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46 347 348 349 350 352 353 354 355 下一頁
其它辭典
張建(字 吉甫 號 蘭泉、蘭泉老人 )張貴謨(字 子智 遂昌縣開國男 )彭巖肖(號 龜峰 )李申子(字 思齊 )耶律留哥(號 中京 )趙汝暖( 汝暌 號 文林 )趙汝洙(號 泗山 )韓邈(字 子及 )僧行秀( 蔡 號 萬松老人、萬松 )危和(字 應(yīng)祥、祥仲 號 蟾塘、閑靜居士、閒靜居士 )吳仁杰(字 斗南、南英 號 蠹隱、蠹豪 )尤臺(字 公輔 號 退翁而終 )張灝(字 子文 )彭演(字 子山 )李寅仲(字 君亮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金蒲城人,字吉甫,號蘭泉。有詩名。章宗時,由絳州教官累遷同知華州防御使。有詩集。
中州集建字吉甫,蒲城人。明昌初,舉才行,授絳州教官,召為宮教,應(yīng)奉翰林文字。以老乞身,道陵愛其淳素,不欲令去,左右眷眷。久之,超同知華州防御使事,仍賜詩,有從今晝錦蓮峰下,三樂休誇榮啟期之句,士林榮之。吉甫自號蘭泉老人,有集行于世。其論詩云:作詩不論長萹短韻,須要詞理具足,不欠不馀,如荷上灑水,散為露珠,大者如豆,小者如粟,細(xì)者如塵,一一看之,無不圓成,始為盡善。吉甫詩雖不能盡如所言,然亦未為無所得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處州遂昌人,字子智。孝宗乾道五年進(jìn)士。知江山縣,歲旱蠲其賦大半。光宗朝累疏言時弊,皆為采納。寧宗嘉泰中,直敷文閣、知靜江府。封遂昌縣開國男,奉祠歸。有《九經(jīng)圖述》、《韻略補(bǔ)遺》。
全宋詩張貴謨,字子智,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歷吳縣主簿、撫州教授、知江山縣。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召除太常主簿,五年,出知常州(《咸淳毗陵志》卷八)。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召為吏部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三年,為左司郎中、起居郎(《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使金賀正旦(《宋史》卷三七《寧宗本紀(jì)》)。五年,知贛州(《誠齋集》卷七六《章貢道院記》)。嘉泰元年(一二○一),知靜江府(清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著有《詩說》、《臨汝圖志》(《宋史·藝文志》三)等,均佚。清光緒《處州府志》卷一七有傳。
全宋文·卷六一五六張貴謨,字子智,處州遂昌(今浙江遂昌)人。乾道五年進(jìn)士,為吳縣簿,權(quán)晉陵縣事,知江山縣。光宗時為太常寺簿、起居郎,除吏部郎中,轉(zhuǎn)朝散大夫。嘉泰中直敷文閣、知靜江府。著有《九經(jīng)圖述》、《韻略補(bǔ)遺》。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咸淳臨安志》卷八、一三,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一三,參《宋元學(xué)案》卷九七,《宋詩紀(jì)事》卷五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彭巖肖,號龜峰,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領(lǐng)鄉(xiāng)薦。年八十馀,嗜學(xué)不倦。事見《萬姓統(tǒng)譜》卷五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申子,字思齊,臨邛(今四川邛崍)人。理宗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曾游北巖。事見《金石苑》。
全宋文·卷六○六四李思齊,淳熙二年為荊南將軍統(tǒng)制、權(quán)知均州。四年為金州都統(tǒng),六年為鎮(zhèn)江府駐劄。見《宋會要輯稿》兵六之二、兵一四之四八、食貨五○之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5—1220
【介紹】:
金契丹人。任北邊千戶。蒙古成吉思汗七年,起兵反金,附蒙古。次年,據(jù)遼東稱王,年號元統(tǒng),國號遼,建都咸平府,號中京。以部將耶廝不等勸稱帝,離軍附蒙古。旋引蒙古軍再定遼東。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汝暖,原名汝暌,號文林,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太宗八世孫(《宋史·宗室世系表》一三)。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進(jìn)士。官至諫議大夫。事見《歷朝上虞詩集》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汝洙,號泗山,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汝暖弟。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進(jìn)士。官國史編修。事見《歷朝上虞詩集》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七六一韓邈,字子及,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韓琦孫,韓侂胄之叔。淳熙末知全州。慶元中歷浙西提舉、提刑、兩浙運(yùn)判,五年除戶部侍郎。嘉泰中權(quán)戶部尚書兼詳定敕令官,除保慶軍節(jié)度使、知隆興府。以少師、贈開府儀同三司致仕。見《宋會要輯稿》刑法一之五八、職官七三之四二,《吳郡志》卷七,《咸淳臨安志》卷五○,宛委山堂《說郛》本卷三八上《白獺髓》,《宋史》卷一八四《食貨志》下六,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6—1246
