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37 338 339 340 341 343 344 345 346 下一頁
其它辭典
彭椿年(字 大老 )朱權(quán)(字 圣與 號 默齋 )楊虞仲(字 少逸 號 不欺子、老圃 )林子沖(字 通卿、詹叔 號 云岫居士 )汪莘(字 叔耕 號 柳塘、方壺居士 世稱 柳塘先生 )王晦(字 子明 )葛郛(號 澹齋居士 )鄭僑(字 惠叔 號 回溪 忠惠 )酈權(quán)(字 元輿 號 披軒 )錢聞詩(字 子言 號 全室翁 )陸埈(字 子高 )喬行簡(字 壽朋 肅國公、魯國公 文惠 世稱 孔山先生 號 孔山居士 )任希夷(字 伯起 號 斯庵 宣獻(xiàn) )呂祖儉(字 子約 號 大愚、大愚叟 忠 )尤時泰( 道元 號 浩光道人 )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一二彭椿年,字大老,臺州黃巖(今浙江黃巖)人,龜年弟。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歷國子監(jiān)主簿,編修官,提舉福建市舶,擢知處州。遷太常丞、吏部郎中、國子司業(yè)。除直龍圖閣、江東轉(zhuǎn)運副使,終右文殿修撰。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朱權(quán)(一一五五~一二三二),字圣與,號默齋,休寧(今屬安徽)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進(jìn)士,調(diào)連山縣尉兼主簿。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為會稽縣丞。開禧元年(一二○五),監(jiān)如皋縣買納鹽場。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知馀干縣。十二年,監(jiān)行在左藏東庫,次年,充省試中門官、御試對讀。十四年,監(jiān)行在都進(jìn)奏院。十五年,知惠州。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主管紹興府千秋鴻禧觀。紹定二年(一二二九)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八。有《默齋文集》二○卷,已佚。事見《洺水集》卷一一《朱惠州行狀》。
全宋文·卷六六○一朱權(quán)(一一五五——一二三二),字圣與,號默齋,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淳熙十四年進(jìn)士,朱晞顏辟為象州連山縣尉兼主簿。慶元五年,調(diào)會稽縣丞。開禧元年,改如皋縣。嘉定七年,知馀干縣。十二年,差監(jiān)行在左藏東庫。十四年,監(jiān)行在都進(jìn)奏院。十五年,出知惠州。紹定二年轉(zhuǎn)朝散大夫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八。著有《納言》十篇、《末議》四篇、《默齋文集》二十卷。見程珌《洺水集》卷一一《朱惠州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楊虞仲,字少逸,青神(今屬四川)人。自號不欺子,晚號老圃。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jìn)士。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巴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二九)。除直秘閣、知夔州(《攻愧集》卷三九《除直秘閣知夔州制》)。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為夔路提舉常平(《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八之九一)。又為利路提刑攝興州(《宋史》卷三九八《丘崇傳》)。官至中大夫充秘閣修撰?!端卧獙W(xué)案補遺》卷七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侯官人,字通卿,號云岫居士。林之奇從子。孝宗淳熙間進(jìn)士。學(xué)問德業(yè),有聲鄉(xiāng)里間,士宗之者數(shù)百人。為南豐主簿,郡守陳岐延修《禮樂書》。書成,周必大、楊萬里皆稱精密。調(diào)將樂丞。卒年五十四。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林子沖(一作宇沖),字詹叔,一云字通卿,號云岫居士,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之奇從子。學(xué)行俱佳,有聲鄉(xiāng)閭。紹熙四年舉進(jìn)士,授迪功郎,除建昌軍南豐縣主簿。郡守陳歧知其才,延請增訂《樂書》,多所補正,為周必大、楊萬里稱道。官終將樂丞。丁外艱,以哀毀卒,年僅五十四。見《淳熙三山志》卷三一,《萬姓統(tǒng)譜》卷六四,雍正《福建通志》卷四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5—1227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叔耕,號柳塘。不屑科舉之文,屏居黃山,研究《易》義,旁究韜鈐、辭、老諸書。寧宗嘉定中,嘗詣闕三上書,論天變、人事、民窮、吏污之弊,不報。朱熹嘗與通書,召赴經(jīng)筵,甚重之。筑室柳塘上,自號方壺居士。有《柳塘集》、《方壺存稿》。
