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216  217  218  219  220  222  223  224  225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劉勉之(致中 白水、草堂 )
張?jiān)桑?span id="dvburj9" class='charType'>字 仲宗 蘆川老隱、真隱山人、蘆川居士 )
張燾(子公 忠定 )
徐兢(明叔 自信居士 )
徐師仁(從圣、從信 壺山 )
胡直孺(少汲、少伋 西山老人 )
趙子俶
趙子游
鄧肅(志宏、至宏 栟櫚 )
郗漸(子進(jìn) )
郭雍(子和 白云先生 沖晦處士 頤正先生 )
釋正覺(別稱 宏智覺 正覺 宏智 宏智禪師 )
陳桷(季壬 無相居士 )
魏衍(昌世 曲肱居士 )
龔明之(熙仲、希仲 五休居士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49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致中,號白水、草堂。自幼強(qiáng)學(xué),以鄉(xiāng)舉進(jìn)太學(xué),會譙定至京,嘗從程頤游,遂師事從學(xué)。后厭棄科舉,歸結(jié)草堂讀書,力耕自給。高宗時,奉詔至臨安,秦檜不為引見,謝病歸。杜門十余年,學(xué)者多慕名而就學(xué)。與朱松友善,朱松子朱熹始即從勉之學(xu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約1175 【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兆谡?、宣和間,以詞名。欽宗靖康元年李綱任親征行營使,為屬官。南渡后恥與秦檜同朝,棄官歸。高宗紹興中因作送胡銓及寄李綱詞,激怒檜,除名。有《歸來集》、《蘆川居士詞》。
全宋詩
張?jiān)桑ㄒ弧鹁乓弧灰涣唬种僮?,號真隱山人、蘆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歲隨父宦游,嘗從徐俯學(xué)詩?;兆谡烷g以上舍釋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為陳留縣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應(yīng)東京留守兼親征行營使李綱辟,旋與綱同日遭貶。金兵陷汴,避難吳越間。高宗建炎中起為將作監(jiān),撫諭使,隨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銓上書乞斬秦檜,貶新州編管,元干在福州作《賀新郎》詞壯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詞事追赴臨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為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詞風(fēng)豪壯,其子靖裒刻為《蘆川居士詞》二卷傳世。又有《蘆川歸來集》十五卷、附錄一卷,已殘。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增輯為《蘆川歸來集》十卷。事見今人曹濟(jì)平《張?jiān)赡曜V簡編》、王兆鵬《張?jiān)赡曜V》?!?jiān)稍?,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蘆川歸來集》為底本,校以清抄殘本(存六卷,其卷六、七為詩,簡稱殘本,藏北京圖書館),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簡稱排印本)。新輯集外詩附編卷末。
詞學(xué)圖錄
張?jiān)桑?091-1170) 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福州人。辛派詞人先驅(qū)。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
全宋文·卷四○○五
張?jiān)桑ㄒ弧鹁乓弧灰涣唬?,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福)人。政和中以太學(xué)上舍釋褐。靖康初為李綱行營屬官,抗擊金兵。南渡后官至將作少監(jiān)。恥與奸佞同朝,四十一歲遂致仕。紹興中,坐以詞送胡銓,得罪除名。紹興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見王兆鵬《張?jiān)赡曜V》(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元干工詩詞,著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一卷(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65 【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字子公。徽宗政和八年進(jìn)士。高宗時,累遷中書舍人,權(quán)吏部尚書。反對與金議和,力主謹(jǐn)邊防,厲將士,圖自強(qiáng)。紹興九年,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在蜀四年,戢貪吏,薄賦斂,安撫雅州藩部,賑濟(jì)災(zāi)民,頗有政績。自蜀歸,閑居十三年。秦檜死,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孝宗隆興元年,為參知政事。以老病辭歸。
全宋文·卷四○三○
