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句因包含“大堤”,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大堤
第 14 句因包含“東華,塵”,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東華塵
第 17 句因包含“北堂”,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北堂
第 18 句因包含“望云”,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望云
第 19 句因包含“陳情”,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陳情
第 23 句因包含“專城”,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專城
第 27 句因包含“習池”,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習池
第 31 句因包含“蓬山”,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蓬山
第 31 句因包含“蓬山”,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蓬山
第 33 句因包含“謫仙”,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謫仙
第 14 句因包含“東華,塵”,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東華塵
第 17 句因包含“北堂”,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北堂
第 18 句因包含“望云”,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望云
第 19 句因包含“陳情”,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陳情
第 23 句因包含“專城”,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專城
第 27 句因包含“習池”,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習池
第 31 句因包含“蓬山”,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蓬山
第 31 句因包含“蓬山”,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蓬山
第 33 句因包含“謫仙”,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謫仙
襄陽歌。送李君則赴任(君則以弘文校理。為親乞郡得襄陽。) 清 · 金兌一
押真韻 出處:蘆洲先生文集卷之二
吾輩所居醴泉郡。一名襄陽。而峴山大堤漢水。皆在郡中。兩家適相近。平日從游之樂。實非偶然。今君作宰關東。而邑名襄陽。雖未知其地亦有大堤等勝觀。而以襄陽之人。而又作襄陽之守。亦一奇也。豈非名以襄陽。則不可無謫仙之詠。故天必置君于兩襄陽也歟。玆于君之行也。作歌以贈之。詩云乎哉。記情而已。
君是襄陽人,我亦襄陽人。
俱居峴山下,不孤欣有鄰。
臭味既相似,還往寧憚頻。
襄陽好風日,歡游秋復春。
攜酒大堤西,吟詩漢水濱。
自謂長如此,到底見天真。
名韁忽羈絆,共踏東華塵。
襄陽幾入夢,日夕空馳神。
君有北堂老,望云愁轉新。
陳情乞便養(yǎng),畀符天地仁。
爰辭玉堂直,歸省萱闈晨。
專城是何處,襄陽誠宿因。
循名即吾土,興致知不貧。
山公習池邊,定倒接罹巾。
淳厖耆舊中,試覓龐姓民。
況又近蓬山,云霧恒氳氤。
探真謫仙子,應遇飆車輪。
此夕送君去,鄉(xiāng)思尤紛繽。
回頭舊游處,重會那時辰。
襄陽暇日飲,須憶此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