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仲長子云:「欲使居有良田廣宅,在高山流水之畔。溝池自環(huán),竹木周布,場囿在前,果園在后?!箲?yīng)琚與程文信書云:「故求道田,在關(guān)之西,南臨洛水,北據(jù)邙山,托崇岫以為宅,因茂林以為蔭?!怪^二家山居,不得周員之美。楊雄《蜀都賦》云:「銅陵衍。」卓王孫采山鑄銅,故《漢書·貨殖傳》云:「卓氏之臨邛,公擅山川?!箺钚邸斗窖浴罚骸噶?、益之間,裁木為器曰釽,裂帛為衣曰摫。」金谷,石季倫之別廬,在河南界,有山川林木,池沼水碓。其鎮(zhèn)下邳時(shí),過游賦詩,一代盛集。謂二地雖珍麗,然制作非棲盤之意也。鳳臺(tái),秦穆公時(shí)秦女所居,以致蕭史。叢臺(tái),趙之崇館。張衡謂趙筑叢臺(tái)于前,楚建章華于后。楚之云夢,大中□居《長飲賦》:楚靈王游云夢之中,息于荊臺(tái)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濤,南望巫山之阿,遂造章華之臺(tái)。亦見諸史?;茨锨嗲?,齊之海外,皆獵所。司馬相如云:「秋田乎青丘,傍徨乎海外。」漳渠,史起為魏文侯所起,溉水之所。淇園、衛(wèi)之竹園,在淇水之澳,《詩》人所載。橘林,蜀之園林,楊子云《蜀都賦》亦云橘林。左太沖謂戶有橘柚之園。長洲,吳之苑園,左亦謂長洲之茂苑,因江海洲渚以為苑囿,缺六字,故表此園之珍靜千乘宴嬉之所,非幽人憩止之鄉(xiāng),且山川亦不能兼茂,隨地勢所遇耳。
⑵ 余祖車騎,建大功淮、肥,江左得免橫流之禍。后及太傅既薨,遠(yuǎn)圖已輟,于是便求解駕東歸,以避君側(cè)之亂。廢興隱顯,當(dāng)是賢達(dá)之心,故選神麗之所,以申高棲之志。經(jīng)始山川,實(shí)基于此。
⑶ 謂經(jīng)始此山,遺訓(xùn)于后也。性情各有所便,山居是其宜也?!兑住吩疲骸赶蚧奕胙缦?。」莊周云:「自事其心。」此二是其所處。班嗣本不染世,故曰夙悟;尚平未能去累,故曰晚研。想遲二人,更以年衰疾至。志寡求拙曰乘,并可山居。曰與知游別,故曰謝平生;就山川,故曰棲清曠。
⑷ 枚乘曰:「江右湖,其樂無有?!勾藚强驼f楚公子之詞。當(dāng)謂江都之野,彼雖有江湖而乏山巖,此憶江湖左右與之同,而山岳形勢,池城所無也。往渚還江,謂四面有水;面山背阜,亦謂東西有山,便是四水之里也。抱含吸吐,謂中央復(fù)有川。款跨紆縈,謂邊背相連帶。迂回處謂之邪亙,平正處謂之側(cè)直。
⑸ 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為田口。下湖,在田之下下處,并有名山川。西溪、南谷分流,谷鄣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寧縣西谷鄣,是近山之最南峰者,西溪便是□之背。入西溪之里,得石堟
⑹ 雙流,謂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會(huì)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積岸,成此洲漲。表里離合,是其貌狀也。崿者,謂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將崩江中,行者莫不駭栗。槃?wù)撸强h故治之所,在江之□□用槃石竟渚,并帶青林而連白沙也。
⑺ 楊中、元賓,并小江之近處,與山相接也。唐皇便從北出。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壁、小江北岸。并在楊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澗而映紅。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經(jīng)始,并臨江,皆被以綠竹。山高月隱,便謂為陰,鳥集柯鳴,便謂為風(fēng)也。
