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64,分2078頁顯示
上一頁 194 195 196 197 198 200 201 202 203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沈銖(字 子平 )趙令畤(字 景貺、德麟 號 聊復(fù)翁 安定郡王 )釋文準(別稱 寶峰準 文準 號 湛堂 梁 )劉延世(字 玉盂、王盂 號 述之 )劉涇(字 巨濟、濟震 號 前溪 )劉炳(字 子蒙 名 炳 )向宗回(字 子發(fā) 郡王 榮縱 )吳執(zhí)中(字 子權(quán) )張根(字 知常 號 吳園 )彭子民(字 彥修 )施子安李新(字 元應(yīng) 號 跨鰲先生 )翟思(字 子久 )章綡(字 子京、子上 )葉祖洽(字 敦禮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真州揚子人,字子平。少從王安石學(xué)。神宗熙寧六年進士。為審官主簿。歷崇政殿說書、中書舍人兼侍講,以龍圖閣待制知宣州卒。
全宋文·卷二○一七沈銖,字子平,真州揚子(今江蘇儀徵)人。父季長,王安石妹婿。銖少從王安石學(xué),舉熙寧六年進士,遷審官主簿,坐虞蕃事免歸。紹圣初,起為太學(xué)博士、秘書省正字、崇政殿說書,拜起居郎、權(quán)中書舍人,后真拜中書舍人兼侍講。元符元年六月,以通直郎、龍圖閣待制知宣州卒。著有《詩傳》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1—1134
【介紹】:
宋宗室,初字景貺,蘇軾為改字德麟,自號聊復(fù)翁。趙德昭玄孫。哲宗元祐六年簽判潁州公事,蘇軾為知州,薦之于朝。軾貶嶺外,坐廢十年。高宗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遷寧遠軍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善詩文,嘗以唐元稹《會真記》為素材,作《商調(diào)蝶戀花鼓子詞》十二首。有《侯鯖錄》、《聊復(fù)集》等。
全宋詩趙令畤(一○六一~一一三四),初字景貺,蘇軾為改字德麟(《蘇軾文集》卷一○《趙德麟字說》)。宋宗室。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簽書潁州節(jié)度判官。蘇軾知潁,與之游,后以此入元祐黨籍。高宗紹興初,官至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權(quán)知行在大宗正事。紹興二年(一一三二),封安定郡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八)。三年,同知行在大宗正事(同上書六八)。四年卒,年七十四。《宋史》卷二四四有傳。有《侯鯖錄》,另《聊復(fù)集》有趙萬里輯本。今錄詩十一首。
詞學(xué)圖錄趙令畤(1051-1134) 字德麟。涿郡人。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元孫。有《聊復(fù)集》。
全宋文·卷二八六四趙令畤(一○六一——一一三四),字德麟,燕懿王德昭玄孫,早以才敏聞。元祐六年,簽書潁州公事,蘇軾為守,愛其才,薦于朝。附內(nèi)侍譚稹以進。紹興初,官至朝請大夫。改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榮州防御使,權(quán)知行在大宗正事。遷洪州觀察使,襲封安定郡王。尋遷寧遠軍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紹興四年卒。《宋史》卷二四四《燕王德昭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年五十五。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禪師諱文準。興元府唐固梁氏子。生始幼見佛像輒笑。童牙不喜聞酒胾。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師膺門酬酢。始老成。時年八歲。即辭父母。愿從普。歸授以法華經(jīng)。伊吾即上口。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xí)。以籍名失后度。師藝精。坐年少。不得奏名。陜西經(jīng)略范公過普廬。普臘高。應(yīng)對領(lǐng)略。師侍其傍。伸辯詳明。進止可喜。范公欲攜與俱西。師辭曰。登山求玉。入海求珠。人各有志。本行學(xué)道。世好非素心。范公陰奇其語。度以為僧。剔發(fā)。既往依梁山乘禪師。呵曰。驅(qū)烏未受戒。敢學(xué)佛乘乎。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乘大驚。師笑曰。雖然敢不受教。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遍游成都講肆。唱諸部綱目。即棄去曰。吾不求甚解去。師曇演佳其英特。撫之曰。汝法船也。南方有大開士。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赏笾煱菔芙?。與同學(xué)志恭。詣大溈。久之不契。乃造九峰見真凈。問曰。甚處來。曰。興元府。問。近離甚處。曰。大仰。問。夏在甚處。曰溈山。真凈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師罔然。真凈呵曰。