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r_日本黄色三极片_亚洲综合第一欧美日韩中文_337p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69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64,分2078頁顯示  上一頁  197  198  199  200  201  203  204  205  20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王忠民(子道 )
石君倚(輞川居士 )
胡嶧(仲連 如村老人、如村 世稱 如村先生 )
范正平(子夷 )
霍端友(仁仲 )
崔子房
彭俞(濟川 連山子 )
朱象先(景初 西湖隱士 )
林虙(德祖 大云翁 )
洪炎(玉父 四洪 )
王蘧(迥、回 子高、子開 蘧 )
胡宗炎(彥圣 )
董必(子強、子彊 )
薛紹彭(道祖 翠微居士 )
釋清遠(別稱 龍門遠 清遠 佛眼 李 )
王忠民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6—1140 【介紹】: 宋河南潁陽人,字子道。幼通經史,不求名祿。靖康以后,屢言邊事,徵召不赴。南渡后,留商虢鎮(zhèn)撫使董先軍中。高宗紹興三年,以宣教郎召至京師。辭官乞去,復依董先。
石君倚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石君倚,紹圣間人,號輞川居士,與種師道往還。有別墅在藍田輞川谷,乃唐王維別業(yè)故地。見嘉靖《高陵縣志》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6—1144 【介紹】: 宋婺州永康人,字仲連,號如村老人。胡稷言子。淡于榮利,父子兄弟相為師友。與方惟深、林虙為忘年交。高宗即位,以年格調迪功郎。所居五柳園,松窗蓬戶,人目為隱君子。有《如村稿》。
全宋詩
胡嶧(一○六六~一一四四),字仲連,自號如村老人,世稱如村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徙居常熟(今屬江蘇)。稷言子。父子兄弟相師友。與方惟深、林虙為忘年交。高宗即位,屢召不仕,居五柳園,人目為隱君子。紹興十四年卒,年七十九。有《如村冗藁》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唯室集》卷三《胡先生墓志銘》、《吳郡志》卷二六、《琴川志》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二一
胡嶧(一○六六——一一四四),字仲連,號如村,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屢上春官不合,因退居于家。建炎登極,以累舉法特命之官,亦一至于銓曹,授右迪功郎、欽州安遠縣尉,而終不仕。終于紹興十四年十一月,年七十九。見陳長方《胡先生墓志銘》(《唯室集》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子夷。范純仁子。哲宗紹圣中,為開封尉。蔡京當國,言正平矯撰父遺表,又謂純仁行狀妄傳圣語,因逮獄。事白,羈管象州。會赦,得歸潁昌。晚益工詩,尤長五言。有《荀里退居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6—1115 【介紹】: 宋常州武進人,字仁仲。徽宗崇寧二年進士第一。授宣議郎,歷中書舍人、給事中,遷禮部侍郎。請補郡,以顯謨閣待制知平江,改陳州,為政以寬聞。因拒內侍石燾傳詔索瑞香花,被疏罷。復以禮部召,轉吏部。官至通議大夫。
全宋文·卷二九二一
霍端友(一○六六——一一一五),字仁仲,常州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崇寧初策進士第一,授宣義郎、簽書昭慶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大觀初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二年,除給事中,擢吏部侍郎,出知陳州。政和中召還,為禮部侍郎兼侍讀,徙吏部。五年被疾而卒,年五十。為文多散佚,有《外制》五卷。見孫覿《宋故通議大夫守吏部侍郎致仕贈宣奉大夫霍公行狀》(《鴻慶居士集》卷四二),《宋史》卷三五四有傳。
崔子房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紹圣四年(1097)任滁州知州。
彭俞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袁州宜春人,字濟川,號連山子。少隱集云峰,學邃于《》。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知溧陽縣,理冤獄甚多。監(jiān)司連薦之,稍遷至朝散郎。有《君子傳》、《循吏龜鑒》及文集等。
全宋文·卷二九一一
彭愈(愈一作俞),字濟川,自號連山子,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少隱集云峰,登紹圣進士第,釋褐為北京右理,遷知澧陽縣,理冤獄甚多,監(jiān)司連薦之。請倅積石軍,歸監(jiān)京東箔場,堂除監(jiān)元豐庫。丁憂服闋,除通判隰州,改潭州。累官朝散郎。著有《君子傳》三卷,《字說拾遺》二卷,《循吏龜鑒議》十二卷,《治縣法》十卷,《三柏年表》一卷,《雜說》三卷,《貫通編》五卷,《圜府議》十二卷,《夏臺議》十卷,《時議》三卷,《燭理集》六卷,《妙觀筆記》五卷,《妙觀論》三卷,《奪化歸真內景論》二卷,以及文集二百卷等凡十馀種。見乾隆《袁州府志》卷二五。
