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31
詞典
2
分類詞匯
5
佛典
24
共31,分3頁顯示
1
2
3
2
3
下一頁
詞典
善法
善法堂
分類詞匯
息心
陀羅尼
白法
五根
徒政
佛類詞典
有漏善法
帝釋善法堂
善法
善法堂
善法罵
菩薩善法經(jīng)
攝善法戒
大地善法
《漢語大詞典》:
善法
(1).好的法令。
《
管子·任法
》
:“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
(2).佛教指修善果之法。
《
后漢書·西域傳論
》
:“至於佛道神化,興自 身毒 ,而二 漢 方志,莫有稱焉…… 班勇 雖列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文善法導(dǎo)達(dá)之功靡所傳述?!?span id="rdcy8sx" class="book">《師子經(jīng)》:“即於現(xiàn)世斷諸不善,得眾善法,修習(xí)作證?!?br />(3).好的方法。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第七三回:“你還沒有看見滿街上貼的招紙,還有出賣婦科絶孕丹的呢,那更是弭患於無形的善法了。” 魯迅
《書信集·致孟十還》
:“現(xiàn)在的譯詩,真是出力不討好,尚無善法?!?/div>
分類:
善法
佛教
法令
修善
善果
《漢語大詞典》:
善法堂
佛教語。 帝釋天 講堂名。在 須彌山 頂 喜見城 外之西南角。
《涅槃經(jīng)·圣行品二》
:“復(fù)見白色猶如白云,復(fù)問大臣:‘彼是何色?’大臣答言:‘是 善法堂 ,忉利諸天常集其中,論人天事。’”
《俱舍論》
卷十一:“外西南角有 善法堂 ,三十三天時(shí)集於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唐
劉禹錫
《送深法師游南岳》
詩:“師在白云鄉(xiāng),名登 善法堂 ?!?/div>
分類:
佛教語
講堂
堂名
須彌山
《國語辭典》:
息心
拼音:
xí xīn
摒除雜念?!段倪x。王巾。頭陁寺碑文》:「息心了義,終焉游集?!固?。
岑參
〈
終南山雙峰草堂作
〉詩:「斂跡歸山田,息心謝時(shí)輩?!?/div>
分類:
梵語
排除
靜心
方言
不再
俗念
想望
專心
放心
意譯
修善
善法
息滅
惡行
《國語辭典》:
陀羅尼(陀羅尼)
拼音:
tuó luó ní
一串幫助記憶的語言或聲音。為梵語dhāra?ī的音譯。意譯為總持。一般認(rèn)為它具有神秘的力量,使持誦者獲得功德和對佛法不忘的作用。在漢、藏佛經(jīng)中,陀羅尼皆采音譯。其篇幅長短不一。
分類:
陀羅尼
梵語
譯音
意譯
善法
《國語辭典》:
白法
拼音:
bái fǎ
佛教用語。指善法?!斗ㄔ分榱帧肪矶骸溉缒鶚劷?jīng)云:『有二白法:一慚、二愧。』」
分類:
佛教語
善法
《國語辭典》:
五根
拼音:
wǔ gēn
佛教用語:(1)指能產(chǎn)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作用的感官?!栋⑴_(dá)磨俱舍論》卷一:「言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2)指信根、精進(jìn)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力量的意思,指進(jìn)入圣道,調(diào)伏煩惱的力量。信根是對三寶生起清凈的信心。精進(jìn)根是努力的長善除惡。念根是對當(dāng)下每個(gè)念頭、感覺都清清楚楚。定根指修習(xí)四禪?;鄹溉鐚?shí)知四圣諦?!峨s阿含經(jīng)》卷二六:「爾時(shí),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jìn)根、念根、定根、慧根?!弧?/div>
分類:
五根
佛教
生一
善法
感覺器官
《漢語大詞典》:
徒政
語本
《孟子·離婁上》
:“徒善不足以為政。”后因以空有好心而無善法之政為“徒政”。 嚴(yán)復(fù)
《原強(qiáng)》
:“且往往當(dāng)其補(bǔ)救之時(shí),本弊未去而他弊叢然以生,偏於此者雖袪,而偏於彼者闖然更見。甚矣,徒政之不足與為治也。”
分類:
空有
有好
好心
善法
有漏善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有漏之業(yè)因有善惡,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惡,是惡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樂果,即人天之果報(bào)。有漏之惡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報(bào)。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帶有煩惱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帝釋善法堂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喜見城外角有善法堂,諸天集此商量四天下之善惡。
善法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xué)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xué)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善法堂
【佛學(xué)大辭典】
(堂塔)帝釋天講堂名。在須彌山頂喜見城外之西南角。于此論人中之善惡。俱舍論十一曰:「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shí)集于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鼓鶚劷?jīng)十二曰:「是善法堂忉利諸天常集其中,論人天事?!刮饔蛴浰脑唬骸肝羧鐏砥鹱詣倮仙鞂m,居善法堂為母說法。」
善法罵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罵人有二種,汝是下賤生等,以惡法罵之,云惡法罵,汝是大圣人等,假善事毀辱之,云善法罵。見行事鈔中三之一。
菩薩善法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坐禪三昧經(jīng)之異名。
攝善法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作接善戒。三聚凈戒之一。攝一切之善法而使行于吾身為戒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聚凈戒之一。(參見:三聚戒)
【三藏法數(shù)】
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xí)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jìn)、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聚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凈戒之略,(參見: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華嚴(yán)梵網(wǎng)占察瓔珞等經(jīng),瑜伽唯識等論所說。此三者積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三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別。五戒八戒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為出家,三聚戒。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薩無論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薩,凡受此三聚以為心者,謂之通受。出家之菩薩,其初別受攝律儀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攝律儀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別受。次乃總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種:一者從他得,唯對于師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識論九曰:「戒學(xué)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遠(yuǎn)離所應(yīng)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yīng)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
【三藏法數(shù)】
(出菩薩戒義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莊嚴(yán)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后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一、攝律儀戒〕,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范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yǎng)故,自贊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jīng)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xí)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jìn)、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攝眾生戒〕,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憫,能拔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大地善法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謂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瞋、不害、勤等十法,與一切善心,相應(yīng)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