⑻ 大小巫湖,中隔一山,外利曰周回,在圻西北。邊浦出江,并是美處。義熙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經(jīng)始處所猶在。兩利曰皆長溪,外利曰出山之后四五里許,里利曰亦隔一山,出新堟。橫山,野舍之北面。常石,野舍之西北。巫湖舊唐,故曰修堤。長溪甚遠(yuǎn),故日泉流。常石?□□□□,故曰山?下而回澤,里利曰漫石數(shù)里,水從上過,故曰瀨石上而開道。休山東北,周里山在休之南,并是北邊。
⑼ 天臺(tái)、桐柏,七縣馀地,南帶海。二韭、四明、五奧,皆相連接,奇地所無,高于五岳,便是海中三山之流。韭以菜為名,四明,方石,面四自然開窗也。五奧者,曇濟(jì)道人、蔡氏,郗氏、謝氏、陳氏,各有一奧,皆相掎角,并是奇地。三菁,太平之北。太平,天臺(tái)之始。方石直上萬丈,下有長溪,亦是縉云之流云。此諸山并見圖緯,神仙所居。往來要徑石橋,過楢溪、溪人跡之艱,不復(fù)過此也。
⑽ 棲雞,在保口之上,別浦入其中,周回甚深,四山之里。松箴在棲雞之上,緣江。唐嵫入太平水路,上有瀑布數(shù)百丈。漫石在唐嵫下,郗景興經(jīng)始精舍,亦是名山之流。崒嵊與分界,去山八十里,故曰遠(yuǎn)南。前嶺鳥道,正當(dāng)五十里高,左右所無,就下地形高,乃當(dāng)不稱。遠(yuǎn)望B65山甚奇,謂白爍尖者最高,下有良田,王敬弘經(jīng)始精舍。曇濟(jì)道人住孟山,名日孟埭,芋薯之疁田。清溪秀竹,回開巨石,有趣之極。此中多諸浦澗,傍依茂林,迷不知所通,嵚崎深沈,處處皆然,不但一處。
⑾ 江從山北流,窮上虞界,謂之三江口,便是大海。老子謂海為百谷王,以其善處下也。海人謂孤由為昆。薄洲有山謂之島嶼,即洲也。漲者,沙始起將欲成嶼,縱橫無常,于一處回沈相縈擾也。大荒東極,故為荒極。風(fēng)波不恒,為睽合也。
⑿ 南術(shù)是其臨江舊宅,門前對江、三轉(zhuǎn)曾山,路窮四江、對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間,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狹處,故曰生?。勇門以南上便大《門艮》,故曰成衍。岸高測深,渚下知淺也。江中有孤石沈沙,隨水增減,春秋塑望,是其盛時(shí)。故枚乘云,楚太子有疾,吳客問之,舉秋濤之美,得以瘳病。太子,國之儲(chǔ)貳,故曰楚貳。河靈,河伯居河,所謂河靈。懼于海若,事見莊周《秋水篇》。
⒀ 葺室在宅里山之東麓,東窗矚田,兼見江山之美。三間故謂之駢梁。門前一棟,枕?上,存江之嶺,南對江上遠(yuǎn)嶺。此二館屬望,殆無優(yōu)劣也。
⒁ 許由云:「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怪^人生食足,則歡有馀,何待多須邪。工商衡牧,似多須者,若少私寡欲,充命則足。但非田無以立耳。
⒂ 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盡意,萬不寫一耳。諸澗出源入湖,故曰浚潭澗。澗長是以窈窕。除菰以作洲,言所以紆馀也。
⒃ 搴出《離騷》。《句攴弦》是《采菱歌》、《江南》是《相和曲》,云江南采蓮。秦箏倡《蒹笳篇》,《唐上》奏《蒲生》詩,皆感物致賦。魚藻蘋蘩荇,亦有詩人之詠,不復(fù)具敘。
