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210  211  212  213  214  216  217  218  21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子明
釋惟照(別稱 泐潭照 惟照 闡提 )
釋正賢(別稱 云居真牧 正賢 真牧 )
釋法一(貫道 尋巢 雪巢 )
陳驥(德純 安處居士 )
魏介(伊川退叟 )
馮熙載(彥為 )
劉綰(子陽 )
向子諲(伯恭 薌林居士、所居曰薌林 )
張繼先(嘉聞、道正 虛靖先生 翛然子 )
惠直(子溫 直方 )
朱弁(少章 觀如居士 )
李邴(漢老 文敏、文肅 云龕 )
段沖(謙叔 潛叟 )
滕康(子濟(jì)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子明,徽宗政和時人。事見《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九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人。俗姓李。住洪州寶峰。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禪師法嗣。幼師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謁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領(lǐng)招提,還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詔補(bǔ)江州圓通,棄去,復(fù)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十九首。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諱惟照。簡州陽安李氏子。母方孕。夢異僧持應(yīng)器踵門。若將寄食者。一夕有光。發(fā)其室盧。里人相驚且而育。師兒時趣尚超卓。稍長泊然。不旨從俗。屈首受書。至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遽曰。凡圣一體。以習(xí)故差別如是。我知之矣。去家走成都。依鹿苑寺青泰為童子。乞名惟照。志始生之異焉。十九得度具戒。泰嘗使之受起信論于大慈寺中。講輒歸臥。泰詰之。對曰。既稱正信大乘。夫豈言說所能了邪。于是盡棄所聞。虛心游方。時楷禪師居大洪山。名震天下。往依之。一見以為俊朗。委曲容接。師亦奮勵。急于透脫。嘗夜坐閣道間。徼巡者傳呼過之。隨聲有省。即趨丈室。吐所悟??揶碇?。師疑焉。復(fù)將徹究源底。于是遍參宗師。往來楷所是。后歷三吳。聞揩以罪為民。居沂水之芙蓉庵。趣往唁之。未至間。仆夫被酒迷失道。師卻行及之。舉杖奮擊。忽大悟。及見楷。望而喜曰。今日相見。庸非鰲山耶。因留佐耕。湖上服役累年。盡得芙蓉之道。致政王少宰有子。亡且有年矣。忽夢其歸。翌日而師至。問其生年。適與其子亡日合。因抱持泣。以為后身也。遂命出世洛陽之招提。遷舒州甘露。再遷三祖。宣和初道行聞于朝。有旨。移廬山之圓通。先是住持守惠。以事罷去。復(fù)自訴于有司。閱三年。得旨。還舊住。信至。師怡然拽杖出門。與二三禪者。徜徉山谷間。未幾泐潭虛席。江西師盡禮致請。遂補(bǔ)處焉。師姿容豐碩。音聲朗潤。身荷大法。名尊諸方。自號闡提。嘗示眾曰。坐禪好諸禪德。不用胡思亂想。坐教悟去。你若悟去。十二時中便有自由分。佛也不奈你何。祖也不奈你何。你也自不奈何。豈更聽別人指揮。所以達(dá)磨大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何曾有許多屈曲言句。教你思量。生受今時。諸方叢林未嘗有一個善知識。不教你參禪學(xué)道修行。乃至禪頭首座同行道伴。亦皆教你參學(xué)。更看話下語。商量因緣。研窮今古。你輩更不識好惡。甘作眾生。就人學(xué)去。更向案子頭大??小??。錄將去。采拾言句。攢花簇。錦記憶筑。向肚皮里。為禪為道??嘣者f相壞了。也不是遮個道理。你諸人本無許多事。只為始行腳時。撞著一個沒見識長老。教你許較。勞攘打頭。便參得個庭前柏樹子話。又參得斬貓兒話。洗缽盂話。野狐話??逼旁?。參得一肚皮禪道。便棹腰擺胯。稱我是方外。高人面前說得恰似真?zhèn)€背地里千般亂做次第一文。也不直才有些子違順風(fēng)起。便見手忙腳亂為什么。如此只是學(xué)得來。奉勸莫學(xué)。須是自辦取始得。你不見祖師少林九年面壁。二祖立雪齊腰。黃梅聚七百高僧衣缽。