適來句句。無絲毫差錯。靈明天真。才說個佛手。便成隔礙。病在什么處。師曰不會。凈曰。一切見成。更教誰會。師服膺。就弟子之列馀十年。所至必隨。真凈晚居泐潭。師一日舉杖決渠。水濺衣。因大悟。走敘其事。真凈罵曰。此中乃敢用藞苴邪。自是跡愈晦。而名愈著。待制李景直守豫章。仰其風(fēng)。請開法于云巖。未幾。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移居泐潭。師辭辯注射。迅機電掃。衲子畏而慕之。槌拂之下。常數(shù)千指。自號湛堂。每曰。我只畜一條拄杖。佛來也打。祖來也打。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如此臨濟一宗不致冷落。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師云。未得人事。上座近離甚處。曰。廬山歸宗。師云。宗歸何處。僧曰。嗄。師云。蝦蟆窟里作活計。僧云。和尚何不領(lǐng)話。師曰。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僧云。是。師曰。驢前馬后漢。問。第二上座近離甚處。僧曰。袁州。師云。夏在甚處。曰。仰山。師曰。還見小釋迦么。僧云。見。師曰。鼻孔長多少。僧擬議。師云。話墮阿師。問。僧你來作么。曰。特來問訊和尚。師云。云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下太忙生。僧云。和尚莫暪人好。師曰。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腳跟下走過。僧無語。師云。卻是阇梨謾老僧。僧云。有口道不得時如何。師云。洞庭湖里倒撐船。云居先馳到。師問。未離歐阜。文彩已彰。既到寶峰。如何吐露。馳云。目前有路。師舉起書云。既是云居底。為甚在寶峰手中。馳云。兵隨印轉(zhuǎn)。將逐符行。師云。下坡不走拍一拍。馳擬議。師曰。想先馳只有先鋒。且無殿后。一日法堂上逢首座。便問。自甚么處去。座云。擬與和尚商量一事。師云便請。座曰。東家杯柄長。西家杓柄短。師云。為甚拈起。鞏縣茶瓶。卻是饒州瓷碗。座云。臨崖看滸眼。特地一場愁。師云。達磨大師葉屈。座吐舌而退。師在分寧。遇死心和尚。問。你此回到山里么。師云。須去禮拜師兄。心云。你來時善看方便。師曰何故。心云。我黃龍路滑。師云。曾跶倒幾人來。心云。你未到黃龍。早腳澀也。師云。和尚何得閉門相待。死心又問。準老你安許多僧。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你畢竟將何為人。師云。因風(fēng)吹火。心云。亂糺作么。師云。從來有些子。師卻問。和尚山中安多少眾。心云。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師云。師子窟中無異獸。心云。你來時也須照顧。師云。也待臨時。心云。臨時作么生。師云。喚來洗腳。心云。你川僧家開許大口。師云。準上座從來如此。心云。三十年弄馬騎。問僧。鄉(xiāng)里甚處。云青州。師云。近離甚處。云云居。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僧無語。師卻問傍僧云。你道得么。僧云。某甲道不得。卻請和尚道。師云。向北驢似馬大。僧云。與么那。云。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僧便喝。師云。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jīng)。問。看什么經(jīng)。曰。金剛經(jīng)。師云。經(jīng)中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否。僧云。是。師云。為什么云居山高。寶峰山低。僧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師曰。你卻做得個座主使下。僧云。和尚又作么生。師云。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問。你還會也未。僧云。不會。師曰。左青龍右白虎。僧云。久向?qū)毞?。元來只是個賣卜巡官。師乃點指云。上座今日不好。僧云。老漢敗闕也。師云。路逢劍客須呈劍。師問僧。安樂么。僧云。無事。師云。你大有事在。曰。未審某甲有甚事。師云。近日上藍金剛興。天寧土地相打。僧無語。師云。元來無事。問僧。如何是上座得力處。僧便喝。師云。好好相借問。何得惡發(fā)。僧又喝。師云。元來是作家。僧以坐具便打。師低頭。噓一聲。僧云。放過一著。師云。遮里不可放過。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眾欲散。忽問僧。明來明打。暗來暗打。你作么生會。僧便喝。師云。點即不到。僧又喝。師云。到即不點。僧云。忽遇不明不暗來時。又作么生。師云。今日天寒。且歸堂向火。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寶峰一夜睡不著計較。今日上堂揣腹搜胸??偹剂坎痪?。而今臨時逼節(jié)。事出急家門。遂拈起拂子云。準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且權(quán)將供養(yǎng)大眾。乃擲下云。竹根棕葉麻繩擊。樣度天然別一家。政和五年夏六月。??疾。首座問。和尚近日尊位如何。師云。跛驢上壁。座云。和尚也好吃一服藥。師云。朽木搭橋。座云。也知和尚不解忌口。師云。你作么生。座擬進語。師云。你也好吃一服藥。以七月二十二日。更衣說偈而化。閱世五十五。坐三十五夏。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丞相張無盡制其碑。諫議洪駒父敘語錄。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同門弟德洪覺范紀師行實。其高道碩德。可想見矣。
