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10  311  312  313  314  316  317  318  31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鄭伯熊(景望 文肅 )
釋善熹( 無慍 頤庵 )
釋德朋(竹筒和尚 )
釋道因( 草庵 )
鹿何(伯可 見一先生 )
黃文度(萬頃 小園 )
黃遹(景聲 熙春野老 )
何鎬(叔京 臺溪先生 )
周必強(qiáng)(子柔 )
晁子?。?span id="3tmgwpz" class='charType'>字 伯彊、強(qiáng)伯 )
梁克家(叔子、叔予 文靖 儀國公 )
石??( 子重 克齋 )
石泰(得之 杏林、翠元子 )
趙子浚
釋有朋(牧庵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127—1181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景望。高宗紹興十五年進(jìn)士。累官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建寧府。與同里薛季宣皆以學(xué)行聞名,尤精于古人經(jīng)制治法。與弟伯英、伯海,以振起伊洛之學(xué)為任,由是永嘉學(xué)者,咸宗鄭氏。卒謚文肅。有《鄭景望集》、《鄭敷文書說》。
全宋詩
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jìn)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調(diào)黃巖尉。孝宗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遷吏部侍郎,宗正少卿。出知寧國府,改知建寧。有《鄭景望集》,已佚。事見明嘉靖《溫州府志》卷三。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四六七三
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紹興十五年第進(jìn)士,歷黃巖尉,婺州司戶。隆興初,召試正字,除太常博士。出為福建提舉。除魏王府司馬,改江西提刑,奉祠。起知婺州,入為吏部郎官兼太子侍讀。歷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以直龍圖閣知寧國府,移知建寧,卒,后謚文肅。伯熊邃于經(jīng)學(xué),與弟伯英并稱「二鄭」,由是永嘉之學(xué)以鄭氏為宗。著有《鄭伯熊集》三十卷。今存《書說》一卷。見《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七,《宋元學(xué)案》卷三二,《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
釋善熹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九七
善熹(一一二七——一二○四),俗姓沈,字無慍,號頤庵,平江府吳江(今江蘇吳江)人。十五歲出家于蠡澤應(yīng)天寺。后住臨安南山慧因寺。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八。著有《金剛辨非注》、《金剛纂要記》、《同教問答》等。見釋居簡《熹華嚴(yán)傳》(《北澗集》卷五)。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德朋。鹽官顧氏子。初為邑名僧守璋弟子。服勤數(shù)載。以紹興十八年。入徑山禮真歇了禪師。夜宿山下。歇夢雙月入寺。詰朝。舉以白眾。適師至。歇心異之。相與問答。機(jī)鋒峻密。若久于參請者。遂入室。朝夕體究。凡四經(jīng)寒暑。一日因觀為溜。以杵通竹節(jié)。有聲?;砣婚_悟。歇可之。諸方號為竹筒和尚。及歇被旨住皋亭崇先顯孝。師侍往。歇既化。遂奉旨繼宣法化。時二十三年也。自是前后兩詔入慈寧殿。升座說法。大悅圣心。賜法衣。歲給牒度徒一人給侍。師以璋年老無養(yǎng)。請謝院事歸省。許之。未兩年。復(fù)得旨住崇先。乾道三年。無疾而逝。有澹堂竹筒語錄。行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六三六
道因(?——一一六七),俗姓薛,明州(治今浙江寧波)人。習(xí)天臺教,初師四明法師,繼師寶云明智大師。出世屢移講席,晚主松江延慶,乾道三年卒。嘗居城南草庵,因以自號。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居澠池之大安寺。其為人。沖虛多變。而不可測。每自謂曰。以儉德持己。以詭道應(yīng)世。儉則省事。詭則無是非。畜一黑犬。與臥起。日炊麋鐵缽中。共犬食。一旦因死。犬亦死。寺以兩肉身。漆布而存。至今洛下尤崇信之。香華日擁龕像。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道因。號草庵。四明薛氏。視法智座下粲法師。為叔祖。其孕也。母夢粲披幃而入。寤而生。明發(fā)而訃至。咸知其為后身云。掌有圓相。掬之如環(huán)。足下奇文。雙魚宛示。十七具戒。坐夏南湖。有問以教義者。徐為釋之。正與文合。識者知其宿習(xí)。明智居寶云。往學(xué)焉。已而教庠禪室。無不足也。因讀指要鈔。深有悟入。自謂存則人亡則書。遂直嗣四明治臺者。以是少之。出世屢移講席。晚主延慶。以乾道三年。念佛說偈而化。葬全身于祖塔。師道貌嚴(yán)毅。辭辯如瀉。有嬰其鋒者。謂登龍門。薛清卿澄者。師俗侄也。贊師有云。于道最高。裂衣冠而罔恤。有疑不決。械囹圄以須爭。師可想而見也。嘗居城南草庵。因以自號。學(xué)師盡得其旨者。曰。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道因,字草庵。姓薛氏,明州人。年十七,受具戒。遍歷講壇,屢參禪室,讀四明《十不二門指要鈔》有省,歷主永明、寶云、廣受、治平、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yán)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蹦肆钆e所述彌陀贊,諷《觀經(jīng)》至上品上生,即歛念坐寂,三日手足猶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鹿何(一一二七~一一八三),字伯可,臨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jìn)士,授秀州華亭尉。