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25 326 327 328 329 331 332 333 334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許子紹(字 季紹 )趙廱(字 和仲 號 竹潭 )陳炳(字 宜之 號 退庵 )傅伯成(字 景初、景先 號 竹隱 忠簡 )吳獵(字 德夫 號 畏齋 文定 )彭仲剛(字 子復(fù) )曹冠(字 宗臣、宗元 號 雙溪 忠獻 )王啟(字 希畢 號 閉戶王先生 )王楠(字 木叔 號 合齋 )程端蒙(字 正思 號 蒙齋 )趙善譽(字 靜之、德廣 號 恕齋 )趙蕃(字 昌父 號 章泉、章泉先生 文節(jié) )趙載(字 子厚 )釋師觀(號 月林 黃 )陳亮(字 同甫 世稱 龍川先生 文毅 號 龍川 同 )
人物簡介
全宋詩許子紹,字季紹,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孝宗乾道間監(jiān)左藏庫。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通判靜江府。事見《粵西金石略》卷九。
全宋文·卷四七五八許子紹,字季紹,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紹興進士。孝宗時監(jiān)左藏庫,出為靜江府通判。見《容齋四筆》卷一五、《桂故》卷五、乾隆《江南通志》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廱,字和仲,號竹潭,太原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宋詩紀(jì)事小傳補正》)。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二十六年,監(jiān)車輅院,累遷宗正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六、一八二)。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肇慶府(《廣東通志》卷二一○)。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四九五六趙廱,字和仲,號竹潭,占籍太原清源(今山西清源),或云開封,趙密子。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二十六年由左從事郎、監(jiān)車輅院充敕令所刪定官。明年主管官告院。歷宗正寺主簿、宗正丞,三十年任駕部員外郎。三十二年罷。淳熙二年守肇慶。開禧間為處州太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一七六、一八二、一八五、一九九,《宋詩紀(jì)事》卷六○,《宋詩紀(jì)事小傳補正》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炳,字宜之,號退庵(《至元嘉禾志》卷三二),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進士。淳熙初為崇德簿,遂居崇德(《槜李詩系》卷二)。歷戶部侍郎,顯謨閣待制,提轄文思院(《淳熙三山志》卷三○),卒于官。有《退庵文集》十五卷,已佚(清光緒《嘉興府志》卷六○)。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226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景初,號竹隱。少從朱熹學(xué)。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寧宗慶元初知漳州,創(chuàng)惠民局以濟民病。歷官至左諫議大夫,抗疏十有三,皆軍國大義。左遷權(quán)吏部侍郎,歷知知建寧、鎮(zhèn)江府,全活饑民甚眾。嘉定八年除寶謨閣直學(xué)士致仕。理宗即位,升直學(xué)士,落致仕,尋加寶文閣學(xué)士、龍圖閣學(xué)士。卒謚忠簡。有《竹隱居士集》。
全宋詩傅伯成(一一四三~一二二六),字景先,其先濟源(今屬河南)人,遷居晉江(今屬福建)。早年從朱熹學(xué)。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連江尉。試中教官科,授明州教授。歷知閩清縣、連江縣。寧宗慶元初,召為將作監(jiān)丞,出知漳州。歷提舉湖北常平茶鹽、成都路提點刑獄。入為工部侍郎,以沮開邊出為湖廣總領(lǐng)。嘉定元年(一二○八)拜左諫議大夫,以不附和史彌遠出知建寧府,移知鎮(zhèn)江府。八年致仕。寶慶二年卒,年八十四。謚忠簡。有《竹隱集》,已佚。事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七《龍學(xué)竹隱傅公行狀》,《宋史》卷四一五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六三五五傅伯成(一一四三——一二二六),字景初,號竹隱,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傅察孫。