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220  221  222  223  224  226  227  228  22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邵棠(仲甘 西坡 )
釋景元(別稱 護國元、元布袋、元布衲 景元 此庵 )
釋道顏(卐庵 鮮于 )
章賁(元明 嘿笑居士 )
魏良臣(道弼 敏肅 如心居士 )
林松孫(喬年 兌光居士 )
江端本(子之 )
洪子陽
王貺(子亨 )
趙子氓
趙子淔(正之 )
趙?(仲藏 高逸上人 )
向子寵
姜仲謙(光彥 松庵 )
楊芾(文卿 南溪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邵棠,字仲甘(《宋詩紀事》卷四○),號西坡,都昌(今屬江西)人?;兆谛土辏ㄒ灰欢模┻M士。官至翰林學士,黃門侍郎。有《西坡集》、《閒居吟》,已佚。事見清道光《都昌縣志》卷二○。今錄詩二十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張,永嘉(今浙江溫州)楠溪人。年十八依靈山希拱為僧,又謁圓悟于鐘阜。后住臺州護國寺,稱此庵景元禪師。為南岳下十四世,昭覺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六年卒(此據(jù)《嘉泰普燈錄》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寶傳》作紹興二十七年),年五十三?!?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八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4—1146 【介紹】: 宋僧。溫州永嘉人,俗姓張,號此庵。年十八出家。初習天臺教,尋棄去,謁圓悟于鐘山,力參得悟,留充侍者,圓悟稱為聱頭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隨,人稱元布袋。后居天臺護國寺。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景元號此庵。溫州永嘉張氏子也。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和尚圓具戒。習臺教三?。棄去謁圓悟勤禪師于鐘阜。聞僧讀死心和尚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元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砣淮髲貦C辯逸發(fā)。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悟自贊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zhuǎn)復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坫出。自爾鏟彩埋光不求聞達。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開法南明。物色得元于臺之報恩。迫其受命。僧問。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鐵。僧又問。興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請西堂應庵華付囑院事。訓徒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不壞。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世壽五十三。 系曰。大慧既云峰悅之再來。可謂具大根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馀方觸圓悟鉗錘。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聽傍僧讀死心語便乃徹證。其根器之利過于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終居護國。叢林稱為元布袋。以其有圣者之風。耳簡堂機出于其門。說法拈椎詞雄氣偉機鋒圓捷。益見元公之垣墻者矣。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名景元。永嘉楠溪張氏子。依靈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為大僧。習天臺教。通其說。棄之游方。參蔣山圜悟禪師。一日聞傍僧舉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兩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諦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為侍者。閱十四年。咨參決擇。洞然無間。而機鋒卓絕。眾以聱頭目之。圜悟?qū)w蜀。遽問曰。向后有人問。你作么生道。師撫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祇對。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錦僧伽黎授之而別。紹興初。歸隱舊邦。括倉守龍學耿延禧命出世仁壽。遷連云。晚住真如。徙護國。衲子擁隨。法席日盛。師說法超格。量絕蹊徑。問。學人上來請師相見。師曰。劄問如何是相見底事。師曰。你眼在左邊右邊。進曰。恁么則萬機休罷正眼頃開。師曰。杲日當天。盲人摸地。問。相見與未相見時如何。師云。一時穿卻。問。忽遇上上人來。又作么生。師云。列向三椽下。問。還許學人承當也無。師云。兵隨印轉(zhuǎn)。問。如何是臨濟宗。師云。殺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門宗。師云。頂門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溈仰宗。師云。推不向前。約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師云。箭鋒相拄不相饒曰。如何是曹洞宗。師云。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曰。向上還有路也無。師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師云。黑漫漫地。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師云。三十棒且待。別時僧禮拜。師乃云。釋迦彌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是則是護國。則不然坐立儼然。頂天履地。十二時中。??著磕著。復是阿誰。還知么著力。今生須了卻。莫教累劫受沉淪。題如是軒頌曰。拈卻瞿曇閑露布。掀翻諸祖葛藤窠。只將如是當軒掛。鐵額銅頭不奈何。示禪者頌曰。棒頭取證猶勞力。喝下承當未足奇。撥轉(zhuǎn)頂門宗正眼。須教佛祖浪頭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壽五十有三。