【介紹】:
宋僧。解州解縣人,俗姓蔡,號萬松老人。出家于邢州凈土寺。嗣雪巖,構(gòu)萬松寺以居,潛志自修。通孔老百家之學(xué),三閱藏教,恒業(yè)《華嚴(yán)經(jīng)》。有《祖燈錄》、《鳴道集》、《辨宗說》等。
補(bǔ)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行秀。號萬松。河內(nèi)人。族蔡氏。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志。屢白父母求出家。父母初難之。然知終不可以世相奪。因攜送邢州凈土寺。禮赟允公為師落?焉。具戒后。決力參究。即擔(dān)囊抵燕。棲憩潭柘。過慶壽。叩勝默老人。老人曰。學(xué)此道。如鍛金。滓穢不盡。精真不顯。觀君眉宇間大有物在。此物非一番寒徹。不能放下。子后自見。不在老僧多言也。師益厲精猛。至寢食俱忘。后至磁州。參云巖滿公。遂于言下大悟。曰得恁么近。始知勝默為人處婆心切落草深也。依雪巖二年。盡其底蘊(yùn)。付僧伽黎。勉以流通大法。自是兩河三晉之人。皆飲師名。法門隱然。倚以為重。明昌中。章宗請入內(nèi)庭說法。親奉錦綺大衣。腋而升座。自后妃以下。皆從師受法。羅拜位下。各施珍愛。建普度會。數(shù)日之內(nèi)。祥瑞疊見。道猷遠(yuǎn)聞。承安改元。特詔住仰山棲隱寺。寺先為世宗所建。奉玄冥顗公為開山。顗公。故金國大禪老。給田度僧。雖極一時之盛。然未大弘法音。師登座一宣。萬指傾聽。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得師而起之。扶頹繼絕。功不在青華嚴(yán)下也。次遷寶集萬壽。又移席報(bào)恩。連住鉅剎。道化不少衰。晚年退居從容庵。幽林多暇。評唱宏智百頌。又著請益錄。踵碧巖之后塵。開寶鏡之重垢。甚有補(bǔ)于宗門。學(xué)者至今傳習(xí)。師天資敏利。于百家之學(xué)。無不淹通。三閱大藏。首尾熟貫。雖座主老于翻檢者。不敢以汗漫欺。李屏山居士。著論弘宗。人稱。使摩詰棗柏再出無以加。然以日叩函丈。受師啟發(fā)者居多。則師于法門樹立宏矣。后無疾而終。年八十一。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釋行秀,字萬松,姓蔡氏,河內(nèi)解人也。父真,才氣俊爽,好善多能,雅信因果?;式y(tǒng)初,宦游洛水,喜永年風(fēng)物之盛,因而家焉。秀年十五,即求出家,父母不能奪其志,禮邢州凈赟,業(yè)五大部,試于有司,在選者二百人。與老僧靖恩皆為眾所屬望,恩自以為不如,不能出其右。秀聞而讓之,試之日,獨(dú)獻(xiàn)律賦而歸??脊賹O椿年讀其文,乃大嘆服,請冠其發(fā)而妻之以子。秀拒之曰:“與其掛名吏曹,曷若取牃祠部?!泵髂晔芫咦憬洌煊窝?,歷潭柘、慶壽諸剎,晚歸西劉村寺。西劉村者,今廣濟(jì)寺也。秀初出家時,參萬壽勝默光禪師,半載無所入。復(fù)于元沙未徹語有疑,行腳至磁州大明,請益雪巖滿禪師,力參二十七日,于滿言豁然大悟,滿以衣偈付之。旋還中都,居萬壽。金章宗景其道行,請入內(nèi)廷,敷座說法,宮嬪羅拜。建普度會,香花闃咽,萬眾云屯。復(fù)奉詔命住大都仰山,更移錫報(bào)恩、洪濟(jì)。元太祖庚寅,乃奉敕主萬壽。已而退居從容庵,幽室獨(dú)處,冥然入定,心相俱清。生平勵行苦志,勤修弗倦,數(shù)典名藍(lán),發(fā)揚(yáng)洞旨,宗風(fēng)茀茀,動人神髓。至是疲于津粱,蓋將終焉。至元元年丙午后四月四日示疾,七日,書偈別眾,悠然坦化。世壽八十有一,僧臘六十,建塔于西劉村寺前。今乾石橋北磚塔是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6—1229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應(yīng)祥,一作祥仲,號蟾塘,又號閑靜居士。危稹弟。寧宗開禧元年進(jìn)士。嘉定七年為上元主簿,立祠祀程顥,真德秀為之記。知德興縣,振荒有惠政。有《蟾塘文集》。
全宋詩危和(一一六六~一二二九),字應(yīng)祥,號蟾塘,又號閒靜居士,臨川(今屬江西)人。稹弟。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進(jìn)士。嘉定七年(一二一四)于上元主簿任立祠祀程顥(《西山文集》卷二四《明道先生祠堂記》)。知德興縣。理宗紹定二年卒,年六十四。有《蟾塘文集》,已佚。事見《蒙齋集》卷一七《危君墓志銘》,《宋史》卷四一五《危稹傳》附。
全宋文·卷六八七七危和(一一六六——一二二九),字應(yīng)祥,號閒靜居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危稹弟。開禧元年進(jìn)士,為上元主簿。改知德興縣,多有惠政。紹定二年八月卒,年六十四。著有《蟾塘文集》。見袁甫《危君墓志銘》(《蒙齋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五《危稹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洛陽人,遷居昆山。字斗南,一字南英,號蠹隱,又號蠹豪。孝宗淳熙間進(jìn)士。歷羅田令、國子學(xué)錄。博學(xué)洽聞,尤精漢史,講學(xué)于朱熹之門。以《三劉漢書標(biāo)注》未臻盡善,博考訂正成《兩漢刊誤補(bǔ)遺》,號稱精確。又撰《漢通鑒》,集編年、紀(jì)傳之長而去其短,與《補(bǔ)遺》相表里。尚有《易圖說》、《離騷草木疏》、《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等。
