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64,分165頁顯示  上一頁  85  86  87  88  89  91  92  93  94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依名釋義
依義不依語
法苑義林章
法華玄義
法華義疏
法華玄義釋簽
法義
阿字一百義
阿字七義
所薰四義
宗義
音義
玄應音義
慧苑音義
慧琳音義
依名釋義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論宗四種釋名之一。(參見:四釋)附錄。
依義不依語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四依之一。(參見:四依)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法四依之一。(參見:四依)
【三藏法數】
依義者,義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則能成就萬行,破諸顛倒,而顯中道之理也。不依語者,語是世間言語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則萬行不成,顛倒不破,中道不顯也。
四依
【佛學大辭典】
(名數)有四種: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說四依也。
【佛學常見辭匯】
1。指行四依,即冀掃衣、常乞食、樹下坐、腐爛藥。此四種法,是入道之緣,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法苑義林章
【佛學大辭典】
(書名)具名大乘法苑義林章。法相宗慈恩撰,說大乘門之法相名數。七卷。因之而有七卷章之別號(日本續(xù)藏經作十四卷)。關于本書之著述如下: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卷四卷七卷八,唐慧沼撰。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四卷,唐智周撰。
法華玄義
【佛學大辭典】
(書名)妙法蓮華經玄義之略名。
法華義疏
【佛學大辭典】
(書名)具名妙法蓮華經義疏,十二卷。隋嘉祥寺胡吉藏撰。
法華玄義釋簽
【佛學大辭典】
(書名)二十卷,唐湛然著,法華玄義之釋義也。釋簽者,箋注疑義而釋之之意。
法義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者教法,能詮之教文也,義者所詮之義理也。法華經序品曰:「演大法義。」佛說譬喻經曰:「如來大慈為說如是微妙法義。」嘉祥法華經疏二曰:「教法但稱為法,教所表理即稱為義?!?br />【三藏法數】
法即可軌可則之義。謂如來所說之經,十界同遵,無不軌則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
阿字一百義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一切法無來。二、一切法無去。三、一切無行云云。舉無住,無本性,根本以下一百。
阿字七義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菩提心,二法門之義,三無二之義,四法界之義,五法性之義,六自在之義,七法身之義。
【佛學常見辭匯】
菩提心、法門、無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
所薰四義
【佛學大辭典】
(名數)由七轉識薰習種子之第八識,具備四義也:一、堅住性,無前后始終憂喜變動,一類而相續(xù)不斷也。二、無記性,具中容性質,為無覆無記性,對善與染污皆不相違背。若有強勝之善,或有染污之性質,則互相違背,不能寬容也。三、可重性,有不依他生起之自在之勢力,與他融合之性質者。四、與能薰和合性,與能薰之識體同時同處和合一致也。故他身相望,異時相望,不可論能薰所薰。
宗義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宗之義理,教觀二門中之教相門也。婆沙論百二十七曰:「許則便違對法宗義。」順正理論一曰:「由經有別,宗義不同?!?/div>
音義
【佛學大辭典】
(術語)訓文字之音而注其義也。
玄應音義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即玄應所撰二十五卷之一切經音義。(參見:一切經音義)
慧苑音義
【佛學大辭典】
(書名)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唐慧苑撰。
【佛學大辭典】
(書名)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靜法寺慧苑撰。故世稱慧苑音義?;哿找袅x中采取之,又別行焉。
慧琳音義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即慧琳所撰一百卷之一切經音義。(參見:一切經音義)
【佛學大辭典】
(書名)本名一切經音義。西明寺慧琳法師撰,故稱為慧琳音義。一百卷。宋高僧傳五曰:「慧琳始事不空三藏為室灑,內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聲明,支那訓詁,靡不精奧。嘗謂翻梵成華,華皆典故。典故則西乾細語也。遂引用字林,字統(tǒng),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雜史,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起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方得絕筆。貯其本于西明藏中,京邑之間,一皆宗仰?!估桊B(yǎng)正序曰:「琳書既兼攬玄應、慧苑、窺基、云公四家音訓,復親承不空三藏指定梵文音義,上通秦漢,近挹隋唐,乃至西土方言,人文地理,亦皆不遺不溢,囊括群有。理事無礙,信乎無美而弗備也?!光?參見:一切經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