張燾(一○九二——一一六六),字子公,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根子。政和八年進(jìn)士第三。召試為秘書省正字。靖康初入李綱幕,坐貶。建炎初起通判湖州。紹興二年以薦除司封員外郎,遷起居舍人,七年拜中書舍人,因論張滉不當(dāng)特賜進(jìn)士出身罷。次年以兵部侍郎召,尋權(quán)吏部侍郎。力詆和議,忤秦檜,以寶文閣學(xué)士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自蜀代歸,臥家凡十三年。秦檜死,除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為吏部尚書,復(fù)知建康府。孝宗受禪,除同知樞密院。隆興元年遷參知政事,以老病不拜,固求致仕。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定。見周必大《張忠定公神道碑》(《周文忠公集》卷六一),《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53 【介紹】: 宋和州歷陽人,徙居吳縣,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徐林弟。年十八入太學(xué)?;兆谛土隇閲潘彷牴?,隨使高麗,撰《奉使高麗圖經(jīng)》?;兆谡賹Γn同進(jìn)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xué)。善畫山水人物,尤工篆籀。
全宋詩
徐兢(一○九一~一一五三),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建州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徙居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年十八入太學(xué),長于歌詩書畫?;兆谡退哪辏ㄒ灰灰凰模┮允a補(bǔ)將仕郎,授通州司法參軍。攝知鄭州原武縣,調(diào)濟(jì)州士曹參軍,監(jiān)元豐庫。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以奉議郎充奉使高麗國信所提轄人船禮物官。還,撰《高麗圖經(jīng)》上之,召對,賜同進(jìn)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xué),遷刑部員外郎。謫監(jiān)池州永豐監(jiān),授沿江制置司參謀官,主管南京鴻慶宮。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三。事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徐蕆序及附錄張孝伯《徐公行狀》。今錄詩二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徐兢(1091~1153) 北宋官員。字明叔,號自信居士。祖籍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縣)人,生于武昌。以父蔭補(bǔ)將仕郎,歷任雍丘(現(xiàn)河南杞縣)、原武(今河南原陽縣原武鎮(zhèn))縣令;因擅長書畫以國信使提轄官隨使高麗,歸來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徽宗因賜同進(jìn)士出身,官至刑部員外郎。其父徐閎中官至朝請大夫、直秘閣,值鄂州水漫城郭,時任州法曹的徐閎中將全家安置在黃鶴樓,當(dāng)日夜里,徐兢降生于樓內(nèi)(“大水冒城郭,官府悉遷避,秘閣寓居黃鶴樓上,是夜實(shí)生公。”)。
全宋文·卷四○三○
徐兢(一○九一——一一五三),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徙居吳縣,林弟。政和五年以蔭補(bǔ)官,歷通州司刑,攝事雍丘、原武二縣。宣和中隨使高麗,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四十卷(存),徽宗召對,賜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書學(xué)。遷尚書刑部員外郎,以時相冊免,坐親嫌謫居池州永豐。起為沿江制置司參議,奉祠二十年,累官至朝散大夫。能詩工畫,洞曉音律。紹興二十三年五月卒,年六十三。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附錄張孝伯《宋故尚書刑部員外郎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從圣,一字從信。徐確子。幼敏悟?;兆诖笥^三年進(jìn)士。歷官校書郎、史館檢討、著作佐郎。嘗預(yù)修國史,以能稱。
全宋詩
徐師仁(一○九一~?),字從圣(《莆陽比事》卷二作從信),莆田(今屬福建)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jìn)士,時年十八。歷泉州司法參軍,秘書省校書郎,國史院檢討,著作佐郎。事見《莆陽文獻(xiàn)列傳》第一三。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二三
徐師仁(一○九一——?),字從圣,號壺山,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登大觀三年進(jìn)士第,時年十八。授泉州司法。改袁州戶曹。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除國史院檢討官兼次《崇文總目》,再歲遷著作佐郎。累官朝請郎。著有《壺山集》。見雍正《福建通志》卷六八,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徐確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1 【介紹】: 宋洪州奉新人,字少汲,號西山老人。哲宗紹圣四年進(jìn)士。欽宗靖康元年,以知應(yīng)天府為東道都總管,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紹興元年為刑部尚書,兼權(quán)禮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兼侍讀。工詩。有《西山老人集》。
全宋詩
胡直孺,字少汲,奉新(今屬江西)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jìn)士。初為路州司戶,累遷監(jiān)察御史,出知平江府?;兆谡土辏ㄒ灰灰涣?,為淮南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九)。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為東南六路轉(zhuǎn)運(yùn)輦運(yùn)撥發(fā)司官(同上書職官四二之一○)。靖康間知南京,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朝擢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隆興府,進(jìn)兵部尚書,卒。有《西山老人集》,已佚。事見清同治《奉新縣志》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八
