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29  330  331  332  333  335  336  337  33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齊己(全庵 謝 )
魏子平(仲均 )
黃裳(文叔 兼山 忠文 )
齊慶胄(子馀 )
倪思(正甫 齊齋、景迂老人 文節(jié) )
劉處玄(通妙、道妙 長生子 )
劉訥(敏叔 霜月 )
徐本中(歲寒居士 )
李結(jié)(次山 漁社 )
鄧儼(子威 )
郭時雍(子和 )
丘處機(別稱 丘長春 通密 長春子 )
鞏豐(仲至 栗齋 )
張子顏
方士繇(伯謨、伯休 遠庵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齊己(?~一一八六),號全庵,俗姓謝,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年二十五出世,住法輪寺下發(fā),聽圓覺。久之,棄游關外,謁佛海于蟠龍,悟道,名振叢席。初住鵝湖寺,遷居廣慧寺,徙慶元府東山寺。孝宗淳熙十三年卒。為南岳下十六世,靈隱佛?;圻h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魏子平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6 【介紹】: 金弘州人,字仲均。登進士,調(diào)五臺主簿,累除太府監(jiān)。世宗時拜參知政事。帝問百姓貧困之故。子平對曰:古有中田下田,今乃一切與上田均稅之,此民所以困也。后數(shù)召對,屢稱制。以平陽尹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6—1194 【介紹】: 宋隆慶府普成人,字文叔,號兼山。孝宗乾道五年進士,調(diào)通江尉。時蜀中餉師,名為和糴,實則取民。裳作《漢中行》以諷總領李蘩,蘩罷糴,民稱便。光宗時,累遷嘉王府翊善,每講讀,隨事納忠,上援古義,下揆人情,氣平而辭切,事該而理盡。歷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給事中。寧宗即位,除禮部尚書兼侍讀。卒謚忠文。有《王府春秋講義》、《兼山集》。
全宋詩
黃裳(一一四六~一一九四),字文叔,號兼山,隆慶普成(今四川梓潼東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調(diào)巴州通江尉,遷國子博士。光宗即位,進秘書郎,為嘉王府翊善,紹熙二年(一一九一),遷起居舍人。三年,試中書舍人,除給事中。寧宗即位,改禮部尚書兼侍讀,卒年四十九。有《兼山集》等,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三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九六
黃裳(一一四六——一一九四),字文叔,號兼山,劍州普成(今四川劍閣南)人。少穎異,能屬文。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diào)巴州通江尉,改興元府錄事參軍,遷國子博士。光宗時,除太學博士,進秘書郎,遷嘉王府翊善。紹熙二年,遷起居舍人。三年,試中書舍人。未幾,除給事中,以顯謨閣待制充翊善。寧宗繼位,改禮部尚書,尋兼侍讀。紹熙五年卒,年四十九。謚忠文。著有《王府春秋講義》、《兼山集》。見《攻愧集》卷九九《黃公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九三本傳。
齊慶胄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一八
齊慶胄,字子馀,常州(今江蘇常州)人,乾道中歷官績溪令、知廬州。淳熙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四年為太常少卿,五年為禮部侍郎兼侍講、權(quán)刑部侍郎,九年出鎮(zhèn)襄陽。見《宋會要輯稿》帝系一之一八、禮一四之一○九、選舉一六之二二,《咸淳臨安志》卷五,《宋史》卷一二三、二○四,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光緒《安徽通志》卷一一五,《湖北金石志》卷一二《文選樓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7—1220 【介紹】: 宋湖州歸安人,字正甫,號齊齋。倪稱子。孝宗乾道二年進士。淳熙五年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學博士、將作監(jiān)。光宗時累官禮部侍郎。寧宗初歷任內(nèi)外官,皆為言者論罷。后召還,試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論言多切直,以忤韓侂胄,予祠。侂胄死,復召,歷禮部尚書。又以忤史彌遠,出知鎮(zhèn)江府,移福州,尋鐫職而罷。有《齊山甲乙稿》、《經(jīng)鋤堂雜志》、《班馬異同》等。