少從朱熹學(xué),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調(diào)連江尉,遷明州教授。歷知閩清、連江縣。寧宗慶元初,召為將作監(jiān),進太府寺丞,出知漳州,復(fù)入為工部侍郎。嘉定初,拜左諫議大夫,權(quán)吏部侍郎,出知建寧、鎮(zhèn)江二府。嘉定八年,除寶謨閣直學(xué)士、通奉大夫致仕。寶慶二年卒,年八十四,端平中謚忠簡。著有《竹隱居士集》三十卷、《奏議》十卷、《耋志》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213
【介紹】:
宋潭州醴陵人,字德夫,號畏齋。曾從張栻、朱熹問學(xué)。孝宗淳熙間進士。為栻檄攝靜江府教授。以陳傅良薦,守秘書省正字。寧宗即位,累除監(jiān)察御史。以反對禁道學(xué),出為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尋劾罷。黨禁解后復(fù)官。嘉泰間總領(lǐng)湖廣、江西、京西財賦,請增棗陽、信陽之戍以御金兵,拔孟宗政諸將分列要郡。以秘閣修撰知江陵府,屢解襄陽、德安、竟陵之圍,且計討吳曦之叛。除刑部侍郎,充四川宣諭使,改四川安撫制置使。有《畏齋文集》。
全宋文·卷六三五一吳獵(一一四三——一二一三),字德夫,號畏齋,潭州醴陵(今湖南醴陵)人。嘗從張栻、朱熹問學(xué),登淳熙進士第,初主潯州平南簿,攝靜江府學(xué)教授,知常州無錫縣。以陳傅良薦,召守秘書省正字。寧宗即位,遷校書郎,除監(jiān)察御史,出為江西運判,尋罷。久之,起為廣西運判,除戶部員外郎,總領(lǐng)湖廣、江西、京西財賦。召除秘書少監(jiān),復(fù)以秘閣修撰主管荊湖北路安撫司公事、知江陵府。金人圍襄陽,迫竟陵,詔獵節(jié)制本路軍馬以御之,以功加寶謨閣待制、京湖宣撫使。后以敷文閣學(xué)士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在蜀有惠政,民繪像而祠之。嘉定六年卒,年七十一,謚文定。著有《畏齋文集》、《奏議》共六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194
【介紹】:
宋溫州平陽人,字子復(fù)。孝宗乾道間進士。為金華主簿,有吏才。賑衢州水災(zāi),民賴以安。移臨??h令。累遷國子監(jiān)丞,坐試進士與知舉者忤,罷職。起知全州,減郡費、寬商稅,擇學(xué)師教其子弟,自執(zhí)經(jīng)講說。光宗紹熙提舉浙東常平,令下而卒。有《監(jiān)丞集》。
全宋詩彭仲剛(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子復(fù),平陽(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清乾隆《溫州府志》卷二○),授金華縣主簿。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移臨海令(《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兩浙運司均斛官,召為評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十一年,遷國子監(jiān)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八)。久乃知全州。光宗紹熙五年,提舉浙東常平,命下而卒,年五十二。事見《水心集》卷一五《彭子復(fù)墓志銘》。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五二彭仲剛(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子復(fù),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乾道二年進士,初任金華主簿,遷知臨??h,均有治績。召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遷國子監(jiān)丞,坐考進士忤知舉而罷。久之知全州。丁父憂,紹熙五年服除,知濠州。未行,特令提舉浙東常平,命下而卒,年五十二。有《監(jiān)丞集》、《續(xù)諭俗》(收入《琴堂諭俗編》,存)。見葉適《彭子復(fù)墓志銘》(《水心文集》卷一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宗臣,一字宗元,號雙溪。以鄉(xiāng)貢入太學(xué),秦檜延之為諸孫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擢太常博士,兼檢正諸房公事。紹興二十六年,革正前舉檜黨出身,改冠等七人階官并帶“右”字。孝宗時許再試,復(fù)登乾道五年進士,知郴州,轉(zhuǎn)朝奉大夫致仕。卒年八十。有《燕喜詞》、《忠誠堂集》。
