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宿度
天空中標志星宿位置的度數(shù)。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素問·離合真邪論》:“夫圣人之起度數(shù),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span id="3crk88s" class="book">《宋書·律歷志中》:“至 元和 二年,《太初》失天益遠,宿度相覺浸多,候者皆知日宿差五度,冬至之日在斗二十一度,晦朔弦望,先天一日。”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天地生植·宿度:“ 王子年 拾遺記:‘ 庖犧 視五星之文,分野之度。’史記·歷書曰:‘ 黃帝 名察度驗。’ 臣瓚 謂:題名宿度,候察進退三辰之度、吉兇之驗也?!眳㈤?span id="mfxpjcu" class="book">《廣雅·釋天》。
《國語辭典》:海燈(海燈)  拼音:hǎi dēng
1.動物名。尾脊動物門。體長四分許,呈圓桶狀,柔軟透明,常多數(shù)銜接,浮游海面,夜放燐光。也稱為「海樽」。
2.佛像前設置的燈。玻璃制成,如盆狀。《紅樓夢》第二五回:「一天多添幾斤香油點上個大海燈。這海燈便是菩薩現(xiàn)身法像,晝夜不敢息的?!?/div>
《國語辭典》:股骨  拼音:gǔ gǔ
大腿里的骨頭。是全身最長的骨,約占身長的四分之一。
《國語辭典》:四分歷(四分歷)  拼音:sì fēn lì
一種漢代所用的歷法。定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十九年為一章,每四章有一閏月與大小月,以與太陽配合。
《漢語大詞典》:木塊
如劈柴 {rú pǐchái}
短圓木劈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多塊的木片,或縱長地鋸成的段木
《國語辭典》:對半攔腰截(對半攔腰截)  拼音:duì bàn lán yāo jié
一半再截成一半,即四分之一?!痘畹鬲z》第二六回:「他說值二百塊錢,這對半攔腰截,也得個五十塊,這真是個無妄之災了?!?/div>
分類:一半四分
《漢語大詞典》:自由泳接力
競技游泳集體項目之一。每隊四人,每人可用任何泳式按順序游完四分之一距離,以四人游完全程的速度計成績。比賽項目有4×100米、4×200米。
乞食四分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奉同梵行者,二與窮乞,一與鬼神,一自食。見寶云經六。
心用四分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識之作用分四種,稱為四分。(參見:四分)
【佛學常見辭匯】
心識的作用有四種。(參見:四分)
四分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大判一經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見三藏法數(shù)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識,八識之心王,心所,體雖各一,而分別所起之用,則有四分:一相分。是為心內所現(xiàn)之境,心者慮知之法,慮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時,心之自體自轉變,而現(xiàn)所慮所托之境,此名所慮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狀,心起時,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見分,見者見照。能緣為義,緣其所變相分之見照作用也,識之自體變相分,共起能緣之用,此名見分。三自證分,見分雖知相分,而見分不能自知見分,如刀不能自斬刀也,故別有知見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為識之自體分,彼見分非他物,即此自體緣外(相分)之用也,今自體自證知此自用之見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誰證知之,于是從自證分更起能緣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為誰,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為證之自體,則緣外之見分與緣內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見分與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緣內外之二用,體必能知用也,兼緣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貨物如相分,掌匱如見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婦。見分緣相分而不可緣自證分,猶如掌匱能差排貨物,而不能關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緣外之見分與內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匱與其婦,證自證分之緣自證分,如婦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師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護法菩薩之正義,乃立四分。起信論所說,業(yè)轉現(xiàn)之三識,如其次第,恰當于自證分,見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諸法無一不影現(xiàn)于相分中,但諸識之相分,影現(xiàn)之相不同耳,開示之則如圖。

【佛學常見辭匯】
唯識宗對于心境的關系,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xiàn)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xiàn)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大判一經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見三藏法數(shù)十四?!居帧糠ㄏ嘧诹俗R,八識之心王,心所,體雖各一,而分別所起之用,則有四分:一相分。是為心內所現(xiàn)之境,心者慮知之法,慮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時,心之自體自轉變,而現(xiàn)所慮所托之境,此名所慮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狀,心起時,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見分,見者見照。能緣為義,緣其所變相分之見照作用也,識之自體變相分,共起能緣之用,此名見分。三自證分,見分雖知相分,而見分不能自知見分,如刀不能自斬刀也,故別有知見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為識之自體分,彼見分非他物,即此自體緣外(相分)之用也,今自體自證知此自用之見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誰證知之,于是從自證分更起能緣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為誰,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為證之自體,則緣外之見分與緣內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見分與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緣內外之二用,體必能知用也,兼緣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貨物如相分,掌匱如見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婦。