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31 332 333 334 335 337 338 339 340 下一頁
其它辭典
呂勝己(別稱 呂勝已 字 季克 號 渭川居士 )李泳(字 子永 號 蘭澤、淡齋 )王亢(字 子蒼 )莫漳(字 子章 )許琮(字 季玉 號 默齋 )鄭汝諧(字 舜舉 號 東谷居士 )釋義云(號 退谷 )釋善月(字 光遠 號 柏庭 方 以淤我素業(yè) )高曇(字 子云 )魏仲恭(字 端禮 號 醉□居士 )葉適(字 正則 世稱 水心先生 別稱 得人 忠定 號 水心 )周頡(字 元吉 號 適庵 )來廷紹(字 繼先、平山 號 思洛子 )游次公(字 子明 號 西池 )滕璘(字 德粹 號 溪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徙居邵武,字季克,號渭川居士。呂祉子。從張栻、朱熹講學。工隸書,得漢法。以蔭入仕,為湖南干官。歷通判江州,知杭州,官至朝請大夫。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泳(?~一一八九?),字子永,號蘭澤,揚州(今屬江蘇)人,家于廬陵(今江西吉安)。正民子,洪弟。嘗官兩浙東路安撫司準備差遣(《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五)。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知溧水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淳熙末卒(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序》)。有《蘭澤野語》(同上書),及弟兄五人合集《李氏花萼集》(《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均佚。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五八○○李泳,號淡齋,淳熙初為修職郎、兩浙東路安撫司準備差遣。見所撰記文。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六四王亢,字子蒼,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人。淳熙中知嘉州,嘗為四川類試考試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二一、選舉二一之一,《吳船錄》卷上,《直齋書錄解題》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湖州歸安人。莫君陳曾孫。孝宗時知仁和縣,因鞭撻出入德壽宮而恃勢虐民者,忤高宗吳皇后,遂謫一級。旋復撻一豪惡,又謫一級。未幾,平江缺守,除院轄,以承議郎知平江府。
全宋詩莫漳,字子章,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一○)。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仁和縣,以不畏豪強,尋知平江府,未幾罷(同治《蘇州府志》卷五二)。十六年,由知信州移知均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五四)。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由提舉浙東常平放罷(同上書職官七三之六六)。
全宋文·卷六一八四莫漳,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君陳曾孫。乾道五年進士。淳熙初知仁和縣,歷知平江府、提舉兩浙茶鹽。見《萬姓統(tǒng)譜》卷一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一六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許琮(一一四九~?),字季玉,號默齋,武進(今屬江蘇)人。年十八登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調(diào)旌德尉(清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一九)。累官知制誥。事見《七十二峰足徵集》卷三。今錄詩十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處州青田人,字舜舉,號東谷居士。高宗紹興中進士。累官吏部侍郎、徽猷閣待制。有《東谷易翼傳》、《論語意源》、《東谷集》。