全宋詩
倪思(一一七四~一二二○),字正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為瑞州判官(明正德《瑞州府志》卷七),五年,中博學宏詞科。累遷將作少監(jiān)(《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光宗紹熙間,升中書舍人,尋兼侍講。寧宗即位,出知紹興府,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繼為言官劾罷,出知太平州、泉州、建寧府。召還,試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忤韓侂胄,予祠。開禧三年(一二○七),復召除權(quán)兵部尚書兼侍讀,又因論史彌遠專權(quán),出知鎮(zhèn)江府,移福州。嘉定十三年卒,年七十四。有《齊齋甲乙稿》、《兼山集》等,已佚。事見《鶴山集》卷八五《倪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八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六四○四
倪思(一一四七——一二二○),字正甫,號齊齋,又號景迂老人,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乾道二年進士,授遂安軍節(jié)度掌書記。淳熙五年中博學宏詞科,除國子正,歷太常博士、校書郎,進秘書郎。光宗時除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累官禮部侍郎,出知紹興府。寧宗即位,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忤韓侂胄,出知太平州,歷知泉州、建寧府。召試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侂胄誅,復召,權(quán)兵部尚書兼侍讀,徙禮部尚書,又忤史彌遠,出知鎮(zhèn)江府,改福州,以顯謨閣學士致仕。嘉定十三年十月卒,年七十四。謚文節(jié)。所著有《齊齋甲乙稿》、《兼山集》、《承明集》、《班馬異同》三十卷(存)、《經(jīng)鋤堂雜志》十卷(存),以及表奏詩詞、經(jīng)史雜著等凡四百馀卷。見魏了翁《顯謨閣學士特賜光祿大夫倪公墓志銘》(《鶴山集》卷八五),《宋史》卷三九八本傳。

人物簡介

簡介
字通妙,一字道妙,號長生子。東萊(今山東掖縣)人,全真道隨山派創(chuàng)派者。
劉訥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江西人,字敏叔,號霜月。秀才。工寫貌。
徐本中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六
徐本中,出身武官之家。與曾覿善,覿貴幸,薦于孝宗,由小使臣積階至刺史、知閤門事。換文資為右文殿修撰、樞密都承旨。淳熙元年以集英殿修撰除浙西提刑;三年,改除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六年,知秀州,以失舉謫饒州居??;次年復起為江東運副。奉祠歸,自號歲寒居士。見《宋史》卷五八七《曾覿傳》,《吳郡志》卷七,《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姑蘇志》卷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陽人,一作河陽人,字次山,號漁社。孝宗乾道二年監(jiān)進奏院。六年,知常州。七年,提舉浙西常平。淳熙九年,知秀州。光宗紹熙二年為四川總領。工畫山林人物。
全宋文·卷五四○二
李結(jié),乾道中監(jiān)行在都進奏院,七年提舉兩浙西路常平鹽茶公事。淳熙間嘗知常州,坐事放罷。紹熙元年,除湖北轉(zhuǎn)運副使,以言者劾其刻剝民間,寢罷新命,差主管建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三六之五九、四三之三七、七三之三,《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上。