后來獨(dú)付廬老。于是時也看那個因緣。淘汰那個古今。曾下得什么語。既不是因緣。你輩又苦死瞞生。學(xué)圖個什么別。無人向你恁么道。只是寶峰忒煞老婆教。你莫參禪。莫學(xué)道。莫看經(jīng)。莫念佛。以至禮拜燒香種種勞攘。你須道十二時中畢竟如何度。時寶峰只教你如大死人。你若真?zhèn)€如大死人。有什么閑工夫去。參禪學(xué)道。禮拜燒香。許多費(fèi)力。山僧五處住院。凡教徒不出此。如大死人四個字。直是我悟得底。且不在一大藏教里。傳燈錄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是平生所證底法。所行底法。你若直下會去。且不曾教壞。你適來。有一兄弟入室問。莫是如大死人卻活么。禪客莫問活。你但死了更死。你又不曾死。只管要活作什么。而今聽普說了。下去堂中?;蛱们昂蠹茉囎?。有時被你久久坐。忽然死得也不定。建炎改元。北人南渡。泐潭日不下千缽坐食。師超搖法樂。略不以介意。而檀施四來。齊廚濟(jì)足。人到于今稱頌之。二年正月辛丑夜參。因敘洞下宗旨。不斷如線。而名世續(xù)慧命者零落。無幾因欷歔江下沾襟。明日閉方丈不出。又明日手寫數(shù)語遍與山中耆宿。辭訣。眾大駭。至有哭之慟者。師皆拒而不與之接。至中夕。遽命燭。集執(zhí)事者。囑以后事。語終。泊然而逝。閱歲四十有五。坐二十五夏。時御史中丞陸德先。西京宗正趙公士暕。尚書郎方公昭通。議大夫馮公溫舒。徽猷閣待制宋公喚秀。州刺史韓公昭同會泐潭。頗問道于師。見其脫去之狀。益歆慕焉。火馀五色舍利。烱如珠玉。齒舌不燼。塔于寺之西峰。師初在西京。漕使徐公閎中有子。冠且婚矣。見師說法次。忻然慕之。即棄榮剔發(fā)具戒。名曰德止。以夙悟才辯。有名于世。 贊曰。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薩福智為修生。八地已去福智為報(bào)得。若闡提。年二十有八出世。五遷巨剎。所至勃興。槌拂之下。動如阡陌。初未嘗遣化。而供饌珍麗。服用完新。庸非報(bào)得者歟。方是時叢林以侈靡相尚。照因其時。闊達(dá)大度。順學(xué)者之欲。而嫚罵諸方。特以如大死人為教。然托其身后。竟未有繼其風(fēng)者。嗚呼異哉。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師諱正賢。潼川郪縣陳氏子。本朝三陳之后。依三圣院海澄。得度具戒。游成都大慈寺。從重透法師。聽經(jīng)論般若。夙悟凡典籍。無巨細(xì)過目成誦。義亦頓曉。每有詰難。宿師高坐皆莫能答。謁正覺顯禪師。一見知為眾稱經(jīng)藏子者。大喜之。囑令負(fù)荷正法眼。會圜悟禪師出世昭覺。造其室。聞舉洞山麻三斤話。言下有省。圜悟勉之南詢。即出關(guān)氐黃龍。參死心。時靈源居昭默堂。往來咨扣。久之趨寶峰。見湛堂。深蒙肯可。而疑未決。遂造龍門。佛眼一日室中舉殷勤抱得旃檀樹。師豁然大悟。佛眼可之曰。經(jīng)藏子漏逗了也。自是間與師商略法藏淵奧。至?xí)囊?。亹亹無盡。佛眼必稱善。手書真牧。授以為號。其后再見圜悟。嘉其大成?;蛟?。拖犁拽把去。師內(nèi)負(fù)多聞。外峻戒節(jié)。洎發(fā)明大事。愈益韜晦。紹興初。妙喜以所居云門庵委師。繼踵云門。迥絕人境之外。衲子裹糧從之。師每說法之暇。躬自荷鋤播殖。清規(guī)凜然。紫微韓公駒欽重風(fēng)道。贈以詩。略曰。上人一口吞諸佛??项櫴郎先簝河蕖S衷?。不須領(lǐng)眾強(qiáng)自苦。一庵高臥真良圖。圭竹庵每稱。必曰。龍門一麟耳。十九年。南康歸宗虛席。太守以禮致請。師堅(jiān)臥不應(yīng)。寶文李公公懋。嘗問道于師。因就見同邑官協(xié)誠敦勉。不得已赴之。嗣法佛眼。僧問。選佛場開。愿聞法要。師云。三通鼓罷。一炷沉煙。與么□則皇恩佛恩一時普報(bào)。師云。腳跟下事作么生。云學(xué)人禮謝。師云。十萬八千未是遠(yuǎn)。問。久默斯要。已泄真機(jī)。學(xué)人上來請師開示。師云。耳朵在什么處。曰。一句分明該萬像。師云。分明底事作么生。曰。臺星臨照枯林。曰春。師云。換卻你眼睛了也。曰。法燈和尚道本欲深。藏巖穴隱遁過時。蓋為清涼有未了公案。出來為他了卻。此意如何。師云。鐵額銅頭未透關(guān)。曰。果然作家?guī)熢?。放你三十棒。曰。?dāng)時。有僧出云。如何是清涼未了底公案。法燈云。祖禰不了殃。及兒孫誵訛。在什么處。師云。一言截?cái)嗲Р盥?。曰。佛眼和尚道本欲拋擲。巖阿混同沙礫??酁橹T人敦逼。不免細(xì)說來由。且道與法燈是同是別。師云。你向什么處見佛眼。曰千圣同歸一路行。師云。退步翻身子細(xì)看。曰。既到遮里。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師云。