全宋詩鄭汝諧,字舜舉,號東谷居士,青田(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為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嘉泰會稽志》卷二)。累遷吏部侍郎,致仕。有《易翼傳》二卷。事見清康熙《青田縣志》卷九、一○。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四一○鄭汝諧,字舜舉,號東谷居士,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紹興時中教官科,淳熙中歷知盱眙軍、信州,召為考工員外郎。十四年,除浙東安撫使兼知紹興府。光宗朝歷大理少卿、宗正少卿,除右文殿修撰、知池州。官終徽猷閣待制、吏部侍郎。著有《易翼傳》二卷(存)、《論語意源》四卷(存)、《東谷集》。見樓鑰《攻愧集》卷三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宋史》卷四一○《沈煥傳》、卷四三六《陳亮傳》,《宋詩紀事》卷四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八。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義云禪師。福州閩清黃氏子。幼入家塾。成童入鄉(xiāng)。較穎異有聲。因讀論語中庸。有所悟入。后聞山堂淳禪師說法。遂自斷出家。遍游江湖。至吳。見鐵庵一大禪。為侍者。鐵庵重之。時佛炤倡道靈隱。師往依焉。及佛照移育王。師從其行。歷十年。為第一座。佛炤聞其說法。嘆曰。此子提唱。宛如雪堂行和尚。吾缽袋有所付矣。遂出住香山。居五年。徙臺州光孝。又徙鎮(zhèn)江甘露。會平江虎丘萬壽。皆欲延師。師聞萬壽頗廢。即欣然就之?;茨限D(zhuǎn)運使虞公儔。又以長蘆來招。師與虞公有雅。故又從之。會育王虛席。朝命師補其處。時佛炤方居東庵。父子日相從。發(fā)明臨濟正宗。學者云集。會有魔事。師即舍眾退居香山。蓋將終焉。而朝命又起師。說法凈慈。恩光赫奕。都邑聳動。一日領(lǐng)眾。持缽畿邑。是夕寺災無遺宇。比師歸。獨三門巋然在瓦礫中。師不動容曰。成壞相尋。亦豈有常。今日之壞。安知不為四眾作福之地哉。天子聞之。出內(nèi)庫金以賜。自重臣貴戚以下。傾橐輦金。惟恐居后。未期年。廣殿邃廡。崇閎杰閣。蓋愈于前日矣。于是。上為親御翰墨。書慧日閣三大字賜之。開禧二年五月。示微疾。作偈別眾而寂。壽五十八。臘三十五。住山十九載。徒輩奉全身。塔于寺之東北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禪師義云者。號退谷。福州閩清黃氏子也。黃氏世以詩禮傳家。云有異姿。一目數(shù)行。然倜儻不善浮沉。每病其宗。不達圣原。各執(zhí)隅說。疑誤后學。乃淹貫性理。先輩重之。時有胡嫗。居烏石山。年將百歲。精術(shù)數(shù)。眇忽不遺。人爭謁之。云亦詣嫗。嫗大喜??盍魯?shù)日。乃謂云曰。君福人也。當有大遇我目下即歸國有一敝裘奉贈。聊表殷勤。云受歸。怪其重。折線路。皆珍珠碎金。云失足嘆曰。嗟乎七尺丈夫。乃為胡嫗所買也。遂沉棄其裘于江而北游。國學群士俱出其下。因釋中庸。有所悟入。裂縫掖而去。問道于山堂淳禪師。淳曰。子以聰明之質(zhì)。枉顧山野。山野毫無所長。試言子之見處。為子證據(jù)。云論靜定工夫。娓娓千馀言。淳曰。子所說道理。似不違背。更有一問。譬有一人。正走后面。百千虎狼趕來。又有一人。扯住要問。靜定工夫。若答。它后面虎狼迫至則傷身失命。若不答。他則靜定工夫安在汝。于此時。畢竟如何施設(shè)。云茫然。淳公大笑而起。云徹夜慚惶。撫膺嘆曰。涂路之學。終非實著。乃求落須發(fā)。擇絮務以自勵。且勇不自矜。行腳至吳。見鐵庵。鐵庵與語。大奇之。云又辭去。鐵庵曰。抱道衲子。須以己度人。不可矯激其行。自居清白地上。以駭聾俗于此行去。形卜于影。毫不生慚。斯可為人師范。云書其語于襟。遂造靈隱。機契佛炤。佛炤移住育王。云為首眾。佛炤命其秉拂。以為宛如雪堂。惜妙喜先師未及見也。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出世香山。次繼育王。育王以佛炤遺風規(guī)摸闊大。歲計浩繁。云獨以樸儉為先。中多引去者。宗印禪師過訪云。奉蔬食之外。焚爐對坐。永宵清淡而已。印心笑之。間謂云曰。冰淡家風。千秋美典。至若尊宿。士夫過我。山門禮體。似不可簡也。云良久謝曰。我非不知也。老人住世。德尊寰宇。歲計動滿千萬。諸方相習成風。非錦屏大碗。不見客。云嘗竊怪。以為過當。據(jù)蒙見如尊宿惠慈山門。有幸住持。則當率眾翹勤恭請。普施法利。此待尊宿禮體也。至于士夫為道相訪住持。面無謟色。心無求事。直辭開導。俾貴人知有林下氣象。其禮體也。不亦優(yōu)乎。否則古風淩夷。必為明眼取笑。印大然之。慶元間。詔云居凈慈。杖履渡江。同禪徒數(shù)十。皆敝衣楚楚。意貌翛然。武林吏佐并紳士。迎于途。私相慰諭。易其華服。而尊禮如一佛出世焉。既主凈慈。規(guī)制畫一。與育王時無異。惟提唱綱宗。以為供養(yǎng)。其上堂曰。奔流度刃。疾??過風。啐啄同時。崖州萬里。有的道。如人學射。久習則巧。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紆迥了也。趙州到茱萸??繀s拄杖。則且置。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作么生喝云。若不同床睡。安知被底穿。又曰。昔僧問云門。殺父殺母。佛前懺悔。殺佛殺祖。甚處懺悔。云門曰。露還會么斗。轉(zhuǎn)風雷吼。星移海岳昏。誰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開禧二年示疾。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曰。吾末骨立也。安用此。遂卓杖別眾曰。意烏猝猝。萬人氣索。佛法向上。何曾踏著。臨行業(yè)識。茫茫一任。諸方卜度。投杖斂目而寂。