全宋詩吳仁杰,鄱陽(今江西鄱陽)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進(jìn)士。官翰林院編修(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
全宋文·卷六一一七吳仁杰,字斗南,一字南英,號蠹隱,又號蠹豪,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居昆山(今江蘇昆山)。淳熙五年登進(jìn)士第,嘗為羅田令。慶元初,主管戶部架閣文字,遷國子錄,未幾罷。仁杰學(xué)識廣博,尤長經(jīng)史,嘗講學(xué)于朱熹之門,著有《易圖說》(存)、《古周易》(存)、《離騷草木疏》(存)、《陶靖節(jié)先生年譜》(存)、《兩漢刊誤補(bǔ)遺》等。見《吳中人物志》卷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二三,《吳郡志》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泉州安溪人,字公輔。八歲能屬文。寧宗慶元二年應(yīng)童子舉,中書試以說賦,片刻立成,詞藻精絕。不求仕達(dá),優(yōu)游林石,自號退翁而終。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灝,字子文(《全蜀藝文志》卷九),遂寧(今四川潼南西北)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jìn)士。寧宗慶元中知云安軍。事見清道光《夔州府志》卷二四。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彭演,字子山,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jìn)士。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除大理寺丞,遷大宗正丞(《攻愧集》卷四一《大理寺丞彭演大宗正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二之一二)。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知贛州(同上書職官七三之二四、四八之二○)。五年,知廣州(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嘉泰二年(一二○二),為湖南提刑兼本路勸農(nóng)河渠公事(《后樂集》卷二《朝請大夫直秘閣主管成都府玉局觀彭演依前官特授荊湖南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兼本路勸農(nóng)提舉河渠公事借紫制》、《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九之一六)。召為吏部郎官。四年,知嘉興府。開禧三年(一二○七),除湖南提刑(同上書職官七三之三二、七四之一六、七四之二五)。官終吏部尚書(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
全宋文·卷六四四五彭演,字子山,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登乾道二年進(jìn)士第。歷大理寺丞、大宗正丞,慶元間除尚左郎官,旋罷,差知贛州,移知廣州。特授湖南提刑,以言者論其貪墨罷。嘉泰年間復(fù)為江西提刑。官至吏部尚書。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八之二○、七三之二四、七四之一六、七九之一六,《攻愧集》卷四一,《后樂集》卷二,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四,《南宋制撫年表》卷下。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寅仲,字君亮,廣漢(今屬四川)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jìn)士。十五年,除秘書省正字。十六年,為秘書郎。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為著作佐郎。二年,知眉州。寧宗嘉泰元年(一二○一),為實(shí)錄院檢討官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國子祭酒。官至禮部侍郎。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四一二李寅仲,字君亮,漢州雒縣(今四川廣漢)人。登淳熙五年進(jìn)士第,為第三名,詔授文林郎,遷秘書省正字、秘書郎,再遷右司郎中。慶元六年八月,光宗薨,詔假寅仲煥章閣學(xué)士、朝議大夫、兼侍讀、咸安郡開國侯,充奉使金國告哀使。嘉泰初,權(quán)工部侍郎,兼國子祭酒。以寶謨閣待制知瀘州,遷潼川府路安撫使。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三、禮三○之六一、方域一九之三四,《宋代蜀文輯存作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