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駿

相關人物:共 137 位
共 13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史失其氏族。善講法華。與王導孔敷友善。興寧中還江左。止于始寧之保山。弟子常百馀。供事觀世音像。咸安二年。忽患心氣。夜夢一人破腹洗腸。覺即愈。太元五年歿。詔塔之。弟子曇爽廬于旁。因建寺。名新亭精舍。
名僧傳抄
沙門曇宗寺記云?;萘x不知何許人。年九歲。遇竺法深。法義問曰。仁利是君子所行。孔丘何故罕言。深答曰。緣物鮮能行。故希言之耳。年十三。伏膺道門。修治戒行。標秀之稱。與日而升。好大乘學。尤精法華。住瓦官寺。王導孔敷并通風契。后居始寧之保山。徒眾四十馀人。皆是高勝道士。領會玄微。四時不替。咸安二年。遇篤病。針石不差。唯專念觀世音。久忽夢。一沙門出其腸胃。去其垢疾。清水洗濯。還內腸中。既窹豁然頓愈。晉孝武即位。以其名德延出京華。常所師咨。供給甚厚。春秋七十四。太元五年卒。帝以錢十萬。買新亭崗為墓。起塔三層。時有釋普隨釋惠鑒升卒中居于臨海。并有德素(云云)。
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一
竺法義。
未詳何許人。
年十三遇深公便問。
仁利是君子所行。
孔丘何故罕言。
深曰。
物鮮能行是故罕言。
深見其幼而穎悟。
勸令出家。
于是棲志法門從深受學。
游刃眾典尤善法華。
后辭深出京。
復大開講席。
王導孔敷并承風敬友。
至晉興寧中。
更還江左憩于始寧之保山。
受業(yè)弟子常有百馀。
至咸安二年。
忽感心氣疾病。
常存念觀音。
乃夢見一人破腹洗腸。
覺便病愈。
傅亮每云。
吾先君與義公游處。
每聞說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
晉寧康三年孝武皇帝遣使徵請出都講說。
晉太元五年卒于都。
春秋七十有四矣。
帝以錢十萬買新亭崗為墓。
起塔三級。
義弟子曇爽。
于墓所立寺。
因名新亭精舍。
宋孝武南下伐兇。
鑾旆至止式宮此寺。
及登禪復幸禪堂。
因為開拓。
改曰中興。
故元嘉末童謠云。
錢唐出天子。
乃禪堂之謂。
故中興禪房猶有龍飛殿焉。
今之天安是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71—464 【介紹】: 南朝宋泰山南城人。
起家楚臺太常博士。
歷官武帝鎮(zhèn)軍參軍。
善弈,棋品第三,文帝曾與賭郡戲,勝,以補宣城太守。
累遷丹陽尹、會稽太守。
為政寬和,雖無殊績,去后令人思念。
孝武帝即位,為散騎常侍,遷金紫光祿大夫。
卒謚定。
僧徹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王氏。太原人。初客寄襄陽。年十六。造廬山遠公。公異之。問曰。寧有出家志邪。對曰。遠塵離俗。是其本心。成就法器。當煩匠者。遠笑曰。種性已能無畏。它日其可量哉。于是落發(fā)。以精究經論。文學有稱于時。嘗至山南。拊寒松而舒嘯。谷風遠至。山鳥和鳴。超然自得。因而問遠。律禁絲管。絕歌舞。固也。若乃一吟一嘯??傻脼楹酢_h曰。以散亂言之。皆謂違法。于是終身不妄談笑。遠使講小品。辨傾輩流。難者不能折。南游止江陵五層寺。為彭城王義康所敬。元嘉二十九年沒。壽七十。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僧徹。
姓王。
本太原晉陽人。
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陽。
徹年十六入廬山造遠公。
遠見而異之。
問曰。
寧有出家意耶。
對曰。
遠塵離俗固其本心。
繩墨镕鈞更唯匠者。
遠曰。
君能入道當?shù)脽o畏法門。
于是投簪委質從遠受業(yè)。
遍學眾經尤精波若。
又以問道之暇亦厝懷篇牘。
至若一賦一詠輒落筆成章。
嘗至山南攀松而嘯。
于是清風遠集眾鳥和鳴。
超然有勝氣。
退還咨遠。
律制管弦戒絕歌舞。
一吟一嘯可得為乎。
遠曰。
以散亂言之皆為違法。
由是乃止。
至年二十四遠令講小品。
時輩未之許。
及登座詞旨明析。
聽者無以折其鋒。
遠謂之曰。
向者勍敵并無遺力。
汝城隍嚴固攻者喪師。
反軫能爾。
良為未易。
由是門人推服焉。
遠亡后南游荊州止江陵城內五層寺。
晚移琵琶寺。
彭城王義康儀同蕭思話等。
并從受戒法。
筵請設齋。
窮自下饌。
宋元嘉二十九年卒。
春秋七十。
刺史南譙王劉義宣為造墳壙。
時荊州上明有釋僧莊者。
亦善涅槃及數(shù)論。
宋孝武初被敕下都。
稱疾不赴。
僧曇遷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4—482 【介紹】: 南朝宋僧。
月支國人。
本姓支,寓居建康。
游心佛義,善談老莊。
工楷書,常布施題經。
與范曄、王曇首等友善。
住烏衣寺。
及范曄被誅,知交無敢近。
遷乃貨衣物,悉力營葬。
宋孝武帝聞而嘆賞。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建康支氏。
少出家。
游心竺義。
兼通孔老。
善辭章。
研究十地。
嘗注之。
以行世。
巧于轉讀。
梵聲清婉。
特拔終古。
與彭城王義康。
范曄王曇首游。
初居祗洹寺。
后徙烏衣寺。
終始一節(jié)。
不為世俗變也。
范曄既被誅。
合門十二。
喪莫敢舉。
遷貨衣缽。
營葬焉。
孝武聞而義之。
謂徐爰曰。
卿著宋書。
慎勿遺此士也。
建元四年卒。
壽九十九。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師
釋曇遷。
姓支。
本月支人。
寓居建康。
篤好玄儒。
游心佛義。
善談莊老。
并注十地。
又工正書。
常布施題經。
巧于轉讀有無窮聲韻。
梵制新奇特拔終古。
彭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
并皆游狎。
遷初止祇洹寺。
后移烏依寺。
及范曄被誅。
門有十二喪。
無敢近者。
遷抽貨衣物悉營葬送。
孝武聞而嘆賞。
謂徐爰曰。
卿著宋書勿遺此士。
王僧虔為湘州及三吳。
并攜共同游。
齊建元四年卒。
年九十九。
時有道場寺釋法暢。
瓦官寺釋道琰。
并富聲哀婉。
雖不競遷等。
抑亦次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6—465 【介紹】: 南朝宋吳興武康人,字弘先。不識字,少以勇聞,有謀略,善用兵。文帝、孝武帝年間,參與鎮(zhèn)壓江沔蠻族起事,平定宋皇室內部叛亂。歷任建威將軍、南兗州刺史、鎮(zhèn)北大將軍、侍中、太尉等職,封始興郡公。在婁湖廣置室宇田產,奴僮千計。前廢帝永光元年,請開錢禁,許民私鑄。致錢質更劣,千錢長不滿三寸,有“鵝眼錢”、“綖環(huán)錢”等名目,斗米竟值萬錢。后為前廢帝所殺。