全宋詩汪莘,字叔耕,休寧(今屬安徽)人。不事科舉,退安丘園讀《易》,后屏居黃山。寧宗嘉定間應(yīng)詔上書,不報。徐誼帥江東,以遺逸薦,亦不果。遂筑居柳塘上,囿以方渠,自號方壺居士,學(xué)者稱柳塘先生。有《方壺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新安文獻(xiàn)志》卷八七有傳?!⊥糨吩姡悦魍翳驳瓤獭?a target='_blank'>方壺存稿》為底本。校以清雍正九年汪棟刻本(簡稱清刻本),并酌?!?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九三《方壺存稿》(簡稱名賢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方壺存稿》(簡稱四庫本)所錄詩。
全宋文·卷六六四五汪莘(一一五五——一二二七),字叔耕,號柳塘,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屏居黃山,博覽群書,尤好《易》學(xué),不屑場屋之文,為朱熹、真德秀、徐誼等所重。嘉定間,有詔求言,遂上封事論天變、人事、民窮、吏污之弊,不報。復(fù)與朱熹書,以經(jīng)筵論道、扶持國本相期,熹頗重其言。徐誼帥江東,高其學(xué)行,欲以遺逸薦而不果。后筑室柳塘上,自號方壺居士。寶慶三年卒,年七十三。著有《柳塘集》及《方壺存稿》。見《新安文獻(xiàn)志》卷八七所載李以申《汪處士傳》,《宋史翼》卷三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5—1214
【介紹】:
金澤州高平人,字子明。章宗明昌二年進(jìn)士。調(diào)長葛縣主簿,有能聲。累遷戶部郎中,率所衛(wèi)送粟入中都,以功遷霍王傅,守順州。遷翰林侍讀學(xué)士,加勸農(nóng)使。不久,順州被圍,城破,被執(zhí)死。
人物簡介
全宋詩葛郛,丹陽(今屬江蘇)人。立方長子(《韻語陽秋》卷一八)。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知江寧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淳熙七年(一一八○),通判鎮(zhèn)江(《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一葛郛,號澹齋居士,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徙湖州,立方長子。乾道八年以奉議郎知江寧縣。淳熙中知興化軍,七年通判鎮(zhèn)江府。著有《載德集》四卷。見《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宋史》卷二○九,《吳興備志》卷一二,《宋詩紀(jì)事》卷五六,《石渠寶笈》卷四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惠叔,號回溪。孝宗乾道五年進(jìn)士第一。除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屬官,以《左氏春秋》侍講東宮。寧宗即位,拜參知政事,進(jìn)知樞密院事。黨禁起,出知福州。后以觀文殿學(xué)士致仕。卒謚忠惠。善行草書。
全宋詩鄭僑,字惠叔,莆田(今屬福建)人。樵從子。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第一,調(diào)簽書鎮(zhèn)南軍節(jié)度判官。八年,除校書郎。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著作佐郎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三年,為江西提舉(《南宋館閣錄》卷八)。八年,入為禮部郎中兼太子侍講。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寧宗慶元初拜參知政事,進(jìn)知樞密院事。四年(一一九八),再知福州。以觀文殿學(xué)士致仕。《莆陽文獻(xiàn)傳》卷二六有傳。
全宋文·卷六一八四鄭僑(一一三三——?),字惠叔,號回溪,興化軍興化(今福建莆田西北)人。鄭樵從子。乾道五年進(jìn)士第一。八年入館閣。淳熙二年遷著作郎。三年,出為江西提舉,移淮東、浙西。十五年,累遷禮部郎,進(jìn)給事中、中書舍人,次年權(quán)吏部尚書。紹熙二年以顯謨閣學(xué)士出知建寧府,移知福州、建康府,遷吏部尚書。寧宗即位,擢同知樞密院事。慶元元年拜參知政事,次年知樞密院事。三年請罷,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福州。后以觀文閣學(xué)士致仕,卒,謚忠惠。立朝有聲,善行草。著有《歷官表奏》十卷、《西垣詞稿》十卷、《書衡》三篇。見《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攻愧集》卷三六、三九,《緣督集》卷一九,《獨醒雜志》卷一○,《宋史全文》卷二七下,《書史會要》卷六,《千頃堂書目》卷三○,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一、三四、四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金臨漳人,字元輿,號披軒。工詩,與王庭筠、黨懷英齊名。世宗大定十年進(jìn)士。官至著作郎。
