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164,分2078頁顯示
上一頁 166 167 168 169 170 172 173 174 175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范仲淹(世稱 小范老子、龍圖老子、吃齏宰相 別稱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許元(字 子春 )釋道誠(號 慧悟大師 )掌禹錫(字 唐卿 )滕宗諒(字 子京 )鞠詠(字 詠之 號 深寧子 )張先(世稱 張三中 字 子野 別稱 張三影 )釋仁岳(別稱 寂靜 號 潛夫 姜 凈覺法師 )諸葛賡(字 君俞 號 熙真子 )錢彥遠(字 子高 )黃孝先(字 子思 )周堯卿(字 子俞、子馀 名 奭 )夏守赟(字 子美 忠僖 )李兌(字 子西 莊 )尹源(字 子淵、子漸 世稱 河南先生、河內先生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知開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刀ㄔ?,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shù)年,負防御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詩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实v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吨傺驮姡浴端牟繀部繁緸榈妆?。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圖錄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
全宋文·卷三六七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皇祐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9—1057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子春。許逖子。以蔭補官。累遷國子博士,監(jiān)在京榷貨務,三門發(fā)運判官。長于理財。仁宗慶歷中,江淮歲漕不給,京師乏軍儲。因范仲淹薦,擢江淮兩浙荊湖發(fā)運判官,悉發(fā)所過州縣藏粟,以供京師。然以聚斂刻剝?yōu)槟?。急欲升遷,多集珍寶賄賂權貴。后歷知揚、越、泰州。
全宋詩許元(九八九~一○五七),字子春,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一說績溪(今屬安徽)人(《城陽山志》),一說祁州。嘉祐二年卒,年六十九?!稓W陽文忠公集》卷三三有《許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九二許元(九八九——一○五七),字子春,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逖子。以父蔭為太廟齋郎,改大理寺丞,累遷國子博士、尚書金部員外郎,為江淮制置發(fā)運使,特賜進士出身,擢天章閣待制,再遷郎中。歷知揚、越、泰州。嘉祐二年卒,年六十九。元為官強敏,在江、淮十三年,以聚歛刻薄為能。見歐陽修《許公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又《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道誠,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月輪山,號慧悟大師。天禧中,撰《釋氏要覽》三卷(存),又注王勃所撰《釋迦成道記》二卷。王隨知杭州日,有贈慧悟詩。見《咸淳臨安志》卷七○及所撰《釋氏要覽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0—1066
【介紹】:
宋許州郾城人,字唐卿。真宗天禧三年進士。累授屯田員外郎、通判并州。以丁度薦為侍御史,上疏請嚴備西羌,建議增步卒、省騎兵。歷集賢校理、三司度支判官、同管勾國子監(jiān)、判司農及太常寺。數(shù)考試開封國學進士,命題皆奇奧,人目為“難題掌公”。英宗朝,以工部侍郎致仕。曾預修《皇祐方域圖志》、《地理新書》,校正《類篇》、《神農本草》,著有《晉陽刀筆》、《郡國手鑒》、《周易雜解》及文集。
全宋詩掌禹錫(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許州郾城(今屬河南)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青箱雜記》卷四、《隆平集》卷八)。為道州司理參軍。入為集賢校理,遷直集賢院兼崇文檢討,以尚書工部侍郎致仕。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青箱雜記》卷四)。有文集二十卷,已佚?!短K魏公集》卷五六有《掌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四有傳。
全宋文·卷三九四掌禹錫(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許州郾城(今河南郾城)人。天禧三年進士,為道州司理參軍。試身言書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并州。丁度薦為侍御史,杜衍薦為集賢校理,改直集賢院兼崇文院檢討。英宗即位,自秘書監(jiān)遷太子賓客,以工部侍郎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嘗預修《皇祐方域圖志》、《地理新書》,校正《類篇》、《神農本草》,著《郡國手鑒》、《周易集解》?!?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991—1047