腦后看取。僧禮拜。師乃云。若向這里承當(dāng)?shù)脧?。有什么事看他。玄沙不出嶺。寶壽不渡河。得個什么。便千休萬□歇。去云巖在百丈二十年。長慶在雪峰二十年。失個什么。便爾千辛萬苦難會去。須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釋迦老子也只道。我于然燈佛所。實(shí)無一法可得。然燈佛即與我授記。遂舉拂子云。無量諸佛盡在拂子頭上。為大眾證明成佛了也。若喚作拂子。即被拂子礙。若不喚作拂子。亦被拂子礙。還透得么。如今有異方便。令大眾普皆成佛去。乃云。若喚作拂子于法得自在。若不喚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還承當(dāng)?shù)妹?。良久云。彈指圓成八萬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又曰。第一句如何道。汝等諸人。若向世界未成時。父母未生時。佛未出世。祖師未來時道得。已是第二句。第一句如何道。直饒你十成。道得未免。左之右之。所以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文殊堂里萬菩薩。即不問你。且道東海波斯鼻孔長多少。上堂橫柱杖云。拄杖子橫也。橫亙十虛。包裹六趣。復(fù)豎云。拄杖子堅(jiān)也。上窮碧落。下透風(fēng)輪。良久云。不如休去。便休去。欲覓了時無了時。擲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大眾作么生。若也擬議。賢上座瞞諸人去也。打地和尚瞋他秘魔。巖主擎?zhèn)€叉兒。胡說亂說遂將一摑成齏粉散。在十方世界。還知么。舉拂子云。而今卻在拂子頭上。說一切智智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還聞么。閻老子知得。遂云。賢上座你若相當(dāng)去。不妨奇特?;虿幌喈?dāng)??傇谖沂掷铩V幌蛩?。閻老子你也退步。摸索鼻孔看。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下堂。噓兩??卻大笑。又噓一??乃云。笑復(fù)噓復(fù)。復(fù)笑清談。啞子高??。叫噓復(fù)笑。笑復(fù)虛蟭。螟眼里馬拖車。拈拄杖云。只遮從來無影杖。不相于處。也相于大眾如何。良久云。直須師子吼。莫作野干鳴。閱五年。遷云居。法席之盛。卓冠諸方。衲子爭為宣力。作新棟宇。一時賢士夫質(zhì)疑問道。而參政張公壽法偈。往還倡和。相得尤深。二十九年七月五日。升座辭眾。明日唱衣置供。又明日就浴更衣。遍訪諸徒。勉以道。九日齋畢。集主事垂誡。末后跏趺而寂。壽七十六。﨟五十七。阇維舍利五色。合靈骨藏云居之東塔云門之湯源。師皃古而氣剛。志大而心慈。平居若不能言者。至排邪破妄。決擇宗乘。得樂說無礙辯才。浩然不見其涯涘。初居云門。峰頂高寒。草廬穿穴。雪霜滿床。處之垂二。十年。??如也。晚移云居。法席日盛。遮務(wù)繁劇。師提綱振領(lǐng)。應(yīng)機(jī)酬酢。迎刃而解。至于常住之物豪發(fā)不□用。雖自所得襯利。猶以三分之一。歸之常住。以補(bǔ)陪涉之費(fèi)。出則芒鞋竹杖。居則弊衣糲食。其孤節(jié)苦行。以身律眾。大抵與高庵相埒。而精嚴(yán)奉法。卑躬下人。畢世不易其度。著華嚴(yán)指南寶藏論發(fā)隱補(bǔ)僧史八書筆論一編。語錄偈頌一卷。行于世。 贊曰。愚初著佛運(yùn)通鑒二書成。即以呈師。答曰。比覽佛運(yùn)甚詳。通鑒亦有史體。承諭有勸。吾兄將為三教統(tǒng)紀(jì)。鄙意輒究之。雖及年代治亂遷革。以至儒宗道教賢哲出沒之跡。然非紀(jì)二教。但約其時。以明佛運(yùn)耳。拙意欲吾兄去卻圖字。標(biāo)為佛運(yùn)統(tǒng)紀(jì)。以對釋氏通鑒。不亦宜乎。又曰。深喜吾兄此段有補(bǔ)于宗教。至矣。大率佛祖閑邪御侮。不必與之竟。但伸自理。彼自破矣。昔雁門法師超悟高忘如此。及正續(xù)傳。復(fù)以寄答曰。辱寄僧寶正續(xù)。即勉病披味。足見吾兄。孜孜于此道。前傳所遺。而能拾以補(bǔ)之。亦法門之大者。更俟參味其間妙處。當(dāng)以為師也。嗚呼師之言論。風(fēng)旨筆墨。具在其宏范真風(fēng)。昭融法通。雖片言只字之間。而體致如此。輒擊之于篇。遮幾具眼者。知所為書。無欺于神明焉。噫師之亡也。正法眼藏不在茲矣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貫道,賜號尋巢,俗姓李,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禪師法嗣?;兆诖笥^元年(一一○七)從靈巖通照愿禪師祝發(fā)。