贊曰。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出關(guān)走江淮。閱三十年。參一十八人善知識。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誠哉斯言。蓋真正宗師。考其全才。如此之難。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固已光明于世。獨湛堂開法日淺。未有繼其高躅者。然覽其遺編。想其??次。信馀子未易跂及也。覺范稱準于真凈之門。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抑知言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玉盂,號述之。劉敞從子。少即有名。哲宗元祐初游太學(xué),不得志,筑堂講業(yè),名“抱甕”。善畫墨竹。
全宋詩劉延世,字王盂,一字述之(清同治《新喻縣志》卷一一),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敞從子。少有盛名。哲宗元祐初游太學(xué),不得志,筑抱甕堂講業(yè)。紹圣初隨父寓汀州時,錄孫升語為《孫公談圃》二卷。善寫墨竹,事見《畫繼》卷四。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六劉延世,字述之(一云字王孟),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劉敞侄。少有盛名,元祐初游太學(xué),不得志,筑堂講學(xué),名曰「抱甕」。紹圣間侍親長汀縣,集孫升言論為《孫公談圃》三卷。工繪畫,知名于世。見所撰《孫公談圃序》,《畫繼》卷四,《圖繪寶鑒》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簡州陽安人,字巨濟,一字濟震,號前溪。神宗熙寧六年進士。以王安石薦,為經(jīng)義所檢討。擢太學(xué)博士,罷知咸陽縣。除國子監(jiān)丞,知處、虢、真、坊四州。哲宗元符末除職方郎中。善屬文,好畫林石槎竹。卒軍五十八。有《前溪集》。
全宋詩劉涇,字巨濟,號前溪(《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七九),簡州陽安(今四川簡陽西北)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畫繼》)。七年,以王安石薦,除提舉修撰經(jīng)義所檢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太學(xué)博士(同上書卷三六四),罷知咸陽縣。歷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國子監(jiān)丞。出知處、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書,召對,除職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全宋詞》),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三有傳。今錄詩十九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東明人,字子蒙。初名炳。哲宗元符三年進士。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兄煒通樂律,煒死,蔡京擢炳為大司樂。撰《新樂書》、《鼎書》。嘗為京畫策排擠鄭居中,累官戶部尚書。以與王寀交通,事敗長流瓊州。卒年五十七。
全宋文·卷三○三八劉炳,初名炳,后賜今名,字子蒙,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境)人。元符末中進士甲科,授太學(xué)博士,遷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擢大司樂,引蜀人魏漢津鑄九鼎,正樂律。累遷給事中、翰林學(xué)士,改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坐親喪不葬奪職。蔡京入相,引為戶部尚書,再為翰林學(xué)士。加宣和殿學(xué)士,知河南府。后坐與王寀交通長流瓊州,卒,年五十七。著有《大晟樂書》二十卷、《樂論》八卷、《運譜四議》二十卷、《政和頒降樂曲樂章節(jié)次》一卷、《政和大晟樂府雅樂圖》一卷。見《宋史》卷二○二《藝文志》一及卷三五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人,字子發(fā)。向經(jīng)子。少驕恣,有小才。嘗知蔡州,擒劇賊,殲其黨類,歲饑發(fā)廩興役,饑者得濟,而官舍帑廩一新?;兆诹?,進彰德軍留后,歷安國、保信、鎮(zhèn)南、保平軍節(jié)度使,拜檢校司空,封郡王。崇寧初有告其陰事者,削官爵流郴州,行二日,聽家居省咎。后起奉朝請。卒年六十二,謚榮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松溪人,字子權(quán)。仁宗嘉祐間進士。歷官州縣。同門婿呂惠卿方貴盛,執(zhí)中不附以進取?;兆诖笥^初擢兵部侍郎,次年進御史中丞。以阿附蔡京劾張康國,黜知滁州。復(fù)為御史中丞,遷禮部尚書。后奪職,卒于家。
