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30  331  332  333  334  336  337  338  33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曾植(子直 )
曾躍鱗(子龍 )
李塾(季修 約齋 )
李大光(中山 省齋 )
林憲卿(公度 存齋 )
沈清臣(正卿、正聊 )
熊以寧(伯詩 東齋 )
熊克(子復 )
趙子濤
趙師??(從善 無著居士、東墻 宣敏 )
趙汝鏏(訓武 汝皓 )
釋宗?。?span id="j8qqnrh" class='charType'>字 鐵牛、元實 空叟 慧慶 陳 )
閻蒼舒(才元、惠夫 安中 恭惠 )
顏度(魯子 如山 )
黃樵仲(道夫 敬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子直。太學上舍生。孝宗立,屢遷司農(nóng)寺丞。輪對言用人之道,不當以文武南北二其心,又不當以腐儒之故,廢棄真儒。后求補外,知南劍州,陛辭奏三事,帝大悅,調(diào)知湖州,未赴卒。
全宋文·卷六一一八
曾植,淳熙中為宣教郎。三年,以刪定官點檢省試試卷,五年知南劍州。見《宋會要輯稿》刑法一之五○、選舉二二之二,《中興兩朝圣政》卷五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曾躍鱗,一作躍麟,字子龍,陽江(今屬廣東)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受知于學士李彥穎,薦入秘書,少師陳俊卿尤器重之,拜監(jiān)察御史。事見清乾隆《廣東通志》卷三一、《宋元學案補遺別附》卷二。今錄詩二首。
全粵詩·卷二八
曾躍鱗,一作躍麟,字子龍。肇慶南恩州(今陽江市)人。幼警敏,博通經(jīng)史,為詩文立揮即就,且善講書,人多從之游。宋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授羅源簿,擢汀州通判,所至皆有政聲。學士李彥穎、少師陳俊卿尤器重之,薦拜監(jiān)察御史。有《曾子龍集》,已佚。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七、明陸鏊、陳烜奎纂修崇禎十三年刻本《肇慶府志》卷二二有傳。今存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塾(一一四八~一一八○),字季修,號約齋,眉州丹棱(今屬四川)人。燾子,壁兄。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曾應(yīng)制科(《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一之三三)。官終承務(wù)郎(《周文忠集》卷六六《李燾神道碑》)。七年卒,年三十三。事見《宋蜀文輯存》卷七五《祭季修九兄文》、《宋史》卷三八八《李燾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大光,字中山,號省齋,寧遠(今屬湖南)人。長庚子,隨父徙居江華。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嘗為新昌令。清嘉慶《寧遠縣志》卷六、嘉慶《湖南通志》卷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8—1217 【介紹】: 宋福州懷安人,字公度,號存齋。從朱熹學,色溫氣和,擇言謹行,誨人必以理義。其徒吳宗萬、林士蒙俱知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湖州烏程人,字正卿。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為國子學錄。有薦為館職者,執(zhí)政不許。孝宗淳熙末,召為敕令所刪定官,贊孝宗再定居憂三年之制。十六年,為嘉王府翊善,以直諒稱。尋遷秘書監(jiān)。初從張九成學,時人或以禪學譏之,然其頗為自得。有《晦巖集》。
全宋詩
沈清臣,字正聊,臨安(今屬浙江)人,居烏程(今浙江湖州)。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授太學錄(《盤州文集》卷二○《沈清臣太學錄制》),坐上書語侵時宰,貶封州。放還,隱居城南。召除敕令所刪定官(《宋史》卷一二二)。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除秘書丞兼嘉王府翊善(《宋史》卷三七),寧宗即位,為江東提舉(《攻愧集》卷四一《沈清臣江東提舉》)。后以秘閣修撰終于家。有《晦巖集》,已佚。事見《嘉泰吳興志》卷一七,《南宋館閣錄》卷七。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一○
沈清臣,字正卿,杭州鹽官(今浙江海寧)人,居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授太學錄,除敕令所刪定官,遷秘書丞兼嘉王府翊善,江東提舉,改秘閣修撰。清臣為張九成婿,傳橫浦之學。著有《晦巖集》十二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宋史翼》卷一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熊以寧,字伯詩,號東齋,建陽(今屬福建)人。少從朱熹學。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授光澤主簿。事見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七。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寧建陽人,字子復。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知諸暨縣。嘗以文獻曾覿,覿白于孝宗,得為校書郎。屢有論奏,言防御金人之策,孝宗嘉其識體,除起居郎兼直學士院。后出知臺州,奉祠卒,年七十三。生平博聞強記,尤熟宋朝典故。有《九朝通略》、《中興小歷》、《諸子精華》。