后又謁蔣山圓梧禪師、疏山草堂禪師。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后四遷巨剎。退長蘆,歸天臺萬年觀音院。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二《長蘆長老一公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今錄詩五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法一號雪巢。即襄陽郡王駙馬李遵勖玄孫也。世居開封祥符縣。母夢一老僧至其家而產(chǎn)。聲洪氣偉具大人相。十七試上庠。從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請去家事長蘆慈覺頤禪師。祖弗許。母曰。此兒必宿世沙門也。愿弗奪其志。未幾慈覺歿。禮靈巖通照愿禪師祝發(fā)。依十年。覺心迷悶道無所入。遂往蔣山謁圓悟。一見器重之。適悟奉旨住天寧。亦在侍。不契。次見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爾徹其源底。紹興七年泉守劉彥修請居延福。四遷巨剎最后住長蘆。因慕天臺形勝昕夕懷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觀音院。高臥煙霞長嘯深翠。處世而忘世也。一日忽示微疾書偈曰。今年七十五。歸作庵中主。珍重觀世音。泥蛇吞石虎。乃入龕趺坐別眾而逝。塔于本山。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法一。字貫道。太師襄陽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孫也。世居開封祥符。其母見老僧入夢而生。比成童。一切嬉弄皆不顧。十七試太學(xué)為諸生。被服詩書。岸然自負(fù)。從其翁仕淮南。欲任以官。不從。將棄家事長蘆賾公。翁難之。母曰。此夙世沙門。勿奪其志。未幾賾歿。禮靈巖通照愿公。得度登具。依之十年無所入。益刻苦奮厲。時圓悟住蔣山。以大法炬許之。悟奉詔住京師天寧。師侍行。會靖康之亂。悟還蜀間關(guān)。走謁草堂清公于疏山。一語頓明大法。紹興七年。泉守寶文劉子羽。迎住延福院。丞相張公浚。帥福唐。徙住壽山。尚書梁公汝嘉。守四明。又挽居雪竇。于是公卿大夫。想見風(fēng)采。爭先邀迎。惟恐弗及。天臺萬年寺。在山谷窮處。其徒阘茸。有司奏改為禪。率選名緇眾所信服者。為領(lǐng)袖。師遂又徙萬年。間復(fù)一應(yīng)長蘆。而歸萬年觀音院。浹日示微疾。說偈入龕而逝。壽七十五也。師生于戚里。長于華屋。而性與道合。不假師授。一念幡然。超塵勞而臍覺岸。為世大知識。豈不謂豪杰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陽郡王駙馬李遵勖玄孫也。世居祥符,母夢一老僧至其家而生。發(fā)聲洪亮,質(zhì)異凡庸。年十七,試上庠,從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請去家,事長蘆慈覺頤禪師,祖弗許。母曰:“此兒必宿世沙門也,愿弗奪其志?!蔽磶?,慈覺寂,禮靈巖通照愿禪師祝發(fā),相依十載,覺心迷悶,道無所入。遂往蔣山謁圓悟,一見器之。適悟移住天寧,一亦隨侍。次見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爾徹其源底。紹興七年,泉守劉彥修請居延福,四遷巨剎,最后住長蘆。因慕天臺形勝,昕夕懷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觀音院,高臥煙霞,長嘯深翠。一日忽示微疾,書偈曰:“今年七十五,歸作庵中主。珍重觀世音,泥蛇呑石虎?!蹦巳臊愼米?,塔于古平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德純,號安處居士。哲宗元符三年進(jìn)士。與直講張讀、參政李邴友善。歷宗學(xué)博士、溫州通判。性鯁特,蔡京用事,恥為之屈。
魏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二