【介紹】:
宋河南府人,字子京。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以泰州軍事推官召試學士院,遷殿中丞。嘗請劉太后還政。仁宗親政后除左正言,遷左司諫,以言宮禁事出知信州。西夏攻宋,調知涇州,為范仲淹薦,擢天章閣待制,徙慶州。旋以在涇州時用公使錢逾制被劾,降官數(shù)遷至蘇州,卒。
全宋詩滕宗諒(九九一~一○四七),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歷濰、連、泰三州從事。召試學士院,改大理寺丞,知太平州當涂縣,移知邵武軍邵武縣。遷殿中丞,拜左正言,遷左司諫。以說得罪,出知信州,又降監(jiān)鄱陽郡榷酤。既而起通判江寧府,知湖州、涇州。仁宗慶歷中,擢天章閣待制,環(huán)慶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慶州。因知涇州日動用公庫錢慰勞抗擊西夏軍民事,謫守岳州,遷知蘇州。七年卒(《范文正公集》卷一○《祭同年滕待制文》),年五十七(同上書卷一三《滕子京墓志》)?!?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三九六滕宗諒(九九一——一○四七),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大中祥符八年登進士第,歷濰、連、泰三州從事。召試學士院,改大理寺丞、知當涂、邵武二縣。后遷左司諫。以言得罪,換祠部員外郎知信州,又監(jiān)鄱陽軍榷酤。后通判江寧府,知湖州。元昊反,進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知涇州。范仲淹薦以自代,擢天章閣待制,徙慶州,降知虢州,又移岳州、蘇州。慶歷七年卒,年五十七。見范仲淹《天章閣待制滕君墓志銘》(《范文正公集》卷一三),《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1
【介紹】:
宋開封人,字詠之,號深寧子。第進士。歷知錢塘、山陰縣。仁宗即位,召為監(jiān)察御史。以忤王欽若,出通判信州,徙邵州。欽若卒,還為殿中侍御史。歷三司鹽鐵判官、權同判吏部流內銓、二司鹽鐵副使、判登聞檢院。不避權貴,遇事敢言,對朝官阿附丁謂、曹利用者多所抨擊。有《道釋雜言》。
全宋文·卷三三○鞠詠(?——一○三一),字詠之,自號深寧子,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幼孤好學,舉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知錢塘縣。仁宗即位,以太常博士召為監(jiān)察御史。出通判信州。還為殿中侍御史,三司鹽鐵判官。以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權同判吏部流內銓,為三司鹽鐵副使。天圣八年為天章閣待制,明年卒。嘗著《道釋雜言》數(shù)十篇。《宋史》卷二九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0—1078
【介紹】:
宋湖州烏程人,字子野。仁宗天圣八年進士。知吳江縣。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虢州。英宗治平初致仕。工于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多花月艷冶之辭,時稱張三影。有《安陸集》。
全宋詩張先(九九○~一○七八),字子野,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齊東野語》卷一五)。官宿州掾(《能改齋漫錄》卷一七),知吳江縣(《中吳紀聞》卷三),嘉禾判官(《宛陵集》卷九《送僉判張秘丞赴秀州》)。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畫墁錄》)。歷知渝州、虢州(《宛陵集》卷二一、三九),以都官郎中致仕。張先以詞著,與柳永齊名,蘇軾以為“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馀技”?!?a target='_blank'>嘉泰吳興志》謂有文集一百卷,惟樂府行于世。史籍無傳,其事跡詳見夏承燾《張子野年譜》(載《唐宋詞人年譜》)所考?!埾仍姡阅纤侮愃驾嫛?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張都官集》一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之《安陸集》,并參?!?a target='_blank'>苕溪漁隱叢話》(簡稱叢話)、《至元嘉禾志》(簡稱嘉禾志)等。另從《安陸集》、《永樂大典》、《能改齋漫錄》等書中錄詩十九首。
詞學圖錄張先(990-1078) 字子野。吳興人。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曾以詞中巧用三"影"字,人稱張三影。有《張子野詞》。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稱寂靜,自號潛夫,俗姓姜氏,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從釋知禮、遵式學天臺義。后對知禮所創(chuàng)山家派義有異議,遂著《十諫書》、《雪謗書》等與知禮往復辯難,自成一系,被稱為后山外派或雜傳派。住石壁、靈芝等寺,徙永嘉凈社。年老還鄉(xiāng),胡宿為請賜號凈覺法師。晚年持律甚嚴,創(chuàng)隱淪堂休室以為燕居。