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薩哈璘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6 首
補(bǔ)閒集。高麗毅王。近聲色好游豫。文克謙為正言。上疏切諫。不從??酥t遂還家作詩云朱云折檻非干譽(yù)。袁盎當(dāng)車豈為身。一片丹誠天未照。強(qiáng)鞭羸馬退逡巡。及庚寅秋。武臣搆亂。乘輿南遷。癸巳冬。新修維鳩驛。請工施壁彩。工當(dāng)時妙手姓樸亡名。寢宇西壁間。畫一白衣著笠乘馬者。緣山路信轡徐驅(qū)。物色悽然。行人見之。皆不知是何圖。后松廣社無右子。領(lǐng)道儷千馀人。赴西原抵宿此驛。見之咨嗟良久曰。此是諫臣去國圖。乃題詩曰。壁上何人畫此圖。諫臣去國事幾乎。山僧一見尚惆悵。何況當(dāng)涂士大夫。后二客過次韻。其一曰。曲突前言不早圖。焦頭后悔可追乎。何人畫此諫臣去。滿壁清風(fēng)激懦夫。其二曰。白衣黃帶諫臣圖。是屈原乎微子乎。未正君非空去國。不須毫底費工夫。云云。
人皆何必畫斯圖,我獨言之有意乎。
萬一君王見此悟,格非其在畫師夫。
① 湖名。在松京城外十里許。蓋取名朝士之死所也?!鸾窆乓惑w。其可不善待此輩乎。傷哉傷哉。
毅宗即位。好游衍。筑臺館園池。無歲無之。日與金敦中,林宗植,李復(fù)基,韓賴等諸文士。酣宴唱和。樂而忘返。二十一年。聞城東沙川龍淵寺南。有石壁數(shù)仞削立臨川曰虎巖。流水渟滀。樹木蓊蔚。命內(nèi)侍李唐柱等。搆亭其側(cè)。名曰延福。奇花異木。列植四隅。以水淺不可舟。筑堤為湖。人甚苦之。二十四年。自延福亭。將幸普濟(jì)寺。駕近普賢院。鄭仲夫,李高,李義方等作亂。盡殺扈從諸臣及在京文臣。初。仲夫為牽龍。除夕儺禮。王臨視交躍為樂。內(nèi)侍金敦中以燭燃仲夫須。仲夫辱之。敦中父富軾怒。白王欲拷仲夫。仲夫逃免。由是慊之。時王荒淫。不恤政事。游幸無度。每至佳境。與諸學(xué)士唱和未已。諸將疲困憤惋。始有不軌之心。加以宗植,賴等。怙寵傲物。蔑視武弁。眾怒益甚。是年。王幸和平齋。又與近侍文臣觴詠。將士饑甚。仲夫曰。文臣得意醉飽。武臣皆饑?yán)?。是可忍乎。遂搆兇謀。后王自延福亭將幸普賢院。至五門前。召侍臣行酒。酒酣。顧左右曰。壯哉此地??梢噪`兵。命武臣為手搏戲。蓋知武臣缺望。欲因以厚賜慰之也。賴恐武臣見寵。遂懷猜忌。大將軍李紹膺。雖武人。力羸不勝而走。遽前批其頰。王與群臣撫掌大笑。諸將皆失色。仲夫厲聲曰。紹膺三品官。何辱之甚。王執(zhí)手慰解之。駕入院門。群臣將退。高等。手殺宗植,復(fù)基。賴匿御床。高拔刀脅。出即殺之。大小臣僚皆遇害。積尸如山。盡投湖中。使人呼于路曰。凡戴文冠者。殺無遺種。卒伍蜂起。搜殺無遺。放王于巨濟(jì)。尋遇弒。初。鄭襲明以潛邸師傅。及王即位。多切諫。以嚴(yán)見憚。遂仰藥而死。王嘗游幸。酣樂曰。襲明若在。吾豈至此乎。
毅王好文事游宴,墨客詞臣相狎款。
延福亭前筑儲水,晝御龍舟夜未返。
君王一動從扈多,醉飽者誰饑者怨。
手搏見辱燭燃須,鋒刃奮起真斯須。
文官殺死武官呼,積尸如葦沈前湖。