魏介,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號伊川退叟。政和中為奉議郎、管勾溫州南真宮。見所撰《恭氏墓志》、《魏宜自撰墓志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馮熙載,字彥為,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兆诖笥^元年(一一○七)進(jìn)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重和元年(一一一八),由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除兼侍講,遷中大夫、尚書左丞。宣和元年(一一一九),遷中書侍郎;三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亳州(《宋史》卷二一二)。復(fù)召為中書侍郎(《揮麈后錄》卷四)。后提舉洞霄宮,起知福州,再領(lǐng)宮祠,卒,年四十九。事見《東都事略》卷一○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綰,字子陽,溧水(今屬江蘇)人。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進(jìn)士。欽宗靖康初知滑州,金兵陷城,自縊死。事見《金陵詩徵》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5—1152 【介紹】: 宋臨江軍清江人,字伯恭,號薌林居士。向敏中玄孫。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補(bǔ)承奉郎。宣和間累遷淮南轉(zhuǎn)運(yùn)判官、京畿轉(zhuǎn)運(yùn)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與李綱友善,為黃潛善所罷。紹興間累知廣州、江州,進(jìn)徽猷閣待制,除戶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議和忤秦檜,致仕退閑十五年。有《薌林集》、《薌林家規(guī)》。
全宋詩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開封(今屬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補(bǔ)假承奉郎?;兆谛统?,除江淮發(fā)運(yùn)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為京畿轉(zhuǎn)運(yùn)副使兼發(fā)運(yùn)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紹興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因曹成兵變事,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廣州,未幾致仕。尋起知江州,改江東轉(zhuǎn)運(yùn)使。八年,徙兩浙路轉(zhuǎn)運(yùn)使,除戶部侍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八),尋出知平江府。時金使議和將入境,不肯金詔,乃致仕。卜居臨江軍清江,號所居曰薌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邊集》一卷、《酒邊詞》二卷。事見《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閣直學(xué)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銘》、《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號薌林居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元符末以恩補(bǔ)官,三遷知咸平縣。宣和中除淮南轉(zhuǎn)運(yùn)判官。高宗朝歷江淮發(fā)運(yùn)副使、江東轉(zhuǎn)運(yùn)使、兩浙都轉(zhuǎn)運(yùn)使,除戶部侍郎,罷知平江府。尋致仕,名所居曰薌林。紹興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薌林家規(guī)》、《薌林文集》三十卷、《酒邊詞》二卷(存)。見胡宏《向侍郎行狀》(《五峰集》卷三),汪應(yīng)辰《向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繼先,字嘉聞,貴溪(今江西貴溪縣西)人(《虛靖真君詞》)。住信州龍虎山上清觀,嗣漢三十代天師?;兆诔鐚幩哪辏ㄒ灰弧鹞澹┱僦辆?,賜號虛靖先生。北宋末卒(《全宋詞》冊二頁七五五)。有《虛靖真君詞》一卷,明洪武中嗣孫四十三代天師宇初又編成《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七卷并作序。事見《宋會要輯稿》崇儒六之三四。張繼先詩,以影印《道藏·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編卷末。