⒄ 《本草》所出藥處,于今不復(fù)依,隨士所生耳。此境出藥甚多,雷公、桐君,古之采藥,醫(yī)緩,古之良工,故曰別悉。參核者,雙核桃杏仁也。六根者,茍七根,五茄根,葛根,野葛根,□□根也。五華者,堇華、芫華、??華、菊華、旋覆華也。九實(shí)者,連前實(shí),槐實(shí),柏實(shí),兔絲實(shí),女貞實(shí),蛇床實(shí),蔓荊實(shí),蓼實(shí)□□也。二冬者,天門、麥門冬。三建者,附子、天雄、烏頭。水香,蘭草。林蘭,支子。卷柏、伏苓,并皆仙物。凡此眾藥事,悉見于《神農(nóng)》。
⒅ 案,《初學(xué)記》二十八,「踐」作「餞」,「憶」作「噫」。
⒆ 二箭,一者苦箭,大葉;一者笄箭,細(xì)葉。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黃苦。水竹,依水生,甚細(xì)密,吳中以為宅援。石竹,本科叢大,以充屋榱,巨者竿挺之屬,細(xì)者無箐之流也。修竦、便娟,蕭森、蓊蔚,皆竹貌也。上林,關(guān)中之禁苑,淇澳,衛(wèi)地之行園,方此皆不如。東南會(huì)稽之竹箭,唯此地最富焉。山陽、竹林之游,鸞鹥棲食之所。昆山之竹任為笛,黃帝時(shí),伶?zhèn)悢仄浜窬叽抵?,為黃鐘之官。衛(wèi)女思?xì)w,作《竹竿》之詩,楚人放逐,東方朔感江潭而作《七諫》。
⒇ 皆木之類,選其美者載之。山脊曰岡。闊上澗下,長谷積石,各隨其方。《離騷》云:「青春受謝,白曰昭只?!埂对姟吩疲骸篙嗖????」也。
(21) 草、木、竹,植物。魚、鳥、獸、動(dòng)物。獸有數(shù)種,有騰者,有走者。走者騁,騰者透。謂種類既繁,不可根源,但觀其列狀,相其音聲,則知山川之好。興節(jié)隨宜,自然之?dāng)?shù),非可敦戒也。
(22) 魷音優(yōu),鱧音禮,鮒音附,鱮音敘,鱒音寸兗反。鯢音皖,鰱音連,鳊音毖仙反,魴音房,鮪音宥,鯊音沙,鱖音居綴反,鲿音上羊反,鯔地比之反,鳣音竹之反,皆《說文》、《字林》音?!对姟吩疲骸稿\衾有燦?!构试棋\爛。鱸鱭,一時(shí)魚。鳡音感,??音迅,皆出溪中石上,恒以為玩。
(23) 鹍音昆,鴻音洪,鹢音溢。《左傳》云:「六《鳥兒》退飛?!棺秩绱?。鵠音下竺反,鹙音秋,鷺音路,鴇音保,??音相。唐公之馬,與此鳥色同,故謂為??,音相。雞鵲鶷鸐,見張茂先《博物志》。鸐音翟,亦雉之美者,此四鳥并美采質(zhì),鳧音符,野鴨也,常待晨而飛,鷮音已消反,長尾雉也?!墩撜Z》云:「山梁雌雉,時(shí)哉時(shí)哉。」海鳥爰居,臧文仲不知其鳥,以為神也。事見《左傳》。朔禽,雁也,寒月轉(zhuǎn)往衡陽?!抖Y記》,霜始降,雁來賓,歲莫云,雁北向。政是陽初生時(shí),荑生歸北,霜降客南,山雞映水,自習(xí)其羽儀者。
(24) 猿音袁,??音魂,貍音力之反。獾音火丸反。犴音五懸反。獌音曼,似獾而長,狼之屬,一曰貙。猰音安黠反,??音弋生反,貍之黃黑者,一曰似??。豺音在皆反,羱原音元,野羊大角,麇音鬼珉反,麖音京,能踔?jǐn)S。虎長嘯,猿哀鳴,鳴聲可玩。
(25) 八種皆是魚獵之具。自少不殺,至乎白首,故在山中,而此歡永廢。莊周云,虎狼仁獸,豈不父子相親。世云虎狼暴虐者,政以其如禽獸,而人物不自悟其毒害,而言虎狼可疾之甚,茍其遂欲,豈復(fù)崖限。自弱齡奉法,故得免殺生之事。茍此悟萬物生好之理?!兑住吩?;「不遠(yuǎn)復(fù),無祇悔?!故舜说靡匀氲?。莊周云,海人有機(jī)心,鷗鳥舞而不下。今無害彼之心,各悅豫于林池也。
(26) 賈誼《吊屈》云:「恭承嘉惠?!咕闯?,亦此之流。聚落是墟邑,謂歌哭諍訟,有諸諠華,不及山野為僧居止也。經(jīng)教欲令在山中,皆有成文。老子云:「善貸且善成?!勾说阑菸镆?。鹿苑,說《四真諦》處。靈鷲山,說《般若法華》處。堅(jiān)固林,說泥洹處。庵羅園,說不思議處。今旁林藝園制苑,仿佛在昔,依然托想雖綷容緬邈,哀音若存也。招提,謂僧不能常住者,可持作坐處也。所謂息肩。鐙王、香積,事出《維摩經(jīng)》。《論語》云:「溫故知新?!估砑炔唤^,更宜復(fù)溫,則可待為己之日用也。