臘三十有五師資度豐碩。如世所??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為稱深得圜悟機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聞其風彩。不幸早世。議者惜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景元。號此庵。永嘉楠溪張氏子。年十八。依靈希拱圓具。后習臺教。棄謁圓悟于鐘阜。因僧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師聞而疑。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既而執(zhí)侍。機辨逸發(fā)。圓悟操蜀音。目為聱頭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zhuǎn)復沒刁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圓悟歸蜀。師還浙東。鏟彩埋光。不求聞達。括蒼守耿公延禧。嘗問道于圓悟。因閱其語錄至像贊。得師之為人。乃致開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臺之報恩。獲于眾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靈源高弟。聞其提唱。亦深駭異。住南明幾二年。厭迎送。一日示眾。舉感鐵面頌畢。師曰。是則是忒殺露風骨。吾有頌曰休休休。夕陽西去水東流。唯有仰高云勢遠。摶風九萬過南州。將化。召應庵華與訣示訓。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于劉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此庵禪師者。東甌人也。出張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謁圓悟勤公于鐘阜。公即許元入侍。時悟公左右皆顯名宿德。元與之抗?;蜃h其少叢林。公不顧。然元不離公榻下。洞徹玄旨。機發(fā)觸眾。有訴于公。公笑曰。我家聱頭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眾憚其鋒。靖康改元。圓悟歸蜀。元辭還淅。悟公曰。向去有人問。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抵對。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禪。被元聱頭一布袋盛將去也。叢林又共稱為元布袋云。圓悟乃題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zhuǎn)復沒刁刀。奮金剛錘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元既受囑。鏟彩埋光。不求聞達。耿龍學守括蒼。因閱圓悟錄。得元之為人。時南明虛席。遂遣使物色之。至臺之報恩。獲于眾中。迫授南明之命。眾尚咿唔。無信可意。有僧問曰。逢人則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鐵。進云。逢人則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報恩方丈古禪師。乃靈源高弟。深駭異之。即推崇元。勉應其命。元受請日。古公先引座。舉白云見楊歧。歧舉茶陵悟道公案。請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諸禪德。楊岐大笑。眼觀東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聽事不真。喚鐘作甕。檢點將來。和楊岐老漢。都在架子上。將錯就錯。若是新南明則不然。我有明珠一顆。切忌當頭錯過。雖然覿面相呈。也須一槌打破。舉拂子云。還會么。棋逢敵手難藏拙。詩到重吟始見工。于是海眾聞風。奔集南明。南明開堂日。僧問。昔年三平道場。重興是日。圓悟高提祖印。始自師傳。如何是臨濟宗。元曰。殺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顧鑒。領(lǐng)略者還稀。如何是云門宗。元曰。頂門三眼耀乾坤。未舉先知。未言先見。如何是溈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約不退后。三界惟心。萬法惟識。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鋒相值不相饒。建化何妨行鳥道?;赝緩兔铒@家風。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執(zhí)夜明符。幾個知天曉。僧曰。向上還有路也無。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貪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又問。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是甚么物。元曰。無孔鐵錘。曰天人群生髏。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問。三世諸佛說不盡底。請師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隊漢錯七錯八。威音王已后。者隊漢落二落三。而今者隊漢坐立儼然。且道是錯七錯八落二落三。還定當?shù)贸雒?。舉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鳴。師子吼。張得眼。開得口。動南星。蹉北斗。大家還知落處么。金剛階下蹲。神龜火里走。又歷應仰山連云諸剎。晚遷天臺護國寺。寺久廢。元樂而新之。紹興丁丑。輒請西堂應庵禪師首眾。以后事囑之。俄頃握右拳蛻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于寺東劉阮洞前。松窗居士錢端禮聞訃。乃喟然曰。吾師何獨行也。適平田簡堂禪師。并瑞巖國清二主人至。禮與詳敘達旦。遂書語別之。置筆顧曰。先師握拳而去。禮坐去好臥去好。簡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臥。禮合爪曰。法兄當為祖道自愛。正坐斂目而逝。簡堂。名行機。后住國清?;蜮肿〗股?。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景元,字此庵,姓張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靈山希拱圓具戒,習臺教三,棄去。謁圓悟勤于鐘阜,間讀死心小參語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忘,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痹劧?,即趨佛殿,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機辯逸發(fā),圓悟目為聱頭元侍者。