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49 350 351 352 353 355 356 357 358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莫若沖(字 子謙 )蕭常(字 季韶 號 晦齋 )董世儀(字 子羽 )董琮(字 玉振 號 復齋 )蔡沈(字 仲默 世稱 九峰先生 號 九峰 )薛疑之( 凝之 字 季常 號 玉成 )許孚(號 止齋 )趙昱(字 希光 號 中川 )鄭若沖(字 季真 號 夢溪 )釋宗演(號 遁庵 鄭 )釋文禮(號 滅翁、天目、天目野樵 阮 )閻伯敏(字 子功 )高子滿高頤(字 元齡 號 拙齋 )黃士毅(字 子洪 號 壺山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安仁和人,寓居嘉興崇德,字子謙。莫琮子。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為司農簿,諫阻開邊之議。出知岳州、全州,率先造舟運漕。會靖江暴漲,民賴以濟??伎円宰盥劊罄硭仑?。請外任,除知永州,不赴,卒。有《浯溪文集》。
全宋詩莫若沖,字子謙,崇德(今浙江桐鄉(xiāng)西南)人。琮子。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士。歷知安吉、吳江縣。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為司農寺主簿(《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八)。開禧元年(一二○五),改將作監(jiān)丞(同上書選舉二二之二二)。出知岳州。召為大理寺丞,尋奉祠。有《語溪文集》十卷(《萬姓統譜》卷一二○)等,已佚。事見清光緒《桐鄉(xiāng)縣志》卷一一、一五。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五九七莫若沖,字子謙,臨安府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寓居崇德,琮子。淳熙十一年進士,歷知安吉、吳江,所至有聲,除司農簿。諫開邊,出知岳、全州。除大理寺丞,丐祠,卒。見《萬姓統譜》卷一二○,《宋詩紀事》卷五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鄉(xiāng)貢進士。父蕭壽朋,不滿陳壽《三國志》以魏為正統而黜蜀漢,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常繼父志作《續(xù)后漢書》,義例謹嚴,為后人所稱。
全宋文·卷六三九二蕭常(一一四五——?),字季韶,號晦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鄉(xiāng)貢進士。繼父志,于慶元中撰成《續(xù)后漢書》四十七卷(存),以蜀漢為正統,受到世人稱贊。見所撰《續(xù)后漢書序》,周必大《續(xù)后漢書序》(《文忠集》卷五三),歐陽守道《跋續(xù)后漢書》(《巽齋文集》卷二一)。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六八三董世儀,字子羽,臨江軍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慶元間仕于廣西。見《桂勝》卷二龍隱巖諸題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字玉振,號復齋。寧宗慶元間進士。任龍陽簿。嘗師事董銖,明程朱之學。有《書傳疏義》、《復齋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7—1230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仲默,學者稱九峰先生。蔡元定次子。少承家學,師事朱熹。慶元黨禁,隨父謫道州。父歿,隱居九峰,受朱熹命注《尚書》,凡十余年,于寧宗嘉定二年成《書集傳》。其書融會眾說,注釋明晰,為元代以后試士必用。
全宋詩蔡沈(一一六七~一二三○),字仲默,號九峰,建陽(今屬福建)人。元定三子。少從朱熹游。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從父謫道州。父沒,護柩以還,隱居九峰山下,傳熹《書》、元定《洪范》之學。理宗紹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有《蔡九峰集》(《永樂大典》卷八九九),已佚。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九峰公集》一卷。事見《九峰公集》附錄宋真德秀《九峰先生蔡君墓表》,《宋史》卷四三四、《宋元學案》卷六七有傳。 蔡沈詩,據《九峰公集》及《永樂大典》等書所錄,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八五蔡沈(一一六七——一二三○),字仲默,建寧府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定季子。少師朱熹,偽學之禁,從父謫道州。父歿,屢薦不就,隱居九峰,著書授徒,學者稱九峰先生。紹定三年卒,年六十四。著有《書集傳》六卷(存)、《洪范皇極內篇》五卷(存)等。后人輯有《九峰公集》(收入《蔡氏九儒書》卷五)。見《真文忠公集》卷四二《九峰先生蔡君墓表》,《宋史》卷四三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名或作凝之。宋溫州平陽人,字季常,號玉成。學于楊簡。時禁偽學,作《伊洛源流譜》,立九十余人傳,以明道統。
全宋文·卷六六○一薛疑之(一作凝之),字季常,號玉成,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學于楊簡。慶元間,學禁方嚴,疑之作《伊洛源流譜》以衛(wèi)道。見《宋元學案》卷七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慶元昌國人,號止齋。從楊簡學。居鄉(xiāng)宣揚孝義,絕意仕途,屢征不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07
【介紹】:
宋資州人,字希光,號中川。趙雄子。少苦學,以司馬、周、程氏為師。后私淑張栻。性沖淡,出仕二十余年,為廣安守等職,僅一磨勘,歷任不滿三年。因父曾為孝宗言吳挺專制蜀地之害,至寧宗開禧間,吳曦僣叛,昱每念父言,輒投地大慟。亟貽書成都帥臣楊輔,勸以舉義討叛,輔不能用,昱遂絕食而卒。
全宋文·卷六四一一趙昱(?——一二○七),字希光,號中川,資州資中(今四川資中)人,雄子。少苦學,師法司馬、周、程氏,恬于仕進,出仕二十馀年,歷任不滿三考。慶元中為奉議郎、簽書東州節(jié)度判官,開禧時嘗知廣安軍。三年,吳曦叛,昱傷慟不已,絕粒而死。見《桯史》卷三,《鶴山大全集》卷九○《祭趙廣安文》,《宋蜀文輯存作者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慶元府鄞縣人,字季真。鄭覃子。少力學,恥為舉業(yè)。與同里汪大猷、陳居仁、樓鑰相善。后三人貴顯,未曾一造其門。平居謹飭,口絕戲言,辨是非義利,片辭不讓,學者嚴憚之。
