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侵蝕(侵蝕)  拼音:qīn shí
1.暗中慢慢的侵占掩取?!陡;萑珪?。卷三。蒞任部。馭衙役》:「侵蝕錢糧,凌虐良懦?!?br />2.逐漸侵害而變壞。宋。陸游玉局觀拜東坡先生海外畫像〉詩:「至寶不侵蝕,終亦老侍從。」
3.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參見「侵蝕作用」條。如:「在地球科學中,為解釋河流侵蝕輪回的過程,可先假設有一個新隆起、尚未受侵蝕的地面,稱為『原始地形面』?!?/div>
《國語辭典》:侵蝕基準(侵蝕基準)  拼音:qīn shí jī zhǔn
水流失去侵蝕力的水平面。如海水面或支流注入主流的水面。
《國語辭典》:侵蝕平原(侵蝕平原)  拼音:qīn shí píng yuán
由各種侵蝕作用所形成的平原。
《國語辭典》:侵蝕循環(huán)(侵蝕循環(huán))  拼音:qīn shí xún huán
是一種地形演育的學說。地殼發(fā)生變動,陸地隆起抬升之后,地表地形主要受到河流、海水、風、冰河等的侵蝕,隨著時間的延長,發(fā)展出不同的形態(tài)特徵。該學說也將地形演育歷程比擬為人生不同階段,由幼年期地形而演進為壯年、老年期,最后地表高度大致接近海平面,形成「準平原」,完成一個循環(huán)。在地形演育過程中,若地殼又發(fā)生隆起,地形演育將再從幼年期起,形成另一循環(huán)。
《國語辭典》:侵蝕作用(侵蝕作用)  拼音:qīn shí zuò yòng
河水、波浪、冰川、風等自然力,將地殼的巖石與土壤風化、溶解、磨蝕而使之疏松碎裂,并搬離原地的作用。它屬一部分的「剝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