見分緣相分而不可緣自證分,猶如掌匱能差排貨物,而不能關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緣外之見分與內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匱與其婦,證自證分之緣自證分,如婦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師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護法菩薩之正義,乃立四分。起信論所說,業(yè)轉現(xiàn)之三識,如其次第,恰當于自證分,見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諸法無一不影現(xiàn)于相分中,但諸識之相分,影現(xiàn)之相不同耳,開示之則如圖。

【佛學常見辭匯】
唯識宗對于心境的關系,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xiàn)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xiàn)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南山之四分律宗也。(參見:律宗)
【佛學常見辭匯】
南山之四分律宗。
律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戒律為三藏三學之一,通于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稱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滅后百年依曇無德羅漢而成別部,支那傳譯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學常見辭匯】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為初祖。
四分律
【佛學大辭典】
(經名)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曇無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佛滅后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護尊者,梵名曇無德)于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見者,采集成文,隨說所止,而為一分,四度完結,故稱為四分律。蓋四分之名,非依義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結集之,分之為四夾,故名四分也。初分二十卷,二分十五卷,三分十四卷,四分十一卷。戒本疏一上曰:「佛滅百年,興斯名教。相傳云:于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見者,集為一部。四度傅文,盡所詮相,故云四分。此據說所至,非義判也。故二十犍度離分三分,可義開耶?」資持記上一之一曰:「以法正尊者于根本部中隨己所樂采集成文,隨說所止,即為一分。凡經四番,一部方成,故號四分。非同章疏,約義判文?!辜臍w傳一曰:「云十誦四分者,多是取其經夾以為題目?!贡緯⑨尲瓣P于本書之著述列如下:四分律疏六卷,道覆撰。四分律疏四卷,慧光撰。四分律疏二十卷,唐法礪撰。四分律疏飾宗義記二十六卷,唐定賓作,釋法礪疏。四分律疏二十卷,現(xiàn)存卷九,唐智首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十六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行事鈔搜玄錄二十卷,大鴻撰。四分律行事鈔批十四卷,唐大覺撰。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十七卷,宋景霄纂。釋四分律行事鈔科十二卷,宋元照錄。諸家記標目一卷,慧顯撰。以上六種釋行事鈔者。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八卷,宋允堪述。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錄。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排科二十二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羯磨序解一卷,宋則安述。毗尼作持續(xù)釋十五卷,唐道宣撰,讀體釋。四分律羯磨疏顯緣鈔二十卷,照遠撰。以上六種釋道宣羯磨疏者。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六卷,佚下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六卷,允堪撰。四分律拾毗尼義鈔科一卷,宋元照錄。以上二種釋道宣義鈔者。四分比丘尼鈔六卷,唐道宣述。釋四分比丘尼鈔科文一卷,宋允堪述,釋道宣比丘尼鈔者。四分律疏九卷,道云撰。四分律疏七卷,道暉撰。四分律疏四卷,道樂撰。四分律疏二卷,洪理撰。四分律疏十卷,法愿撰。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滿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唐懷素撰。四分律名義標釋四十卷,明弘贊輯。四分僧戒本一卷,后秦佛陀耶舍譯。新刪定四分僧戒本一卷,唐道宣刪定。四分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讀體依藏重刻,但存目錄。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一卷,明智旭釋。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明智旭釋,未刊。
【佛學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內,又分為二十犍度。
┌初分前部──────────────僧戒本──────┐
四 │ │止持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分家
【佛學大辭典】
(流派)立識心四分之宗。唯識之正義也。
四分位點
【佛學大辭典】
(術語)密教為標大日如來之德,大日為中心,此為滿位,四方寫發(fā)心點,修行點,菩提點(又曰空點,仰月點),涅槃點,表示分滿不二,生佛一如之理。及窣塔婆之四方表為五大,書發(fā)心之,修行之,空點之,涅槃點之,即此義也。
四分律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此宗以四分律為所依,以曇無德為開祖,道宣大成之。單云律宗者,即此宗也。(參見:律宗)
律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戒律為三藏三學之一,通于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稱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滅后百年依曇無德羅漢而成別部,支那傳譯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學常見辭匯】
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時南山道宣為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