(27) 云初經(jīng)略,躬自履行,備諸苦辛也。罄其淺短,無假于龜筮,貧者既不以麗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巳。是以謝郊郭而殊城旁。然清虛寂寞,實(shí)是得道之所也。
(28) 謂曇隆、法流二法師也。二公辭恩愛,棄妻子,輕舉入山,外緣都絕,魚肉不人口,糞埽必在體,物見之絕嘆,而法師處之夷然。詩人西發(fā)不勝造道者,其亦如此。往石門瀑布中路高樓之游,昔告離之始,期生東山,沒存西方。相遇之欣,實(shí)以一日為千載,猶概慨不早。
(29) 此一章敘仙學(xué)者雖未及佛道之高,然出于世表矣。浮丘公是王子喬師,安期先生是馬明生師,二事出《列仙傳》?!抖凑娼?jīng)》云:「今學(xué)仙者,亦明師以自發(fā)悟,故不辭苦味頹形也?!骨f周云:「和以天倪?!鼓哒哐乱病?shù)經(jīng)歷名山,遇余巖室,披露其情性,且獲長生。方之松菌殤彭,邈然有間也。
(30) 兩居謂南北兩處,各有居止。峰崿阻絕,水道通耳。觀風(fēng)瞻云,然后方知其處所。
(31) 南山是開創(chuàng)卜居之處也。從江樓步路,跨越山嶺,綿亙田野,或升或降,當(dāng)三里許。途路所經(jīng)見也,則喬木茂竹,緣畛彌阜,橫波疏石,側(cè)道飛流,以為寓目之美觀。及至所居之處,自西山開道,迄于東山,二里有馀。南悉連嶺疊鄣,青翠相接,云煙霄路,殆無倪際。從徑入谷,凡有三口。方壁西南石門世□南□池東南,皆別載其事。緣路初入,行于竹徑,半路闊,以竹渠澗。既入東南傍山渠,展轉(zhuǎn)幽奇,異處同美。路北東西路,因山為鄣。正北狹處,踐湖為池。南山相對,皆有崖岸。東北枕壑,下則清川如鏡,傾柯盤石,被?映渚。西巖帶林,去潭可二十丈許,葺基構(gòu)宇,在巖林之中,水衛(wèi)石階,開窗對山,仰眺曾峰,俯鏡浚壑。去巖半嶺,復(fù)有一樓,回望周眺,既得遠(yuǎn)趣,還顧西館,望對窗戶。緣崖下者,密竹蒙徑,從北直南,悉是竹園。東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遠(yuǎn)嶺,四山周回,溪澗交過,水石林竹之美,巖岫隈曲之好,備盡之矣??糸_筑,此焉居處,細(xì)趣密玩,非可具記,故較言大勢耳。越山列其表側(cè)傍緬□□為異觀也。
(32) 氿濫、肥毖,皆是泉名,事見于《詩》,云此萬泉所湊,名有形勢。
(33) 往反經(jīng)過,自非巖澗,便是水徑,洲島相對,皆有趣也。
(34) 土山戴石曰砠。山有林曰岵。此章謂山川眾美,亦不必有,故總敘其最。居山之后事,亦皆有尋求也。
(35) 謂寒待綿纊,暑待絺纊,朝夕餐飲,設(shè)此諸業(yè)以待之。藥以療病,又在其外,事之相推,自不得不然。至于聽講放生,研書敷文,皆其所好。韓非有《揚(yáng)較》,班固亦云「揚(yáng)較古今」,其義一也。左思曰:「為左右揚(yáng)較而陳之?!?/div>
(36) 莊周云:「魚父見孔子杏壇之上?!埂毒S摩詰經(jīng)》?樹園。楊雄《蜀都賦》云橘林。左太沖亦云「戶有橘柚之園?!固依钏采醵?,棗梨事出北河、濟(jì)之間,淮、潁諸處,故云殊所也。
(37) 葑菲見《詩·柏舟》中。管子曰:「北伐山戎,得寒蔥?!光钻U云,寒蔥挺園。灌疏自供,不待外求者也。
(38) 此皆住年之藥,即近山之所出,有采拾,欲以消病也。
(39) 眾僧冬夏二時(shí)坐,謂之安居,輒九十日。眾遠(yuǎn)近聚萃,法鼓、頌偈、華、香四種,是齋講之事。析說是齋講之議。乘此之心,可濟(jì)彼之生。南倡者都講,北機(jī)者法師,山中靜寂,實(shí)是講說之處。兼有林木,可隨寒暑,恒得清和,以為適也。