全宋文·卷四十一
慶之字弘先,吳興武康人,永初初,竟陵太守趙伯符版為寧遠中兵參軍,除殿中員外將軍。
元嘉中領淮陵太守,轉正員將軍,遷始興王浚后軍參軍員外散騎侍郎,進建威將軍,遷廣陵王誕北中郎中兵參軍,領南東平太守。
又為世祖撫軍中兵參軍,復為廣陵王誕參軍南濟陰太守,遷太子步兵校尉。
元兇弒立,世祖假征虜將軍,武昌內史,領府司馬。
及踐阼,以為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尋出為使持節(jié),督南兗、豫、徐、兗四州諸軍事、鎮(zhèn)軍將軍、南兗州刺史,鎮(zhèn)盱眙。
尋還鎮(zhèn)廣陵。
孝建初進鎮(zhèn)北大將軍,督青冀幽三州,封始興郡公。
尋以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罷就第。
大明中,復為使持節(jié)督南兗、徐、兗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南兗州刺史,進司空,固讓。
前廢帝即位,以為侍中太尉,尋赍赍藥賜死,年八十,謚曰忠武公。
明帝即位,追贈侍中司空,謚曰襄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8—468 【介紹】: 南朝宋太原祁人,字彥德。
東晉末,劉裕辟為從事史。
宋文帝元嘉中,為汝陰太守。
屢請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率主力軍,圍攻滑臺,數(shù)月不下,乘機搜刮,大失人心,為魏所敗。
劉劭殺文帝自立,劉駿起兵討之,玄謨將兵應駿。
駿稱帝,除徐州刺史。
預討劉義宣、臧質,封曲江縣侯。
孝武帝大明元年,為雍州刺史,不顧豪族反對,力行土斷。
將僑置三郡并為一郡,流寓之人都編入戶籍。
孝武帝死,受顧命。
以嚴直不容,徙青、冀二州刺史。
少帝狂悖,玄謨屢表諫諍。
明帝時官至南豫州刺史。
卒謚莊。
全宋文·卷三十九
玄謨字彥德,太原祁人。義熙中,武帝臨徐州,辟為從事史。景平末,謝晦為荊州,請為南蠻參軍、武昌太守。元嘉中補長沙王義欣鎮(zhèn)軍中兵參軍,領汝陰太守。后為興安侯義賓輔國司馬彭城太守,加寧朔將軍。元兇弒立,以為益州刺史。孝武即位,除徐州刺史,加都督,假輔國將軍,拜豫州刺史前將軍,封曲江縣。免,尋復為豫州刺史,遷寧蠻校尉旌州刺史,后為金紫光祿大夫,領太常。尋領起部尚書。又領北選,遷平北將軍徐州刺史,轉領軍將軍。前廢帝即位,徙青冀二州刺史。明帝即位,除大將軍江州刺史,尋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軍,遷南豫州刺史,卒年八十一,謚曰莊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4—468 【介紹】: 或稱摩訶衍。南朝宋時僧,中天竺人。本婆羅門族。習大乘,專精志學,博通三藏,苦節(jié)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帝遣使迎至京師,住祗洹寺講經。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經《勝鬘經》,為時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羅,譯言功德賢,中天竺人,號摩訶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從譙王之荊州,孝建中住中興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始以家世事外道法。因遁去。求師剃落。為沙門。師令探經。得大品華嚴。師喜曰。汝于大乘有緣乎。為授菩薩戒。而大乘益精。時號摩訶衍。尋以書諭父母。使歸正。既遍歷師子諸國。乃附舶而東。屆中途。所飲之水既竭。又風息不能進。賢咒之。驟雨充足。抵廣州。刺史車朗以聞。驛至京師。元嘉十二年。初住祗洹寺。已而詔入內供養(yǎng)。瑯瑯顏延之。通才碩學。束帶造門。于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彭城王義康。南譙主義宣。皆師事之。譯雜阿含法鼓勝鬘楞伽等經。共百馀卷。譙王請講華嚴經。而賢獨恨未善華言。禱觀世音以求感應。夜夢神力士易其首。旦起頓通語義。遂就講。王以屢有怪夢問之。對曰。京都行有禍矣。王構逆謀。賢諫之。至流涕。王逼與俱下。梁山之敗墮江中。一心誦觀世音。手捉竹杖。見童子牽其衣。賢曰。汝小兒。乃能爾耶。至岸欲脫納衣償童子。忽失所在。王玄謨承詔。送賢至臺上尉安之。且曰。企德有日。乃今始遇。間關來歸。寧有恨乎。對曰。無所恨。但念夙緣逢此適成熟耳。上又戲之曰。頗念譙王否。對曰。古人不忘一飯。王飯我十年。敢遽忘哉。愿當從階下。求為王脩冥福。惟哀憐之。上為改容。中興寺成。詔徙以住持。上嘗宴東府。王公畢集。詔趣賢。賢至。皤然清臞。上望見謂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戲之。賢趨陛。上曰。摩訶衍不負遠來。唯有一在。即應聲曰。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恩遇之厚。無所欠。所欠唯一死在。上喜為促席。一坐盡傾。永明六年旱。遍走群望無所驗。詔賢曰。霶霈而后相見。賢即絕飲食。自嚗北湖釣臺上。嘿誦經咒。明日大霔。公卿入賀。施與有加焉。太始四年正月。示疾而卒。春秋七十五。
