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12 313 314 315 316 318 319 320 321 下一頁
其它辭典
徐子寅(字 協(xié)恭 )徐蕆(字 子禮 號 自覺居士 )朱熹(世稱 朱子、朱夫子、紫陽朱文公、建陽文公、紫陽朱子 別稱 朱文公、紫陽先生、紫陽、云谷老人、考亭 字 元晦、仲晦 號 晦庵、晦翁、遁翁、滄洲病叟、考亭先生、溯翁 文 )李若川(字 子至 )楊王休(字 子美 )林外(字 豈塵 號 克齋 )林枅(字 子方 )沈洵(字 子直 )蔡楠(字 堅老 號 云壑道人 )虞詔(號 可齋 )鄭伯英(字 景元 號 歸愚翁 世稱 大鄭公、小鄭公 )釋清顯(號 見堂叟 )張玄素(字 子真 )李開( 方 字 去非 號 小舟 )林大中(字 和叔 正惠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0—1195
【介紹】:
宋慶元人,祖籍登州黃縣,字協(xié)恭。徐立之子。高宗紹興中以父任補將仕郎。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遷福建路提刑司檢法,審覆囚牘,駁正冤抑。累任大理官。孝宗乾道四年知無為軍,擢大理正。歷知揚州、臺州,所至有治績。官終廣東提刑。
全宋文·卷五三九五徐子寅(一一三○——一一九五),字協(xié)恭,先世登州黃縣(今山東黃縣)人,南渡后徙居慶元(今浙江寧波),立之子。紹興十年以恩補官,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改福建路檢法。隆興初除大理評事。乾道中擢大理丞,知無為軍,遷大理正,改知泰州,提舉淮東茶鹽常平措置官田。淳熙初除工部郎中,遷大理少卿,歷知揚、隨、臺三州,終廣東提刑。慶元元年卒,年六十六。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一《直秘閣廣東提刑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徐蕆(?~一一七○)字子禮,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由進士知饒州。孝宗乾道初知江陰軍。三年(一一六七)改浙東提舉常平。五年,知秀州(《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二)六年卒(《省齋文稿》卷五《徐子禮宗丞挽詞》)。與周必大、曾幾、陸游、范成大等有交。事見民國《吳縣志》卷六五。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一徐蕆(?——一一七○),字子禮,號自覺居士。其先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徙居吳縣(今江蘇蘇州)。林子,兢侄。由進士知饒州。乾道初改知江陰軍,新廟學,刊書籍。三年,改浙東提舉常平,又曾知衢州。五年知秀州,六年卒。善篆隸。見《省齋文集》卷五《徐子禮宗丞挽詞》,《會稽續(xù)志》卷二,《書史會要》卷六,正德《姑蘇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0—1200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陽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滄洲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救荒革弊。光宗時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后追謚文。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五十余年,弟子眾多。其學派被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
全宋詩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罷歸請祠,監(jiān)潭州南岳廟。孝宗朝,歷官秘書郎,知南康軍,直秘閣,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鹽,江西提刑,秘閣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尋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韓侂胄專政,行偽學黨禁,落職罷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和講學,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有《楚辭集注》八卷、《詩集傳》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無名氏編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寧宗時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書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輯續(xù)集十一卷及余師魯輯別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續(xù)有增補、刊刻。事見《勉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九有傳?!≈祆湓?,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別集卷七詩部)為底本,校以宋寧宗時刻本(簡稱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簡稱成化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朝鮮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簡稱朝鮮本)等。底本卷末考異,酌予吸收。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一、十二卷。
詞學圖錄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謚文?;罩萱脑矗ń駥俳鳎┤?,僑寓建陽(今屬福建)。理學家。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
全宋文·卷五四二八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調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還家,著書講學達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軍。在任期間,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八年,就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紹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這期間修復了岳麓書院。五年,詔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同年被罷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講紫陽書院,又別稱考亭、紫陽,繼續(xù)著書立說。慶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時間很短,主要從事于著書講學。他上承二程的學說,又加以闡釋發(fā)揮,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朱熹著述甚富,計有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集十卷,《上蔡先生語錄》三卷,《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錄》十四卷,《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極圖解》注一卷,《通書解》一卷,《伊洛淵源錄》十四卷,《詩集傳》八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楚辭集注》八卷,《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見黃干《朱先生行狀》(《勉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若川,字子至,徐州豐(今屬江蘇)人。若谷弟。高宗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權金部員外郎,以事放罷。三十一年,由江南西路轉運判官移東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一八八)。三十二年,總領淮西江東財賦軍馬錢糧。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除司農少卿(《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乾道元年(一一六五),以吏部尚書使金(《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紀》)。二年,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五)?!?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存有《延月樓詩稿》一卷。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二六二李若川,字子至,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人,參知政事李若谷之弟。紹興中嘗干辦文思院上界,遷金部員外郎。十六年末,言者論其恃兄妄作威福罷。紹興季年,累官右朝散大夫、江南西路轉運判官,移東路,遷直秘閣,以戶部郎總領淮西江東財賦軍馬錢糧。隆興中遷刑部侍郎,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乾道初為戶部侍郎。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三之一三、七○之三二、兵三九之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一八八、一九六,《寶真齋法書贊》卷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0—1195