全宋文·卷一七五九吳執(zhí)中,字子權(quán),建州松溪(今福建松溪)人。嘉祐八年進士及第,歷官州縣,后提舉河南常平,徙河?xùn)|、淮南、江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廣東刑獄,入為庫部、吏部、右司郎中。大觀初,擢兵部侍郎。二年,進御史中丞。以劾張康國得罪,黜知滁州。未幾,徙越州。三年,改提舉洞霄宮,以集賢殿修撰知揚州。加顯謨閣待制、知河南府。道過都,復(fù)拜中丞。上疏劾蔡京罪,遷禮部尚書,除樞密直學(xué)士、再知越州。尋降待制,奪職,遂卒于家。《宋史》卷三五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2—1121
【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字知常,號吳園。神宗元豐五年進士。調(diào)臨江司理參軍,遂昌令。哲宗元祐中,冀封及大父母等,以通直郎致仕?;兆诼勂湫辛x,召對,請罷杭州制造局。通判杭州,提舉江西常平,為轉(zhuǎn)運副使,改淮南轉(zhuǎn)運使,屢建言皆切時弊,權(quán)倖側(cè)目。坐陳花石綱之弊,責(zé)安置郴州,后得自便,終于家。性至孝,父病蠱戒鹽,根為食淡。有《吳園易解》、《春秋指南》、《歷代指掌編》等。
全宋文·卷二八六八張根(一○六二——一一二一),字知常,號吳園,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少入太學(xué),元豐五年登進士第,調(diào)臨江司理參軍、遂昌令。屏處十年,召為親賢宅教授,通判杭州,提舉江西常平。大觀中為江西轉(zhuǎn)運副使,改淮南轉(zhuǎn)運使,加直龍圖閣。因條列茶鹽、常平、花石綱等利病,皆切時弊,權(quán)倖側(cè)目,乃摘所書奏牘注切草略,為傲慢不恭,責(zé)監(jiān)信州酒,再貶濠州團練副使、安置郴州。宣和三年以朝散大夫終于家,年六十。著有《春秋指南》十卷、《吳園易解》(存)。見汪藻《張公行狀》(《浮溪集》卷二四),《宋史》卷三五六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二四彭子民,字彥修,潭州湘陰(今湖南湘陰)人。哲宗時為廣西察訪使董必屬官。蘇軾謫儋州,董必欲遣人害之,子民勸止之。后官至員外郎。見嘉慶《廣西通志》卷二四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施子安,約神宗、哲宗時人。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二引《臨汀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仙井人,字元應(yīng)。哲宗元祐五年進士。劉涇嘗薦于蘇軾。累官承議郎、南鄭丞。元符末上書奪官,謫遂州?;兆诖笥^三年赦還。有《跨鰲集》。
全宋詩李新(一○六二~?),字元應(yīng),號跨鰲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壽)人。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入太學(xué),時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進士,官南鄭縣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鄭應(yīng)詔上萬言書,奪官貶遂州?;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入黨籍。大觀元年(一一○七)遇赦,攝梓州司法參軍。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為茂州通判。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應(yīng)其子時雨請,追贈一官(《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鰲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卷(其中詩十一卷)。以上事跡均依據(jù)本集中有關(guān)詩文。 李新詩,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跨鰲集》為底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八八一李新(一○六二——?),字元應(yīng),號跨鰲先生,仙井監(jiān)(今四川仁壽)人。元豐七年二十三歲入太學(xué)。元祐五年登進士第,累官承議郎、南鄭丞。元符三年上書論時政之弊,崇寧初入黨籍為邪等尤上,編管遂州。大觀間赦還敘官,宣和中累官郡佐,卒。紹興八年追贈朝奉郎。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作四十卷)、《塾訓(xùn)》十三卷、《欲書》五卷。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及《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五、一一八,《宋史》卷二○五《藝文志》四、卷二○八《藝文志》七,《宋史翼》卷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翟思(?