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彭次云,名構(《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以字行,甌寧(今福建建甌)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以秘書丞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金石補正》卷八六)。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為成都路轉運使,旋改淮南路轉運使(同上書卷四一○、四一二)。四年,徙京西路轉運副使(同上書卷四三五)。七年,權發(fā)遣江淮荊浙諸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四七五)。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一八二彭次云,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元豐中提點廣南西路刑獄。元祐中官朝散郎、吏部郎中,歷淮南轉運使,遷朝請郎,權發(fā)遣江淮浙等路發(fā)運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三、四一○、四七五,《宋詩紀事》卷二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張汝賢,字祖禹,世為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徙居儀真(今江蘇儀徵)。汝明兄(《宋史》卷三四八《張汝明傳》)。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四九)。元豐七年(一○八四)由監(jiān)察御史進侍御史知雜事,由言事失當,出知信陽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二、三四七)。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由右司郎中加龍圖閣直學士為江淮等路發(fā)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七五)。清順治《吉安府志》卷二七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七張汝賢,字祖禹,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徙居儀真(今江蘇鎮(zhèn)江)。熙寧六年進士。元豐七年由監(jiān)察御史為侍御史知雜事,尋坐言事失當,落侍御史,知信陽軍;次年擢吏部郎中、察舉福建路鹽法、右司郎中。元祐初為直龍圖閣、江淮等路發(fā)運使、左司郎中。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二、三四七、三五四、三五八、三五九、三七五、四○六,《宋史》卷三四八《張汝明傳》,順治《吉安府志》卷二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金石萃編》卷一三八)。曾知撫州臨川縣,王安石舉于朝(《臨川集》卷四○《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比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元豐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歷福建等路轉運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四以下各卷)。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熙寧二年為比部員外郎,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元豐七年知福州,元祐間為河北、河東、京東等路轉運使,七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八年知相州。累官朝散大夫。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三七四、四一五、四五四、四七一、四七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金石萃編》卷一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壽州人,字望之。呂公弼從孫。以蔭入官。神宗熙寧初權戶部判官,為王安石所用,命提舉市易務。后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交論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陽軍。哲宗紹圣中擢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懷州?;兆跁r責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呂嘉問,字望之,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以蔭補官。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戶部判官?!?a target='_blank'>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復相,入為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十年,安石罷,出知江寧府。元豐元年(一○七八)被劾營繕越法,徙潤州。三年,降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三○二)。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陽軍(同上書卷三六四)。后歷知州府?;兆诖笥^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貶安化軍節(jié)度副使,郢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四呂嘉問,字望之,公弼從孫,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以蔭入官。熙寧初,條例司引為屬官,權戶部判官,管諸司庫務,行連灶法于酒坊,歲省薪錢十六萬緡。提舉京城市易務。七年,出知常州。八年,王安石復相,召檢正中書戶房。安石再罷,出知江寧府,徙潤州。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論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陽軍。紹圣中,擢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加直學士,知開封府。元符二年,坐薦鄒浩,罷知懷州?;兆跁r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復起。以龍圖閣學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劉發(fā),遂寧(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士(清乾隆《遂寧縣志》卷六)。哲宗元祐中為華亭主簿。事見《云間志》下卷。
