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1174,分2079頁顯示  上一頁  192  193  194  195  196  198  199  200  201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晁說之(景迂、景迂生、老法華、天臺教僧 以道、伯以 )
李廌(方叔 濟南、太華逸民 )
梅灝(子明 )
王鞏(定國 清虛、清虛居士、清虛先生 )
嚴希孟(世稱 嚴家孝子 )
劉光(柏谷山人 )
呂律(蘊齋 )
姚安世(丹元子 )
孔夷(方平 滍皋漁父 )
張君禔(子安 )
張覺民(草堂 )
曹子方
曾子泓
梁子奇
毛滂(澤民 東堂、東堂居士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29 【介紹】: 宋濟州巨野人,字以道,一字伯以,自號景迂生。晁端彥子。神宗元豐五年進士。以文章典麗,為蘇軾所薦。哲宗元符三年知無極縣,上書斥王安石及紹述諸臣政事之非。高宗即位,召授徽猷閣待制兼侍讀,以病未赴。晚年信佛。工詩,善畫山水。博通五經,尤精于《》。有《儒言》、《晁氏客語》、《景迂生集》。
全宋詩
晁說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宋史·晁補之傳》)。因慕司馬光為人,自號景迂生。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哲宗元祐初,官兗州司法參軍,紹圣時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縣?;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知定州無極縣。后入黨籍。大觀、政和間臨明州造船場,起通判鄜州。宣和時知成州,未幾致仕。欽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復以議論不合,落職。高宗立,召為侍讀,后提舉杭州洞霄宮。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見《嵩山文集》附錄其孫子健所作文集后記,《晁氏世譜節(jié)錄》,及集中有關詩文?!£苏f之詩,以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舊鈔本《嵩山文集》(集中“禎”字皆缺,注“今上御名”,當沿宋本之舊)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七九八
晁說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又字伯以,自號景迂生、老法華、天臺教僧,清豐(今河南清豐)人,端彥子。熙寧中,父官杭州,隨侍。元豐五年登進士第。歷任兗州司法參軍,蔡州、宿州教授。元祐中,群公以博極群書、雅有史學科薦,蘇軾以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薦。元符三年應詔上書,坐入邪籍二十馀年。崇寧中,為承議郎、知磁州武安縣、定州無極縣,監(jiān)陜州集津倉。大觀末監(jiān)明州造船場。宣和中通判鄜州,知成州。靖康元年以著作郎召,除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諭德。未幾,除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坐請補外落職。金兵南略,避難高郵。高宗繼位,召為徽猷閣待制兼侍讀,提舉萬壽觀,再請,得提舉杭州洞霄宮。建炎三年正月卒于江寧舟中,年七十一。博通六經,尤長于《》,著述多達三十馀種,今存者僅《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晁氏客語》。見《晁氏世譜節(jié)錄》(《嵩山文集》附),陸游《景迂先生祠堂記》(《渭南文集》卷一八),范祖禹《手記》(《范太史集》卷五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09 【介紹】: 宋華州人,一說陽翟人,字方叔,號濟南。少孤貧,謁蘇軾于黃州求教,軾稱其文,與范祖禹薦于朝,不果。中年絕意仕進,定居潁昌。喜論古今治亂,哲宗元祐中上《忠諫書》、《忠厚論》、《兵鑒》于朝。有《濟南集》、《德隅齋畫品》等。
全宋詩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號太華逸民(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六六《書月巖集后》)、濟南先生(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三),祖先由鄆州遷華州,遂為華州(今陜西華縣)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蘇軾。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蘇軾知貢舉,得試卷以為廌作,置之首選,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軾有“平生漫說古戰(zhàn)場,過眼還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嘆。后再舉亦失利,遂絕意仕進,定居長社?;兆诖笥^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濟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八卷,其中詩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李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館《宋人集》丙編本(簡稱宜秋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八四九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號濟南,又號太華逸民,華州(治今陜西華縣)人。少以學問稱鄉(xiāng)里,謁蘇軾于黃州,贄文求知,軾激賞之,謂其為「萬人敵」。又閉門讀書數年,再見軾,軾閱其所著,嘆為「張耒、秦觀之流」。鄉(xiāng)舉試禮部,軾典貢舉,遺之,賦詩以自責。中年絕進取意。大觀三年卒,年五十一。著文數千篇,由其子裒輯為《濟南集》,又稱《月巖集》,又編正、續(xù)二集。另有《師友談記》、《德隅堂畫品》等。見陳恬《李方叔遺稿序》(《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五九),李之儀《月巖集序》(《永樂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梅灝,字子明,蘇州(今屬江蘇)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元豐二年(一○七九)以杭州州學教授擢國子監(jiān)直講(同上書卷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秘閣校理(同上書卷三九三)。求便親養(yǎng),出為杭州通判。紹圣間知太平州(清康熙《太平府志》卷一四)。元符二年(一○九九)以元祐黨人罷館職(《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五)。事見《蘇軾詩集》卷三一《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數升……子明有詩次韻》施元之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大名莘縣人,字定國,自號清虛。王素子。神宗時歷官太常博士,坐與蘇軾游,謫監(jiān)賓州鹽酒稅。司馬光執(zhí)政,為宗正寺丞,旋通判揚州。哲宗末,坐事編管全州。徽宗時,列名元祐黨籍。生平練達世務,好臧否人物,議論時政,屢遭貶逐。詩文為蘇軾兄弟所推重。有《聞見近錄》、《甲申雜記》、《隨手雜錄》。
