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304 305 306 307 308 310 311 312 313 下一頁
其它辭典
釋曇密(號 混源 盧 )陳誠之(字 景明 崇國公 文恭 )鮑彪(字 文虎 號 知命老人 )任熊祥(字 子仁 )何稱(字 德?lián)P 號 玉雪 )向子固(字 叔堅 )楊輔世(字 昌英 號 達(dá)齋 )蔣雍(字 元肅 號 莆陽十先生 )蔡洸(字 子平 )謝諤(字 昌國 世稱 艮齋先生 別稱 桂山先生 號 艮齋、桂山老人 )趙彥端(字 德莊 號 介庵 )釋子猷(字 修仲 號 笑云老人、壯剎 )釋德光( 彭 佛照、佛照禪師 普惠宗覺禪師 號 拙庵 )釋慧溫(號 蘿庵 鄭 )陳尚文(字 質(zhì)夫 號 漫翁 )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曇密(一一二○~一一八八),號混源,俗姓盧,天臺(今屬浙江)人。年十二去家,師資福道榮。十六圓具,習(xí)臺教,棄依大慧于徑山。后歷訪名宿,無省發(fā)。之泉南教忠求決于晦庵。偶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即往梅陽,參見妙喜,歷四載。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遷臺城、紫籜、鴻福、萬年。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詔居凈慈。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彌光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五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釋曇密號混源。天臺盧氏子也。生即英敏穎異匪凡。幼失蔭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足戒登大僧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xí)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嘆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xué)。倘有隙見足快生平。聞大慧唱道徑山。腰包禮謁。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fā)。于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和尚。俾職維那。聞忠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砣黄跷虺寿?。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酬無滯。始囑曰。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于是受教辭往梅陽。服勤四載?;蹏L登座焉。出世奉詔住持凈慈大弘教忠之道。戶外之履常滿。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釋曇密,字混源,天臺盧氏子也。生即英敏,穎異匪凡。幼失所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登大僧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xí)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嘆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xué),倘有隙見,足快生平?!甭劥蠡鄢缽缴?,頂笠謁之。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fā),于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因職維那,聞忠舉香嚴(yán)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呈偈,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酬無滯,始囑曰:“子此后方可見大慧也?!庇谑鞘芙剔o往梅陽,服勤四載,慧嘗命分座。出住凈慈,大宏教忠之道,戶外履常滿。示寂,塔于寺西北隅。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陳誠之,字景明,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一云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紹興十二年進(jìn)士第一,治詩賦。十三年除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十五年除秘書郎、祠部員外郎。除國子司業(yè),后以禮部侍郎知泉州,召為翰林學(xué)士、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二十九年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終端明殿學(xué)士,追封崇國公,謚文恭。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二,《宋史》卷三○、三一、一八三、二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處州龍泉人,一作縉云人,字文虎。高宗紹興中,為司封員外郎,請老致仕。篤學(xué)守道,精史學(xué)。有《鮑氏戰(zhàn)國策注》、《杜詩注》、《書解》。
全宋詩鮑彪,字文虎,龍泉(今屬浙江)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進(jìn)士。紹興二十六年(一一五六),以太學(xué)博士累遷司封員外郎(明成化《處州府志》卷一三)。有《戰(zhàn)國策注》十卷等。事見清道光《縉云縣志》卷一一。