全宋詩鄭若沖,字季真,號夢溪,鄞縣(今浙江寧波)人。與同里汪大猷、陳居仁、樓鑰相善。事見《宋元四明六志??庇洝肪矶?。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宗演,號遁庵,俗姓鄭,福州(今屬福建)人。住常州華藏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屪谘菰?,據《續(xù)古尊宿語要》所收《遁庵演和尚語》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六○宗演,字遁庵,俗姓鄭氏,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宗杲弟子。慶元間住華藏寺,又住蘇州寒山寺。重訂《大慧禪師年譜》。見《叢林盛事》卷末。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屛亩Y詩,據《頌古聯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天目禪師文禮者。字滅翁。生阮氏。為臨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出世于郡之廣壽。次則雁山能仁。復詔居南屏凈慈。終于天童者。蓋赴暮年之詔也。四會談禪。兩赴明詔。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禮居雁山時。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禮杖拂蕭然。清風迫人。松下云間。泉聲石色。無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樂。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懶將藤杖接方來。有時拄到晴坡上。簡點梅花幾樹開。方是時?;掴志邮恐祆湔?。以道學開館臺南訂。有司挽禮。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簡雁山耆宿曰。我拋一語墮龍湫。逗石穿云幾度秋。白發(fā)詎那看不透。月寒高掛冷猿愁。禮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尋不絕。禮多兀坐繩床。熟視搖手而已?;蚋裢庀鄲?。禮自理瓶鐺。談笑連朝夕不厭也。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訪。坐語竟日。節(jié)齋去。禮竟不問其姓名。適凈慈席虛。節(jié)齋起禮補之。不赴。節(jié)齋乃言于上。上強命之入院。禮曰。九重命下。四海同欽。山岳歡呼。禽魚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卻順是菩提。四眾稱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復敕天童居禮。禮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方來擬對。禮輒督牙三下。識者驚焉。一時及其門者。非智過于師。不易放行。故自書曰。無韶陽來扣門。終不拶人腳折。有德山至詰問。方才吹滅紙燭??班岛耐?。相嗣續(xù)寧教。草滿法堂。苔封古屋。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若非死心靈源。其馀碌碌。難為接足。禮住天童。不久又棄。歸西丘舊隱。然方賓益勝。朱晦庵嘗詣禮。禮以格外瀟灑示之?;掴謩t彬彬然有容。整冠進問。母不敬。禮驀起叉手?;掴滞苏Z人曰。碧落碑果無贗本也。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禮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慈∩A正笏時。禮四歷住持。僅八九載。而退居之日。多其風調高古。見者神肅。然敘及法道體勢。則慷慨太息?;蚶^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當時。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謂眾曰。誰與我造個無縫塔。侍者曰。請師塔樣。禮微笑曰。盡力畫不出。即蛻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維。頂骨牙齒不壞。舍利如燦珠。附天童應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齡。四遷五退。如白云影內神仙。可仰而未可攀也。再味其說法。若志公之容謾。許僧繇描摹。當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庵。誠不謬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動幡動,應對機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尋復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復移居福泉,遷住天童。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嘗誦《楞嚴經》“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倍?,上堂云:“黃鐘才起時,九數從頭數。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農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其他妙語類如此,尤邃于《易》。乾淳諸儒,大闡道學,禮與之游?;尬讨熳訂栁悴痪?,禮叉手示之。楊慈湖問:“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禮領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被蛘埰涫?,曰:“盡力畫不出。”乃怡然脫去,世壽八十有四,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
人物簡介
全宋詩閻伯敏,字子功,晉原(今四川崇州)人。寧宗慶元初通判眉州(《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今錄詩十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寧德人,字元齡,號拙齋。明經修行,從游者達千人。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知永州東安縣,有循吏聲。平生博極群書。有《雞窗叢覽》、《詩集傳解》。
全宋詩高頤,字元齡,號拙齋,寧德(今屬福建)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知永州東安縣。明嘉靖《寧德縣志》卷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八高頤,字元齡,號拙齋,福州寧德(今福建寧德)人。以《禮記》魁鄉(xiāng)薦,登慶元二年(一說慶元五年)進士第。知永州東安縣,臨民卓然有聲。平生博極群書,有《雞窗叢覽》一百五十卷、《詩集傳解》三十卷。見《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二,《閩南道學源流》卷一六,《宋詩紀事補遺》卷六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徙居吳,字子洪,號壺山。幼嗜學。寧宗慶元間,徒步赴閩,師學于朱熹門下。嘗注《儀禮》,又編次朱熹《書說》、《文集》、《語錄》等書。
全宋文·卷六九一三黃士毅,字子洪,自號壺山,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家吳(今江蘇蘇州)。自幼嗜學。慶元中排禁道學,士毅徒步入閩師朱熹。朱子命日觀一書,授以《大學章句》而歸,終身從事于斯。嘗撰次朱子《書說》七卷、文集一百五十卷、《語類》一百三十八卷。見《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