胡直孺(?——一一三一),字少伋,號西山老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紹圣四年進(jìn)士,能詩。建炎元年為金人所得,既而歸之,為龍圖閣直學(xué)士、戶部尚書。建炎二年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洪州。紹興元年四月以刑部尚書權(quán)禮部尚書,兼侍讀,守兵部尚書。十一月以兵部尚書兼侍讀卒,贈端明殿學(xué)士。見孫覿《西山老人文集序》(《鴻慶居士集》卷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一三、四三、四六、四九。
趙子俶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二年(1120)任衡州知州。宣和四年(1122)11月致仕。
趙子游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三年(1121)任泰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32 【介紹】: 宋南劍州沙縣人,字志宏?;兆跁r入太學(xué)。時貢花石綱,肅賦詩言守令搜求擾民,被摒出學(xué)。欽宗立,授鴻臚寺簿。金兵攻宋,受命詣金營,留五十日而還。后擢右正言,不三月,連上二十疏,言皆切當(dāng),多見采納。李綱罷相,上疏爭之,觸怒執(zhí)政,罷歸。有《栟櫚集》。
全宋詩
鄧肅(一○九一~一一三二),初字至宏,改德恭(《默堂集》卷二○《鄭德恭字序》),號栟櫚,南劍州沙縣(今屬福建)人。師事李綱,入太學(xué)?;兆谛驮辏ㄒ灰灰痪牛┳髟娭S諫花石綱,詔放歸(《宋史》卷二二《徽宗四》)。欽宗嗣位,授鴻臚寺主簿。嘗詣金營,留五十日而還。金人立張邦昌,奔赴南京。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右正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不三月凡抗二十疏。會李綱罷相,上疏爭之,忤執(zhí)政,送吏部。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觀。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年四十二(明萬歷《栟櫚先生文集》附錄《栟櫚先生墓表》)。有《栟櫚集》二十五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五有傳?!∴嚸C詩,以明正德羅珊刻《栟櫚先生文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參校明萬歷刻本(十二卷、附錄一卷,殘存卷一至七以及附錄,簡稱萬歷本,藏北京圖書館)、清道光刻本(簡稱道光本,藏北京圖書館)以及《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五一《栟櫚詩集》(簡稱詩集),并酌校清曹琰抄本(簡稱曹抄,藏北京圖書館)等。底本文字漫漶處,則徑據(jù)萬歷本補(bǔ)足。
全宋文·卷四○一四
鄧肅(一○九一——一一三二),字志宏,號栟櫚,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人。少聰敏,游鄉(xiāng)校,屢魁多士。時李綱謫沙縣,為忘年交。宣和中舉進(jìn)士落第,乃補(bǔ)太學(xué)生。時東南貢花石綱,民甚苦之,肅作《花石詩》十一章以諷,被逐出學(xué),送歸本貫,由是名震一時。欽宗即位,以承務(wù)郎召對,授鴻臚寺主簿。金兵攻開封,被命押釋道經(jīng)版入敵營,留五十日乃脫身。不食偽楚粟,奔赴南京,除左正言。請分三等定受偽楚官者之罪,攻叛臣不遺馀力,執(zhí)政恨之切齒。會李綱罷,抗章挽留,執(zhí)政怒,遂送吏部,罷歸家居。紹興二年,盜發(fā)順昌,奉親避地福州,病卒,年四十二。著有《栟櫚先生文集》。見鄧柞《栟櫚先生墓表》(萬歷本《栟櫚集》附錄),《宋史》卷三七五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
郗漸(一○九一——一一五二),字子進(jìn),大名府臨清(今山東臨清)人。賜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博州聊城縣主簿。靖康元年,知無錫縣。歷通判常州。遷朝散郎,差江南路招討使隨軍干辦官,除提舉饒州孳生監(jiān)牧事。辟江南東路宣撫使司書寫機(jī)宜文字兼提點(diǎn)營田公事,改除參議官。積官至中大夫、除直秘閣、知宣州。請祠,得提舉臺州明道觀。起知蘄州,紹興二十二年卒于任,年六十二。見孫覿《宋故左中大夫直秘閣知蘄州軍州事郗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87 【介紹】: 宋洛陽人,字子和,號白云先生。郭忠孝子。傳其父學(xué),隱居陜州長楊山中。孝宗乾道中,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命所在州郡歲時致禮存問,封頤正先生。對《》學(xué)發(fā)明精到。淳熙初,學(xué)者集其父子與二程、張載、游酢、楊時七家為《大易粹言》。又有《郭氏傳家易說》。
全宋文·卷四○○八