全宋文·卷四○二九鮑彪(一○九一——?),字文虎,自號知命老人,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建炎二年以甲科及第,處選調(diào)二十年。紹興中歷官左宣教郎、太常博士,遷守尚書司封員外郎。紹興三十年,年七十,特授左奉議郎、守司封員外郎致仕。彪清介端愨,博物洽聞,著有《戰(zhàn)國策校注》(存)、《杜詩注》、《書解》。見《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一○、職官七七之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四,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一八二,《宋元學(xué)案補遺·別附》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遼金間燕人,字子仁。遼天慶八年進(jìn)士,為樞密院令史。金人取房州,熊祥降,復(fù)為樞密院令史。剛正不阿,累遷鎮(zhèn)西軍節(jié)度使。世宗時,官至太子少師。
人物簡介
全宋詩何稱(一一二一~一一七八),字德?lián)P,號玉雪,龍泉(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jìn)士。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太常博士。二年,提舉福建常平茶事。淳熙五年卒,年五十八。有《玉雪集》,已佚。事見《續(xù)括蒼金石志》卷一《太師鄭國公神道碑》,光緒《龍泉縣志》卷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五二向子固,字叔堅,南渡家會稽(今浙江紹興)。紹興十二年由太府寺丞出知盱眙軍。十四年知揚州,歷數(shù)任,至二十三年而罷。紹興末再知揚州。隆興元年以招集流散、應(yīng)副軍須功遷直寶文閣,又遷右文殿修撰。次年,以侵盜官錢落職罷,與在外宮觀。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一五二、一六四、一九五,《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二、一三、一四,又職官七一之一○,《石刻鋪敘》卷下,《蘭亭考》卷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楊輔世(一一二一~一一七○),字昌英,號達(dá)齋,吉水(今屬江西)人。萬里族叔。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為永和主簿,知沅州麻陽縣。卒,年五十。有文集,已佚。事見《誠齋集》卷七九《達(dá)齋先生文集序》。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元肅。少博學(xué)強(qiáng)記,與林光朝等十人俱知名,號莆陽十先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jìn)士。教授泉州。嘗撰時政十議。遷知通州,秩滿入覲,首言江東鹽課之弊,應(yīng)對如流。將除贛州,為執(zhí)政所沮,遂請祠告歸,以壽終。有《樸齋文稿》。
全宋詩蔣雍,字元肅,莆田(今屬福建)人。與林光朝等人并號莆陽十先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jìn)士,為泉州教授。知江陰軍、通州,秩滿入覲。將除贛州,為執(zhí)政所沮,退居樸鄉(xiāng)十馀年,以壽終。事見《莆陽文獻(xiàn)列傳》卷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子平。蔡伸子。以蔭補將仕郎。歷大理評事,出知吉州,召為刑部郎,又以戶部郎總領(lǐng)淮秦軍馬錢糧。除知鎮(zhèn)江府,頗有惠政。后進(jìn)戶部尚書,未幾奉祠歸。卒年五十七。
全宋詩蔡洸(一一二一~一一七七),字子平,其先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徙霅川(今浙江湖州南)。伸子。以蔭補將仕郎,除大理評事,遷寺丞。出知吉州,召為刑部郎,徙度支。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以戶部郎總領(lǐng)淮東軍馬錢糧、知鎮(zhèn)江府,就除司農(nóng)少卿(《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五)。以戶部侍郎召,試?yán)舨可袝?,移戶部。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知寧國府,尋奉祠,卒(清乾隆《寧國府志》卷一六),年五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有傳。
全宋文·卷四九二一蔡洸(一一二四——一一八○),字子平,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徙湖州(治今浙江湖州),襄曾孫。紹興中以父伸蔭補官,乾道初為大理丞,出知吉州。召為刑部郎,徙度支。六年,除直秘閣、知鎮(zhèn)江府。次年,兼總領(lǐng)淮東軍馬錢糧。遷戶部侍郎、司農(nóng)少卿,仍兼淮東總領(lǐng)。淳熙初,歷吏部侍郎、吏部、戶部尚書。四年,以徽猷閣學(xué)士奉祠歸。七年卒,年五十七。見《宋史》卷三九○本傳,蔡戡《定齋集》卷一四《大父(伸)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1—1194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昌國,人稱艮齋先生,亦稱桂山先生。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攝樂安尉,有能聲。改吉州錄事參軍、知分宜縣,皆有惠政。擢監(jiān)察御史,上所創(chuàng)《義役法》,詔行于諸路,民以為便。光宗即位,獻(xiàn)十箴,又論當(dāng)節(jié)宴飲、去妄費等。除御史中丞、權(quán)工部尚書。請祠,以提舉太平興國宮而歸。嘗學(xué)于郭雍,傳程頤之學(xué),教弟子數(shù)百人,重躬行。有《性學(xué)淵源》、《艮齋集》等。