~一一○二),字子久,丹陽(今屬江蘇)人,汝文父。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自洪州教授除太學(xué)博士(以上《京口耆舊傳》卷四《翟汝文傳》)。元豐七年(一○八四)由監(jiān)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改國子司業(yè)。八年,出知南康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三六三)。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復(fù)為殿中侍御史。四年,通判宣州。五年,知兗州。六年,再為國子司業(yè)(同上書卷四一二、四二七、四四五、四六八)。紹圣四年(一○九七)以直龍圖閣知越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移應(yīng)天府?;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僦街?,除秘書少監(jiān)(以上《嘉泰會稽志》卷二)。崇寧元年卒(《忠惠集》附錄《孫繁重刊翟氏公巽埋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翟思(?——一一○二),字子久,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熙寧三年進士,自洪州教授除太常博士,召對,為御史、殿中侍御史。坐進神宗挽詩失韻,由國子司業(yè)出知南康軍。元祐三年,蘇軾等舉為殿中侍御史;四年五月,出判宣州;五年七月知兗州;六年,再為國子司業(yè)。紹圣四年知越州,元符元年移應(yīng)天府,建中靖國元年再知越州,尋遷秘書少監(jiān)。崇寧元年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四、三六三、四一二、四二七、四四五、四六八,《忠惠集》附《翟氏公巽埋銘》,《嘉泰會稽志》卷二,《京口耆舊傳》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62—1125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寓居蘇州,字子京,一字子上。章楶子。哲宗元祐二年試國子監(jiān)第一。任洛陽主簿、京兆府學(xué)教授,以文行稱?;兆诔?,通判鎮(zhèn)戎軍。除陜西轉(zhuǎn)運判官,入為戶部員外郎。因不附蔡京,出知湖州,差主管西京崇福宮。蔡京欲傾章氏,誣其弟章綖私鑄錢,連坐竄溫州。后復(fù)官通判秀州,歷兩浙提點刑獄,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越州。譚稹宣撫燕山,請為參謀,加右文殿修撰。稹罷,落職送吏部,復(fù)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邵武人,字敦禮。神宗熙寧三年進士第一。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性狠愎,喜諛附,嘗密言王圭于冊立時有異論,圭遂追貶。坐舉王回出知濟州,徙洪州,以牟利黷貨聞。曾布引為吏部,布罷而出知定州?;兆谡湍┳洹?/blockquote>全宋詩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集賢殿校理。三年,提點淮南西路刑獄(同上書卷三九一、四一四)。七年,知海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六)。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濟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以曾布薦,為吏部侍郎(《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四三)。布罷,黜提舉建州武夷山?jīng)_佑觀(同上書職官六七之三八)。久之,起知洪州,改亳州。政和末,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一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熙寧三年策進士第一,簽書奉國軍判官,判登聞鼓院,知湖州。元祐中歷職方、兵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進禮部郎中。因?qū)Σ哂樇白趶R,出提點淮西刑獄。七年知海州。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侍郎、權(quán)吏部尚書。元符二年出知濟州,徙洪州,改瀛州。崇寧元年入為尚書吏部侍郎,旋罷,為集賢殿修撰,提舉建州武夷山?jīng)_佑觀,出知定州。大觀元年十二月再知洪州,改亳,加徽猷閣直學(xué)士。政和末,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三四、職官六七之三八,《宋史》卷三五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