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14 315 316 317 318 320 321 322 323 下一頁
其它辭典
陸九齡(字 子壽 世稱 復齋先生 文達 別稱 二陸 )陳世昌(字 正卿 號 大田老農(nóng) )丁可(字 無可 號 蟠廬 )馮子翼(字 士美 )唐子壽(字 致遠 )姚瀛(字 子山 )宋恭甫(號 逸齋 )張栻( 華陽伯 字 敬夫、欽夫、樂齋 號 南軒 宣 )張良臣(字 武子、漢卿 世稱 雪窗先生 號 雪窗 )方導(字 夷吾 號 覺齋居士 )曾協(xié)(字 同季 號 云莊 )朱晞顏(字 子淵、名希顏 )李偲(字 子友 別稱 能吏 )李如篪(字 季牖 號 東園 )楊方(字 子真、子直 號 淡軒老叟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2—1180
【介紹】:
宋撫州金溪人,字子壽,學者稱復齋先生。陸九淵五兄。獨尊程氏學。翻閱百家,晝夜不倦,悉通陰陽、星歷、五行、卜筮之說。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淳熙元年,為興國軍軍學教授。主廬陵義社,調(diào)度屯御有法。后調(diào)全州教授,未上得疾卒。謚文達。治家有法,與弟九淵相為師友,講學鵝湖,時號“二陸”。有《復齋集》。
全宋詩陸九齡(一一三二~一一八○),字子壽,學者稱復齋先生,金溪(今屬江西)人。九淵五兄。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與弟九淵講學鵝湖,互為師友,時稱二陸。淳熙七年授全州教授,卒,年四十九(《象山集》卷二七《全州教授陸先生行狀》)。著《復齋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四二六陳世昌(一一三二——一二○六),字正卿,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以父朝散大夫友直任,授右迪功郎、濠州鐘離主簿,改柳州馬平尉,調(diào)信州曹,改潭州益陽丞,又改復州錄事參軍。世昌該貫群書,嘗兩應博學宏詞科。以仕與時忤,于光宗紹熙三年致仕歸隱,自號大田老農(nóng)。開禧二年卒,年七十五。臨終自銘其墓。見幸元龍《宋復州錄參奉議陳公墓志銘》(《松垣文集》卷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丁可,字無可,號蟠廬,天臺(今屬浙江)人(《天臺續(xù)集》卷五)。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累官監(jiān)行在惠民北局。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丁可,字無可,號蟠廬,臺州天臺(今浙江天臺)人。隆興元年進士。累官至監(jiān)行在惠民北局。有文集藏于家。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宋詩紀事補遺》卷五○。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馮子翼(生卒年不詳,約1170年前后在世),字士美,定州中山(今內(nèi)蒙古寧城西)人。金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進士。以同知臨海軍節(jié)度使事致仕。性剛果,與物多忤,因此仕宦不進。有詩、詞傳于世,元好問云:“士美詩有筆力”(《中州集》卷二)?!?a target='_blank'>中州集》卷二錄其詩七首,《中州樂府》錄其詞一首。生平見《中州集》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唐子壽,字致遠,昆山(今屬江蘇)人。煇子。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官朝議大夫(元《至正昆山郡志》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福安人,字子山。七歲能誦《漢書》。十七歲應舉,居太學,以文章名。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四任教職,嘗辨太玄通潛虛之數(shù)。有《鳳渚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宋恭甫,號逸齋,瑞安(今屬浙江)人(《東甌詩存》卷九)。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仙游尉(清乾隆《仙游縣志》卷二七)。官終京西安撫司參議(《宋詩拾遺》卷二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3—1180
【介紹】:
宋漢州綿竹人,徙居衡陽,字敬夫,一作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張浚子。師胡宏,以古圣賢自期。以蔭補承務郎,參贊父浚幕府,人稱其能,間以軍事入奏,孝宗與定君臣之契。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講,屢言事,力主修德立政,用賢養(yǎng)民,選將練兵以進戰(zhàn)退守。出知袁州,家居累年,復知靜江府,經(jīng)略安撫廣南西路,諸蠻感悅。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禮遇諸將,得其歡心。后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jīng)_佑觀。卒謚宣。為人表里洞然,為學重義利之辯,與朱熹同為道學大師。有《易說》、《論語解》、《孟子說》及《南軒集》等。
