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貢士(貢士)  拼音:gòng shì
科舉會試及第,但未經(jīng)殿試的讀書人。
《國語辭典》:貢舉(貢舉)  拼音:gòng jǔ
舊時拔舉人才的方法。古時諸侯歲貢士于天子,且民間又有鄉(xiāng)舉里選之制,二者皆是取士之法,后合「貢」「舉」之名,稱為「貢舉」。
《國語辭典》:明法  拼音:míng fǎ
1.申明法令?!妒酚洝>砹?。秦始皇本紀》:「皇帝臨位,作制明法?!?,參見「明法審令」條。
2.自然的規(guī)律。《莊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3.明的法令?!稘h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韓安國》:「今大王列在諸侯,訹邪臣浮說,犯上禁,橈明法?!?/div>
《漢語大詞典》:免解
宋 承 五代 后唐 制,舉人獲準不經(jīng)解試(薦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試),直接參加禮部試,稱“免解”。宋史·選舉志三:“舊,太學(xué)遇覃恩無免解法, 孝宗 始創(chuàng)行之?!?宋 趙昇 朝野類要·舉業(yè):“﹝十歲以下﹞若能通五經(jīng)以上,則可以州官薦入於朝廷,而必送中書省覆試,中,則可免解?!?/div>
《漢語大詞典》:公薦(公薦)
宋 代臺閣近臣推薦貢舉人,謂之“公薦”。續(xù)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元年:“故事,每歲知貢舉官將赴貢院,臺閣近臣得薦抱才藝者,號曰公薦?!?/div>
《國語辭典》:行卷  拼音:xíng juàn
古代應(yīng)試者于考前將自己的詩文寫于卷軸內(nèi),呈給達官貴人冀求延譽介紹。唐。李商隱與陶進士書〉:「文尚不復(fù)作,況復(fù)能學(xué)人行卷耶?」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三。李播》:「有李生攜詩謁之,播曰:『此吾未及第時行卷也?!弧?/div>
《國語辭典》:發(fā)解(發(fā)解)  拼音:fā jiè
唐宋時,凡應(yīng)貢舉者,由所在州縣解送至京,稱為「發(fā)解」。明清稱鄉(xiāng)試考上舉人為「發(fā)解」?!队魇烂餮?。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二十三歲發(fā)解,連科及第。」《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先生發(fā)解之后,小弟奔走四方,卻不曾到京師一晤。」
《漢語大詞典》:文解
(1).入京應(yīng)試的證明文書之類。科舉鄉(xiāng)試中式稱舉人,考中舉人即由地方官給予文解發(fā)解入京,參加中央考試。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九:“戊申,詔選人文解不合式樣,罪在發(fā)解官吏,舉人落第,次年免取文解?!?宋 洪邁 容齋三筆·郡縣主婿官:“本朝宗室袒免親女出嫁,如婿係白身人,得文解者為將仕郎,否則,承節(jié)、承信郎。”文獻通考·選舉三:“工部侍郎 任贊 奏請諸色舉人,不是家在遠方水陵隔越者,逐處選賓從官僚中藝學(xué)精博一人,各於本貫,一例分明,比試,如非通贍,不許妄給文解。”
(2).公文。《元典章·兵部四·申臺文字重封入遞》:“各道遇有申臺文解,須要如法重封,入遞轉(zhuǎn)送?!?span id="m45zsyi" class="book">《元典章·禮部一·表章主官校勘》:“??睙o差,具解進呈,仍於文解上開寫撰文??惫倮艏皬?fù)匣鎖鑰備細申呈?!?/div>
《漢語大詞典》:一榜
(1).全榜,指科考錄取的全部名單。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七:“ 太宗 即位, 齊賢 ( 張齊賢 )方赴廷試,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悅,有旨:一榜盡除京官通判。”
(2).即乙榜。指舉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六回:“他本是個一榜,由揀選知縣,在 法蘭西 打仗那年, 廣西 邊防上得了一個保舉,過了同知直隸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國語辭典》:反噬  拼音:fǎn shì
1.反咬一口。比喻謀害有恩于己的人,恩將仇報?!缎绿茣?。卷一九三。忠義列傳下。蔡廷玉》:「一曰趙、魏反噬,公乃沸鼎魚耳?!?br />2.犯罪者誣告檢舉人為同謀。如:「檢舉他,你若沒十成十的把握,小心被他反噬一口。」
《國語辭典》:會元(會元)  拼音:huì yuán
1.科舉時會試考取第一名的人。《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緣》:「得唐寅甚喜,許以會元?!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六:「如今就把一個會元,撇在地下,我也無心去拾他了?!?br />2.總要、匯要。多用于書名。如《五燈會元》。
《國語辭典》:秋試(秋試)  拼音:qiū shì
科舉時代在秋季舉行的鄉(xiāng)試。也稱為「秋闈」。
《國語辭典》:取解  拼音:qǔ jiě
唐宋科舉制度,選送士子應(yīng)試進士第,稱為「取解」?!端问?。卷一五五。選舉志一》:「初,禮部貢舉,設(shè)進士、九經(jīng)、五經(jīng)、……明經(jīng)、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顾巍N禾稏|軒筆錄》卷十二:「歐陽文忠公年十七,隨州取解,以落官韻而不收。」
《國語辭典》:正途  拼音:zhèng tú
1.正道。如:「舍正途而不由?!?br />2.舊稱文官由科甲出身,武職由行伍出身者?!度辶滞馐贰返谌寤兀骸咐舷壬ж摯蟛?,要從正途出身,不屑這徵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一回:「及至他批了出來,底下人的命,也是什么正途出身,封疆開府?!?/div>
《漢語大詞典》:德舉(德舉)
猶善行,美善的措施。謂以賢德為標(biāo)準薦舉人才。 南朝 梁 任昉 《為褚咨議蓁讓代兄襲封表》:“若使 賁 高 延陵 之風(fēng),臣忘 子臧 之節(jié),是廢德舉,豈曰能賢。”左傳·隱公三年“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 楊伯峻 注:“ 穆公 之意,蓋以讓國是德, 宣公 以國讓於己,己亦讓位於人,是光昭先君之德舉。己不讓,則是廢棄此德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