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60 361 362 363 364 366 367 368 369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梁文奎(號 鈍庵 )王武( 武子、子武 字 文翁 )羅必元(字 亨父、亨甫 號 北谷山人、北谷 名 疊 )蘇森(號 竹莊 字 仲嚴 )董夢程(字 萬里 號 介軒 )詹阜民(字 子南 號 默信 )趙崇度(字 履節(jié) 號 節(jié)齋 )趙汝淳(字 子野 號 靜齋 )錢時(字 子是 號 融堂 世稱 融堂先生 )陳子沖陳洪(字 子良 )高霖(字 子約 )何汶(號 竹莊 )傅子云(字 季魯 號 琴山 )馮延登(字 子俊、子駿 號 橫溪翁 )
人物簡介
全宋詩梁文奎,東莞(今屬廣東)人。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進士(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三一)。今錄詩二首。
全粵詩·卷二九梁文奎,號鈍庵。東莞人。博學強記,為文尚理致。宋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廷對幾中首選,時韓侂胄當國,以策語切直,故為所排,易置乙科第一。性不喜干人,居左藏十馀年不調,處之自如。以直諫忤當?shù)馈J窂涍h專權,乃乞歸。筑迎翠樓,講學其中,四方學子多就之。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八、明張二果崇禎十二年《東莞縣志》卷六有傳。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名或作武子,一作子武。宋豐城人,字文翁。寧宗開禧元年進士。官江夏尉,平租寬禁有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5—1265
【介紹】:
宋隆興府進賢人,字亨父,號北谷山人。寧宗嘉定十年進士。曾從危稹、包遜學。累調福州觀察推官,有勢家奪民荔枝園,為伸直之。理宗淳祐中通判贛州,上疏論賈似道克剝至甚。度宗即位,以直寶章閣兼宗學博士致仕。
全宋詩羅必元(一一七五~一二六五),一名疊(《景定建康志》卷一八),字亨父,號北谷,進賢(今屬江西)人。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明嘉靖《東鄉(xiāng)縣志》卷下,《宋史》本傳作十年,與《墓志銘》“垂四十”不合)。歷崇仁縣丞、撫州司法參軍(清光緒《撫州府志》卷三五)、福州觀察推官,知馀干縣(明正德《饒州府志》卷四)。理宗淳祐中通判贛州,攝郡事。忤賈似道,免去,除行在諸司糧料院,督淮西軍馬錢糧。知徽州。寶祐間知汀州(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二二),復為丁大全按罷。度宗咸淳元年卒,年九十一。事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三《羅公墓志銘》,《宋史》卷四一五有傳。今錄詩十七首。
全宋文·卷六九八三羅必元(一一七五——一二六五),字亨甫,號北谷,隆興進賢(今江西進賢)人。嘉定十年進士,授鄂州臧寧縣簿、尉,調撫州錄事參謀。服闋,授崇仁縣丞。秩滿授都大司檢踏官,改辟福州觀察推官,知饒州馀干縣,通判贛州,知徽州、汀州。寶祐四年致仕,咸淳元年卒,年九十一。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直寶章閣羅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簡介號竹莊。
全宋文·卷六七○七蘇森,字仲嚴,晚年號懶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轍四世孫。慶元四年知道州,又知岳州。開禧中知筠州。嘉定九年主管武夷山沖祐觀。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四,隆慶《岳州府志》卷三,及所撰《欒城集跋》、《跋修仙辨惑論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萬里,號介軒。董銖從子。寧宗開禧元年進士。官朝散郎、通判欽州。得朱熹之學于黃斡,兼得銖之傳。有《詩書通釋》、《大爾雅通釋》。
全宋文·卷六九八二董夢程,一作夢臣,字萬里,號介軒,鄱陽(今江西波陽)人,銖之從子。初學于銖與程端蒙,后學于黃干。登開禧元年進士第。歷嵊縣丞、知開化縣。官終朝散郎、通判欽州。鄱陽之學,多出于董氏之門。著《詩書通釋》、《大爾雅通釋》。見《宋元學案》卷八九及《宋元學案補遺》卷八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嚴州遂安人,字子南,號默信。孝宗淳熙中,問學于陸九淵。又嘗從張栻游。累官宗正寺丞、兼駕部郎中、知徽州府。
全宋文·卷六二六一詹阜民,字子南,號默信,嚴州遂安(今浙江淳安西南)人,大方孫。學于陸九淵,從張栻游。嘉定初為天臺縣令,歷官宗正寺丞,兼駕部郎中,知徽州。見《赤城志》卷四,《萬姓統(tǒng)譜》卷六七,《宋元學案》卷七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5—1230
【介紹】:
宋饒州馀干人,字履節(jié),號節(jié)齋。趙汝愚子,趙崇憲弟。少時謁朱熹,熹授以《大學》。汝愚罷歸,又授以《通鑒》。歷官信州通判、知桂陽軍、提舉福建市舶司兼知泉州。寧宗嘉定間,提舉湖南常平,尋改江西,以朝散大夫致仕。有《磬湖集》、《左氏常談》、《史髓》、《節(jié)齋聞記》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汝淳,字子野,號靜齋,昆山(今屬江蘇)人。太宗八世孫(《宋史·宗室世系表》二二)。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進士(明嘉靖《昆山縣志》卷六)。歷知清江縣(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五),通判臨安府(《咸淳臨安志》卷五○)。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嚴州淳安人,字子是,號融堂。絕意科舉,究明理學。江東提刑袁甫建象山書院,招主講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薦授秘閣校勘,召為史館檢閱,求去,授江東帥屬歸。有《周易釋傳》、《學詩管見》、《融堂書解》、《四書管見》、《兩漢筆記》等。