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所著尚有《楞嚴經熏聞記》、《十不二門文心解》、《金剛錍科》等多種,并存;又有《楞嚴經集解》,佚。見《釋門正統(tǒng)》卷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吳興掌故集》卷四。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仁岳。霅川姜氏子。自號潛夫。聞法智南湖之化。往依為學。至水月橋。擲笠水中曰。吾所學不成。不復過此橋。法智器之。居以東廈。白晝焚膏。專事細繹。鄉(xiāng)書至悉投帳閣。未嘗啟視。因出境分衛(wèi)。乘舟水行。偃臥舒足?;砣蛔缘谩H敉靥摽?。檣為之折。每請益函丈。擷大屧關大鑰。眾望風畏之。嘗與十同志。修請觀音三昧。因疾有間。宴坐靜室?;腥鐗粲X。自謂向之所學皆非。乃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道既不合。遂還浙陽靈山。慈云攝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簡。以斥之。師復上十諫雪謗。往復不已。會昭慶有請。慈云為詩以送之。學徒從往者半。云弗之止。既遷石壁。復徙靈芝。時法智已歸寂。師臨眾自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請居凈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還鄉(xiāng)。霅守請主祥符。觀察使劉崇廣。為奏命服。樞密使胡宿。為請凈覺之號。晚年專修凈業(yè)。然三指供佛。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jié)。創(chuàng)隱淪堂休室。以為燕居。治平元年春。謂門人曰。我翌日午刻當行。至其時。說偈。安坐而化。塔全身于何山之西。師著述甚富。尤精于楞嚴。故注筆甚勤。有會解十卷。熏聞記五卷。文句三卷。又為說題并懺儀等書。世師家者??删渺`炤別具。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釋仁岳,字潛夫,姓姜氏,霅川人。聞法智至南湖,往依為學。法智器之,撰《問疑書》及《止疑》、《抉膜》、《指濫》、《十難》,以折他師,而輔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靜室,恍若夢覺,自謂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睹钭凇氛撸拿魉?。自此道不合,還浙陽靈山,慈云攝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簡》以斥之,仁復上《十諫》雪 ,往還不已。會西湖昭慶移啟相請,慈云為詩送之。學徒從往者半,云弗之禁。既而遷石壁,徙靈芝,居永嘉凈社十年,大弘化法。霅守請主祥符,觀察劉從廣請賜紫迦梨,樞密胡宿上其事行,賜號“凈覺禪師”。晚歲專脩凈業(yè),熱三指于佛前,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jié)。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謂門人曰:“明日日午,吾當行矣?!泵魅樟糍拾沧?,入寂于隱淪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仁岳著述極富,于《棱嚴》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說題》一卷,《熏聞記》五卷,胡宿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鐙,多光互入。堂下六樂,正聲相宣。鼓吹妙經,藻火圓教。法施豈有盡哉!”其推許亦未為過。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為禪居凈覺,塔地已夷為蔬圃。仁乃見夢于僧曰:“塔處灌溉非便,乞遷之?!奔伴_龕,色身不壞,舍利盈掬,乃具禮易葬他所。此與東山神照遷塔事相類,皆能示兆于數(shù)百年之后,異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諸葛賡(九九三~一○七七),字君俞,號熙真子,丹陽(今屬江蘇)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官英州真陽、湖州德清尉,饒州樂平主簿,宣州旌德、撫州宜黃令。年六十四告老,以太子中舍致仕。神宗熙寧十年卒,年八十五(《京口耆舊傳》卷三)。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4—1050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字子高。錢易子。以蔭補太廟齋郎,遷大理寺丞。仁宗景祐五年登進士第。以殿中丞為御史臺推直官。歷通判明州、知潤州,遷起居舍人、知諫院。屢有舉劾,多見聽納,任言職數(shù)有建明。卒于官。
全宋詩錢彥遠(九九四~一○五○),字子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吳越武肅王錢镠之裔,易子。以父蔭補太廟齋郎,累遷大理寺丞。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通判明州。慶歷六年(一○四六)知潤州。累遷起居舍人、直集賢院、知諫院?;实v二年卒,年五十七。有《諫垣集》十五卷,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二《錢起居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七有傳。