全宋詩
王鞏,字定國,自號清虛居士,莘縣(今屬山東)人。素子。神宗時為秘書省正字,坐與蘇軾游,貶監(jiān)賓州鹽稅。哲宗元祐中除太常博士。紹圣初又以元祐黨籍貶官。有集(《東坡全集》卷三四《王定國詩集敘》、《黃豫章集》卷一六《王定國文集序》),已佚。今存《甲申雜記》、《聞見近錄》、《隨手雜錄》?!?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四○、《宋史》卷三二○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八四○
王鞏,字定國,大名府莘縣(今河北莘縣)人,王素子,自號清虛先生。熙寧間為大理評事。與蘇軾相友善,軾得罪,于元豐三年鞏亦貶監(jiān)賓州酒務。元祐初為宗正寺丞,通判揚州,歷知海州、密州。六年,管勾鴻慶宮,以御史言,詔沖替。元符元年特追毀出身以來告敕文字,送全州編管。鞏有雋才,著《甲申雜記》一卷、《聞見近錄》一卷、《隨手雜錄》、詩文集。事見《東都事略》卷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三、三○一、三七一、四二四、四二九、四三三、四六七、五○四,《宋史》卷二○六、三二○,《宋元學案》卷九九,《宋詩紀事》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泰州如皋人。博通文史,尤長于詩。父早卒,事母至孝,鄉(xiāng)人稱為嚴家孝子。母卒,喪葬如禮。與人相接,未嘗有笑容。
全宋詩
嚴希孟,如皋(今屬江蘇)人。父早卒,哲宗元祐中以事母盡孝稱(清乾隆《如皋縣志》卷二九)。
劉光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
劉光,自號柏谷山人。元祐間居潞州潞城縣(今山西潞城)。見《山右石刻叢編》卷一四。
呂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號蘊齋。歷曹州判官,往定陶慮囚,釋遣冤滯。后退居峗山書院,教授生徒,講性命之學。哲宗元祐中,起為翰林修撰、秘書少監(jiān)。致仕,居濮之富春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吳郡人,號丹元子。居飲馬橋,名其宅為寧極齋。能文詞,善辯論。哲宗元祐間往來京師,與王定國游。蘇軾見而奇之,稱其詩有謫仙風采,屢贈以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汝州龍興人,字方平??讜G子。哲宗元祐間隱士,與李廌為詩酒侶。自號滍皋漁父,又隱名為魯逸仲。
全宋詩
孔夷,字方平,自號滍皋漁父,又隱名為魯逸仲。汝州龍興(今河南寶豐)人。旼子(旼見《臨川集》卷九八《宋處士墓志銘》)。哲宗元祐間隱士,與李廌、劉攽、韓維為友。事見《咸淳臨安志》卷六六。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君禔,字子安,哲宗元祐中知金堂縣(清嘉慶《金堂縣志》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文州人,號草堂。哲宗元祐間進士。與馬涓等上書忤權貴,坐黨錮,退居成都,與張正己等游。有詩歌雜著百余篇。
全宋詩
張覺民,號草堂,文州(今甘肅文縣)人。哲宗元祐間進士。與馬涓等上書,忤權貴,坐黨錮,退居成都,與張正等游。事見《宋元學案補遺》卷九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曹子方,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以比部郎知虢州(《淮海集》卷三九《曹虢州詩序》)。哲宗元祐中為福建路轉運使(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二)。
曾子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
曾子泓,元祐間人。
梁子奇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梁子奇,元祐中為大理評事。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四之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衢州江山人,字澤民,號東堂。哲宗元祐中,蘇軾守杭州,滂為法曹,秩滿去,軾得其所作詞,深器重之,追還。后薦于朝,擢知秀州。有《東堂集》、《東堂詞》。
全宋詩
毛滂(一○六○~?)字澤民,號東堂居士,衢州江山(今屬浙江)人。以父蔭入仕,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官郢州長壽尉。哲宗元祐中,為杭州司法參軍,移饒州。紹圣四年(一○九七),知武康縣?;兆诔鐚幊?,召為刪定官(《蘇軾詩集》卷三一施元之注)。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以祠部員外郎知秀州。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尚存世。事見《東堂集》有關詩文。有《東堂集》六卷,詩四卷,書簡二卷,樂府二卷及《東堂詞》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成《東堂集》十卷,其中詩四卷。 毛滂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八五四
毛滂(一○六○——一一二五),字澤民,號東堂,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維瞻子。元豐中,維瞻知筠州,蘇轍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滂得以受知于蘇轍兄弟。七年,為郢州縣尉。元祐初,蘇軾兄弟還朝,滂由二浙歷淮泗至京,上書蘇軾,求其薦舉,軾有答書。元祐五年赴饒州法曹任,七年解任,閑居故鄉(xiāng)。紹圣末,任湖州武康縣令,改盡心堂為東堂。建中靖國元年罷武康任入京,崇寧初除刪定官,為言者所論,罷去。二年進《恢復河湟賦》,多次上書蔡京,得真定倅,辭未赴任。大觀中居杭。政和四年知秀州,旋坐譴,自管庫而入宮祠,宣和末卒。著有《東堂集》、《東堂詞》。見《題東堂集》(《江湖長翁集》卷三一),《宋史翼》卷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