【介紹】:
宋慶元象山人,字子美。孝宗乾道二年進士。授黃巖尉。改南康軍判官,時朱熹守郡,事悉委之。除益州路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有政聲。為光宗時四著名監(jiān)司之一。官終吏部侍郎。
全宋詩楊王休(一一三五~一二○○),字子美,象山(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初為黃巖尉,歷南康軍簽判,知洋州、金州。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除利州路轉運判官,三年,移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兼常平事。四年,除成都府路轉運使。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召為太府卿。五年,除秘書監(jiān),遷禮部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六。事見《攻愧集》卷九一《楊公行狀》?!?a target='_blank'>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豈塵。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為興化令。工詩詞,豪于酒,曾于西湖酒肆飲酒斗余,復題詩壁間,人皆驚異以為神。有《懶窠類稿》。
全宋詩林外,字豈塵,晉江(今福建泉州)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知興化縣。有《懶窠類稿》,已佚。事見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五一。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一五林外,字豈塵,號克齋,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游太學,紹興三十年第進士。仕至興化令。詞翰瀟爽,談譎不羈,飲酒無算。著有《懶窠類稿》。見《齊東野語》卷一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八,《宋人佚事匯編》卷一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子方。林孝澤子。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孝宗時知信州,裁驕兵,斥公帑,代輸物力錢,民德之。后調江西運判。卒年六十三。
全宋文·卷四八六六林枅,字子方,興華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知福清縣。乾道九年二月以左宣教郎除秘書省正字。淳熙元年六月為校書郎,二年六月除知信州,九年任廣東提鹽,十三年知泉州,十四年六月以朝奉大夫、直秘閣除福建轉運判官。見《南宋館閣錄》卷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五、選舉三一之二三、食貨二八之一三、兵一九之三三,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一。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沈洵,字子直,真州(今江蘇儀徵)人。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進士出身,治《書》。官司農寺丞。乾道二年四月為右朝請郎、行秘書省校書郎、兼權戶部員外郎,十月致仕。見《韻語陽秋序》,《南宋館閣錄》卷七,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70
【介紹】:
宋建昌南城人,一作南豐人,字堅老,號云壑道人。壯年以詩名,曾紆、呂本中等皆與之唱和。嘗官宜春別駕、袁州通判。有《云壑隱居集》、《浩歌集》。
全宋詩蔡楠(?~一一七○),字堅老,自號云壑道人(《輿地紀勝》卷三五《江南西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兆诔瘒L通判袁州(清乾隆《袁州府志》卷一七)。負有詩名,與曾紆、呂本中多唱和,江西宗派諸賢推重。孝宗乾道六年卒,有《云壑隱居集》三卷、《浩歌集》一卷,已佚。事見清同治《南城縣志》卷八之一。今錄詩八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虞詔,號可齋。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0—1192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景元,號歸愚翁。鄭伯熊弟。孝宗隆興元年進士。與兄齊名,人稱大、小鄭公。喜慷慨論事。自度不能俯仰于時,甫任秀州判官,即以親老奉祠,不復起。有《歸愚翁集》。
全宋詩鄭伯英(一一三○~一一九二),字景元,號歸愚翁,永嘉(今浙江溫州)人。與兄伯熊齊名,人稱大鄭公、小鄭公。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秀州判官,自度不能俯仰于時,遂以親辭,終身不復仕。光宗紹熙三年卒,年六十三。有《歸愚翁集》,已佚。事見《水心集》卷一二《歸愚翁文集序》、卷二一《鄭景元墓志銘》。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五四○九鄭伯英(一一三○——一一九二),字景元,號歸愚翁,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四,授從事郎,官秀州判官。性剛介,以親老丐祠,三十年不調,竟不起。紹熙三年卒,年六十三。伯英與兄伯熊齊名,人稱大鄭公、小鄭公。有《歸愚翁集》。見《水心文集》卷二一《鄭景元墓志銘》,《宋元學案》卷三二,《宋史翼》卷一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六二清顯,號見堂叟。紹興三十年主福州九峰山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金遼陽人,字子真。遼金之際曾附高永昌。降金,特授世襲銅州猛安。歷官東京路都轉運使、興平軍節(jié)度使。世宗即位,遷戶部尚書,出鎮(zhèn)定武,致仕。卒年八十四。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四一九李開(一一三一——一一七六),更名方,字去非,號小舟,資州資陽(今四川資陽)人,石子。幼敏悟篤學,為文嚴正,應鄉(xiāng)舉輒居第一。尤長《易》、《春秋》,甚為時賢所重。淳熙三年感疾卒,年四十六。著有《愚言》六十九篇。見李石《方舟集》卷一七《小舟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1—1208
【介紹】:
宋婺州永康人,字和叔。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光宗時為殿中侍御史,抗直敢言。歷知寧國府、贛州。寧宗即位,為給事中。因不交韓侂胄,與之結怨。以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捐公帑筑堤防潮,民賴其利。后削職罷歸,屏居十二年。及侂胄死,召試吏部尚書,累官簽書樞密院事。卒謚正惠。有文集。
全宋詩林大中(一一三一~一二○八),字和叔,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調烏程縣主簿。孝宗淳熙間歷知撫州金溪縣、湖州長興縣,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遷殿中侍御史。三年,出知贛州。五年,遷給事中兼侍講。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知慶元府。五年,提舉武夷山沖祐觀。六年,致仕。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為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元年卒,年七十八。謚正惠。事見《攻愧集》卷九八《簽書樞密院事致仕贈資政殿學士正惠林公神道碑》。有奏議十卷,外制三卷,文集二十卷,皆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三有傳。
全宋文·卷五四二一林大中(一一三一——一二○八),字和叔,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入太學,中紹興三十年進士第,調烏程主簿。淳熙十二年除太常寺主簿。光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除侍御史,兼侍講。知寧國府、贛州,除中書舍人、給事中。慶元元年知慶元府。后罷歸十二年。起復,試吏部尚書。開禧三年十二月,擢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元年,兼太子賓客,尋卒,年七十八,謚正惠。有奏議十卷、外制三卷、文集二十卷。見樓鑰《攻愧集》卷九八《正惠林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九三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