悟《自贊像》,付之曰:“生平只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鐵壁。脫郤羅籠截腳跟,大地撮來墨漆黑。晚年轉(zhuǎn)復沒刀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并拈出?!弊誀柹虿事窆?,不求聞達。后為括蒼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開法南明,得元于臺之報恩,迫其受命。僧問:“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則不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鐵。”僧又問:“興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么生?”曰:“須彌頂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請西堂應庵華付囑院事,訓徒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不壞,塔于寺東北劉阮洞前,世壽五十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顏(一○九四~一一六四),號卐庵,俗姓鮮于,潼川府飛烏(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凈安諫律師試經(jīng)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還蜀。后依大慧宗杲禪師,分座徑山。遷住無為,薦福及報恩,晚居東林。孝宗隆興二年圓寂,年七十一。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大慧宗杲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尩李佋姡浴?a target='_blank'>古尊宿語錄》所收《東林和尚頌古》編為第一卷,《嘉泰普燈錄》等書所收,合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
道顏(一○九四——一一六四),字卐庵,俗姓鮮于,梓州飛烏(今四川中江東南)人。師事宗杲,居江州東林寺,人目為廬山高賢。后住撫州報恩寺。隆興二年卒,年七十一。見《嘉泰普燈錄》卷一八,《大明高僧傳》卷六。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道顏號卐庵。潼川鮮于氏了也。初參圓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奧。圓悟?qū)⑦€蜀。以書遺大慧曰。顏彩繪已。特未點眼耳。他日嗣后未可量也。于是朝夕質(zhì)疑于慧。方大悟徹。于是聲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問。如何是佛顏。曰志公和尚。曰學人問佛何答志公。顏曰。志公不是閒和尚。曰如何是法顏。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曰是甚章句。顏曰。絕妙好辭。曰如何是僧。顏曰。釣魚船上謝三郎。曰何不直說。顏曰。玄沙和尚。顏凡所說法大概簡易如此。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道顏,字卐庵,潼川鮮于氏子也。初參圓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奧。圓悟?qū)⑦€蜀,以書遺大慧曰:“顏彩繪己,特未點眼耳,他日未可量也?!庇谑牵|(zhì)疑于慧,方大悟徹,聲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問:“如何是佛?”顏曰:“志公?!痹唬骸皩W人問佛,何答志公?”顏曰:“志公不是閒和尚?!薄叭绾问欠??”顏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痹唬骸笆巧跽戮??”顏曰:“絕妙好辭?!痹唬骸叭绾问巧??”顏曰:“釣魚船上謝三郎?!痹唬骸昂尾恢闭f?”顏曰:“玄沙和尚。”凡所說法,簡易如此。
章賁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池州青陽人,字元明,號嘿笑居士。徽宗宣和六年進士。遭時離亂,棲遲九華。高宗初授主簿,再轉(zhuǎn)為丞。時秦檜執(zhí)政,欲以掌故處之,力辭,遂除武威軍節(jié)度判官。后官至奉議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一作江寧府溧水人,字道弼。高宗曾稱其可屬大事,累官吏部侍郎。紹興十九年,知廬州。二十五年,擢參知政事,尋罷。出知紹興、宣、潭、洪等府州,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年六十九。謚敏肅。
全宋詩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一說溧水(今屬江蘇)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初為丹徒尉,調(diào)遂昌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系來要錄》卷五七)。使金還,丐祠。九年,起為左右司員外郎,十年,遷中書門下省檢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二十五年,為參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紹興,歷知宣、潭、洪三州(同上書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事見《周文忠公集·親征錄》紹興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紀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自號如心居士,江寧府溧水(今江蘇溧水)人。宣和三年登進士第,調(diào)丹徒尉,遷壽昌令。紹興初入為敕令所刪定官,歷吏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擢吏部侍郎。為臺諫所劾,出知池州,徙廬州。紹興二十五年,拜參知政事。執(zhí)政未三月,罷為資政殿學士,出知紹興府。未幾奉祠。起知宣州,徙潭州、洪州。紹興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見《至大金陵新志》卷一三下之上,《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二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九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5—1168 【介紹】: 宋溫州瑞安人,字喬年,號兌光居士。林石孫。幼孤,力學。通《》、《》、《尚書》,為文雅潔,而善通實事。與永嘉陳鵬飛友善,及鵬飛謫死,遂絕意仕進,日修其祖故事,以厚風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陳留人,字子之。江端友弟。以學行稱。工詩,為江西派詩人之一。嘗與端友輯其長兄端禮遺稿為集若干卷。有《陳留集》。