王身國事從此休,襲明若在有是不。
由來留連多喪國,況此親兵懷憤毒。
君臣酣樂不知憂,畢竟奇禍生肘腋。
至今過者心神死,當(dāng)時景色知何似。
數(shù)頃湖水色凈淥,千秋冤血猶凝碧,言之于邑豈終極。
房山道中作(乾隆戊戌)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朝曦散晏溫,積雪化無存。
霽景春郊藹,歸云山隩屯。
大房開畫?,金帝有陵園。
遐想天聰代,征明此致言(金太祖陵在大房山我山時太宗文皇帝入關(guān)征明過房遣貝勒阿巴泰薩哈璘讀文致告大旨以我朝世居明界本無意取明因其肆虐侵陵以怨報德禍及二祖又葉赫與我搆釁彼曲我直乃反助彼稱兵是用以七大恨告天興師天心助順卑我遼陽河西之地猶欲息兵歸好遣使宣誠而明人持其國大人眾且欲我復(fù)還天賜國土去帝號及許以改號稱汗明又不肯是以興師至此其納款諸城秋毫無犯云云詞嚴(yán)義正恭讀之下益凜然于興亡順逆天鑒昭明我國家所以承然我休革經(jīng)如命者寔在于茲因行經(jīng)房山感而成詠師所行無人之境明欲不亡其可得乎)。
酹克勤郡王園寢疊戊戌詩韻(乾隆癸卯)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讓帝之冢子,首陳推戴心(克勤郡王岳記禮親王代善之長子也有謀勇多戰(zhàn)功天命十一年八月密議太祖升遐岳記與弟薩哈璘以日太宗有圣德推戴告其父代善曰國不可一無君當(dāng)速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心也先帝圣心眾皆悅服繼大位代善曰此吾夙乃夜作議書翼日遍示諸貝勒大臣于朝遂定議奉海關(guān)太宗嗣位又于天聰時奏請善撫降人及請于山通州燕京三處急圖其一以定丕基睿親太宗嘉納之崇德三年以命為揚(yáng)威大將軍與王分道征明所向克捷疾薨于軍王康太宗聞之驚慟輟膳三日立碑詔封多羅克勤郡熙二十七年圣祖為紀(jì)功乾隆四十三年以王后改稱平郡王復(fù)還原號并令配享太廟)。
忘家惟為(去聲)國,力勇更謀沉。
我祖所嘉許,予躬應(yīng)奠臨。
閟宮教配享,彰善意猶深。
過禮烈親王園寢賜奠因成六韻(乾隆戊戌) 清 · 弘歷
七言排律
朝家讓帝溯前聞(而眾太祖上賓王于諸皇子中最長望皆屬太宗王之子岳托薩哈璘請從眾心推戴王曰此吾素志也乃作議書曰紹成大統(tǒng)必得圣君始能戡亂致治以成一統(tǒng)愿奉四貝勒嗣位入朝遍示諸貝勒大臣眾皆喜以告于太宗辭讓再三王言益懇切眾議亦堅太宗是從之),路便椒漿賜奠勤。
唐較寧王無逼抗,吳逾太伯有功勛。
烏喇(平聲)??陣如風(fēng)捲,撫順攻城卜雨欣。
寬甸勇而誅上將,凌河恕以免監(jiān)軍。
滅親大義棄孫子,陪祀推恩展禮文。
三酹不禁清淚落,祖宗遺澤逮仍云。
⑴ 由潭柘至香山蹕路經(jīng)王園寢因臨酹酒
⑵ 王嘗從太祖征烏喇布占泰率兵三萬以拒眾皆愿戰(zhàn)慮布太祖尚未欲加兵王曰我士飽馬騰利在速戰(zhàn)所占泰不出耳今彼兵既出平原曠野一鼓可擒也克其太祖因命進(jìn)兵王隨太祖親??陣大敗之遂城布占泰遁走王復(fù)統(tǒng)精兵截戰(zhàn)又?jǐn)≈颊继﹥H以身免