中州集權(quán),字元輿,安陽人,作詩有筆力。圃田道中云:斷橋經(jīng)壞屋,古道入崩山。石澗云:蒼崖秀苔花,壞道補石棧。徐行下井底,斗上出天半。綺岫宮云:離宮巋相望,百年幾游歷。獨知窮已樂,眾懟不汝恤。繁華忽灰燼,歲月空瓦礫。赤水道中云:水近噓寒氣,星殘曳白芒。燒痕云:炎威隨變滅,馀燼委丘壤。田疇更斷續(xù)。原隰依下上。班班澗溪毛,往往漏尋丈。晴空墮雪影,夕照壓秋嶂。昆明翻劫灰,黑水走濁浪。煙中一線來,細(xì)路入空曠。?石甕云:云間兩石角,相斗如闕門。上連石甕口,谽谺愁猱猿。枵如空洞腹,瑩滑無纖痕。何年補天手,月斧云為斤。琢成蒼玉甗,覆此玻璃盆。龍?zhí)对疲号_高野望遠(yuǎn),地僻春意閒。郊行云:強引村醪終少味,漫留詩句懶題名。村行云:瘦藤籬角蔓,雜草樹根花。夾道懸新棗,荒畦臥晚瓜。又云:歲豐人樂社,秋近客思家。書事云:佳樹漲新綠,危叢棲老紅。與顯叔云:茶灶翻春白,糟床滴曉紅。雜詩云:樹影僧?dāng)y錫,鈴聲客到門。片月冷千嶂,敗橋通兩村。此類甚多。元輿父瓊,國初有功,仕至武寧軍節(jié)度使。元輿以門資敘宦不達(dá),朝廷高其才。明昌初,以著作郎召之,未幾卒。有坡軒集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成都人,字子言。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工詩。有《廬山雜著》。
全宋詩錢聞詩,字子言,吳(今江蘇蘇州)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知南康軍。秩滿移知嚴(yán)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五三)。有《錢聞詩文集》二十八卷(《宋史·藝文志》)、《廬山雜著》(《詩淵》引錄),均佚。事見《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九?!″X聞詩詩,據(jù)《宋詩拾遺》、《詩淵》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三錢聞詩,字子言,號全室翁,嘉興(今浙江嘉興)人。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淳熙五年為國子博士。八年知南康軍。后以朝奉大夫知嚴(yán)州,十六年六月罷。工詩,有《全室翁集》二十八卷、《廬山雜著》三卷。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一之一三四、職官七二之五三,《遂初堂書目》,《至元嘉禾志》卷一五,《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5—1216
【介紹】:
宋高郵人,字子高。高宗建炎初,與兄塤徙秀州崇德。光宗紹熙元年進(jìn)士。授滁州教授,尊禮老成,作興小學(xué),人皆趨學(xué)。遷兩浙轉(zhuǎn)運司干辦公事。后除秘書省校書郎,攝濠州。改知和州,養(yǎng)士厲俗,修倉浚河。罷為主管建寧府沖佑觀。有《益齋集》。
全宋詩陸埈(一一五五~一二一六),字子高,崇德(今浙江桐鄉(xiāng)西南)人。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進(jìn)士,授滁州教授,移兩浙轉(zhuǎn)運司干辦。寧宗開禧二年(一二○六)除國子錄。三年,遷校書郎。嘉定元年(一二○八)遷秘書郎,三年,通判和州,改知州事。九年卒,年六十二。事見《漫塘集》卷二八《故知和州陸秘書墓志銘》。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6—1241
【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壽朋。從呂祖謙學(xué)。光宗紹熙四年進(jìn)士。歷任監(jiān)司及州府官,累遷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屢論時政,所言多中,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元年,朝廷欲乘金亡之機收復(fù)河南,又上疏反對,以為法度破壞,號令不行,財用不豐,糧草不繼,恐兵興之后引起民變。三年,進(jìn)左丞相。嘉祐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每以上游重地為念,請建節(jié)度宣撫使,提兵戍夔州路。四年,加少師、保寧軍節(jié)度使,封魯國公。卒謚文惠。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等。
全宋詩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學(xué)者稱孔山先生(《敬鄉(xiāng)錄》卷一三),東陽(今屬浙江)人。學(xué)于呂祖謙。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jìn)士。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為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官,次年知通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浙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知鎮(zhèn)江府,十四年,除國子司業(yè)(《吳郡志》卷七)。理宗即位,累遷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有《孔山文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六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號孔山居士,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早學(xué)于呂祖謙,紹熙四年進(jìn)士及第。