全宋詩
江端本,字子之,開封(今屬河南)人。端友弟(《直齋書錄解題》卷二○)。早年不赴科舉(《景迂生集》卷一九《壽昌縣君劉氏墓志銘》)?;兆诔酰匮a河南府助教(《揮麈錄》前錄卷四)。宣和二年(一一二○),通判溫州(《宋史》卷四六二)。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主管臨安洞霄宮(《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一)。有《陳留集》一卷,已佚。今錄詩五首。
洪子陽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九八
洪子陽,歙州(治今安徽歙縣)人。政和四年為免省學錄,以樂成賜進士及第。建炎中為知大宗正丞。見《新安志》卷八,《宋會要輯稿》職官二○之二一及《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五。(按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選舉志》載:洪子陽,莆田人,政和四年以事補官,為朝散郎。二人名同,賜及第年亦同,當是一人,不知何以籍貫各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考城人,字子亨。名醫(yī)宋道方婿。從學醫(yī)。曾用針刺治愈一失驚吐舌不能復入之奇疾,名播京師?;兆谛烷g官朝請大夫。有《全生指迷方》。
全宋文·卷三一四四
王貺,字子亨,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南京名醫(yī)宋毅之婿。宣和中以醫(yī)得幸,補從事郎。靖康時以奉直大夫致仕。建炎二年充金國軍前通問使,特補朝奉郎。官至朝請大夫。著有《全生指迷方》三卷。(四庫本釐為四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三,《宋史》卷二五、二○七、三七一。
趙子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五年(1123)任康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字正之。趙德昭五世孫。以蔭補官。善談論,工詩。徽宗崇寧、大觀間大興土木,每受命董其役,時人鄙之。歷秘閣修撰、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奏請鑄小鐵錢以易蔡京鑄行之夾錫錢。及京再相,為言者論劾亂錢法,落職奉祠。高宗紹興初,由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轉(zhuǎn)運使,以運餉供軍需有功,進寶文閣直學士,再知西外宗正司。卒年六十七。
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趙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孫。父令鑠,官至寶文閣待制。以蔭補承務郎,累遷少府主簿,河南少尹。提舉三門白波輦運司,除直秘閣。丁內(nèi)艱,起復,累進龍圖閣、秘閣修撰,除陜西轉(zhuǎn)運副使。言者希蔡京意,論其亂錢法,落職奉祠。靖康初復秘閣修撰。金人南侵,匿民間。紹興元年,復徽猷閣直學士,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轉(zhuǎn)運使。以功進寶文閣直學士,再知西外宗正司。卒于家,年六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一一三五),字仲藏,號高逸上人(《江蘇金石記》卷一○)。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為朝邑令(《金石萃編》卷一四一《宋仁壽縣君蘇氏墓志銘并序》)?;兆谡土辏ㄒ灰灰涣?,由京畿轉(zhuǎn)運使改知杭州。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移潭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知建康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四)。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告老,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五年,卒(同上書卷四二、九一)。事見《乾道臨安志》卷三。今錄詩二首。
向子寵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七年(1125)任興州知州。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七月棄城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姜仲謙,字光彥,號松庵,淄州(今山東淄博)人(《瀛奎律髓》卷三五)。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知濟南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六)。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除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移廣南西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遷湖北轉(zhuǎn)運使(同上書卷三八)。四年,知建康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一五)。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五
姜仲謙,字光彥(《宋詩紀事》作名光彥),號松庵,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詵父。宣和三年十一月以朝奉郎、直秘閣知濟南府,又充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司管勾機宜文字。建炎中除直秘閣,歷兩浙運副,廣西運副、湖北轉(zhuǎn)運使。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三、三八,《宋詩紀事》卷四四,及所撰《譚稹祭汾東祠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6—116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文卿,號南溪。以孝聞。高宗紹興間歲饑,為親負米百里外,遇盜欲殺奪之,因言事二親而得釋。喜購書,積至數(shù)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