全宋詩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誠齋集》卷九八《張欽夫畫像贊》作欽夫),號南軒(同上書卷七三《怡齋記》作樂齋),祖籍綿竹(今屬四川),寓居長沙(今屬湖南)??W?。從胡宏學,與朱熹、呂祖謙為友。以蔭入仕。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為江淮東西路宣撫使,辟為書寫機宜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二)。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湯思退用事,主和議,隨父罷。乾道初,主講岳麓書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撫州,改嚴州。六年,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起居郎侍立官,尋兼侍講,遷左司員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職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靜江府,廣南西路安撫經(jīng)略使。五年,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副使,改知江陵府、荊湖北路安撫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論語解》、《孟子詳說》、《南軒先生文集》等。事見《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誠齋集》卷一一六《張左司傳》,《宋史》卷四二九有傳?!垨蛟?,以明嘉靖元年劉氏慎思齋刻《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詩七卷)為底本。校以明嘉靖繆輔之刻本(簡稱繆刻本)、清康熙錫山華氏刻本(簡稱康熙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八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張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曾任江陵知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職。與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為南宋理學湖湘學派代表人物、一代學者宗師,著述甚豐。今存《南軒易說》等。作有《黃鶴樓說》文一篇,對黃鶴樓的各神傳說、來源加以評論,論證“蓋黃鶴名樓,以山得名也”,使黃鶴樓以山命名有了一個說法。又據(jù)王葆心考證,舊有“江漢亭”在“南樓蛇山間,紹興中南軒先生張栻所建”。
全宋文·卷五七二一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后因避諱改字欽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遷衡陽(今湖南衡陽)??W?。早年師事胡宏,隆興元年以蔭補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除直秘閣。居父喪,服除,主講于城南、岳麓二書院。乾道五年,因劉珙薦,除知嚴州。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起居郎,兼侍講,除左司員外郎。忤時宰,出知袁州。退而家居累年,授徒講學。淳熙元年,詔除舊職,知靜江府、主管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司公事。有善政,詔特轉(zhuǎn)承事郎,進直寶文閣。除秘閣修撰、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副使,改知江陵府、荊湖北路安撫使。求退,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jīng)_佑觀。與朱熹、呂祖謙為講學之友,時稱「東南三賢」。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嘉定中賜謚曰宣,淳祐中從祀孔子廟。著作有《論語解》十卷(存)、《孟子說》七卷(存)、《南軒易說》(存)、《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一卷(存)、《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存)等。見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楊萬里《張左司傳》及《宋史》卷四二九《張栻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家于四明,字武子,一字漢卿。孝宗隆興元年進士。篤學好古,受知魏杞,學者稱雪窗先生。工詩。有《雪窗小集》。
全宋詩張良臣,字武子,一字漢卿,號雪窗,原籍拱州(今河南睢縣),南渡后僑居鄞縣(今浙江寧波)。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官監(jiān)左藏庫。有集十卷,度宗咸淳間曾刊行,已佚,今存《雪窗小集》一卷。事見《攻愧集》卷七○《書張武子詩集后》?!?a target='_blank'>延祐四明志》卷五、《甬上耆舊詩》卷二有傳。 張良臣詩,以毛晉汲古閣影宋《六十家集》本為底本,補入清鮑廷博輯《雪窗小集補遺》。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等,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張良臣,字武子,一字漢卿,號雪窗,開封(今河南開封)人,避地鄞(今屬浙江寧波),遂家焉。隆興元年進士,官止監(jiān)左藏庫。篤學好古,受知魏杞。著有《雪窗集》(今存《雪窗小集》一卷)。見周必大《雪窗集序》(《周文忠公集》卷五四),樓鑰《書張武子詩集后》(《攻愧集》卷七○),《延祐四明志》卷五,《宋元學案》卷二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方導(一一三三——一二○一),字夷吾,號覺齋居士,嚴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滋子。以恩補官,歷平江府通判及沅、黃二州守,官至淮南安撫司參議官。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九。有《方氏集要方》二卷(今存上卷)。見《攻愧集》卷一○六《參議方君墓志銘》,《宋史》卷二○七《藝文志》六,《宋元學案補遺》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3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同季。曾肇孫。高宗紹興中,舉進士不第。以蔭仕長興丞,累擢臨安通判。孝宗乾道中,歷知吉、撫、永州。有《云莊集》。