累官至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遷宗正少卿、秘書監(jiān)、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累遷至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初,拜右丞相。三年,拜左丞相。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歷封肅國公、魯國公。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行簡歷練老成,居官無所不言,好薦士。所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徙居邵武,字伯起,號斯庵。任伯雨曾孫。孝宗淳熙二年進(jìn)士。曾從朱熹學(xué),熹稱為開濟(jì)士。寧宗開禧初,為禮部尚書,奏為周敦頤、程顥、程頤賜謚。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尋提舉臨安洞霄宮。卒謚宣獻(xiàn)。
全宋詩任希夷(一一五六~?),字伯起,號斯庵。伯雨曾孫。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徙居邵武(今屬福建)。弱冠登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jìn)士第(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八)。調(diào)浦城簿、蕭山丞。寧宗開禧初為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十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宋史》卷四○《寧宗本紀(jì)》)。十四年,出知福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之六三)。卒謚宣獻(xiàn)。有《斯庵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有傳?!∪蜗R脑姡瑩?jù)《錦繡萬花谷》、《全芳備祖》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三五任希夷(一一五六——?),字伯起,號斯庵,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伯雨四世孫,徙居邵武。從朱熹學(xué)。登淳熙二年進(jìn)士第,調(diào)建寧府浦城簿。開禧初,主太常簿,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自吏部尚書除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次年知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罷,提舉洞霄宮。卒謚宣獻(xiàn)。希夷刻意問學(xué),篤信力行,甚為朱熹所重。著有《斯庵集》。見《宋史》卷三九五本傳,《宋宰輔編年續(xù)錄》卷二,嘉靖《邵武府志》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96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祖籍壽州,字子約,號大愚。呂祖謙弟。受業(yè)祖謙如諸生。歷通判臺州。寧宗即位,除太府丞。因趙汝愚罷相,上封事極諫,忤韓侂胄,安置韶州,未至,改送吉州。在謫所讀書窮理,賣藥自給。遇赦量移高安,卒。追謚忠。有《大愚集》。
全宋詩呂祖儉(?~一一九六),字子約,自號大愚叟(清康熙《金華府志》卷一六),金華(今屬浙江)人。祖謙弟。以父蔭入官。歷監(jiān)明州倉,衢州法曹,藉田令,司農(nóng)簿。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六月,通判臺州;十一月,除太府寺丞(《嘉定赤城志》卷一○)。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忤韓侂胄,韶州安置,后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二年,卒。著有《大愚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五有傳。今錄詩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六四○一呂祖儉(?——一一九六),字子約,號大愚,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祖謙弟。受業(yè)祖謙如諸生。監(jiān)明州倉,將上,會祖謙卒,為終期喪。調(diào)衢州法曹,除籍田令,為司農(nóng)簿,通判臺州。寧宗繼位,除太府丞。忤韓侂胄,安置韶州,改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慶元二年卒,謚曰忠。著有《大愚集》。見《宋史》卷四五五《呂祖儉傳》,《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四、職官七三之一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常州無錫人,后更名道元,號浩光道人。舉博學(xué)宏詞。除國子監(jiān)主簿,不赴。從高僧道士遍游名山。孝宗淳熙、光宗紹熙間卒,年一百二十余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