(40) 云物皆好生,但以我而觀,便可知彼之情。吝景懼命,是好生事也。能放生者,但有一往之仁心,便可拔萬族之險(xiǎn)難。水性云物,各尋其生。老子云,馳騁出獵,令人心發(fā)狂。猜害者恒以忍害為心,見放生之理,或可得悟也。
(41) 莊周云:「輪扁語齊桓公,公之所讀書,圣人之糟粕??g者,《金縢》之流也。柱下,老子。濠上,莊子。二、七是篇數(shù)也。云此二書最有理,過此以往,皆是圣人之教,獨(dú)往者所棄。
(42) 謂少好文章,及山棲以來,別緣既闌,尋慮文詠,以盡暇日之適。便可得通神會(huì)性,以永終朝。
(43) 老子云:「善攝生者。」莊子云:「謂之不善持生?!褂衷疲骸葛B(yǎng)生有無崖,達(dá)生者不務(wù)生之所無奈何?!菇^跡,上皇,下衰,賓名,義亦皆出莊周。廣成子在崆峒之上,黃帝之師也。許由隱于箕山,堯以天下讓而不取。愚公居于駒阜,齊桓公逐鹿入山,見之,涓子隱于宕山,好餌術(shù),告伯陽《琴心》三篇,庚桑楚得老子之道,居嵔礨之山。楚狂接輿,楚王聞其賢,使使者聘之,于是遂游諸名山,在蜀峨眉山上。徐無鬼巖棲,魏侯勞之,問「先生苦山林矣,乃肯見寡人?!篃o鬼問:「君絀嗜欲,屏好惡,則耳目察矣。」常采芋栗。老萊子耕于蒙山之陽,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事,織畚為業(yè)。四皓避秦亂,入商洛深山,漢祖召不能出。司馬長卿高才,而處世不樂預(yù)公卿大事,病免,家居茂陵。鄭子真耕隱谷口,大將軍王鳳禮騁不屈,遂與弟子別于山阿,終身不反。梁伯鸞隱霸陵山中,耕織以自娛,后復(fù)入會(huì)稽山。臺(tái)孝威居武安山下,依崖為土室,采藥自給。高文通居西唐山,從容自娛也。
(44) 謂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踐履耳。故停筆絕簡,不復(fù)多云,冀夫賞音悟夫此旨也。《宋書·謝靈運(yùn)傳》《藝文類聚》六十四。
歲次旃蒙,月建司空,變凌陰之呂,扇廣莫之風(fēng),蕭子褰帷九水,作牧三宮,乃盱衡而言曰:惟天惟大,惟堯則之;
惟地惟厚,惟王國之。
粵我皇之
握鏡,實(shí)乃神而乃圣。
陳六聯(lián)于八則,弘九職于三令,運(yùn)璇樞而御宇,執(zhí)玉衡而齊政,大矣廣矣,無德而稱。
俯《齒取》《齒禺》于軒羲,諒斗笞于子姒;
包《河圖》與《洛書》。
括龍官乎鳳紀(jì),超大德于百王;
高鴻名于萬祀,惟天縱于副后。
逾啟誦而惟首,既倫儒于肅成;
復(fù)斷獄于長壽,豈止丕莊屈膝。
將令班鄭捧帚,譬衢樽而待酌;
若懸鐘之須扣,前逾緊象之外。
聲高洙、泗之右,伊俯己之顓愚;
謬聯(lián)萼于天衢,筮東門而畫野。
創(chuàng)南國而分墟,詔伯宗以為儐;
誥內(nèi)史而策書,用分茲于茅社。
從侯服而俾子,類金獸以封建;
非桐圭以錫處,爾其湘水之東。
即我龜蒙,魏甘露而分邑,吳太平而定中。
鎮(zhèn)麟山之崔嵬,傍龍跡其穹?。?div id="ox5qdva"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19_1354672_comment'>
金城高而相屬,石燕起而依風(fēng)。
豈連鑣于分陜,羨追蹤于二公。
彼瑯臺(tái)之作守,有彭泗之嘉名;
殊并海之分地,異魚石之所城。
經(jīng)沈子之高墉,蓋水運(yùn)之堤封;
謝禮樂之干櫓,閱武騎之輣沖。
軾錦車而前騖,驅(qū)魚軒而繼蹤;
無復(fù)鸞歌鳳舞,唯對綠柳青松。
留吳宮之宿燕,響平陵之夜鐘;
飛余轡而西征,戍太真之舊營。
鳴節(jié)鼓之金鐲,屯戎車于石城;
戮滔天之封豕,斬橫海之長鯨。