全宋詩曹冠,字宗臣,東陽(今屬浙江)人。以鄉(xiāng)貢入太學(xué),為秦檜諸孫師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授平江府教授。次年,遷行國子錄,除太常博士,兼權(quán)中書門下檢正諸房文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六、一六九)。檜死,罷。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再及第(同上書卷一七○、一七四)。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知郴州(明萬歷《郴州志》卷二)。旋致仕,卒年八十。有《雙溪集》及《忠誠堂集》,已佚?!督鹑A賢達傳》卷九、《金華先民傳》卷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八九四曹冠,字宗臣,一字宗元,號雙溪,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博聞強記,過目不忘,以文詞知名于時。秦檜十客之一,檜以諸孫師事之。紹興二十四年與檜孫秦塤同登甲科,其答策力攻二程理學(xué)。二十五年由平江府府學(xué)教授行國子錄,尋擢太常博士兼權(quán)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檜死議謚,謂檜紹開中興,宜謚忠獻。二十六年九月駁放其科名。孝宗時許再試,復(fù)登乾道五年進士。紹熙初知郴州。后轉(zhuǎn)朝奉大夫、賜金紫致仕。卒年八十。著有《經(jīng)進十論》、《萬言書》、《恢復(fù)秘略》、《時政救弊》、《裕民政要》、《補正忠言》、《帝范十贊》、《忠誠堂集》及《雙溪集》二十卷,均佚,僅有《燕喜詞》傳世。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六、一六九、一七○、一七四,《誠齋集》卷七三《郴州仙居般倉記》,《金華賢達傳》卷九,《金華先民傳》卷七。
人物簡介
中州集啟,字希畢,大興人,正隆二年進士。累遷戶部員外郎、通州刺史。用宰相萬公薦,權(quán)右司郎中。章宗即位,不一歲遷工部侍郎,即以河南北路提刑使拜吏部尚書,使宋。使還,出為絳陽軍節(jié)度使。致仕還鄉(xiāng)里,與左丞董公、參政馬公、宣徽盧公、尚書郭公為九老。會年七十九卒。子師揚,字仲雄,南渡后隱居崧山,時年已六十馀,經(jīng)傳子史皆手自抄之,如健舉子結(jié)夏課然。希顏說,仲雄在太學(xué),同舍號為閉戶王先生,其謹(jǐn)厚蓋家法云。孫造,字成叔,今居?xùn)|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217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木叔,號合齋。孝宗乾道二年進士。歷婺州、臺州推官,教授黃州,丞義烏,知績溪,所知有聲。提舉江東常平茶鹽,累遷至秘書少監(jiān)。尋罷,起知贛州,為提刑官毀于朝,復(fù)罷與祠。性崖峭獨特,不輕徇物。工詩。有《王秘監(jiān)詩文集》。
全宋詩王楠(一一四三~一二一七),字木叔,溫州(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調(diào)婺州推官。歷臺州推官、義烏丞、知績溪縣。召監(jiān)進奏院,坐偽學(xué)罷。起知江陰軍,遷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兼知池州。召為樞密院詳檢文字。遷國子司業(yè)、秘書少監(jiān)。出知贛州,以與上官不合罷。寧宗嘉定十年卒,年七十五。有《合齋集》(《宋詩紀(jì)事》卷五三),已佚。事見《水心集》卷二三《朝議大夫秘書少監(jiān)王公墓志銘》。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五○王楠(一一四三——一二一七),字木叔,號合齋,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乾道二年登進士第,為婺州推官,移臺州。遷大理丞、禮部員外郎,提舉江東常平茶鹽。開禧中知池州,召為吏部郎中兼樞密院檢詳文字,充國子司業(yè)。出知贛州。嘉定十年五月以疾卒,年七十五。著有《合齋集》十六卷、《王秘監(jiān)集》四卷。見葉適《朝議大夫秘書少監(jiān)王公墓志銘》(《水心集》卷二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二○,《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191
【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一作鄱陽人,字正思,號蒙齋。朱熹門人。光宗淳熙七年補太學(xué)生。時禁洛學(xué),上書責(zé)諫議大夫王自然疏斥正學(xué)。以對策不合罷去,自是不復(fù)應(yīng)舉。有《性理字訓(xùn)》、《毓蒙明訓(xùn)》、《學(xué)則》等。