郭雍(一○九一——一一八七),字子和,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忠孝子。傳其父學(xué),隱居峽州,號白云先生。乾道五年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淳熙中更封頤正先生,令部使者遣官就問。淳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七。雍精于《》,又通兵家、醫(yī)家之學(xué)。著有《傳家易說》十一卷(存)、《中庸說》一卷、《沖晦郭氏兵學(xué)》七卷、《傷寒補(bǔ)亡論》二十卷(存)。見《宋史》卷二○二、二○七及四五九本傳,《宋元學(xué)案》卷二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號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縣)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發(fā),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律師,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禪師。初住泗州普照寺。欽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興國禪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遷江州廬山圓通崇勝禪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長蘆崇福禪院。三年末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受詔住臨安府靈隱寺,未閱月,歸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有宗法等編《天童正覺禪師廣錄》九卷傳世。事見《廣錄》及所附周葵撰《塔銘》、王伯庠撰《行業(yè)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X詩,以輯自《續(xù)藏經(jīng)》所收《天童正覺禪師廣錄》編為六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縣)人。十一歲出家,十八歲游歷諸方。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禪寺。建炎間歷游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禪寺。繼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紹興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詔謚宏智禪師。有《天童宏智覺禪師語錄》、《天童覺和尚頌古》等著作傳世。見《天童宏智禪師行實(shí)》(《天童正覺禪師廣錄》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一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母趙氏。誕師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和尚薙發(fā)。受具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便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某甲今日失錢遭罪。霞曰。未暇打爾。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師亦從焉。宣和二年霞遷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金粟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師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州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bǔ)長蘆。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師獨(dú)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bǔ)陀大士。天童虛席??な伛Y檄請師住持。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斂兵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師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事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擲筆而逝。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禪師名正覺。姓李氏。李氏為隰州善族。覺公生則肉環(huán)特起于臂。蓋其母孕時。夢感之徵也。七歲日誦數(shù)千言。佛陀遜禪師見而大異。以法室祥麟記之。又四載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決誓而行。親友俱賢之。遂依枯木成禪師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獨(dú)器公。公受嚴(yán)折不發(fā)。聞?wù)b法華經(jīng)有省。即陳所悟于成。成指臺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對曰。是何心行。曰你悟處又作么生。公畫圓相呈之。又拋向后。成曰。弄泥團(tuán)漢有甚么限。曰錯。成曰。別見人始得。公諾諾而去。造丹霞。時丹霞淳禪師居焉。淳為芙蓉楷之子。揩嗣投子青。青嗣太陽玄。玄公神觀奇?zhèn)ァI髌涓妒?。年至八十。嘆無可繼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遠(yuǎn)錄公。使為求法器。兼讖以偈。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遠(yuǎn)既任荷兩宗。居圣巖。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遠(yuǎn)以大陽頂相皮履直裰。令青續(xù)其宗系。故青為淳之祖。而淳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訖。即問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曰未在更道。公擬議。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禮。