神僧傳·卷第三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后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其家世事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求師范。即投簪落?(音采)專精志學。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隨舶泛海中途風止。淡水復竭舉舶憂惶。跋陀曰??赏牟⒘δ钍椒鸱Q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濟。宋丞相南譙王義宣鎮(zhèn)荊州。創(chuàng)房殿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華言有懷愧嘆。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回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語義皆通備領華言。于是就講。元嘉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云。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兇構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跋陀顏容憂傪未及發(fā)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諍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火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駃。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秀敝g覺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償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時王玄謨督軍梁山。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釁戾分當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準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戎事。然張暢宋靈秀等并是驅迫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帝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愿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shù)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初如車蓋。日在桑榆風震云合連日降雨。尋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飛鳥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禮供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臨終三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圣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傳抄
中天竺人也。
少傳五明。
天文書算。
醫(yī)方咒術。
風甬盈虛。
世間術業(yè)。
多所究竟。
而志力堅明。
偏習方等。
以外典雜事弊釋氏。
乃遁游師子國。
依師入道。
專情學務。
辭小習大。
世號之為摩訶乘焉。
師欲試之。
命就闇室。
操取經匣。
即得華嚴大品。
師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緣。
奉書父母。
勸歸正法。
曰若專外道。
雖還無益。
若歸依三寶。
則長得奉見。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頃之功德賢乃奉送資供。
求向東方。
因隨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廣洲。
憩云峰山。
立寺以山為名。
時刺史車朗表聞。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師。
敕住祇洹寺。
遙入宮臺傳譯。
意好欣然若故舊。
帝甚敬異之。
瑯邪顏延之。
宕才碩學。
束帶詣門。
于是京邑道俗。
車蓋相望。
彭城譙王義宣置師事焉。
眾僧共請出經。
于祇洹寺。
集義學諸僧。
初出雜阿含經五十卷。
又于東安寺。
出法鼓經二卷。
出相續(xù)解脫經二卷。
第一義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楊郡。
譯出勝鬘經一卷。
又于道場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經四卷。
眾七百馀人。
寶云傳譯。
惠觀執(zhí)筆。
辨章文義妙會。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譙王鎮(zhèn)荊洲。
請與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內。
出無憂王經一卷。
八吉祥經一卷。
過去現(xiàn)在因果四卷。
無量壽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忖未善漢語。
愧難積旬。
即旦夕禮懺。
請乞冥應。
遂夢有人。
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來。
至其前曰。
何故憂邪。
跋陀具以事對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覺。
心神喜悅。
旦起言義皆備領漢語。
于是就講。
弟子法勇傳譯。
僧念為都講。
雖因譯人。
而玄解往復。
元嘉將末。
譙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以京都將有禍亂。
未及一年。
而二兇構逆。
及孝建之初。
譙王陰謀逆節(jié)。
跋陀顏容憂慘。
而未及發(fā)言。
譙王問其故。
跋陀陳爭墾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無所翼。
貧道不容扈從。
義宣問曰。
法師何故謂弟子舉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義宣。
當以義濟。
今興兵犯從非義也。
何以能剋。