全宋詩謝諤(一一二一~一一九四),字昌國,號艮齋,晚號桂山老人,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jìn)士,調(diào)峽州夷陵縣主簿,未至,先攝撫州樂安縣尉。三十一年至夷陵,移吉州錄事參軍,知袁州分宜縣。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領(lǐng)宮祠以便親。丁父憂,起授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除國子監(jiān)主簿、太學(xué)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十四年,除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十六年,為御史中丞,權(quán)工部尚書,未幾奉祠。光宗紹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著作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七八存《艮齋集》一卷。事見《周文忠集》卷六八、《誠齋集》卷一二一《謝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九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二謝諤(一一二一——一一九四),字昌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歷樂安尉、吉州錄事參軍、知分宜縣。丁父母憂,服闋,除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遷國子監(jiān)簿,尋擢監(jiān)察御史。上義役法,遷侍御史,再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光宗登極,獻(xiàn)十箴,又論二節(jié)三近,除御史中丞、權(quán)工部尚書。請祠,以煥章閣直學(xué)士知泉州,又辭,提舉太平興國宮而歸。紹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贈通議大夫。諤為郭忠孝門人,學(xué)者稱艮齋先生,又稱桂山先生,著述頗豐,有《性學(xué)淵源》、《論語詩書解》、《春秋左氏講義》、《柏臺諫垣奏議》、《經(jīng)筵總錄》、《孝史》、《艮齋集》等。見周必大《朝議大夫工部尚書贈通議大夫謝公神道碑》(《文忠集》卷六八),楊萬里《謝公神道碑》(《誠齋集》卷一二一)及《宋史》卷三八九本傳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1—1175
【介紹】:
宋宗室,字德莊,號介庵。高宗紹興八年進(jìn)士。授錢塘縣簿,遷建州觀察推官,知馀干縣,為政簡易。進(jìn)吏部員外郎,太常少卿。孝宗乾道間,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遷浙東提刑,官至朝奉大夫。工詩詞。有《介庵集》、《介庵詞》。
全宋詩趙彥端(一一二一~一一七五),字德莊,號介庵,宋宗室。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jìn)士,調(diào)建州觀察推官。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六年,知建寧府、權(quán)發(fā)遣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二○、二四,食貨五九之四五)。有《介庵集》十卷,外三卷(《宋史·藝文志》七),已佚。事見《南澗甲乙稿》卷二一《直寶文閣趙公墓志銘》。今錄詩三十三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九趙彥端(一一二一——一一七五),字德莊,號介庵,宗室。紹興八年進(jìn)士,授臨安府錢塘縣簿,改建州觀察推官,又判秀州。隆興改元,除國子監(jiān)丞,遷吏部員外郎,知江州,遷右司員外郎,除江南東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尋假戶部尚書,遷太常少卿。乾道六年,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淳熙二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介庵詞》一卷(存)。見韓元吉撰《直寶文閣趙公墓志銘》(《南澗甲乙稿》卷二一)。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子猷法師。字修仲。晚自號笑云老人。出陳氏。亦山陰人。七歲為童子。十二祝發(fā)受具。習(xí)華嚴(yán)經(jīng)論于廣福院擇交得其學(xué)。又游錢唐。見會因院師會。博盡所疑。二師。皆自以為勿迨。遂還山陰。說法于城東妙相院。僅二十年。學(xué)者嘗百馀人。師厭其近城市。思居山林。乃舍眾。遁于梅山上方。學(xué)者不肯散去。而院隘不能容。相與言于府。愿延師還妙相。于是。法席加盛于昔。所著書。大行于世。院亦益葺。號為壯剎。大慧杲過而異之。為留偈壁間。然師竟棄去。學(xué)者猶不舍。又說法者三。最后住姜山。閱三年。喟然嘆曰。老矣。將安歸耶。亟橐書。歸梅市。結(jié)庵以老。淳熙十六年八月二十有六日。忽命舟。遍別平日所往來者。明日晨起。說法遂坐逝。壽六十有九。又三日火化。得舍利五色粲然。弟子。即庵之西建塔。奉靈骨及舍利以葬。師宏材博學(xué)。高行達(dá)識。卓然出一世之表。雖華嚴(yán)其宗。而南之天臺。北之慈恩。少林之心法。南山之律部。莫不窮探。歷討取其妙。以佐吾說。至于百家之書。無所不讀。聞名儒賢士。雖在千里之遠(yuǎn)。必往交焉。篤行義勵風(fēng)操。嚴(yán)取與。一得喪。接物簡而峻。不屈于富貴。有以供施及門者。茍禮不足。雖累百金。輒拒不取。于虖賢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賜號佛照,因進(jìn)《宗門直指》一篇。