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南安縣(《夷堅丁志》卷一一),歷通判吉州,知饒州,召為諸王宮教授(《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官至尚書屯田員外郎,年四十馀(《赤城志》作五十二)致仕,筑堂曰見一,自號見一先生。淳熙十年卒,年五十七。有《見一堂集》,已佚。事見《兩浙金石志》卷一○《鹿伯可墓志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文度,字萬頃,號小園(影印《詩淵》冊四頁二四三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jìn)士,為教官。事見《淳熙三山志》卷二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遹(一一二七~一二○六),字景聲,自號熙春野老,邵武(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間以蔭入官。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jìn)士,調(diào)將樂縣主簿,知當(dāng)涂縣。淳熙二年(一一七五),浙西提舉(《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十五年,除干辦諸司審計司(《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二之一七)。歷太常主簿、博士,秘書丞,知建寧府,江西提點(diǎn)刑獄。不附韓侂胄,于寧宗嘉泰元年(一二○一)罷歸。開禧二年卒,年八十。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六五○引何澹《小山雜著·黃公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九
黃遹(一一二七——一二○六),字景聲,邵武(今福建邵武)人。隆興元年舉進(jìn)士第。初主南劍將樂簿,徙衡州參軍。以憂去官,十年不調(diào),繼宰當(dāng)涂,累遷太常博士。紹熙初,除御史臺檢法官,遷秘書丞,提舉浙西常平。五年,除提點(diǎn)刑獄,移知贛州。慶元初,除侍右郎中,遷右司。明年,除直煥章閣、知建寧府。三年,除江西提刑。嘉泰元年致仕,居熙春山下,自號熙春野老。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自集所著為五十卷。見何澹《黃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七六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8—1175 【介紹】: 宋邵武人,字叔京,號臺溪先生。何兌子。少承家學(xué),又從朱熹游。歷官上杭丞,數(shù)行縣事,以寬仁為治。調(diào)潭州善化令,未行而卒。
全宋詩
何鎬(一一二八~一一七五),字叔京,學(xué)者稱臺溪先生,邵武(今屬福建)人。兌子。從朱熹游。以父恩授安溪主簿,汀州上杭縣丞。孝宗淳熙二年調(diào)知潭州善化縣,未赴而卒,年四十八。事見《晦庵集》卷九一《何叔京墓碣銘》。
全宋文·卷五三八一
何鎬(一一二八——一一七五),字叔京,學(xué)者稱臺溪先生,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兌子。少承家學(xué),又從朱熹游。為上杭丞,寬仁為治,調(diào)潭州善化令,未行而卒,時淳熙二年,年四十八。有著述數(shù)萬言。見《知縣何公壙記》(《朱文公文集》卷九一)及《宋元學(xué)案》卷四九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8—116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柔。周必大弟。剛明孝友,為詩文有驚人語,真德秀嘗序其集。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三○
晁子健,字伯彊(一作強(qiáng)伯),說之孫,清豐(今河南清豐)人。建炎三年,其祖捐館,往來江浙間,訪其遺文,編成《嵩山集》十二卷。紹興二年為右迪功郎、特改差監(jiān)潭州南岳廟。乾道三年為右朝散大夫、權(quán)知汀州。七年,知常州。官汀州日,曾重編其祖之文為二十卷,鋟版以傳。見張栻《多稼亭記》及《嵩山集》跋文自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8—1187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叔子。高宗紹興三十年進(jìn)士第一。累擢著作佐郎,時下詔求言,因條上六事,語甚切直。歷中書舍人、給事中。遇事不可,必執(zhí)奏無隱。孝宗乾道八年,累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近戚權(quán)幸,不少假借。出知建寧,臨行勸帝無求奇功。淳熙九年,復(fù)為右丞相。卒謚文靖。有《淳熙三山志》。
全宋詩
梁克家(一一二八~一一八七),字叔予,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jìn)士,授平江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累遷中書舍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拜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六年,參知政事,七年,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八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以論金使朝見授書儀不合,求去,淳熙六年(一一七九)出知建寧府。九年,入拜右丞相。旋得疾,十四年卒,年六十。謚文靖。有《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一三