每輟書而嘆息,景樹德之風(fēng)聲;
從王役于鏡中,浮文鹢而載鴻。
經(jīng)謝亭而帳飲,想彥伯之高風(fēng);
度五城而騁望,見三冀之無窮。
故以飛云蒼準(zhǔn),白鱧青桐;
金吾舍利,鳴鶴紫宮。
眺方岳乎云閑,望赤坂之珠殷;
想真長之送別,懷思曠之還山。
此檜楫而方遠(yuǎn),彼松舟而未閑;
倦旅泊于新丘,同渭水之不流。
或千人而并唱,乍萬人而相鉤;
毀橋由于瑗度,鑿空資于仲謀。
睇三茅之靈秘,懷九轉(zhuǎn)之仙記。
紫臺(tái)石室之文,青首銀函之字;
獨(dú)有披霧之心,彌軫凌云之志。
捫殷碑之愴望,挹延州之高讓;
井觱沸而??夕蟺,勢崎嶇而低昂。
見傳巴之度曲,開安歌之浩唱;
想觀樂乎朝陽,憶紆衣乎夕張。
回途船之美風(fēng),聳余棹乎云陽;
彼桑梓之必敬,況松榆之舊鄉(xiāng)。
將游目于五湖,乃浩覽于姑蘇;
臨閶門之跨水,聳重闕而開都。
睇太伯之卜祀,爰避國于句吳;
去西滸之樂政,尊東夷之楷模。
時(shí)渡谷水之陽,尚想嘉禾之方;
壯慶亭于吳后,雄槜李于越王。
觀泉亭之涌波,崖巍巍而峨峨;
張素蓋而縈州嶼,馳白馬而越江池。
鼓淇濤于萬里,曾未動(dòng)于纖羅;
及戾止乎東歐,登玉笥與銅牛。
山東武而遙集;
雁南海而飛?。?div id="5gxlzej"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64_1354672_comment'>
巖亭亭其似蓋,飛苕苕其若樓。
登舜橋而延首,瞰禹井而淹留;
御史之狀猶在,督護(hù)之門不修。
雖濫同于借寇,愧人瘼之何求。
皇覽揆余之忠誠,詔入謁于承明,既攝州于淮海,且作尹乎中京。
慕張生之謫伏,挹邊延之勵(lì)精;
珥金貂而待問,鳴玉佩而趨庭。
兼三河及三輔,總九緯乎九經(jīng);
揚(yáng)王庭之俊選,聞裒然于前則。
時(shí)濫假于中臺(tái),掌邦教之觀國;
乍南宮而薦士,且右鄉(xiāng)而表德。
判辟雍之樂語,辯金馬之儒墨;
驅(qū)安居以騁望,壯天居之麗極。
詳夫皇王爰處,本無定所。
堯都平陽,舜在冀方;
玄王居亳;
成周卜洛。
故知黃旗紫蓋,域中為大。
天地之所合,風(fēng)雨之所會(huì);
蔭美氣之蔥蔥,浮卿云之靄靄。
聳梁山而成闕,縈長淮而似帶。
昔者甘泉暉章,平樂未央,凌霄飛雨,麒麟鳳凰,九華仁壽,百福明光。
玉階紫闈,雕柱錦墻;
木蘭為棟,文杏為梁。
溫臺(tái)冬燠,秋窗夏涼,甲乙之帳,庚辛之方,未有祗園之右。
齊之仁壽,用擬舟航,長為稱首,日殿月宮,金池珠叢,七重迢遞,千柱玲瓏,虹橋左跨,
雁苑南通。
紫紺之堂臨水,青蓮之臺(tái)帶風(fēng)。
及夫皦光未旭,更籌曙促,猶然陽燧之火,尚執(zhí)驪龍之燭。
或帶桃花之綬,乍響玄山之玉。
爰八命而建旟,誠非親而勿居。
應(yīng)鳴鞞于龍角,覆緹幕于熊車。
開轅門于淮渚,泛船皇之容與。
吟紫騮之長歌,奏玄云之疊鼓。
開右座而納文,設(shè)左廣而投武。
既風(fēng)起而云飛,復(fù)摧班而拉虎。
泛樓船而郁紆,憶霸楚之雄圖。
悲騅馬之不逝,忘鹿逐之長驅(qū)。
豈烏江之天險(xiǎn),資赤帝之神符。
于是途經(jīng)灌壘,水分當(dāng)利。
彼吾王之連和,延魏后之交質(zhì)。
趙將軍之建節(jié),辛侍中之奉使。
亮鼎足其何言,限修江而為二。
泊九井而問津,蓋六服之都會(huì)。
方函谷之設(shè)險(xiǎn),譬魯陽之襟帶。
觀棄繻之裂帛,見高車之輔轪。
顧濡須之故巇,每當(dāng)食而忘飯。
斗二虎于江干,爭兩龍于修坂。
既凱捷而來旋,遂鳴鐃而獨(dú)返。
彼銅山之可傷,何驕容之無方。
已筑長洲之苑,復(fù)實(shí)海陵之倉。
遂稱兵而內(nèi)侮,宜朝起而夕亡。
原西陵以肇基,始沖梯于士治。