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對曰。某今日失錢遭罪。淳輾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發(fā)響。淳移大洪。命公居七眾之首。四年又分同門真歇了之座于圓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歷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俱為禪衲區(qū)藪。而洞上之風(fēng)大廓。有問五位宗旨。公以頌示曰。 正中偏。霽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戶。暗中驚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約神仙頂。婦人鬢發(fā)白垂絲。羞對秦臺寒照影。 正中來。午夜長鯨蛻甲開。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鳥道髏難該。 兼中至。覿面不須相忌諱。風(fēng)化無傷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異。 兼中到。斗柄橫斜天未曉。鶴夢初醒露葉寒。舊巢飛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廬湫隘。衲子結(jié)草樹居。常數(shù)千指。未幾所廢俱成。而宏勝冠南國焉。有羽客。私進(jìn)乾汞之術(shù)。公曰。我輩非不能也。顧欲檀家有所植福耳。為汝驗(yàn)之。以汞納口坐。踰時吐白金于地??婉斨x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適金人陷明州。諸剎皆燬。及窺小白嶺。見谷積陰云。疑有伏甲。懼而退。時江聲絕渡。千二百眾俱安床藉。知事憂之。頃之嘉禾錢氏致谷千斛。歲雖艱。遠(yuǎn)施無厭。贍眾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數(shù)萬人。有詔移靈隱。未越月解歸。公于天童計(jì)三十載。而名號所彰。萬方革面。上堂曰。黃閣簾垂。誰傳家信。紫羅帳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時。視聽有所不到。言詮有所不及。如何通得個消息去。夢回夜色依稀曉。笑指家風(fēng)爛熳春。又曰。諸禪德。吞盡三世佛底人。為甚么開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為甚么合眼不得。許多病痛。與你一時拈卻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暢去。還會么。擘開華岳連天色。放出黃河到海聲。僧問。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時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難傳際。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轉(zhuǎn)。通身放下劫壺空。曰誕生就父時。合體無遺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歷歷才回分化事。十方機(jī)應(yīng)又何妨。僧曰。恁么則塵塵皆現(xiàn)本來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聲。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僧曰。入市能長嘯。歸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嶺上歌。石女溪邊舞。又僧問。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盡。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來底人。公曰。滿頭白發(fā)離巖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來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喚回三界夢。木人坐斷六門機(jī)。公提唱語句。湖海爭馨炙之。均以為因公得見青楷二尊宿也。公雖年老。日常過午不食??|絲不衣。有巨賈獻(xiàn)奇制新錦。公堅(jiān)卻之曰。為老僧一人。勞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眾。是以廉約成風(fēng)。天下效之。紹興丁丑九月。出隊(duì)言別于越帥趙公令詪。及諸檀信。次月七日還山。遂作書請妙喜主我法門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眾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俄報(bào)妙喜至。公泊然蛻去。妙喜為公剃發(fā)。舍利隨指而下。龕留七日。顏不少異。塔于東谷。謚曰宏智。塔曰妙光。 贊曰。觀覺公唱教。當(dāng)乾坤鼎沸之秋。辟啟東南??b言密行。為湖海傾歸。妙喜尚左遜之。其馀欲并駕爭驅(qū)。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風(fēng)。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陽之心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世學(xué)般若。母趙氏,嘗夢五臺山僧解右臂環(huán)與之,誕覺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薙發(fā),受具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庇谑牵珊邮字]枯木成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覺曰:“井底蝦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毕荚唬骸拔丛冢??!庇X擬議,霞一擊拂子。