全宋詩曾協(xié)(?~一一七三),字同季,號云莊,南豐(今屬江西)人。肇孫。早年應試不第,以蔭入仕,歷長興、嵊縣丞,鎮(zhèn)江、臨安通判。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知吉州,改撫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五四、五五),終知永州。九年卒。有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云莊集》五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及所附傅伯壽序?!≡鴧f(xié)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云莊集》為底本,參?!?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殘本及《豫章叢書》本(簡稱豫章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五○曾協(xié)(一一一九——一一七三),字同季,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徙家湖州之德清。肇孫。紹興中舉進士不第,以蔭仕為長興縣丞,移嵊縣丞,擢鎮(zhèn)江府通判,又為臨安通判。乾道間歷知吉州、撫州、永州。九年卒。見本集卷四《上張同知書》,傅伯壽《云莊集序》(四庫本《云莊集》卷首),《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五四、六一之五五,《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3—1200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子淵。孝宗隆興二年進士。歷知永平、廣濟二縣,皆有政績。升知興國軍,入對論三事,皆切直。除知靖州,奏言襄、漢通和蜀,宜移武昌大軍戍襄陽,留水軍從控鄂、沔。后知吉州,擢廣西運判,上便宜事數(shù)千言,革客鈔科抑之患。為西京轉(zhuǎn)運判官,擢廣西安撫使,官至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
全宋詩朱晞顏(一一三五~一二○○),字子淵,休寧(今屬安徽)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當陽尉。歷知永平、廣濟縣,通判閬州,知興國軍、吉州,廣南西路、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知靜江府。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除太府少卿,總領淮東軍馬錢糧。四年,遷權(quán)工部侍郎,俄兼實錄院同修撰。五年,兼知臨安府。六年卒,年六十六。著作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巖吟藁》一卷。事見《新安文獻志》卷八二宋談鑰《朱公行狀》。今錄詩十五首。
全宋文·卷五七七三朱晞顏(一一三三——一二○○),字子淵,或作名希顏,字子淵,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授當陽尉。歷知永平、廣濟縣,升知興國軍。入對,論事稱旨,除知靖州,改知吉州,擢廣西安撫使。后召為太府少卿,總領江東軍馬錢糧,權(quán)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慶元六年卒,年六十八。見《新安文獻志》卷八二《朱公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金定州安喜人,字子友。熙宗天眷二年進士。調(diào)遼山主簿,累官戶部主事。世宗大定間,歷戶部侍郎、同知北京留守、沂州防御使。恤農(nóng)利民,時稱能吏。改陜西西路轉(zhuǎn)運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秀州崇德人,字季牖。少游上庠,博學能文。高宗時以特科官桐鄉(xiāng)丞。有《東園叢說》、《輿地新書》。
全宋詩李如篪,號東園,麗水(今屬浙江)人。少游上庠,博學多聞(《東園叢記跋》)。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任桐鄉(xiāng)丞。有《東園叢說》三卷。事見《東園叢說自序》。
全宋文·卷六三五六李如篪,字季牖,號東園,處州麗水(今浙江麗水)人。少游上庠,博學多聞,與紹興諸魁皆友善。嘗為通州酒官,淳熙中官廣州司理參軍。光宗時任舒州桐城縣丞。著有《東園叢說》三卷(存)、《輿地新書》十卷、《樂書》一卷、《琴書》一卷。見所撰《東園叢說序》,周庭筠《東園叢說序》(載該書卷首),曾豐《李季牖〈輿地新書〉序》(《緣督集》卷一七),《宋史》卷八一《律歷志》一四、卷二○二《藝文志》一,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汀州人,字子真,號淡軒老叟。孝宗隆興元年進士。調(diào)弋陽尉。嘗往崇安請教朱熹。趙汝愚帥蜀,辟機宜文字。光宗紹熙末除編修官,未幾坐慶元黨禁罷。黨禁解,終廣西提刑。卒年七十八。有《寒泉語錄》。
全宋詩楊方(約一一三三~一二一○),字子直,號淡軒老叟,長汀(今屬福建)人。從朱熹學。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為清遠簿。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由武寧丞攝知靖安。趙汝愚帥蜀,辟為主管機宜文字。召為宗正簿,遷著作郎(《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吉州,遷知建昌軍。入偽學黨,罷。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撫州,未數(shù)月奉祠。嘉定初,召為考功郎,尋罷。閱二年,起提點廣西刑獄,行至象州病卒,年七十八。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引《臨汀志》,《宋史翼》卷二一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楊方,字子直,號淡軒老叟,汀州長?。ń窀=ㄩL汀)人。登隆興元年進士,調(diào)弋陽尉。趙汝愚帥蜀,辟機宜文字。紹熙末除編修官。坐趙汝愚、朱熹黨罷。黨禁解,終廣西提刑。卒年七十八。有《寒泉語錄》。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慶元黨禁》,《宋元學案》卷六九,《宋詩紀事》卷五三,《宋元學案補遺》卷六九,《宋史翼》卷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