鄧儼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金懿州宜民人,字子威。海陵王天德三年進士。世宗時累官左司郎中,掌機務數(shù)年,明事機,有心力。章宗時,為戶部尚書,尋知歸德府致仕。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郭時雍,字子和。孝宗時官河東提舉。事見《宋詩拾遺》卷一八。按:又有郭雍(?~一一八七),字子和,洛陽(今屬河南)人。傳其父忠孝之學,隱居長楊山谷間,號白云先生。乾道中賜號沖晦處士,年八十三更封頤正先生。淳熙初,學者匯集程顥及忠孝、雍凡七家為《大易粹言》行世,今存。十四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九有傳。二者或為同一人,俟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8—1227 【介紹】: 金登州棲霞人,字通密,號長春子。十九歲出家,為重陽真人王哲弟子,全真道教七真之一。金大定間,居磻溪、隴州等地,結(jié)交士人,曾應金世宗召至中都。后仍還居棲霞山中。成吉思汗十四年,應召率弟子李志常等西行。見成吉思汗于西域雪山。問長生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并以天道好生為言。賜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十八年東還。在燕以璽書釋奴為良達二三萬人。弟子李志常撰《長春真人西游記》,述其事甚詳。有《磻溪集》、《鳴道集》、《大丹直指》等。
元詩選
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兒時有相者曰:此子當為神仙宗伯。年十九,為全真學,師王真人哲于海寧。戊申,召見闕下,隨還終南山,連召不起。己卯,元太祖遣近侍劉仲祿持手詔致聘,迎至雪山之陽,延問至道,答以節(jié)欲保躬,天道好生惡殺,治尚無為清凈之理,太祖然之。癸未,乞東還,賜號神仙,爵大宗師,居燕太極宮,改名曰長春。丁亥,天大雷雨,太液池涸,北口岸崩,嘆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將與之俱乎!遂卒,年八十。楊鐵厓曰:余善與余談丘真師,嘗火蒸者三日夜,開如故。賜堇酒者連觥,腹不潰,貌不變,如入內(nèi)時。命弟子開方丈池,既歸池中,以為死,池中涌沸,復起言笑,其道行如此。所作《青天歌》,鐵厓醉后輒喜歌之。著有《磻溪集》六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8—1217 【介紹】: 宋婺州武義人,字仲至,號栗齋。少受學于呂祖謙。孝宗淳熙十一年以太學上舍對策及第。歷知臨安縣,政尚寬簡。遷提轄左藏庫卒。擅文辭,片詞半牘,皆清朗得言外趣。尤工為詩。有《東平集》。
全宋詩
鞏豐(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仲至,號栗齋,祖籍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南渡后居婺州武義(今屬浙江)。早年從呂祖謙學。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清嘉慶《武義縣志》卷七)。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為漢陽軍學教授(《水心集》卷九《漢陽軍新修學記》)。秩滿,改江東提刑司干辦公事,丁母喪免(同上書卷一四《楊夫人墓表》)。寧宗時,歷知臨安縣(《咸淳臨安志》卷五一),提轄左藏東西庫。嘉定十年卒,年七十。有《東平集》,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二二存《栗齋詩集》一卷。事見《水心集》卷二二《鞏仲至墓志銘》、《敬鄉(xiāng)錄》卷九。《宋史翼》卷二八有傳。鞏豐詩,據(jù)《兩宋名賢小集》、《江湖后集》等書所錄,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四一○
鞏豐(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仲至,號栗齋,婺州武義(今浙江武義)人。淳熙十一年以太學上舍對策高第,為漢陽軍教授。歷廣東提刑司、福建帥司干辦公事,知臨安縣。久之,提轄左藏庫,復以宮觀罷。嘉定十年正月卒,年七十。尤工詩,多至三千馀首。有《東平集》二十七卷。見葉適《鞏仲至墓志銘》(《水心文集》卷二二),《宋文憲公全集》卷四八,《宋史翼》卷二八有傳。
張子顏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淳熙八年(1181)官紹興府知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8—119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徙居崇安,字伯謨,一字伯休,號遠庵。方豐之子。從朱熹游。以講學授徒為業(yè),尤精于《》。有《遠庵集》。
全宋詩
方士繇(一一四八~一一九九),字伯謨,一字伯休,號遠庵,莆田(今屬福建)人。孝宗乾道時從朱熹學,稱高弟,因徙家崇安籍溪,棄舉子業(yè),專以傳道為后學師。寧宗慶元五年卒,年五十二。有《遠庵類稿》。事見《渭南文集》卷三六《方伯謨墓志銘》、《莆陽文獻傳》卷一四。今錄詩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