義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過江洲。
見咸質質。
問曰。
法師觀弟子軍容何如。
答曰。
猶如聚墨耳。
梁山之敗。
火欖轉迫。
去岸懸遠。
??無濟理。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滕。
以杖刺水。
水深流駛。
見一童子。
尋后而至。
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忽之間。
覺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
欲賓童子。
顧覽不見。
舉身毛豎。
方知神力焉。
時王玄謨督軍梁山。
孝武敕軍中得摩訶乘。
善加料理。
驛信送臺。
俄而尋得。
令舸送還都。
孝武即時引見。
顧問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對曰。
既染覺戾。
分為灰粉。
今得接見。
重荷生造。
敕問置誰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然張暢宗靈秀等。
并是驅逼貧道所明。
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孝武曰無所懼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給以人乘。
初跋陀在荊洲十載。
每與誰王書疏。
無不記錄。
及軍敗簡檢。
無片言及軍事者。
孝武明其托謹。
益加禮遇。
后因閑談。
聊戲問曰。
念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從陛下。
乞愿為丞相三年燒香。
帝悽然動容。
義而許焉。
及中興寺成。
敕令移住。
令開三間房。
后于東府宴會。
王公畢集。
敕見跋陀。
時未及凈??。
白首皓然。
孝武遙望。
顧語尚書謝莊曰。
摩訶乘聰明機解。
但老期已至。
朕試問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階。
因迎謂之。
摩訶乘不負遠來之意。
但有一在。
即應聲答曰。
貧道遠歸帝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銜塊罔極。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帝嘉其機辨。
敕近御座。
舉朝屢目焉。
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
每至夜半。
輒有推戶而喚。
視不見人。
眾屢厭夢。
跋陀燒香咒曰。
汝宿緣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禮懺。
常為汝等居住者。
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隨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夢見。
鬼神千數(shù)。
皆荷擔移去。
寺眾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禱山川。
累日無驗。
孝武請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無效。
不須相見。
跋陀答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翼必降澤。
如其不獲。
不復重見。
即往北湖釣臺。
燒香祈請。
不復飲食。
默而誦經。
密加秘咒。
明日晡時。
西北云起如車蓋。
日在桑榆。
風震云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賀。
敕見慰勞。
嚫施相續(xù)。
跋陀自幼以來。
蔬食終身。
常執(zhí)持香爐。
未嘗輟手。
每食竟輒分食。
飛鳥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
禮供彌盛。
到泰始四年正月。
覺體不平。
便豫與明帝公卿告辭。
臨終之日。
延佇而望云。
見天華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賻甚厚。
公卿會葬。
榮眾備焉。
又續(xù)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聰瞻有記。
誦經十馀萬言。
兼解陰陽道術。
以齊建元中來至。
住毗舍離寺。
永明十年。
譯出十二因緣。
及頎湏達長者經。
造正觀寺(云云)。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下
求那跋陀羅。
此云功德賢。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
本婆羅門種。
幼學五明諸論。
天文書算醫(yī)方咒術靡不該博。
后遇見阿毗曇雜心。
尋讀驚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
乃舍家潛遁遠求師友。
即投簪落彩專精志學。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
頃之辭小乘師進學大乘。
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
即得大品華嚴。
師嘉而嘆曰。
汝于大乘有重緣矣。
于是讀誦講宣莫能詶抗。
進受菩薩戒法。
乃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
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
若歸信三寶則長相見。
其父感其言至。
遂棄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
皆傳送資供。
既有緣東方。
乃隨舶汎海中途風止。
淡水復竭舉舶憂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誦咒經懇到禮懺。
俄而信風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濟。