全宋詩錢時(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學者稱融堂先生,淳安(今屬浙江)人。早年從楊簡學,為朱熹所重。江東提刑袁甫作象山書院,延主講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見,賜進士出身,授秘閣???,預修國史。后辭歸,居鄉(xiāng)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岡,創(chuàng)融堂書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頃堂書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國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見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實》,《宋史》卷四○七《楊簡傳》附?!″X時詩,以《蜀阜存稿》為底本,酌校他書引錄。編為二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一六錢時(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號融堂,嚴州淳安(今浙江淳安西)人。幼奇?zhèn)ゲ蝗?。四十二歲,始悟于道,焚棄舊稿,拜楊簡為師。簡嘗薦之于朝,不果,遂以講學為務。江東提刑袁甫作象山書院,招主講席。嘉熙元年,時年六十三,以宰相喬行簡等交章薦舉,理宗召見,特賜進士出身,授秘閣校勘。求去,出佐浙東倉幕。后以李心傳薦,授史館檢閱。復求去,授江東帥屬。創(chuàng)融堂書院,日與生徒講道,為世大儒。淳祐四年卒,年七十。著有《周易釋傳》、《尚書演義》(一作《尚書啟蒙》,今本題《融堂書解》,存)、《學詩管見》、《春秋大旨》、《四書管見》(存)、《兩漢筆記》(存)、《蜀阜集》、《冠昏記》、《百行冠冕集》等。見《蜀阜存稿》卷首所載《融堂先生行實》,《宋史》卷四○七《楊簡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簡介嘉泰三年(1203)任秘書丞。開禧元年(1205)任泉州知州。開禧三年(1207)任贛州知州,12月放罷。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洪,字子良,仙居(今屬浙江)人。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進士,授桂陽縣主簿(《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15
【介紹】:
金東平人,字子約。世宗大定二十五年進士。調符離主簿,召為國史院編修官。論黃河之決,當開雞爪河以殺水勢。并廣種榆柳護堤,朝廷從之。宣宗貞裕間,任兵部尚書,權參知政事,尋改中都留守。死于兵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處州人,號竹莊。寧宗開禧間官德安府教授。所著《竹莊詩話》,采古今詩評以為題,附詩全首于后,不立己見己說,體例略似類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撫州金溪人,字季魯,號琴山。出陸九淵之門,學以明善知本為先,言行中規(guī)矩。九淵出守荊門,使子云居象山精舍,從游日眾。曾主甌寧簿,決訟必傅經義。有《易傳》、《論語集傳》、《中庸大學解》、《孟子指義》、《離騷經解》及文集。
全宋詩傅子云,字季魯,金溪(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間為甌寧主簿。曾師從陸九淵。事見《宋元學案》卷七七《槐堂諸儒學案》、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一。
全宋文·卷六八六二傅子云,字季魯,號琴山,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師從陸九淵。淳熙末九淵講學象山,子云在門人中年最少,座必末,九淵稱之曰:「季魯,英才也!」嘗掛一座于側,間令代講。九淵出守荊門,囑子云率諸友居山講學,從游日眾。紹定中為甌寧主簿,決訟必傅經義。著有《易傳》、《論語集解》、《學庸解》、《孟子指義》、《離騷經解》等。見《吳文正公集》卷一一《金溪傅先生語錄序》,李子愿《象山先生年譜》,《宋元學案》卷七七,《宋元學案補遺》卷七七,《宋史翼》卷三六,《宋詩紀事補遺》卷六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6—1233
【介紹】:
金吉州吉鄉(xiāng)人,字子俊,號橫溪翁。章宗承安二年詞賦進士。調臨真主簿。轉寧邊令,歲荒,發(fā)粟賑貸,全活甚眾。累遷國子祭酒,哀宗正大八年,以翰林學士承旨,使蒙古,被扣留。命招鳳翔帥,不從。以刀截其須,岸然不動。后放還。歷禮、吏二部侍郎。汴京被圍時,倉猝逃難,為騎兵所緝,不屈,投井死。年五十八。
中州集延登,字子駿,吉州人。承安二年進士。令寧邊日,適閒閒公守此州,與之考論文義,相得甚歡,故子駿詩文皆有律度。正大末,奉命北使,見留。使招鳳翔,不從,欲殺者久之,割其須髯,羈管豐州,二年乃得還。天興初元,授禮部侍郎。京城陷,自投井中。子駿資稟淳雅,與人交殊款曲。讀書長于易、左氏傳,好賢樂善,有前輩風調。嘗欲作國朝百家詩而不及也。有集號橫溪翁。予過大名,見于其子源,如賦德順道院隴泉云:玉壘制方維,瓊漿閟仙宅。何人斸云根,一旦泄地脈。金匱鎖龍漦,月窟逗蟾液。銅壺漏水清,玉斗天醴碧。光搖日千道,影落天一席。窈然仇池穴,自與天壤隔。又登封途中遇雨留僧舍云:濕云若煙低,飛雨如矢集。近山衣巳涼,薄寒復相襲。霽景函草木,秋意滿原隰。林紅寒更殷,山翠晴更濕。不知高幾許,但見蒼壁立。群峰誰暇數(shù),庭筍紛戢戢。騰擲來眼中,左右疲顧揖。皆其得意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