曰:“又道不借?!庇X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覺曰:“今日失錢遭罪?!毕荚唬骸拔聪咀?,爾且去?!焙笙纪颂浦荽蟪怂?,覺亦從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金栗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之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bǔ)長蘆。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覺獨(dú)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bǔ)陀,會天童虛席,郡守馳檄召之。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未兩月,獲旨再主天童。初禮祖塔,時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有句紀(jì)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奔爸撂焱?,苑如夢境,有終焉之志。故覺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世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睌S筆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覺舉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歡,嘗于白椎傾倒,劇談闊論,執(zhí)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茍一旦溘然先去,則存者為之主?!奔胺鹑盏眠z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典悉主之。塔于東谷,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54 【介紹】: 宋溫州平陽人,字季壬,號無相居士?;兆谡投晟仙峒暗凇P推吣晏狳c(diǎn)福建路刑獄,鎮(zhèn)壓福州兵變。高宗朝累官權(quán)禮部侍郎,以忤秦檜罷官。后起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請減免賦稅,親率兵民筑堤以御漢水。改知廣州,未至卒。
全宋詩
陳桷(一○九一~一一五四),字季壬,號無相居士,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兆谡投辏ㄒ灰灰欢┥仙岬堑?,授冀州兵曹參軍。宣和七年(一一二五)提點(diǎn)福建路刑獄。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二)。四年,除太常少卿。五年,知泉州。六年,提點(diǎn)兩浙西路刑獄。八年,遷福建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十年,復(fù)召為太常少卿。十一年,除權(quán)禮部侍郎。十五年,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乞祠,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六卷(《鶴林集》卷三六《陳侍郎文集序》),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昌世,號曲肱居士。從陳師道游,以學(xué)行見重鄉(xiāng)里。不事舉業(yè)。家貧,惟以經(jīng)籍自娛,見異書必手自抄寫,為文章操筆立成。名所居室為曲肱軒。
全宋文·卷二八七四
魏衍(?——一一二七),字昌世,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陳師道門人,以學(xué)行見重于鄉(xiāng)里。自以不能為王安石新學(xué),遂不習(xí)舉業(yè)。家貧甚,未嘗以為戚,唯以經(jīng)籍自娛。為文操筆立成,名所居為曲肱軒,自號曲肱居士。政和中,徐處仁守徐,招置書館,使教其子徐度兄弟,時已五十馀歲。建炎初死于亂。見《卻掃編》卷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82 【介紹】: 宋蘇州昆山人,字熙仲,一作希仲,號五休居士。龔況從子。年六十舉鄉(xiāng)貢,授高州文學(xué)。后敕監(jiān)潭州南岳廟。年八十乞致仕,鄉(xiāng)人又請于朝,超授宣教郎。有《中吳紀(jì)聞》。
全宋詩
龔明之(一○九一~一一八二),字希仲,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屢試不中,年八十二時以特恩廷試,授高州文學(xué)(《鄭忠肅奏議遺集》卷上《薦舉龔明之狀》)。得監(jiān)南岳廟。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以宣教郎致仕。居昆山黃姑別墅,作期頤堂,日飲其間。九年,采吳中故老嘉言懿行,及其風(fēng)土人文為新舊圖經(jīng)、《吳郡志》所不載者,口授子昱,成《中吳紀(jì)聞》六卷行世。卒年九十二。事見《中吳紀(jì)聞自序》,《吳郡志》卷二七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
龔明之(一○九一——一一八二),字熙仲,自號五休居士,蘇州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況從子。宣和三年曾以諸生貢京師。紹興二十年復(fù)與鄉(xiāng)貢,年已六十。晚以特恩廷試,授高州文學(xué)。年踰八十,法不應(yīng)出,吳士在朝者列奏其行義,敕以迪功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淳熙五年乞致仕,與改宣教郎致仕。九年卒,年九十二。著有《中吳紀(jì)聞》六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八四,《宋史翼》卷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