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yīng)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jīng)》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xué),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yīng)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軍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和尚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全身于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德光。臨江彭氏子。彭氏故舊族。母袁。夢異僧入室。驚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積德。此子必光吾門。因是命名。九歲值寇擾。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應(yīng)大師伯華善相曰。是子。伏犀貫頂。出家必作法門梁棟。俄失恃怙歸伯氏。年二十一。聞人誦金剛經(jīng)。有省。自伯母曰。適聞?wù)b經(jīng)。身心歡喜。世間萬事。真如幻夢。兒愿出家。即散家貲與其族。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jǐn)y之入閩。語師曰。是行。為子擇所依。東禪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時復(fù)有吾足矣。見月庵。機(jī)語相契。是時老宿。多集閩中。如妙湛佛心圓覺。望重叢林。師無不參叩。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最后見大惠于育王。為舉竹篦話。師儗對。痛棒隨之。遂大悟。從前所得。為之冰釋。惠曰。爾這回始徹也。說偈以頂相付之。隨過蔣山。謁應(yīng)庵。庵稱賞不已。謂人曰。光兄插翅虎。吾當(dāng)避之。乾道丁亥。住臺之鴻福。徙光孝。臺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聞師名。淳熙三年。被旨住靈隱。入對選德殿。問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別。對曰。直下無第二人。曰。如是則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對曰。成一切性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對曰。將謂陛下忘卻。上悅。賜號佛照禪師。自是召見無虛歲。至留內(nèi)觀堂。五宿而出。恩遇異常。紹熙改元。孝宗御重華宮。稱壽皇。而徑山命下。師力辭。壽皇曰。欲頻相見耳。何以辭為。慶元初。請老許歸育王。師之在內(nèi)觀堂也。上時乘小輦過堂。至則促席而坐?;蛞否嵌?。歡如平生。宣賜金玉器用繒?。計緡三萬馀。及王臣長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國史陸游。詳記其事。自創(chuàng)數(shù)椽。曰東庵。掩關(guān)自娛。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眾曰吾世緣將盡。未幾問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對曰然。即索紙作遺書。與平昔所厚者。集眾敘別。皆法門之旨要。無半語及他事。索浴更衣。大書云。八十三年。彌天罪過。末后殷勤。盡情說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臘六十。謚普慧宗覺大禪師。塔曰圓鑒。
明河曰。南渡后宗師。唯妙喜老子。得人為多。開堂說法。顯然為天人師者。不下數(shù)十人。然皆不數(shù)傳寂寂矣。能使道脈長永。枝葉繁茂。不忝師門傳受。唯師一人而已。古稱妙喜。能大圓悟之門。愚謂。妙喜之得師。猶圓悟之得妙喜。續(xù)燈舉妙喜之嗣。契悟廣大者。九人。師不與焉。已失其鑒。至謂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開法。俾法嗣廣布。然則師豈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奔苏鹜仍唬骸斑@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拈棒劈脊一擊。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于東庵。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慧溫,號蘿庵,俗姓鄭,福州(今屬福建)人。年二十,禮靈鳳主僧,落發(fā)受具。偏參諸老,晚依竹庵于東林寺,又謁高庵悟、南華炳、草堂清。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寶勝寺,晚住通州狼山寺。為南岳下十六世,龍翔士圭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釋慧溫,字蘿庵,福州鄭氏子,與升同依竹庵。未幾,因竹庵謝事,自以胸次尚未灑然,又謁高庵悟、南華炳、草堂清諸耆宿,俱承賞許。會竹庵遷閩乾元,溫復(fù)歸省,竹庵曰:“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不用停因長智,道將一句來!”溫釋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訶風(fēng)。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竹庵肯之。后住通州狼山,與升共樹竹庵赤幟,為一方良道。
人物簡介
全宋詩陳尚文,字質(zhì)夫,號漫翁,休寧(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舉特科(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仕止簿尉。以杜鵑詩知名,人號陳杜鵑。有《漫翁集》,已佚。事見《新安文獻(xiàn)志·先賢事略上》、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