全宋詩程端蒙(一一四三~一一九一),字正思,德興(今屬江西)人。朱熹門人。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領(lǐng)鄉(xiāng)貢,補太學(xué)生。時禁洛學(xué),遂不復(fù)應(yīng)試舉。光宗紹熙二年卒,年四十九(《晦庵集》卷九○《稚君正思端蒙墓表》)。著有《小學(xué)字訓(xùn)》(《宋史·藝文志》一)等,已佚。清康熙《饒州府志》卷二四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五二程端蒙(一一四三——一一九一),字正思,號蒙齋,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朱熹門人。淳熙七年領(lǐng)鄉(xiāng)貢,補太學(xué)生,持書上諫議大夫王月然,責(zé)其疏斥正學(xué)。以對策不合去,自是不復(fù)應(yīng)舉。紹熙二年卒,年四十九。著有《性理字訓(xùn)》(存)、《毓蒙明訓(xùn)》、《學(xué)則》(存)等。見朱熹《程君正思墓表》(《朱文公文集》卷九○),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189
【介紹】:
宋宗室,字靜之,一字德廣,號恕齋。孝宗乾道五年試禮部第一。知臨川縣,累遷大理丞、湖北常平茶鹽提舉,移潼川路提刑、轉(zhuǎn)運判官。引年乞祠,歸處一室,以圖書自娛。著述甚豐,郭雍、朱熹嘗獲益其《易說》。
全宋文·卷六三五○趙善譽(一一四三——一一八九),字靜之,號恕齋,宗室不倚子。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diào)昌國簿。知臨川縣,添差常州通判。累遷大理丞、湖北常平茶鹽提舉、潼川路提刑、轉(zhuǎn)運判官。淳熙十六年卒,年四十七。有《易說》(存)、《東南進取輿地通鑒》。見樓鑰撰《趙公墓志銘》(《攻愧集》卷一○二),《宋史》卷二四七《宗室傳》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229
【介紹】:
宋鄭州人,徙居信州玉山,字昌父,號章泉。趙旸孫。以蔭入仕。為太和主簿,以詩受知于楊萬里。調(diào)辰州司理參軍,為辨冤獄與郡守力爭,因罷。理宗即位,以為太社令、直秘閣召,皆辭不拜。詔予祠,依前直秘閣致仕。初受學(xué)于劉清之,年五十,猶問學(xué)于朱熹。喜作詩,與周必大唱酬頗多。卒謚文節(jié)。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
全宋詩趙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號章泉,原籍鄭州,南渡后僑居信州玉山(今屬江西)。早歲從劉清之學(xué),以曾祖旸致仕恩補州文學(xué),調(diào)浮梁尉、連江主簿,皆不赴。為太和主簿,調(diào)辰州司理參軍,因與知州爭獄罷。時清之知衡州,求為監(jiān)安仁贍軍酒庫以卒業(yè),至衡而清之罷,遂從之歸。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猶問學(xué)于朱熹。理宗紹定二年,以直秘閣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節(jié)。蕃詩宗黃庭堅,與韓淲(澗泉)有二泉先生之稱。著作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詩四卷)。事見《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趙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傳?!≮w蕃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簡稱殿本)、《永樂大典》殘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十七卷。
全宋文·卷六三五○趙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號章泉,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居玉山之章泉,故世號章泉先生。以曾祖旸致仕恩入仕,為太和簿,調(diào)辰州司理參軍。奉祠歸,積祠庭之考至三十有三。理宗即位,以太社令召,三辭不拜,特改奉議郎、直秘閣、主管建昌軍仙都觀。越三年,差主管華州云臺觀。紹定二年四月,轉(zhuǎn)承議郎,依前直秘閣。閱月而卒,年八十七。景定三年謚文節(jié)。受知于楊萬里,著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均有輯本)。見劉宰《章泉趙先生墓表》(《漫塘集》卷三二),《宋史》卷四四五《文苑傳》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載,字子厚,梓潼(今屬四川)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三)。為懷安軍教授。事見民國《金堂縣續(xù)志》卷九。