贊曰。昔高庵聞成枯木。住金山侈甚。嘆曰。比丘法貴清儉。豈宜如此。此與后生習輕肥者何異。得不愧古人乎。按退谷處可為之秋。而能簡約乃爾。其清操真足。龜鏡將來。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善月(一一四九~一二四一),字光遠,號柏庭,俗姓方,定海(今浙江寧波東北)人。于正覺寺出蒙,年十五具戒。往依南湖草庵禪師。歷住東湖辯利,慈溪寶嚴、月波、上竺。理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請老歸東庵。淳祐元年卒,年九十三?!?a target='_blank'>延祐四明志》卷一六,《佛祖統(tǒng)紀》卷一八、《補續(xù)高僧傳》卷三有傳。
全宋文·卷六四一三善月(一一四九——一二四一),字光遠,寧元府定海(今浙江鎮(zhèn)海)人。方氏子。出家正覺寺。年十五具戒,參月堂,深得教義。堂歿,復依南湖草庵師。居南湖凡十三年。歷住東湖辯利、慈溪寶嚴、月波、上竺,端平三年,請老歸東庵。淳祐元年卒,年九十三。著有《楞嚴玄覽》、《金剛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山家緒馀集》等十馀種書,均存世。見《延祐四明志》卷一六,《補續(xù)高僧傳》卷三,《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善月。字光遠。定海方氏子。其母夢月而娠。出家因命名焉。十五具戒。參月堂。深得教義。堂歿。復依草庵。所居古柏獨秀。因自號柏庭。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真隱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嗣主南湖。師御眾有法。十三年不易節(jié)。緇素以是信之。師被詔旨。前后兩住上竺。又授左街僧錄。人皆以坡仙。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師淡如不知也。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歸東庵。將入寂。顧左右曰。人患無實德為后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為請謚以淤我素業(yè)。言已累足而化。壽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師著甚富。大約發(fā)明一家之旨。殊為有功于教門者。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釋善月,字光遠,號柏庭,姓方氏,定海人。母夢月墮懷,生之夕,白光滿室,因以名焉。初學語,嘗合拿道南無字。甫成童,其父編六經(jīng)授之讀,如習舊業(yè)。年十二,通《春秋》大義。母攜往正覺寺,循殿楹數(shù)匝,寺主道并謂其母曰:“吾夜夢白龍繞此柱,其徵此兒乎?”于是父母始許出家,年十五具戒,乃往南湖依草庵。嘗以科目繁冗為勞,草庵誨之曰:“白日看家書,有何難解?”善月為之一省。草庵曰:“異時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梓庵講道月波,往謁焉,聞世相嘗住之旨,益有省發(fā),乃復歸南湖。見堂問如來不斷性惡之說,心身豁然,如郤關(guān)鑰見府庫,以所悟白堂,更為演其義,月拜領(lǐng)而退。及堂寂,月往當陽請竹庵。明年命月分講,風儀清溫,淡辯雅正,竹庵贊曰:“吾與首座可謂得人,但恨無繼之者?!彼庸虐鬲毿?,遂自號“柏庭”。淳熙庚子初,主東湖辯利,遷慈溪寶嚴,居無何,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太師聞之喜,使人告月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苯B興二年,郡守何公澹以南湖虛席,親裁疏勸請,講道不倦,御眾有法十三年,不改初度,緇素以是信之。嘉泰四年,退隱衍慶精舍,一息十載,夢老叟耳語曰:“六十五、七十一。”嘉定六年,郡將陳卿以南湖有去思為更屈致,辭弗克,雨華更新,舊徒再擁,未逾月,上竺以敕書召,時年六十五也。八年夏旱,詔迎大士于明慶,車駕親幸,月為禱雨,朝注暮洽,皇情大悅,特補左街僧錄。十二年秋,拂衣東歸,偃息于城南祖關(guān)。