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293  294  295  296  297  299  300  301  302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景暈(了庵 )
釋智彬(神照大師 )
釋智燈(祖印 )
釋智通(法海 )
釋本(無住 )
釋本(圓照禪師 )
釋本粹(玉庵 )
釋梵思(訥堂 朱 )
釋楚明(寶印 寶印禪師 )
釋法因(凈名 )
釋法平(元衡 怡云野人 )
釋法泉( 佛慧 )
釋法泰(佛性 李 )
釋法淳(圓智 )
釋海評(廬山二龍云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暈,號了庵。住潭州大溈寺,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一一
智彬,乾道間住世,號神照大師。曾為平江府松江華嚴(yán)教院住持。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燈。婺州金華人。號祖印。得法于道吾法真。為人精敏有德量。道俗擁之。出世年始立也。而匡宗植道之志。隱然尊宿自居。說法三十年。從者如云。退老等覺寺坐逝。有語錄一卷。鄒正言浩。序之曰。余項在中陶。嘗與李濤師淵。論天下之名僧。師淵語余曰。吾所見祖師者。有道者也。蚤以機(jī)緣。為世導(dǎo)師。晚乃退居都城之等覺。望其容貌。如秋際木。聽其解說。如夜半潮。始竊以為未始出吾宗。而終也如一葦大海。惕惕環(huán)視。莫見畔岸。后數(shù)年。復(fù)見師淵于都城。問其所謂祖印者而將訪焉。則曰寂滅久矣。出其所集語錄二卷。示余。余然后知師淵異時之言。尚其可以言者。祖印名字。不列傳燈。始末不載傳記。幸有正言數(shù)行在耳。然則正言知言。蓋繇師淵知己。與祖印生氣千古。噫。古德埋沒者。多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其弟子智通,號法海,繼主虎邱法席,既狀其師行事,請銘于何安中,安中稱其扶教弘道,名并其師。東坡有《遺虎邱通長老書》,知其聲望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本,號無住,廣德(今屬安徽)人。住臨安府龍華寺。為南岳下十六世,育王無示介諶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五九六
本,號圓照禪師。與張商英同時。嘗住成都昭覺寺,出峽南游,初游云居寺,繼謁懷禪師于池陽景德寺,后被詔住慧林寺。見《羅湖野錄》卷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本粹,號玉庵(影印《詩淵》冊三頁二一○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梵思,號訥堂,俗姓朱,蘇臺(今江蘇蘇州)人。年二十一祝發(fā)受具,往來佛鑒、佛眼會下。晚依圓悟。住衢州天寧寺。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明,號寶印,俗姓張,百粵(今江浙閩粵)人,住臨府凈慈寺,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楚明,俗姓張。百粵人。祝發(fā)后,謁法云大通善本,契悟得法。出住臨安府凈慈寺,大播祖道。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謚寶印禪師。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偈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因,住廬州長安寺,號凈名。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平,字元衡,號怡云野人,嘉禾(今浙江嘉興)人。初受度即參妙喜師,為書記,后居天童寺,曾住象山延壽院。陸游有詩寄之。有語錄集稿二卷,已佚?!?a target='_blank'>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泉,俗姓時。隨州(今屬湖北)人。住金陵蔣山,號佛慧,深諳內(nèi)典,叢林謂之泉萬卷(《羅湖野錄》卷三)。乃青原下十一世,云居舜禪師法嗣。多為名士敬崇,與蘇軾等有交往,趙抃曾師事之。晚年詔住大相國智海禪寺,未赴而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六、,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一。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二○○五