朱象先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松陵人,字景初,號西湖隱士。哲宗紹圣、元符間,以善畫人物山水馳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寓居吳縣,字德祖,號大云翁。林旦子。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累官至開封府左司錄,以不樂府尹所為,引疾納祿歸。有《易說》、《禮記解》、《西漢詔令》、《大云集》等。
全宋詩
林虙(一作宓),字德祖,福清(今屬福建)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清乾隆《福清縣志》卷九),為常州教授。歷河北路提舉、開封府左司錄。上章請老歸。隱居大云坊,自號大云翁,卒年六十六。有《大云集》一百卷,已佚。事見《中吳紀聞》卷四。
全宋文·卷二七八六
林虙(一作宓),字德祖,自號大云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旦子。中紹圣四年進士,除潤州教授,復教授常州、揚州,擢河北西路提舉學事。嘗知婺源縣事。除開封府左司錄,與府尹不合,請疾告歸,不復出仕。年六十六卒。著有《大云集》一百卷、《神宗圣訓》十卷,輯《西漢詔令集》十二卷(存)。見《宋史》卷二○九,《吳郡志》卷二六,《中吳紀聞》卷四,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宋史翼》卷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南昌人,字玉父。洪芻弟。哲宗元祐間進士。為谷城令。復知潁州上譙縣,有循政。累官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高宗初召為中書舍人。與兄洪朋、洪芻及弟洪羽俱有才名,號四洪。詩酷似黃庭堅。有《西渡集》。
全宋詩
洪炎(一○六七?~一一三三),字玉父,南昌(今屬江西)人。黃庭堅甥。哲宗元祐末進士,累官秘書少監(jiān)。晚年以徽猷閣待制提舉臺州崇道觀,卒于高宗紹興三年(生卒年據王兆鵬《宋南渡六詩人生卒年考辨》,載《古籍整理與研究》第六期)。炎與兄朋、芻,弟羽,俱以詩文知名,號四洪。著有《西渡集》,傳本以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涇縣朱氏惜分陰齋校刊本最為完善。 洪炎詩,以惜分陰齋本(藏江西省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叢書本)。新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七九
洪炎(一○六七?——一一三三),字玉父,南昌(今江西南昌)人。黃庭堅之甥,與兄朋,弟芻、羽俱以文詞名世,號四洪。元祐末舉進士,為谷城令,以兄弟罹元祐黨同貶。起知上譙縣,宣和中,累官至秘書少監(jiān),復坐元祐曲學罷。建炎初以少監(jiān)召,久不至,紹興二年又申命之,且兼權右諫議大夫。紹興三年,除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以疾請祠,遂以徽猷閣待制提舉臺州崇道觀。同年十一月,卒于信州,贈左通奉大夫。著有《西渡集》(存)、《塵外紀》、《侍兒小名錄》等。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三、五九、六○、六二、六三、六四、七○,《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九,《宋史》卷二○六《藝文志》五,《宋史翼》卷二七有傳。
王蘧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蘧,初名迥,字子高,后改名蘧,字子開。初從二蘇游,后受學于王安石,曾居江陰。事見《云麓漫鈔》卷一○。
全宋文·卷二五二六
王蘧,初名回,字子高,一字子開,虞部員外郎正路之次子。幼以詞名,與蘇軾兄弟相友善,軾嘗作《芙蓉城》詩以贈。后再娶于澄江,遂家焉。元祐中曾任通判,以病致仕。元祐七年擬除知秀州,以諫官鄭雍、吳立禮論劾,改知無為軍。建中靖國間為夔州運判,崇寧中詔領施州。官至左中散大夫。著有《經效癰疽方》一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一,《宋史》卷二○七、三一一,《蜀中廣記》卷二一,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卷一六《芙蓉城》詩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彥圣。胡宿子。由將作監(jiān)主簿鎖廳登第。哲宗崩,遼使來吊,宗炎以鴻臚少卿迎境上。使者不易服,宗炎以禮折之,須其聽命乃相見。后以直龍圖閣知潁昌府,歷知密州而卒。善為詩,藻思清婉。
全宋詩
胡宗炎,字彥圣,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宿子。舉進士。神宗元豐是年(一○八一)為承議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將作少監(jiān)(同上書卷三九一),八年,提點京西刑獄(同上書卷四八四)?;兆跁r,以直龍圖閣知潁昌府,移密州,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有傳。
董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宣州南陵人,字子強。嘗咨質諸經疑義于王安石。登進士第。哲宗紹圣中提舉湖南常平。章惇力排元祐黨人,董必承其意,系訊無辜,多死者。坐不當訟郭知章等,出知江州。召為左司員外郎,進顯謨閣待制。卒年五十六。
全宋文·卷二五二九