全宋文·卷四○四五
張繼先(一○九二——一一二六),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漢張道陵之后,處仁子。九歲嗣教,為三十代正一天師,居龍虎山上清觀?;兆诙啻握偃雽m中問道。崇寧四年六月賜號虛靖先生,敕江東漕臣遷建上清觀,后改觀為宮。靖康元年金人圍汴京,徽宗遣使亟召赴闕,行至泗州而卒,年三十五。著有《明真破妄章頌》、《心說》等。明張宇初集其詩文編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七卷(存),又有《虛靖詞》傳世。見《宋會要輯稿》崇儒六之四三,《漢天師世家》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太平州當(dāng)涂人,字子溫,本名直方?;兆诔鐚幎赀M(jìn)士。歷德化簿、歙州推官。政和七年,中詞學(xué)兼茂科,授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尋遷太常博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44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少章,號觀如居士。朱熹族祖。弱冠入太學(xué)。高宗建炎初,以通問副使赴金,言和戰(zhàn)利害甚悉,為金拘留。紹興初,金人迫仕偽齊,弁誓死不屈,被留十七年。和議成,得歸,官終奉議郎。善文章,在金思念故國之詩,婉轉(zhuǎn)深切。有《曲洧舊聞》、《風(fēng)月堂詩話》、《聘游集》等。
全宋詩
朱弁(一○八五~一一四四),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今屬江西)人,移居新鄭(今屬河南)。欽宗靖康末避亂江南。高空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為通問副使,隨正使王倫赴金探問徽、欽二宗,留金十七年,持節(jié)不屈。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宋金和議成,才與洪皓、張劭同時遣返。遷宣教郎、直秘閣,主管佑神觀。十四年卒,年六十。著有《聘游集》、《輶軒唱和集》,已佚;《曲洧舊聞》、《風(fēng)月堂詩話》等,今存。事見《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八《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宋史》卷三七三有傳?!≈燠驮?,據(jù)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州集》及《永樂大典》等書所錄,輯為一卷。
中州集
弁,字少章,宋吉州團(tuán)練使。天會六年,以通問見留,命以官。托目疾,固辭。猝然以錐刺之,而不為瞬用,是得歸。凡居云朔二十年,自號觀如居士,有《曲洧風(fēng)月堂詩話》行于世。紹興十二年,皇子生,大赦宋使,洪皓、張邵、朱弁南歸。
全宋文·卷三八○二
朱弁(一○八五——一一四四),字少章,自號觀如居士,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弱冠入太學(xué),補(bǔ)內(nèi)舍生,第進(jìn)士。建炎初,奮身自獻(xiàn),奉使金國,被拘云中十六年,守節(jié)不屈。紹興十三年和議成,得歸,除右宣教郎、直秘閣、主管佑神觀。十四年卒,年六十。弁能詩文,著有《曲洧舊聞》四卷(存)、《通玄真經(jīng)注》七卷(存)、《續(xù)骫骳說》一卷(存)、《風(fēng)月堂詩話》二卷(存)、《聘游集》四十二卷、《書解》十卷、《雜書》一卷、《新鄭舊詩》一卷、《南歸詩文》一卷。