⑶ 天命三年四月王曰太祖伐明大軍兩路進(jìn)會天雨何慮太祖欲還軍天雖陰雨我軍皆有御雨之具沾濕且天降此雨以懈明邊將之心使吾進(jìn)兵出其不意耳是雨利于我不利于彼也太祖善其言遂進(jìn)兵下?lián)犴槚|州焉根單三城及堡寨五百馀處
⑷ 天命四年二月明遣經(jīng)略楊鎬大發(fā)兵四路來侵明總太祖率師親征王督兵于界藩山斬敵百人又?jǐn)”潘傻扔谒_爾滸山又明總兵馬林營尚間崖總兵潘宗顏營斐芬山互為犄角直入太祖命步兵接戰(zhàn)敵兵自西突至王即怒馬迎戰(zhàn)其陣遂同諸貝勒大敗敵兵斬獲過半總兵劉綎由寬甸一路來犯太宗督兵登岡沖擊王率左翼兵自西夾攻敵眾披靡劉綎沒于陣
⑸ 天聰五年八月我軍圍大凌河城明兵來援距城十五里而軍我右翼兵沖入敗之生擒明監(jiān)軍道張春等春見太宗不跪太宗欲誅之王曰我前此所獲無不收養(yǎng)且此人既以死忠為貴奈何殺之以遂其志乎太宗悅遂赦春
⑹ 崇德八年八月貝子太宗升遐睿親世祖嗣位郡王阿達(dá)里及碩托謀立王多爾袞王發(fā)其謀俱伏誅碩托為王第二子阿達(dá)里則其孫也
⑺ 今年正月降旨以王及睿豫鄭肅克勤諸王同配享太廟
尊天敬地精禋儼對越之虔入廟登堂奕祀仰聲靈之赫惟我祖之啟基遼沈乃定規(guī)模暨藐躬之瞻禮枌榆其勤丹雘溯自兩郊南北通呼吸于清寧太室東西仰覲揚(yáng)于光烈曾昭告于皇天后土九部摧鋒用肇造于豐水鎬京萬方歸極逮夫一家六合苾芬則祀奉留都越今四謁三陵桓撥則眷懷故國十八城金墉既葺壇圻拱山海之雄百??年閟殿重輝禁籞擁風(fēng)云之氣武功文德長想云雷締構(gòu)之艱僾見愾聞彌增霜露濡零之感敬成四什用示來茲
遠(yuǎn)近既向服,玉寶應(yīng)時呈(袞岳太宗實錄天聰九年八月貝勒多爾托薩哈璘豪格等征察哈爾獲玉璽茲璽得自元后裔察哈爾林丹汗所其文漢篆曰制誥之寶多爾袞等以獻(xiàn)眾皆稱賀太宗乃?香告受天之)。
群請上尊號,太宗辭弗稱。
內(nèi)外王貝勒,再三陳奏并。
乃告祭郊丘,即位洽輿誠。
改元為崇德,國號曰大清。
圜壇峙南郊,德盛門之坰。
肇禋受蕃釐,萬祀延阼亨。
長至及興師,致虔每躬行。
世祖定中原,茲壇禮遂停。
戊戌年之秋,謁陵來陪京。
南郊瞻昔址,百年歲月更。
言念眷祉初,勿廢應(yīng)葺營。
茲來復(fù)舊觀,愜志勖繼繩。
詎惟自勖哉,奕葉聰聽情。
⑴ 時諸貝勒以玉璽上功德隆盛察哈爾舉國來歸且得上應(yīng)天心下洽眾志請上乃于尊號固辭不允復(fù)偕外藩蒙古貝勒等再三陳請?zhí)炻斒晗乃脑鹿H告祭郊國號廟受清以寬溫仁圣皇帝尊號大是年為崇德元年
⑵ 崇德元年冬至臣齋戒三日祀上率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天于圜丘并告興師致討朝鮮之由
⑶ 洎我專在世祖入關(guān)定鼎至盛郊壇大典京師前戊戌年京敬念我國家維新受郎德命之符我京將太宗昭事小心之素因飭工部侍成會同盛軍等敬謹(jǐn)脩葺以光勖繼典則以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