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驗前夢也。紹定五年春,有敕再領(lǐng)上竺,人皆以東坡“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東庵。一日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左右或問之,曰:“吾與荊溪尊者對談祖道耳?!睂⑷爰?,顧其屬曰:“人患無實德為后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請謚,以污我素業(yè)。”言已,累足而化,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留龕七日,面色鮮白,心頂俱暖,塔于寺東,壽九十三,法臘七十八,所遺衣發(fā)及《四經(jīng)解》,合藏于南湖祖塔之側(cè)。有《楞嚴一覽》、《金綱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因革論》、《簡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義解》、《宗教淺述》、《仁王疏記》、《附鈔箋要》,皆行于世,自馀雜制曰《緒馀》、《講馀》,各若干卷。嗣其法者香林清賜為上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長溪人,字子云。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孝宗朝為太學博士,淳熙十三年遷著作郎,次年致仕。嘗修《乾道會要》。有《易說》及詩文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魏仲恭,字端禮,宛陵(今安徽宣州)人。良臣子,魯察婿。與范成大有交。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監(jiān)行在點檢贍軍激賞酒庫所糴場(《周文忠集》卷三二《魯察墓志銘》)。淳熙九年(一一八二),通判平江(《斷腸詩集序》)。嘗輯刻朱淑真《斷腸詩集》并為序。
全宋文·卷六二六九魏仲恭,字端禮,號醉□居士,寧國府宣城(今安徽宣城)人。曾知富陽縣,淳熙中為平江府通判。見所撰《斷腸詩集序》,《吳郡志》卷六,《咸淳臨安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0—1223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正則,世稱水心先生。孝宗淳熙五年進士。歷太學正、博士,嘗薦陳傅良等三十四人,后皆召用,時稱得人。寧宗朝累官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開禧北伐,因力主抗金,為韓侂胄所重。曾數(shù)次派兵襲擊江北金軍,又于江淮措置屯田,修筑堡塢,以為戰(zhàn)守之計。及侂胄敗誅,被奪職。奉祠十三年,杜門著述,主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對朱熹學說提出批評,后世推為永嘉學派之巨擘。卒謚忠定。有《水心文集》等。
全宋詩葉適(一一五○~一二二三),字正則,號水心,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授平江節(jié)度推官,改武昌軍節(jié)度判官,浙西提刑司干辦。召為太學正,遷太常博士。兼實錄院檢討。光宗即位,出知蘄州。入為尚書左選郎官,遷國子司業(yè)。除太府卿,總領(lǐng)淮東軍馬錢糧。寧宗立,韓侂胄專政,宰相趙汝愚貶,亦被劾主管沖佑觀。起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遷知泉州。開禧初,除權(quán)工部侍郎。北征兵敗,除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侂胄誅,以附侂胄用兵,奪職奉祠凡十三年。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有《水心先生文集》、《習學記言》等。《宋史》卷四三四有傳。 葉適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正統(tǒng)十三年黎諒刻《水心先生文集》(其中詩三卷)為底本。校以清光緒八年瑞安孫衣言校注本(簡稱校注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四六五葉適(一一五○——一二二三),字正則,號水心,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登淳熙五年進士第,授平江節(jié)度推官,累遷太學博士。光宗嗣位,由秘書郎出知蘄州,入為尚書左選郎官,遷國子司業(yè),除太府卿,總領(lǐng)淮東軍馬錢糧。后為言者論列,降兩官罷,主管沖佑觀。