見《朱文公集》卷九八《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一之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一四九、一五二,《宋史》卷三七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5—1146 【介紹】: 宋濟(jì)州任城人,字漢老?;兆诔鐚幬迥赀M(jìn)士。累官翰林學(xué)士。高宗即位,為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苗傅、劉正彥事起,曾面諭以逆順禍福之理。拜尚書右丞,改參知政事。紹興五年,條上戰(zhàn)陣、守備、措畫、綏懷各五事,不報(bào)。閑居十七年,卒于泉州。謚文敏。有《草堂集》。
全宋詩
李邴(一○八五~一一四六),字漢老,號云龕,濟(jì)州任城(今山東濟(jì)寧)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M(jìn)士。除給事中,遷翰林學(xué)士。欽宗靖康間知越州。高宗建炎初召為兵部侍郎。三年(一一二九),拜尚書右丞,改參知政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以與呂頤浩不合,提舉杭州洞霄宮。未幾起知平江府。因兄鄴失守越州,坐累落職。紹興十六年卒于泉州,年六十二(同上書卷一五五)。有《草堂集》一百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五有傳。今錄詩十九首。
全宋文·卷三八二一
李邴(一○八五——一一四六),字漢老,號云龕,濟(jì)州鉅野(今山東鉅野)人。昭玘侄。崇寧五年進(jìn)士,累官起居舍人,試中書舍人。后除給事中,遷翰林學(xué)士。欽宗即位,除徽猷閣待制、知越州。久之落職,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高宗即位,復(fù)徽猷閣待制。踰歲,召為兵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復(fù)除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建炎三年三月,同簽書樞密院事,尋遷尚書左丞,改參知政事,權(quán)知三省樞密院事。以與呂頤浩論不合,罷,提舉宮觀。閑居十七年,紹興十六年卒于泉州,年六十二。謚文肅,改謚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見周必大《李文敏公邴神道碑》(《文忠集》卷六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吉州人,字謙叔,號潛叟。一試禮部,不肯為新學(xué),退筑室藏書數(shù)萬卷,朝夕讎校??ひ赃z逸薦,不就?;兆谡椭校爻坛踉诳ち?,日與相唱酬。有《螺月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5—1132 【介紹】: 宋應(yīng)天宋城人,字子濟(jì)?;兆诔鐚幬迥赀M(jìn)士。高宗謀登帝位時除太常少卿,尋試中書舍人,除左諫議大夫,擢翰林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建炎三年,力抵呂頤浩遷都武昌之議。以護(hù)衛(wèi)太后涉險(xiǎn),貶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永州居住。以提舉明道宮卒。
全宋文·卷三八二五
滕康(一○八五——一一三二),字子濟(jì),應(yīng)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寧五年進(jìn)士,調(diào)通州司理參軍。政和二年舉詞學(xué)兼茂科,入秘書省為正字,累官尚書工部員外郎。高宗即位,擢起居舍人,權(quán)給事中,試中書舍人,除左諫議大夫。建炎三年五月拜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次年初坐事落職提舉明道宮,永州居住。紹興二年九月卒于江西,年四十八。有文集二十卷、《翰墨叢記》五卷、《韶武遺音》三卷。見汪藻《滕子濟(jì)墓志銘》(《浮溪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七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