全宋詩
熊克,字子復,建陽(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知諸暨縣,召直學士院。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知臺州(《嘉定赤城志》卷九)。卒年七十三。有《中興小紀》傳世?!?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今錄詩十六首。
全宋文·卷五○○四
熊克,字子復,建寧建陽(今福建建陽)人。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知紹興府諸暨縣,有惠政,入朝提轄文思院。以文章見知于孝宗,除校書郎,遷起居郎兼直學士院。為言者論列,出知臺州,后奉祠,卒年七十三??瞬┞剰娪洠仓?,尤淹習宋朝典故,著有《九朝通略》、《諸子精華》、《中興小紀》(存)等。見《宋史》卷四四五本傳。
趙子濤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淳熙二年(1175)任知西外宗正事。淳熙六年(1179)任知南外宗正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8—1217 【介紹】: 宋宗室,字從善,自號無著居士,又號東墻。趙伯骕子。孝宗淳熙二年進士。除司農(nóng)簿、金部郎中,奏請設(shè)財政總計,以絕吏奸。后知吉州,即山煉銅,鑄錢積二十萬貫。進戶部郎官、淮東總領(lǐng)。光宗初,知秀州,改淮南運判。時鐵錢不行,鹽商弗至,師??請發(fā)度牒、出倉粟,以收鐵錢,鹽利遂通。寧宗時,諂事韓侂胄,得轉(zhuǎn)工部尚書知臨安府。侂胄將用兵伐金,師??持異議而遭劾罷。侂胄死,獲起用。凡四尹臨安府,有能聲。然以諂附權(quán)貴,為時論所鄙。卒謚宣敏。
全宋詩
趙師??(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從善,自號無著居士,又號東墻。太祖八世孫伯骕子。舉進士第,累遷司農(nóng)卿,三知臨安府,除寶謨閣直學士,進兵部尚書。卒年七十?!?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四一二
趙師??(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從善,宗室。第進士,除司農(nóng)簿,遷金部郎中,歷知吉州,進戶部郎官、淮東總領(lǐng)。光宗初,擢太府少卿、知秀州,改淮南運判。累遷司農(nóng)卿、知臨安,媚韓侂胄,進工部尚書。侂胄用兵,師??持異論,侂胄死,以此除寶謨閣直學士知鎮(zhèn)江府,復除兵部尚書。嘉定十年卒,年七十,謚宣敏。見《宋史》卷二四七《宗室傳》四,《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汝鏏,號訓武,原名汝皓。太宗八世孫(《宋史》卷二二七《宗室世系表》)。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官知溫州。事見清《歷朝上虞詩集》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印(一一四八~一二一四),字鐵牛,又字元實,號空叟,賜號慧慶,俗姓陳,鹽官(今浙江海寧鹽官鎮(zhèn))人。先入南湖,后謁象田圓悟演,又歸南湖。歷住正覺、上竺、德藏、圓通、超果、靈山。寧宗時主靈隱寺。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卒,年六十六。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釋門正統(tǒng)》卷七、《補續(xù)高僧傳》卷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一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宗印。字元實。鹽官人。竹庵之神足也。解悟有骨氣。凡諸祖格言。必誦滿千遍。入南湖修長懺。周氏延以庵居。以租量非法勸革之。歲減五百斛。往謁象田圓悟演。演反質(zhì)西來意。師答曰。有屈無叫處。演肯之。智者忌辰。夜炷香殿爐。悲泣失聲。演感其意。以厚禮送。歸南湖。次首眾于資教從空。虛堂之延也。堂著宗極論。扶智涌。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師設(shè)九難。宗極為之義負。通守蘇玭。領(lǐng)師之法。請居正覺。時颶風大作。拔木飄瓦。諸屋盡壞。僅存藏殿。師守死不去。玭召還。要師偕行曰。蓋西還。相與弘贊。居東二十四年。至是復還浙右。講止觀于上竺。主者。以得人為忌。去隱雷峰毛氏庵。問道者沓至。歷遷德藏圓通超果。北禪道德之譽既行。土木之績亦就。海空英辭靈山。舉以自代。詔可之。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旨。語簡理明。上大悅。錫號慧慶法師。后行化至松江。謂其徒曰。吾化緣畢此。即右脅安庠而寂。時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也。藏龕慈云塔傍。師之衣準律。五辛剛制。道力純至。幽明俱感。且格邪拯滯。除瘵息癘。一有祈叩。無不得愈。常謂。講者須備三法。肅威儀以臨大眾。