載為前茅之首,實(shí)表勤王之師。
同薏苡之興謗,成貝錦之深疑。
良弓藏而高鳥盡,入不謙而出不辭。
游雷中而徜徉,遇日吉而辰良。
祀
公瑾以桂酒,薦忠肅以椒漿。
賓討曹之英策,蓋謀桓之秘方。
衣披披而屢舞,神欣欣而樂康。
吊劉安于下雉,聊載懷于惇吏史。
或策杖而龍飛,或叱石而羊起。
將雞鳴于天上,遂埋魂于蒿里。
匪仙道之云偽,蓋為仁其由己。
經(jīng)釣臺(tái)而高邁,過鄂渚而西浮。
變青門之三襲,為黃塵之一丘。
城逶迤而中斷,階坡陀而半留。
分沙羨而啟鎮(zhèn),即開蕃于夏州。
星尚連于翼、軫,舍兼分于斗、牛。
麗滄浪之水清,良信美乎濯纓。
嗟其釣而非釣,復(fù)何慮而何營。
羌有愿而不獲,拂蘭橈而上征。
冬已謝而春辭,聯(lián)方舟而水嬉。
看白沙而似雪,望卻月而成眉。
臨石渚其如鏡,玩弱柳其猶絲。
停赤壁而延佇,聯(lián)愴望而方思。
吳水鄉(xiāng)之舟楫,魏陸產(chǎn)之皋獵。
本吳長而魏短,況地利與天時(shí)。
結(jié)憤風(fēng)而炎上,潦原火于驚飔。
灰霧霏而擊馬,箭參差而麗龜。
成班車之逸氣,碎當(dāng)途于鹿麋。
分洞庭于吳上,限東益于巴丘。
如淄、澠之相別,似涇、涓之分流。
雖滔滔而直瀉,終耿耿而橫浮。
想蘭香之薦枕,懷娥媓之夜游。
若夫子瑜設(shè)險(xiǎn)之記,閻遨游涌之地,既下車而踐境,早詢求于方志。
曉泊鬻拳之津,夕瞻荒谷之寺。
居柳下而布德,坐棠陰而高視。
班六條于宰邑,賢十部于從事。
每題輿于仲舉,豈虛名乎叔治。
藉務(wù)隙于登臨,乃紛吾之本志。
時(shí)復(fù)設(shè)羽蓋,揚(yáng)旌旆,乘雕玉,從貝帶,浮云起,登高唐,泛枉渚,望涔陽。
荊棘生于龍門之下,狐兔穴于馬牧之旁。
臨章華而流眄,見舊楚之凄涼。
試極目乎千里,何春心之可傷。
其舊渚宮也,夾江帶阡,布濩井田,通逵交迸,高門接連。
人要水心之劍,家給火耕之田。
既追隨而得性,實(shí)燕處而超然。
若平臺(tái)之中,觀閣相通,雄梁渡水,壯翼臨空,金堤之路,銅鞮之宮,閣寫陵霄,樓布麗譙。
橫走馬而為觀,擬牽牛而作橋。
爾乃樹之榛、栗,椅、桐、梓、漆;
三色黃甘,千戶
朱橘。
桃蔭井而成蹊,萍浮江而泛實(shí),蟬鳴枝而候稻,范飛冠而吐蜜。
復(fù)有水底石發(fā),山筋地骨;
書帶新抽,屏風(fēng)牙發(fā)。
反魂長生,靈壽女貞,金鹽玉豉,堯韭舜榮。
交讓之目,代謝之名;
忘憂長樂,桃杷鼓箏。
竹則筼筜綠箓,交戰(zhàn)策皮。
淚沾虞后,龍還葛陂。
便娟防露,檀欒夾池。
聊右書而左琴,且繼踵于華陰。
彼門人之門道,各家求而有心。
先鉛仇于魚魯,乃紛定于陶陰。
識(shí)三家之云謬,知五門之可尋。
時(shí)仰稟于皇猷,討巴、濮于裨鯈;
乃棱威于華、墨,出車檻之云修。
觀月窟之入附,睹日勒之來游。
既虎牙而成號(hào),又龍額而為候。
仰皇德之洪深,疑朱離于侏任。
見白題之蹋鼓,看鳥孫之學(xué)瑟。
獻(xiàn)掛條之良贐,奉桃枝之怪琛。
嗤聚米于馬援,哂畫地于臧旻。
彼蠢爾之為鯁,伊憑凌而未靜。
異黃金于黑山,非綠林于青嶺。
余喟然以指蹤,實(shí)濟(jì)寬而持猛。
負(fù)步光之文劍,驚漢陽之夕景。
麾靈琚之左轉(zhuǎn),光玳簪而右參。
白云生而陣合,紅塵起而軍暗。
于是驅(qū)骕骦,命蹶張,回翠蓋之金爪,臨絳宮之玉堂。
擬都護(hù)之戊己,模荊尸之甲裳。
作齊軍之減灶,教燕師之臣墻。
觀田畯復(fù)于虞澤,命車右而前驅(qū)。
猶從戎于細(xì)柳,若驅(qū)馬于長榆。
矜猿鳴之抱木,傷兔走之依株,每愀然而作色,方載馳而轉(zhuǎn)軾閱放鹿而興憫,對亂鱗而動(dòng)惻,矧高宴于城隅,駐五馬而踟躕。
乃有青琴碧玉,絳樹綠珠。
西河王豹,東野綿駒;
蘭缸夕然,合璧斜天。