全宋文·卷四九六○趙載,字子厚,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曾為迪功郎、懷安軍軍學(xué)教授。見民國《金堂縣續(xù)志》卷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師觀(一一四三~一二一七),號月林,俗姓黃,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歲,入雪峰山投忠道者出家。年二十四,祝發(fā)受戒。謁證老衲于澧州光孝寺,扣可庵然、尤溪印于閩中,又從老衲移住饒州薦福寺。寧宗嘉泰元年(一二○一),住平江府蠡口圣因禪院。后歷住平江府承天能仁寺、萬壽報恩光孝寺、臨安府崇孝顯親寺、開山湖州報因佑慈寺、平江府靈巖山崇報寺、臨安府西湖澄翠庵、湖州烏回山密嚴(yán)寺。為南岳下十七世,大洪證禪師法嗣。嘉定十年卒,年七十五。有德秀編《月林師觀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陳貴謙《月林觀禪師塔銘》?!♂寧熡^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語錄》中單編的頌古、贊、偈頌及輯自他書者合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六三五○師觀(一一四三——一二一七),號月林,俗姓黃,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剃落,二十四圓具游方。依隨州大洪山祖證禪師參究十馀年,始得其法。嘉泰初出世蘇州圣因寺,后歷住承天、萬壽、報恩、靈巖等名剎。嘉定十年卒,年七十五。有《月林師觀禪師語錄》一卷傳世。見陳貴謙所撰《塔銘》(續(xù)藏經(jīng)第二編第二十五套第三冊《月林師觀禪師語錄》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194
【介紹】:
宋婺州永康人,字同甫,學(xué)者稱龍川先生。才氣超邁,喜談兵。曾于孝宗乾道五年,上《中興五論》,不報。淳熙五年,復(fù)詣闕上書,力主抗金,反對和議。遭人嫉恨,兩度入獄,出獄后志氣益勵。淳熙十五年,第三次上書,建議太子監(jiān)軍,為經(jīng)理建康之計,以振動天下而與金絕。光宗紹熙二年,被人誣告,第三次下獄。紹熙四年登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與朱熹友善,論學(xué)則冰炭不相容,倡導(dǎo)經(jīng)世濟民“事功之學(xué)”。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謚文毅。有《龍川文集》、《龍川詞》等。
全宋詩陳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早年嘗考古人用兵成敗之跡,著《酌古論》,知州周葵禮為上客。孝宗乾道中婺州以解頭薦,補太學(xué)博士弟子員,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歸。淳熙五年(一一七八),更名為同,六次詣闕上書,極論時事,為大臣交沮,不果。孝宗即位,復(fù)上書論恢復(fù),不報。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僉書建康府判官,未至官,逾年卒,年五十二。有《龍川集》,今傳本已非完帙。事見《水心集》卷二四《陳同甫墓志銘》,《宋史》卷四三六有傳。今錄詩十四首。
詞學(xué)圖錄陳亮(1143-1194) 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有《龍川文集》、《龍川詞》。
全宋文·卷六三一九陳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學(xué)者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自幼穎異,才氣超邁,喜言兵,議論風(fēng)生。隆興初,與金約和,亮獨以為不可。會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不報。已而退修于家,益力學(xué)著書者十年。淳熙五年,復(fù)詣闕上書,極論時事,反對和議,力主抗金。孝宗欲官之,棄不顧,遂渡江而歸,日狂飲為大言,人以為狂怪。淳熙十五年,亮復(fù)上書,乞以太子監(jiān)軍,駐節(jié)建康,以示銳意恢復(fù),不報。紹熙四年,亮以狀元登第,授僉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未及上任,次年卒,享年五十二。端平初追謚文毅。亮與朱熹友善,往復(fù)論學(xué),多所辨難。著有《三國紀(jì)年》、《龍川文集》、《龍川詞》,又嘗輯《歐陽文粹》。見《宋史》卷四三六本傳,《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