其誠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刺史車朗表聞。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嚴慧觀。
于新亭郊勞。
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
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請深加崇敬。
瑯琊顏延之通才碩學。
束帶造門。
于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
大將軍彭城王義康。
丞相南譙王義宣。
并師事焉。
頃之眾僧共請出經于祇洹寺。
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經。
東安寺出法鼓經。
后于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
徒眾七百馀人。
寶云傳譯。
慧觀執(zhí)筆。
往復咨析妙得本旨。
后譙王鎮(zhèn)荊州。
請與俱行安止辛寺。
更創(chuàng)房殿。
即于辛寺出無憂王過去現(xiàn)在因果及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羅相續(xù)解脫波羅蜜了義現(xiàn)在佛名經三卷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傳譯度語。
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嘆。
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
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覺心神悅懌。
旦起道義皆備領宋言。
于是就講。
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云。
京都將有禍亂。
未及一年元兇構逆。
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
跋陀顏容憂慘未及發(fā)言。
譙王問其故。
跋陀諫爭懇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無所冀。
貧道不容扈從。
譙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梁山之敗大艦轉迫。
去岸懸遠判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駛。
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忽之間覺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欲償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豎。
方知神力焉。
時王玄謨督軍梁山。
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
善加料理驛信送臺。
俄而尋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釁戾分當灰粉。
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誰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預戎事。
然張暢宋靈秀等并見驅逼貧道。
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帝曰。
無所懼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給以人乘。
初跋陀在荊十載。
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
及軍敗檢簡無片言及軍事者。
世祖明其純謹益加禮遇。
后因閑談聊戲問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從陛下乞愿。
愿為丞相三年燒香。
帝悽然慘容義而許焉。
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為開三間房。
后于東府宴會。
王公畢集。
敕見跋陀。
時未及凈發(fā)白首皓然。
世祖遙望顧謂尚書謝莊曰。
摩訶衍聰明機解。
但老期已至。
朕試問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階。
因迎謂之曰。
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應聲答曰。
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
天子恩遇銜愧罔極。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帝嘉其機辯。
敕近御而坐。
舉朝屬目。
后于秣陵界鳳皇樓西起寺。
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
視之無人。
眾屢厭夢。
跋陀燒香咒愿曰。
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禮懺常為汝等。
若住者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隨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夢見鬼神千數(shù)皆荷擔移去。
寺眾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處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
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冀必隆澤。
如其不獲不復重見。
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
不復飲食。
默而誦經。
密加秘咒。