照流風(fēng)之回雪,映出水之初蓮。
非吾心之所悅,曾未始而流連。
濫叨榮于分陜,逾一紀(jì)之星躔。
子既生而冠字,嗟留滯以回邅。
罷臨邊之瑞節(jié),觀楚黎之臥轍。
向秋野之蒼茫,對寒江之幽咽。
散歸云之郁蓊,吐長風(fēng)之??笞。
聞羌笛之哀怨,聽胡笳之凄切。
慘余袂兮淚成行,攀余轅兮不忍別。
奉信圭而入朝,驅(qū)駟馬而乘軺。
既總司于戎旅,亦兼飾于豐貂。
登虎踞而目極,忽平原之已超。
帶方逵之九軌,接馳道之三條。
彼重門之擊析,馮霞起以建標(biāo)。
雜丹樓以藻井,閑青山于綺繚。
耆落星之從巃,睹?火之迢繞。
郁如蓬萊之臨滄海,憬如昆侖之出絳霄。
函、夏之所覿,江、漢之所朝。
若夫天不愛道,地不愛寶,賓連紫達(dá),華平朱草,麒麟五色,飛兔雙翼,集我君圃之旁,游我帝梧之側(cè)。
于斯時(shí)也,天子郊帝于員丘,高玉簡于東漢;
邁金版于西周,奏蒼璧而服大裘。
樂有云翹之舞,牲非繭栗之牛;
設(shè)黃琮而禮地,望方澤乎神州。
節(jié)會(huì)咸池之琯,冕無繁露之旒。
觀三農(nóng)乎九谷,薦黍稷之穜稑。
命甸師而清塵,詔封人而出宿。
敬青壇而致虞,動(dòng)翠耜而祈谷。
時(shí)季春之上巳,臨祓乎沼沚。
杏花發(fā)于露寒,棘實(shí)浮于蒙汜。
爰長久之御節(jié),采日精于山趾。
天策夜而動(dòng)星,鉤陳朝而按軌。
予是時(shí)也,陪玉軟,飾金羈,驅(qū)騄駬,《貝翟》翠羆,乘倜儻,控權(quán)奇,寶劍昭晰,彩??陸離,乍俯馬足,時(shí)仰月支。
見靈鳥之占巽,觀司南之候離。
習(xí)執(zhí)鞭而珥筆,雖日夕而忘疲。
奧重明堂地,景已乎正陽。
乃八片而四達(dá),開上員而下方。
置陰鑒之明木,設(shè)圭瓚而盈觴。
誶天官乎冢宰,服端委而辯方。
虔植物之蘊(yùn)藻,鄙將響之牛羊。
藉鴻私而置傳,復(fù)惟轂而懷方。
溯蛟川于匯澤,洽鵠塞于潯陽。
何蠡川之浩浩,而匡岫之蒼蒼。
其匡岫也,盤紆崷崒,??嶙郁律,峻極于天,千霄秀出,岑嵚崎??,鳥兔蔽虧,蜭岈豁聞,背原面野。
墳飛流于天末,鼓雷霆于巖下。
聳高館于去中,聯(lián)叢祠于星社。
雕甍綺閣,吁可畏其欲落;
云霧杳冥,縈萬嶺而俱青。
照曜山莊,岧峣石梁;
雁門馀帳,隆安故床。
鏡臨江而分影,爐銜花而共香。
若乃羽族徘徊,察風(fēng)應(yīng)雷,鴛鴦感夢,干鵲知來。
露華挾雌而嘯侶,銜環(huán)帶壟而含猜。
孔接影而飖揚(yáng),??交頸而陪鰓。
爾其彭蠡際天,用長百川;
沸渭
渝溢,瀲淡連延。
大則浩汗滉漾,細(xì)則澆灌潺湲。
遇祈飆之弗爽,彼所報(bào)之無帢夬。
且搏搖以九萬,乍高風(fēng)而三千。
其中則有跎灂嘉魚,燕羽龍須,戴星含石,蒲身雉軀,乍浮圓鏡,時(shí)泛明珠。
報(bào)蕩子之長信,送仙人之短書。
恥觀魚而為樂,解舒雁于高繳。
必冀孔愉之龜,當(dāng)如噲參之鶴。
愾沖冠而發(fā)憤,嗟吾人之施薄。
觀進(jìn)退于我生,每篤靖而居貞。
羞為金谷之富,不矯石閭之清。
每鞠躬而遵節(jié),藉王道之既平。
貴靜者人所便,予得之于自然。
非三百之不足,惜五十于豐年。
笑纻斜之行潦,喜甘雨于石田。
飛新梅于倡粉,拂輕絮于房綿。
月芝抽而曉落,燈花開而夜然。
菊從風(fēng)而金散,荷帶水而珠員。
已寤歌于折柳,復(fù)行吟而采蓮。
課七分與六日,推兩地與參天。
夕章程而鉤股,亦剡注而參連。
幼墳藉以自娛,迄方今而不渝。
云氣、芝英之簡,懸針、倒薤之書,緘乎蒸栗之帙,飾乎酸棗之珠。
擬河獻(xiàn)之留真,希淳儒之席珍。
笑彭聃之下士,聯(lián)重義而自欣。
鑿戶牖而長望,混木雁而兼陳。
嗟今來而古往,方絕筆于獲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