董必,字子彊,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熙寧九年進士及第。紹圣中,提舉荊湖南路常平,元符初為廣西察訪,所至以慘刻按脅立威。除工部侍郎,坐訟言者出知江州,改湖南轉運判官、提點河北刑獄,召為左司員外郎。崇寧二年除直龍圖閣、知荊南府,公私煩費,荊人病之。進集賢殿修撰、顯謨閣待制,卒,年五十六。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一一,《宋史》卷三五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中萬泉人,字道祖,號翠微居士。薛向子。哲宗元祐元年官承事郎、監(jiān)上清太平宮。歷少府監(jiān)丞,累官秘閣修撰、知梓潼路漕。工書,擅行、正、草諸體,取法晉唐,格度嚴謹,自成一家。與米芾為書畫友,書法并稱“米薛”。
全宋文·卷二七七七
薛紹彭,字道祖,號翠微居士,河中萬泉(今山西萬榮)人。薛向子。元祐間官承事郎,監(jiān)上清太平宮。累官秘閣修撰、知梓潼路漕。善書法,名并米芾。見《皇宋書錄》卷中,《書史會要》卷六,《宋史》卷三二八《薛向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臨邛(今四川邛崍)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嘗依毗尼。南游江淮間,遍歷禪席,師事五祖演禪師七年。后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寧萬壽寺。繼住舒州龍門寺十二年?;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铍纷『椭莅U山寺(《古尊宿語錄》卷二九)。踰年,以疾辭,歸隱蔣山之東堂。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見《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清遠詩,以《古尊宿語錄》卷三○中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同書卷三四中的《頌古》編為第二卷,同書卷三一語錄中散見各處者及見于他書者輯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歷主崇寧萬壽、龍門、褒禪等名剎,歸隱于蔣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圓融禮文》、《普門禮文》等。見李彌遜《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筠溪集》卷二四)。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清遠。生李氏。蜀之臨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嘗依毗尼師究其說。因讀法華經。至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持以問。講師莫能對。乃曰。義學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舊習。南游江淮間。遍歷叢席。聞舒州太平演道者為宗師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見深奇之。謂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師棲遲七年。未嘗妄發(fā)一語。一日因撥火。忽有省。即說偈曰。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徹超詣。機辯峻捷。莫敢當鋒。衲子爭歸之。師益靜默自晦。不自為得。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屬天下新崇寧寺。方擇人以處。舒守王渙之迎師住持。未幾引去。會龍門虛席。遂補焉。示眾曰。學道之士。有二種病。一騎驢覓驢。二騎卻驢了不肯下。且如騎卻驢了更覓驢??蓺⑹谴蟛?。龍門向道不要覓。靈利人。當下識得。除卻覓底病。狂心遂息。既識得驢了。騎卻不肯下。此一病最難醫(yī)。龍門向道不要騎。你便是驢。盡大地是個驢。且作么生騎。你若騎。管取病不去。若不騎。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時去。心下無事。名為道人。所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從此頓息馳求。識得祖病佛病。無不透得。后來遍到諸方。莫有出其右者。蓋緣他識病。又曰。釋迦老子在什么處。自云。作么。復云。達磨大師在什么處。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說個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難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禪僧家多分只道那舉處便是。你若身壞命終時。若病說不得時。又作么生。須是證入始得。不見。僧問德山。從上諸圣。向甚么處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諸圣么。你諸人若不將言語會。便落他聲響流布。縱饒不落聲響言句。便落他無言無說處。此事實無。你意解卜度。若存一絲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饒你將玄機妙義去。合他決定合不著。若總不思量。亦不可。須是親證始得。明見無疑。又曰。有般宗師向人道。莫作計較道理。開口便沒交涉。與他不相應。也去空劫已前認取。都無言說。又有一般宗師向人道。癡漢你這一段因何不會。先將自心做個窠臼。然后將心去取證。喚作釘樁了。繞樁走便恁么。流傳將去。便恁么承當去。敲床豎拂用將去。喚作將心用心。一似坐個氣毬相似。有甚安樂處。又似蝦蟆努氣相似。你恁么見解。面前一似黑霧罩定了也。師居龍門十有二年。道風大振。四方學者皆曰。吾必師龍門。由是云集座下。居無所容。師應機酬酢。未嘗有勌色。示曲折數篇。