全宋文·卷四一○錢彥遠(九九四——一○五○),字子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錢易子。景祐五年進士。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擢尚書祠部員外郎、知潤州。召為右司諫,遷起居舍人、直集賢院、知諫院?;实v二年冬卒,年五十七。有《諫垣集》三十卷。見蘇頌《蘇魏公集》卷五二《錢起居神道碑》及《宋史》卷三一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思。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為廣州尉,改宿州司理,以善治獄遷大理丞,改知咸陽。調綿竹,奏請免蜀中稅緡。歷太常博士、通判石州卒。有詩集。
全宋詩黃孝先,字子思,浦城(今屬福建)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為廣州尉,改宿州尉,改宿州司理。以善治獄遷大理寺丞,知咸陽縣,移綿竹。終太常博士、通判石州。所著詩二十卷,蘇軾為之序(《經東坡文集事略》卷六○《書黃子思詩集后》),已佚。事見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5—1045
【介紹】:
宋道州永明人,字子俞。初名奭,字子馀。仁宗天圣二年進士。以學行知名。歷知高安、寧化二縣,累官太常博士。慶歷五年,范仲淹薦其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有《詩說》、《春秋說》及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并州榆次人,字子美。夏守恩弟。真宗時為西頭供奉官。契丹攻河間,康保裔戰(zhàn)死,部曲言其降敵。守赟奉詔變服入營察之,申以真象。累遷樞密都承旨,兼領三班院。由定州路都總管召知樞密院事。劉平、石元孫與西夏戰(zhàn)敗,人誣告以降敵,守赟辨其枉,自請率兵出擊,授陜西馬步軍都總管兼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然性庸怯,寡方略,不為士卒所服。官終高陽關都總管。卒謚忠僖。
全宋文·卷三一七夏守赟(九七七——一○四二),字子美,并州榆次(今山西晉中)人,守恩弟。真宗即位,授右侍禁。扈從帝幸澶淵,祀汾陰,遷東綾錦副使,轉西上閤門使、提舉諸司庫務,以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昭州刺史為樞密都承旨,領三班院。歷并、代州都總管、定州路都總管,知樞密院事。西夏兵興,任陜西馬步軍都總管兼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徙高陽關都總管。慶歷二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尉。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七,《東都事略》卷六二,《宋史》卷二九○《夏守恩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潁昌臨潁人,字子西。登進士第。仁宗時歷官殿中侍御史、同知諫院,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在言職十年,凡所論諫,不自表襮,故鮮傳世。出知杭州,徙越州。加龍圖閣直學士、知廣州,有清節(jié)聲。還知河陽,徙鄧州。歷守名郡,為政簡嚴,老益精明。積官尚書右丞,轉工部尚書致仕。卒年七十六,謚莊。
全宋詩李兌(九九五?~一○七○?),字子西,許州臨潁(今屬河南)人。進士,以屯田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改同知諫院,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歷知杭、越。英宗時為集賢院學士,判西京御史臺。以工部尚書致仕。約神宗熙寧三年卒(《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四、之六),年七十六。謚莊。《宋史》卷三三有傳。
全宋文·卷四一三李兌(九九五——一○七○),字子西,許州臨潁(今河南臨潁)人。登進士第,由屯田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仁宗皇祐間同知諫院,上言太常新樂事,進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在言職凡十年。出知杭州,徙越州,加龍圖閣直學士、知廣州。還知河陽,徙鄧州。自鄧歸,泊然無仕宦意。積官至尚書右丞,轉工部尚書致仕。熙寧三年五月卒,年七十六。見《宋史》卷三三三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6—1045
【介紹】:
宋河南人,初字子淵,更字子漸,世稱河南先生。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與弟尹洙皆以文學知名。歷知芮城、河陽、新鄭三縣,通判涇州、慶州。嘗作《唐說》、《敘兵》十篇上之。為范仲淹、韓琦所薦,召試學士院,因不肯試賦落選,除知懷州卒。
全宋文·卷四三六尹源(九九六——一○四五),字子漸,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少與弟洙以文學知名,世稱河內先生。初以祖蔭補三班借職,遷左班殿直。舉天圣八年進士,為奉禮郎,累遷太常博士,歷知芮城、河陽二縣,簽署孟州判官事,又知新鄭縣,通判涇州、慶州,除知懷州。慶歷五年三月卒,年五十。有《子漸集》六卷、《幕中集》十六卷。見歐陽修《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銘》(《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一),《宋史》卷四四二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