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如蓋。
日在桑榆風震云合連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賀。
敕見慰勞。
?施相續(xù)。
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
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
每食竟轍分食飛鳥。
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世禮供彌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悆。
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
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之。
見天華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賻甚厚。
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時又有沙門寶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以宋孝建中來止京師瓦官禪房。
恒于寺中樹下坐禪。
又曉經律。
時人亦號三藏。
常轉側數(shù)百貝子。
立知兇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見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銅唾壺。
高二尺許。
常在床前。
忽有人竊之。
意以席一領。
空卷之咒上數(shù)通。
經于三夕唾壺還在席中。
莫測其然。
于是四遠道俗咸敬而異焉。
齊文惠文宣及梁太祖。
并敬以師禮焉。
永明末年終于所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5—464 【介紹】: 南朝宋略陽桓道人,字彥宗。宋文帝元嘉初為殿中將軍,累遷鐘離太守。隨王玄謨伐魏,有功,領濟北太守。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南郡王劉義宣起兵爭位,護之率水軍大破之。遷徐州刺史,封益陽縣侯。后拜青、冀二州刺史。孝武帝大明三年,隨沈慶之平竟陵王劉誕,遷豫州刺史。坐聚斂貨賄,免官。尋起為太中大夫,未拜,卒。謚壯侯。
全宋文·卷三十九
護之字彥宗,略陽桓道人,初從武帝征司馬休之,為世子中軍府長史,兼行參軍。
永初中補奉朝請。
元嘉初為殿中將軍北高平太守。
遷宣威將軍鐘離太守,尋加建武將軍,領濟北太守。
孝武起義,以為寧遠將軍冀州刺史。
孝建初征為游擊將軍,加輔國將軍,遷寧朔將軍徐州刺史,封益陽縣侯。
免,復為游擊將軍,遷大司馬、輔國將軍、南東海太守。
未拜,復督青冀二州諸軍事、寧遠將軍、青冀二州刺史,鎮(zhèn)歷城,進寧朔將軍兼督徐州諸軍事。
大明中征為右衛(wèi)將軍,轉西陽王子尚撫軍司馬臨淮太守。
出為持節(jié)、督豫司二州諸軍事、輔國將軍、豫州刺史、淮南太守,免。
大明八年,復起為太中大夫。
未拜,卒,年七十,謚曰壯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7—464 【介紹】: 南朝宋東莞莒人,字道寶。少孤貧,有志操。東海何承天以女妻之。宋少帝景平二年,除駙馬都尉。宋文帝元嘉中遷建康令,善糾摘微穩(wěn),甚有政聲。為襄陽令,修復六門堰,百姓受其利。元嘉二十七年,大舉北伐,斬楊高。劉劭殺文帝,秀之起兵,以起義功封康樂縣侯。官終雍州刺史。謚忠成。
全宋文·卷三十九
秀之字道寶,穆之從兄子,少帝末除駙馬都尉奉朝請,文帝時除撫軍江夏王義恭平北彭城王義康參軍,出為無錫、陽羨、烏程令,選建康令,除尚書中兵郎,重除建康令。
孝武鎮(zhèn)襄陽,以為撫軍錄事參軍襄陽令,改領廣平太守,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
孝武即位,遷使持節(jié)督益寧二州諸軍事、寧朔將軍、益州刺史,進號征虜將軍,改督為監(jiān),封康樂縣侯。
尋遷監(jiān)郢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征為右衛(wèi)將軍,遷丹陽尹,又遷尚書石仆射,領太子右衛(wèi)率,出為使持散騎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大明八年卒,贈侍中司空,謚曰忠成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0—454 【介紹】: 南朝宋東莞莒人,字含文。臧熹子。有氣干,好言兵權。宋文帝時,為徐兗二州刺史。文帝元嘉末,以御北魏軍功,遷雍州刺史。后與諸將生擒劉劭,封始興郡公,為江州刺史。孝武帝立,質遇事專行,慶賞不稟朝廷,屢被檢詰,漸猜懼,謀立南郡王劉義宣,舉兵反,兵敗被殺。
全宋文·卷十六
質字含文,燾弟子,晉末為宋世子中軍。
參軍武帝受禪,遷員外散騎侍郎。
元嘉初為江夏王義恭撫軍。
徙給事中,出為建平太守,遷寧遠將軍歷陽太守,又遷竟陵江夏內史,復為建武將軍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征為使持節(jié)、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寧遠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復為建威將軍義興太守,遷太子左衛(wèi)率,尋為輔國將軍、假節(jié)、進使持節(jié)、監(jiān)雍涼南北秦四州諸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封開國子。
元兇弒立,以為丹陽尹征虜將軍,不受。
孝武舉兵,版進征北將軍,及即位,以為都督江州諸軍事、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加散騎常侍持節(jié),封始興郡公,尋奉南郡王義宣舉兵反,伏誅。
共 13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