗兵,以張國勢。出知漳州,進直寶章閣卒。有《包蒙》、《中興綸言集》。
全宋詩
鄭寅,字子敬,號肯亭,仙游(今屬福建)人。以父任補官,歷知吉州。理宗端平初召為左司郎中兼權(quán)樞密院副都承旨。出知漳州。進直寶章閣致仕。著有《包蒙》、《中興綸言集》,已佚。事見《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閩詩錄》丙集卷一四。
全宋文·卷七四七五
鄭寅(?——一二三七),字子敬,一作承敬,號肯亭,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僑子。博習典故,以父任補官。歷知吉州。端平初召為左司郎中,兼權(quán)樞密院副都承旨。出知漳州,進直寶章閣。嘉熙元年卒。見《莆陽文獻傳》卷二六,《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宋元學案》卷四六,《宋元學案補遺》卷四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錢元忠,字子才。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曾游汀州蒼玉洞(清光緒《長汀縣志》卷二九)。
陸子布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寶慶二年(1226)任高郵軍知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7—1241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字和仲。史彌遠甥。寧宗嘉定十年進士。嘗師事楊簡。理宗即位,累遷太常博士。議政與彌遠不合,出通判嘉興府。彌遠卒,召為樞密院編修官,首論天下安危在宰相,而歷來所任多不得人。旋被宦官陳洵益嗾御史劾之,出知常州,改衢州。遷浙西提點刑獄。以吏部侍郎召為國子司業(yè),復以言事罷去。
全宋詩
陳塤(一一九七~一二四一),字和仲,號習庵,鄞(今浙江寧波)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調(diào)黃州教授。理宗即位,召為太學錄。紹定年間通判嘉興府(清光緒《嘉興府志》卷三六),后召為樞密院編修官。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知衢州(清康熙《衢州府志》卷一二),徙福建轉(zhuǎn)運判官。歷浙西提點刑獄、吏部侍郎。淳祐元年卒。有《習庵集》(《金陵詩徵》卷八),已佚。《宋史》卷四二三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七八六二
陳塤(一一九七——一二四一),字和仲,號習庵,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師事楊簡,嘉定十年登進士第,調(diào)黃州教授。理宗即位,詔求言,塤上封事,召為太學錄,遷太常博士,任宗正寺主簿,復為太常博士。丐去,添差通判嘉興府。召為樞密院編修官,出知常州,改衢州,提點都大坑冶,徙福建轉(zhuǎn)運判官。奉祠,主管崇道觀,除浙西提點刑獄。以吏部侍郎召還,改國子司業(yè),兼玉牒檢討、國史院編修、實錄院修撰。出知溫州,未上,以言罷。淳祐元年卒,年四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三有傳。
陳子衡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寶慶二年(1226)任封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臨安昌化人,字升道,號峒麓。章槱弟。寧宗嘉定元年進士。歷山陽教授、吳縣令、常州通判。習知海徼事,嘗上書宰相,力陳李全必叛。官終知處州。有《章氏家訓》、《補注春秋繁露》等。
全宋詩
章樵,字升道,號峒麓,昌化(今浙江臨安西)人。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進士。歷海州、高郵、山陽教官,知吳縣,通判常州。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監(jiān)登聞鼓院(《咸淳毗陵志》卷九)。以疾乞歸,授知處州。學宗伊洛,編有《古文苑》。事見清乾隆《昌化縣志》卷一二。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
章樵,字升道,號桐麓,臨安府昌化(今浙江臨安縣西)人。登嘉定元年進士第。歷海州、高郵、山陽教官,上書時宰力陳李全必叛。全果亂,郡縣官多被禍,獨樵率諸生盛服坐堂上講誦,賊至,斂刃退。擢知吳縣,通判常州。乞歸,授知處州。樵學宗伊洛,著有《章氏家訓》、《補春秋繁露》、《補注古文苑》(存)等。見《宋詩紀事》卷六○,《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簡介

中州集