提大綱以盡文義。具宗眼以示境觀。備此三者。始無愧宣說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宗印,字鐵牛,姓陳氏,鹽官人,得法于育王佛照光禪師。寧宗時,主靈隱,上堂,舉“南泉示眾“云:“王老師自小養(yǎng)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如今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表炘唬骸安蝗珉S分納些些,喚作平常事已差。綠草溪邊頭角露,一蓑煙雨屬誰家。”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閻蒼舒,字才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州)人。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以試吏部尚書使金(《宋史》卷三四《孝宗紀》二)。五年,以右司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吏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十六年,知江陵(《水心集》卷九《江陵府修城記》)。有《閻蒼舒集》、《興元志》二十卷,皆不傳(《宋史》卷二○四《藝文志》三)。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五○一一
閻蒼舒,字才元,原名安中,字惠夫,蜀州晉原(今四川崇州)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二名,授夔州府學教授。隆興初除校書郎,繼遷監(jiān)察御史。乾道元年為國子司業(yè),遷中書舍人,旋罷現(xiàn)任,汀州居住。四年,起知遂寧府。淳熙中歷刑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除宗正少卿,擢吏部侍郎,出知興元府。紹熙初知江陵府,以言者論放罷。卒,贈少傅,謚恭惠。見《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四、職官三之四二、職官四之三一、職官七之三一、職官八之四一、職官六二之二六、職官七一之一一、職官七三之四、選舉八之九、選舉二○之一六、選舉三四之二三,《南宋館閣錄》卷八,《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萬邑西南山石刻記》卷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蘇州昆山人,字魯子,號如山。高宗紹興間進士。為臨海令,有善政。歷監(jiān)察御史、秘閣修撰。孝宗嘗稱其每出一言,不動如山,因以“如山”自號。官至工部侍郎。卒年七十五。
全宋詩
顏度,字魯子,昆山(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至正昆山郡志》卷三、四)。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臨海(《嘉定赤城志》卷一一),改知長興。八年,召拜監(jiān)察御史(《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二)。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遷太常少卿,出為江東、福建轉(zhuǎn)運副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知湖州。與朱熹友善,孝宗謂每出一言,不動如山,因以如山自號。明嘉靖《昆山縣志》卷一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八○一
顏度,字魯子,平江府昆山(今江蘇昆山)人。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乾道元年知臨海縣,有政績。五年移長興。召拜監(jiān)察御史。遷軍器監(jiān)、司農(nóng)、宗正少卿。淳熙元年為太常少卿、權(quán)工部侍郎。四年,除直寶文閣、江東轉(zhuǎn)運副使,移福建運副,知湖州。十一年,以朝奉大夫、秘閣修撰再任江東運副。次年奉祠。卒年七十五。孝宗謂度每出一言,不動如山,因以「如山」自號。見《宋會要輯稿》禮一五之二一、職官六二之二○、選舉二○之二二、選舉二一之一,《吳郡志》卷二八,《姑蘇志》卷五一,《景定建康志》卷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道夫,號敬齋。黃預孫。孝宗淳熙五年進士。初為永福尉,再調(diào)汀州錄事參軍,皆有善績。朱熹守漳州時,曾以禮請入學執(zhí)教。所講小學,為熹所稱善。有《禮記解》、《小學口義》。
全宋詩
黃樵仲,字道夫,號敬齋,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海市)人。預孫。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授永福尉,調(diào)汀州錄事參軍。事見《宋元學案》卷四九。
全宋文·卷六四○八
黃樵仲,字道夫,號敬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預孫。淳熙五年登進士第。初調(diào)永福尉,再調(diào)汀州錄事參軍,俱有善績。謝事歸家。朱熹守漳州,禮請入學。及講小學書,熹每稱善。著有《禮記解》、《小學口義》。見嘉靖《龍溪縣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