學者聚而編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應于無際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無際空乃自隨。所以解空者無空想。若人以言語名狀心。終不得心。不以言語名狀心。亦不得心。言語本是心名狀之故。不得也。無言語本是心不名狀之故不得也。種種會當。皆不與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為若此。又曰。道若為達。但無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見有妄念故也。見有妄念作意觀照。令是正理亦見。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無妄焉。故達道乃無所得也。又曰。證者絕能所也。非別有玄理。在尋常日用處。如見色時是證時。聞聲時是證時。飲水食粥時是證時。一一絕能所。此非久習不假薰煉。蓋見成之事。世人不識。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難可測。又曰。學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長疑。蓋信未極。疑未深也。唯深與極。若信與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亂。不知由緒。困躓中途。能自返省。更無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豈更知耶。知是妄慮。此事則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說與示而后顯。蓋體自常露。說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暫時岐路也。或因說而證?;蛞蚴径??;蜃杂X觸以知歸。終無異事。別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屬對治門。雖禪門亦許以正知見治之。若論當人。即不須若是也。又曰。人不識問。遂依來問而答。不知乃自問耳。欲答誰邪。人不識答。遂依言起見。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總是你好看好看。又曰。從上來有二種方便。有真實方便。所謂說無有間。有善巧方便。所謂妙應群機。若從真實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無有退。妙用河沙也。若從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將為究竟。此二種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須臾有失。學者思之。又曰。悟心見性。當如雪峰玄沙。履實踐真。當如南泉趙州。今時學者。但以古人方便為禪道。不知與古人同參也。十二時中。學道無頃刻棄舍。此人縱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尋常說修行。不過三業(yè)六根清凈禪門。更不必如是。何故禪定之門。念念與智波羅蜜平等。一切處自無過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從前并得滿足。名一行三昧。今時人全無定力。復不開智眼。所以機緣語句。只成諍論。生滅心行。夫禪學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難也。政和末。道行聞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禪山。歲馀以疾辭。時圜悟禪師住蔣山。與師友愛素善。因往依之。嘗著三自省察。叢林共高仰之。復以近世問話者。不知伸問致疑咨請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贊語?;蚍钤谧賳T。或莊嚴修設檀信。俱無衲子氣味。師深惡之。誡曰。夫問話者。激揚玄極。不在多進語。三兩轉足矣。貴得生人信。不致流蕩取笑俗子。又曰。諸方老宿臨終必留偈辭世。世可辭耶。且將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飯食訖。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門人奉靈骨舍利。葬龍門之靈光塔。師風儀秀異。操守嚴正。性淡泊寡言。笑動有規(guī)則。學者瞻形儀而服膺。其為教。疏通廣大。剴切禪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綱。則絕蹊徑。離文字。亦不滯乎空荒漫誕之說。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許可。平居以道自任。不從事于務。嘗曰。長老端居丈室。傳道而已。與士大夫游。不為利屈。道合則忻然造之。不爾雖過門。或不得見。君子以是高之。樞密鄧公洵武。奏錫命服佛眼之號。左司陳公瓘見師法語。嘆曰。諸佛心宗。眾生性海。遠公涵泳深矣。與靈源禪師少友善。其趣尚施設略相似焉。有三會廣語偈頌數萬言。行于世。 贊曰。圜悟佛眼同出東山之門。為臨濟十世孫。圜悟固已名蓋天下。佛眼則精深醇粹。克荷正傳。殆與圜悟連衡而并驅。學者疑其旋設異乎圜悟?;蛑^龍門嘗與靈源處。而漸習使然。嗚呼是何言之陋哉。蓋嘗三復龍門之錄。觀其指示心法。辯如百丈黃檗。作為偈句。詞如汾陽雪竇。悟門超極。不愧雪峰玄妙。履踐明驗。端如南泉趙州。真一代之大宗師也。彼以頰舌為禪而欺世每生者。烏足與識龍門靈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為圜悟者。譬如韓柳文章。世之悅韓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識博雅之士。則不能窺其缊奧。此所以萬世之下不凝并驅而為韓柳也。由是而觀。二公之后。抑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