舜卿,名肩龍,以字行,宛平人。先世遼大族,有知興中府者,故又號興中馬氏。祖大中,國初登科,節(jié)度全、錦兩州。父成誼,字宜之,張楫榜登科,京兆路統(tǒng)軍司判官。舜卿在太學,有賦聲。宣宗初,人有告宗室從坦殺人。從坦字履道,一時賢將帥,處猜嫌之地,人以為必死,而不敢言其冤。舜卿以太學生上書,大略謂:從坦有將帥材,方今人物無有出其右者。臣一介書生,無用于世,愿代從坦死,留為天子將兵。書奏,詔問:汝與從坦交分厚耶?舜卿對:臣知有從坦,而從坦未嘗識臣。從坦冤,人不敢言,臣以死保之。宣宗感悟,赦從坦,授舜卿東平錄事,委行臺試驗。宰相侯莘公與之語,不契,留數(shù)月,罷歸。將渡河,與排岸官紛競,筐中搜得軍馬糧料名數(shù)及利害事目,疑其奸人之偵伺者,系歸德獄根勘。適從坦至,立命出之。正大四年冬,薄游鳳翔,德順州將愛申以書招舜卿,舜卿欲往。鳳翔總管以敵兵勢甚張,吾城可恃,德順不可守,勸勿往。舜卿曰:愛申平生未嘗識我,一見為知已。我知德順不可守,我往必死,然以知已故,不得不死也。乃舉行橐付族父明之為死別,冒險而去。既至,不數(shù)日受圍,城中義兵七八千而已。州將假舜卿鳳翔總管判官,守御一以委之。凡受攻百日,食盡乃陷。軍中募生致之,不知所終,時年五十三。詔贈某官,配食褒忠廟。舜卿年少時,過襄垣,題詩酒家壁,辭氣縱橫,時輩少有及者。如云:玉鞭再過長安道,人面依前似花好。殷勤勸我梨花春,要看尊前玉山倒。他語類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慶元昌國人,字純父,一作淳父,號畏齋。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丞相史彌遠嘗延為弟子師,使覓宗子以補沂王后,天錫得趙與莒于全保長家,引見彌遠,未幾遂召入嗣沂王,及即帝位,是為理宗。歷知臨安府、婺州、寧國府、福州,嘉熙間累官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以觀文殿學士致仕。卒謚忠惠。
全宋詩
余天錫,字純父,自號畏齋(《大德昌國州圖志》卷六),慶元府昌國(今浙江舟山)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超除起居郎(《延祐四明志》卷五)。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同簽書樞密院事,尋拜參知政事。四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五年,致仕(《寶慶四明志》卷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九有傳。
全宋文·卷七四一○
余天錫(?——一二四一),字純父,號畏齋。慶元府昌國(今浙江定海)人。丞相史彌遠延為弟子師。嘉定十六年進士,歷監(jiān)慈利縣稅,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累遷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歷知婺州、寧國府、福州,召為吏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侍讀。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次年拜參知政事,封奉化郡公。授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以觀文殿學士致仕。淳祐元年卒,謚忠惠。見《宋史》卷四一九本傳、卷四二《理宗紀》,《咸淳臨安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3 【介紹】: 宋隆興分寧人,寓居蘄州,字義夫。少為白鹿洞諸生,后投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抗擊蒙古,累立戰(zhàn)功,擢工部郎官。理宗淳祐元年率兵援安豐,升淮東制置副使。進言愿以恢復全蜀為己任,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于任上大更弊政,遴選官吏,筑館招賢,整頓軍紀,屯田耕稼;又筑釣魚、青城等十余山城,聚兵積累,加強戰(zhàn)備。在蜀十年,屢退蒙古入侵。寶祐元年,因朝廷猜疑,召赴臨安,服毒自殺。
全宋詩
余玠(一一九八~一二五三),字義夫,號樵隱,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一作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人。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入趙葵幕府。六年,為黃州節(jié)度制置司參議官。端平元年(一二三四),通判襄陽。淳祐元年(一二四一),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在蜀十馀年。寶祐元年卒,年五十六。事見清光緒《開化縣志》卷一二余如孫《玠府君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余玠(一一九八——一二五三),字義夫,號樵隱,蘄州(治今湖北蘄春東北)人。少為白鹿洞諸生,家貧落魄,喜功名,因事亡命,入趙葵幕。嘉熙三年,與蒙古兵戰(zhàn)有功,授直華文閣、淮東提點刑獄。淳祐元年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大更敝政,遴選守宰,筑館招賢,用播州冉氏兄弟策,筑青居、大獲、釣魚、云頂、天生等十馀城。玠之治蜀,輕徭薄征,邊關(guān)無警,自寶慶以來,蜀帥未有能及之者。累官至資政殿學士。寶祐元年暴卒。見余如孫《玠府君墓志》(光緒《開化縣志》卷一二),《宋史》卷四一六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