梁克家(一一二八——一一八七),字叔子,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紹興三十年進(jìn)士第一,授平江簽判。歷著作佐郎、中書舍人、給事中。乾道五年,拜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明年,參知政事,又明年,兼知樞密院事。八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尋出知建寧府。淳熙八年起知福州,九年封儀國公,拜右丞相,十三年以內(nèi)祠兼侍讀。次年卒,年六十。謚文靖。編有《淳熙三山志》。見《宋史》卷三八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8—1182 【介紹】: 名或作墩、{孰/山}、郭。宋臺州臨海人,其先越州新昌人。字子重,號克齋。警悟不群,究心理學(xué)。從朱熹游,熹嘗稱其論仁之體要甚當(dāng)。高宗紹興十五年進(jìn)士。歷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知南康軍卒。有《周易、大學(xué)、中庸集解》及文集。
全宋詩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字子重,號克齋。祖籍會稽新昌,遷臺州臨海(今屬浙江)。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jìn)士。歷桂陽主簿,同安縣丞。孝宗乾道九年(一一七三)前后,知尤溪縣(《晦庵集》卷七七《南劍州尤溪縣學(xué)記》)。歷福建路安撫司干辨公事、監(jiān)登聞檢院、將作監(jiān)主簿,太常寺主簿。除知南康軍,丁內(nèi)艱未赴。淳熙九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二《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三八○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或作、塾、墩,字子重,號克齋,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幼警悟好學(xué),紹興十五年登進(jìn)士第,授郴州桂陽縣主簿。調(diào)泉州同安縣丞,改知武進(jìn)、尤溪縣。待次家居三年,興學(xué)校,市書萬卷以教諸生。丞相史浩薦于朝,差監(jiān)登聞檢院,未幾除將作監(jiān)主簿,出知南康軍。淳熙九年六月卒,年五十五。??究心理學(xué),為文明白徑切,著有文集十卷,《周易》、《大學(xué)》、《中庸》解數(shù)十卷。見朱熹《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朱文公文集》卷九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常州人,一作鳳翔扶風(fēng)人,字得之,號杏林,又號翠元子。以醫(yī)藥濟(jì)人,不受謝,惟令植一杏樹,久遂成林,因號“杏林”。相傳遇張紫陽得金丹之道,道成,作《還元篇》。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石泰(?——一一五八),字得之,號杏林,一號翠元子,常州(治今江蘇常州)人。遇張紫陽(伯端),得修煉金丹之道,作《還源篇》行于世。紹興二十八年八月卒,傳說享年一百三十七(疑是道家誇張,今不取其說)。見《羅浮志》卷四,《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九五。
趙子浚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紹興二十八年(1158)任桂陽軍知軍。
釋有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朋。金華人。自號牧庵。一家教文。背誦幾半盡。得車溪之道。主仙潭。徙能仁。講道日盛。晚主延慶。于方丈扁一室曰。六經(jīng)堂。中設(shè)一幾。而初無文字。士大夫怪其誕。眾至寺欲屈之。師令侍者先語之曰。諸賢欲何。相見若賓禮。則對坐。商略若請益。則侍立。發(fā)問若索難。則客先伸三問。咸曰。乞從賓禮。及對語。援引不已。乃知六經(jīng)在胸中也。每臨講不預(yù)觀文。嘗曰。我七番講止觀。于正修中。未嘗道著一字。又曰。大部中。欲作一難。如片紙大。亦不成。所謂文字性離。皆解脫也?;騿?。十境十乘。方成觀法。荊溪何云不待觀境。方名修觀。師曰。向伊道。攝事成理了也。又問。圓頓教中。為立陰否。師高聲一喝云。陰入重?fù)?dān)。嘗自現(xiàn)前。何更問立不立。且御眾厲。而簡左右?;蛴麕煱滋谜娬?。師曰。吾所以不數(shù)數(shù)告眾者。是有意也。不見道頻雷天失威。乾道四年十二月。坐青玉軒。集眾念佛。端坐而逝。稟法弟子甚眾。師自博強(qiáng)記。不畜科策。嘗謂同學(xué)竹庵曰。天下只一個半座主。老兄秪半個。問何為半個。師曰。不合多幾個紙策也。在仙潭日。竹庵來訪。為上講。師讀大科竟。即收帙曰。宗師在座。不敢文文。其對尊宿之禮。尚謙如此。二師(可觀、有朋)為學(xué)時。車溪夜坐方丈。聞廊廡有天樂聲。遣人跡之。聲出師房。車溪附壁隙窺之。見二師。于燈前相戲。舉手作無聲樂。車溪益奇之。故臨終。以法道相寄。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有朋,字牧庵,金華人。性強(qiáng)記,謁車溪卿法師,晝夜叩謁,盡得其道。主仙潭講止觀,時天衣持法師分衛(wèi)至境,入寺就聽,竦然曰:“我所未聞。”設(shè)禮而去。湖人薜氏婦早死,時見怪于室,其家為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朋演說經(jīng)旨。婦憑語曰:“謝翁姑一卷經(jīng),今乃解脫矣?!蔽淘唬骸扒b,何言一卷?”曰:“朋法師所誦者是?!鼻浪哪晔氯眨嘤褴?,請行人諷《觀經(jīng)》至真法身觀,令大眾唱佛名,留偈坐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