法泉,俗姓時,隨州(治今湖北隨州)人。住蔣山太平興國寺,賜號佛慧。晚年奉詔住大相國智海禪寺。能為詩,與東坡為方外友。見《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泉。隨州時氏子。住持蔣山寺。經(jīng)營辛苦。以成就叢林。與蘇東坡。為方外友。坡舟行至金陵。阻風(fēng)江滸。師迎之至寺。坡云。如何是智海之燈。師隨以偈答之。曰。指出明明是甚么。舉頭鷂子新羅過。從來這碗最稀奇。會問燈人能幾個。坡欣然。以詩答之。今日江頭天色惡。炮車云起風(fēng)欲作。獨望鐘山喚寶公。林間白塔如孤鶴。寶公骨冷嗔不聞。卻有老泉來喚人。電眸虎齒霹靂舌。為予吹散千峰云。南來萬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畫蔣山圖。仍作泉公喚居士。師住衢之南禪。趙清獻(xiàn)公抃。日親之。師未嘗容措一詞。后典青州。宴坐聞雷而悟。臨薨遺師書曰。非師平日警誨。至此必不得力矣。師悼以偈曰。仕也邦為瑞。歸歟世作程。人間金粟去。天上玉樓成?;蹌o纖缺。水壺徹底清。春風(fēng)瀫水路。孤月照云明。師晚年奉詔住大相國智海禪寺。因問眾曰。赴智海。留蔣山。去就孰是。眾皆無對。師索筆書偈云。心是心非徒儗議。得皮得髓謾商量。臨行珍重諸禪侶。門外千山正夕陽。書畢而逝。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又法泉,字佛慧,隨州時氏子,居太平興國寺,經(jīng)營辛苦,多所修建,以成叢林。與蘇東坡友善,晚奉詔住大相國智海禪寺。問眾曰:“赴智海,留蔣山,去就孰是?”眾未及對,泉書偈曰:“非心非佛徒擬議,得皮得髓漫商量。臨行珍重諸禪侶,門外千山正夕陽?!?/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泰,號佛性,俗姓李,漢州(今四川廣漢)人。住鼎之德山,邵之西湖及谷山道吾,敕居潭州大溈。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七十一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法泰號佛性。漢州李氏子。僧問。理隨事變該萬有而一片虛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歸實際。如何是理法界。師曰。山河大地。曰如何是事法界。師曰。萬象森羅。曰如何是理事無礙法界。師曰。東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無礙法界。師曰。上下四維。上堂渺渺邈邈十方該括。坦坦蕩蕩絕形絕相。目欲視而睛枯??谟劧~喪。文殊普賢全無伎倆。臨濟(jì)德山不妨提唱。龜吞陜府鐵牛。蛇咬嘉州大像。嚇得東海鯉魚直至如今肚脹。上堂憶昔游方日獲得二種物。一是金剛錘。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氣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為準(zhǔn)則。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擲下金剛錘擊碎千圣骨。拋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過浮生。指南將作北。呼龜以為鱉。喚豆以為粟。從他明眼人笑我無繩墨。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法泰,字佛性,漢川李氏子。僧問:“理隨事變,該萬有而一片虛凝;事逐理融,等千差而咸歸實際,如何是理法界?”泰曰:“山河大地?!痹唬骸叭绾问鞘路ń??”泰曰:“萬象森羅。”曰:“如何是理事無礙法界?”泰曰:“東西南北。”曰:“如何是事事無礙法界?”泰曰:“上下四維?!鄙咸茫骸懊烀炷?,十方該括,坦坦蕩蕩,絕形絕相。目欲視而睛枯,口欲談而詞喪。文殊、普賢全無伎倆,臨濟(jì)、德山不妨提倡。龜吞陜府鐵牛,蛇咬嘉州大象,嚇得東海鯉魚,直至如今肚脹?!鄙咸茫骸皯浳粲畏?,日獲得二種物,一是金剛錘,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氣岸高突兀,如是三十年用之為準(zhǔn)則,而今年老矣。一物知何物?擲下金剛錘,擊碎千圣骨,拋向四衢道,不能更惜得,任意過浮生,指南將作北,呼龜以為鱉,喚豆以為粟,從他明眼人,笑我無繩墨?!?/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淳(此據(jù)《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作惠淳,且以為號),號圓智。住臨安府靈隱志。為青原下十四世,長蘆道和禪師法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海評,住潭州大溈寺。為南岳下十四世,廣鑒行瑛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參友海評。所與師同受業(yè)者也。將出游。同院僧。夢二大蛇。一角黑。各長數(shù)丈。繞院三匝。騰躍而去。黎明。師與評。別眾游方。夢者撫背囑之曰。二子善自愛。他日法門龍象也。評嗣廣鑒瑛。住開先。與師相鄰。俱得名叢林間。號廬山二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