全宋文·卷二七七三劉發(fā),遂州(治今四川遂寧)人。嘗從學于王令。元豐八年登第,元祐中為華亭主簿。見《宋詩紀事》卷三四,《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一彭戢(一○五九——一一一八),字子發(fā),鄰水(今四川鄰水)人。登進士第,授涪州司戶參軍,調成都府學教授,除知眉州青神縣。擢太學錄,遷太常博士,提舉淮南西路學事,改兩浙。未幾管勾亳州明道宮,退居其里,坐訟郡將免官。會赦遷奉議郎,復提舉嵩山崇福宮。重和元年卒,年六十。見趙鼎臣《彭子發(fā)墓志銘》(《竹隱畸士集》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持正。第進士。累官太常博士,治獄苛峻。遷江淮發(fā)運、陜西轉運副使,知廣、潭、慶州。哲宗紹圣中,召為衛(wèi)尉、大理卿,遷工部侍郎。俄知開封府、瀛州、成都府?;兆诹ⅲ蠒H詆時政。后為南京留守,坐上書言事落職。入黨籍,卒。
全宋文·卷二五七一路昌衡,字持正,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起進士,元豐二年為太常博士,四年為開封府司錄參軍。八年為江淮發(fā)運。元祐元年為陜西轉運副使,繼知廣州,徙荊南、潭州、慶州。紹圣中召為衛(wèi)尉、大理卿,遷工部侍郎。元符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出知瀛州,徙永興軍,進直學士、知成都?;兆诔钋宄吉z事,責居郢州。起知滁州、定州、復知開封府,徙南京留守。又坐前上書事,落職入黨籍,卒。見《宋史》卷三五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邵武人,字彥發(fā)。仁宗嘉祐六年進士。知河南縣。以文彥博薦擢知泉州,改建州,以治最聞。官終司農卿。
全宋文·卷一七○一黃伸,字彥發(fā),邵武軍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嘉祐六年進士,知河南縣,以文彥博薦擢知泉州,改建州,以治最聞。元祐中知全州。元符元年,以朝散大夫為度支員外郎。官終司農卿。見《萬姓統(tǒng)譜》卷四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四,《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人,字子發(fā)。向經子。少驕恣,有小才。嘗知蔡州,擒劇賊,殲其黨類,歲饑發(fā)廩興役,饑者得濟,而官舍帑廩一新。徽宗立,進彰德軍留后,歷安國、保信、鎮(zhèn)南、保平軍節(jié)度使,拜檢校司空,封郡王。崇寧初有告其陰事者,削官爵流郴州,行二日,聽家居省咎。后起奉朝請。卒年六十二,謚榮縱。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一一九方時發(fā),生平事跡不詳。嘗得太學諸生所編《尚書名數索至》一書,為之考訂付梓并作序。神宗、哲宗間華鎮(zhèn)亦有《方時發(fā)尚書索至序》,則時發(fā)應為與華鎮(zhèn)同時或其前之宋人。今姑編于此,以俟再考。參見方氏原序、華氏序(《云溪居士集》卷二九)及清四庫館臣按語(《四庫全書考證》卷七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高公杰,字子發(fā),楚人,元祐間官零陵,崇寧初入黨籍。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康熙《零陵縣志》卷一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孫發(fā),字妙仲,豐城(今屬江西)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徽宗崇寧初為崇仁縣尉(《能改齋漫錄》卷一一),后知永豐縣,以母老致仕。有《敷山集》,已佚。明嘉靖《豐城志》卷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發(fā)明。神宗熙寧六年進士。調密州教授。蘇軾為州守深重之。入為太學博士,召對,進扎二,一排新法,一去小人進君子,言辭激切。出為雄州通判。官終宗正寺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2—1138
【介紹】:
宋荊門軍人,字子發(fā)?;兆谡烷g進士。仕州縣以廉稱。累遷翰林學士。深于經學,人稱為漢上先生。有《漢上易集傳》。
全宋詩朱震(一○七二~一一三八),字子發(fā),號漢上先生,荊門軍(今湖北荊門)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作邵武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南宋館閣錄》卷七),歷知荊門減、漢陽軍(《輿地紀勝》卷七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金人扶植張邦昌稱帝,震時為太學博士,致仕,主管江州太平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紹興四年(一一三四),為川陜荊襄都督府詳議官(同上書卷八○)。五年,試秘書少鹽兼侍講,轉起居郎(同上書卷八八),又兼資善堂贊讀,權兵部侍郎,試中書舍人(同上書卷九二)。六年,轉給事中,權直學士院,遷翰林學士(同上書卷一○一)。八年,知貢舉,會疾卒,年六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五有傳。
全宋文·卷三○六一朱震(一○七二——一一三八),字子發(fā),荊門軍(今湖北荊門)人。登政和進士第,歷仕州縣。紹興二年,召為司勛員外郎。四年,守祠部員外郎,兼川、陜、荊、襄都督府詳議官。五年,遷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轉起居郎,兼資善堂贊讀。擢中書舍人,兼翊善。六年,為給事中,兼直學士院,遷翰林學士。紹興八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謚文定。震經學深醇,人稱漢上先生。著有《漢上易傳》十一卷(存)、《周易卦圖》三卷(存)、《周易叢說》一卷(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五、八○、八五、八八、八九、九二、九七、一○一、一二○,《宋史》卷四三五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