起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遷知泉州。召對,乞銷磨黨偏,復合人才,寧宗嘉納之,自是「偽學」禁網(wǎng)漸解。除權(quán)兵部侍郎,以父憂去。服除,召為權(quán)工部侍郎,改權(quán)吏部侍郎。時韓侂胄銳意開邊而諸軍屢敗,遂除適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進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及北伐兵敗,侂胄伏誅,御史中丞雷孝友劾適附侂胄用兵,遂奪職,自后奉祠者凡十三年。官至寶文閣學士、通議大夫。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謚忠定。著有《水心先生文集》、《別集》、《習學記言》等。見《宋史》卷四三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湖州長興人,字元吉。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官左右司郎中、直龍圖閣、福建運使。與楊萬里、程大昌、洪邁以詩相唱和。有《通庵集》。
全宋文·卷四六七三周頡,字元吉,號適庵,湖州長興(今浙江長興)人。紹興十五年進士。以朝奉郎知德安府。淳熙三年,以浙西提刑、左司郎中除直顯謨閣、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歷福建提舉,淳熙十六年為兩浙提刑。紹熙元年除福建轉(zhuǎn)運使。著有《適庵集》百卷。見《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一之二五、職官四三之四○,《周文忠公集》卷三四、一七二,《會稽續(xù)志》卷二,《吳興備志》卷一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來廷紹(一一五○~一二○二),字繼先,又字平山,自號思洛子,鄢陵(今屬河南)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寧宗慶元六年(一二○○),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嘉泰元年(一二○一),命知紹興府,未到任,于次年卒于蕭山祇園寺,年五十三。事見《蕭山來氏家譜》(藏蕭山縣檔案館)卷一、《來氏家藏冠山逸韻》卷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安人,字子明,號西池。范成大帥桂林,參內(nèi)幕。唱酬詩卷甚富,尤長于詞。曾知安仁縣,通判汀州。
全宋詩游次公,字子明,號西池,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操子。孝宗乾道九年(一一七三)入范成大廣西帥幕(《石湖詩集》卷一三《過鄱陽湖次游子明韻》)。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通判汀州(《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三《汀州府志·通判題名》)。事見《宋詩紀事》卷五七。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0—1229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德粹,號溪齋。與弟珙俱從朱熹游。孝宗淳熙八年進士。歷四川制置司干官。時韓侂胄當國,璘堅不往詣。官至朝奉大夫。有《溪齋類稿》。
全宋詩滕璘(?~一二二九),字德粹,婺源(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調(diào)鄞縣尉。歷鄂州教授,四川制置司干官,知嵊縣,簽書慶元府節(jié)度判官,主管官告院,以病奉祠。起通判隆興府。歷浙東、福建帥司參議官。年八十以朝奉大夫致仕。理宗紹定二年卒。有《溪齋類稿》三十卷(《宋元學案》卷六九),已佚。事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六《朝奉大夫賜金魚袋致仕滕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六四四四滕璘(一一五○——一二二九),字德粹,號溪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與弟珙俱從朱子游。淳熙八年中乙科,調(diào)鄞縣尉,教授鄂州,歷四川制置司干官,知紹興嵊縣,簽書慶元府節(jié)度判官,通判隆興府,擢浙東、福建帥司參議官,尋得請以朝奉大夫致仕。紹定二年六月卒,年八十。有《溪齋類稿》若干卷。見真德秀《朝奉大夫賜紫金魚袋致仕滕公墓志銘》(《新安文獻志》卷六九),《宋元學案》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