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應(yīng)箕

相關(guān)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8—1645 【介紹】: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正希,一字子駿,號赤壁。崇禎元年進士。屢疏陳急務(wù),終不用,遂乞歸。以鄉(xiāng)里不靖,辦團練義勇,數(shù)征不起。清兵陷南京,與門人江天一等起義兵。隆武帝授聲右都御史、兵部侍郎。兵敗被俘至南京,罵洪承疇,不屈死。謚文毅。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駿,嘉魚籍,休寧人。崇禎戊辰進士,改庶吉士以山東道御史參軍務(wù)歷山東按察司僉事復(fù)起翰林修撰有集
維基
金聲(1598年—1645年),一名子駿,字正希,號赤壁,南直隸休寧人,明末政治人物、學(xué)者,進士出身。
崇禎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次年召對時,其《廷試策》深受崇禎帝賞識,升為御史。
清軍犯北京,金聲上書提議破格用人御敵,未果,托病辭職歸鄉(xiāng)。
福王在南京即位后,破格提拔金聲為左僉都御史,金聲堅決不出任。
清軍攻陷應(yīng)天后,各府都望風(fēng)迎降。
金聲糾集士紳、百姓保衛(wèi)績溪、黃山,分派兵力扼守六座山頭。
寧國的丘祖德、徽州的溫璜、貴池的吳應(yīng)箕等很多人響應(yīng)他。
金聲于是派使節(jié)去向唐王進表,唐王加封他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讓他總領(lǐng)各地的軍隊。
先后打下旌德、寧國等縣城。
九月下旬,御史黃澍降清,清軍從小路進兵突襲,打敗了金聲。
兵敗后被俘,押往金陵。
洪承疇想要招降金聲,但金聲大聲問洪曰:「爾識我否?
」承疇曰:「豈不識金正希!
」洪亦問曰:「爾識我否?
」聲曰:「不識也。
」「吾即洪亨九。
」金聲喝曰:「咄,亨九受先帝厚恩,官至閣部,辦虜陣亡,先帝慟哭輟朝,御制祝版,賜祭九壇,予謚、蔭子,此是我明忠臣,爾是何人,敢相冒乎?
」洪承疇招降不得,反被諷刺,只好將他斬首,江天一也一同就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1656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宜興人,字定生。
明都御史陳于廷子。
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稱四公子。
吳應(yīng)箕草《留都防亂公揭》,詆斥阮大鋮。
弘光時,被馬、阮陷害下獄。
明亡,隱居山中,不入城市十余年而卒。
有《皇明語林》、《山陽錄》、《雪嶺集》、《交游錄》、《秋園雜佩》等。
萬應(yīng)隆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涇縣人,字道吉。
明崇禎舉人,少時與吳應(yīng)箕等倡文會名南社,又率同社諸才士參加蘇州虎丘復(fù)社大會。
入清不仕。
工詩。
有《三峰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7—1675 【介紹】: 明末清初寧國府宣城人,字眉生,號耕農(nóng)。
沈懋學(xué)從孫。
諸生。
崇禎中,受巡撫張國維保舉,至京即疏劾兵部尚書楊嗣昌、總督熊文燦,由是名動天下。
亦以此罷官,從此不復(fù)應(yīng)舉。
后與吳應(yīng)箕等草擬《留都防亂公揭》,聲討阮大鋮。
清初,隱居金華山中,拒絕招聘。
有《姑山集》。
人物簡介
沈壽民,字眉生,號耕巖,宣城人,崇禎諸生,順康間隱居,著《姑山文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眉生,宣城諸生。舉賢良方正。有剩庵詩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子方。
顧憲成從子。
為人豪邁,好使酒罵座。
吳應(yīng)箕等為“留都防亂公揭”,討阮大鋮,杲列名于首。
大鋮得志,將捕之興大獄。
南都失守,事解。
杲散家財募士千人,取道江陰,鄉(xiāng)人以為盜賊,集眾御之,被殺。
人物簡介
顧杲(1607-1645),字子方,號逋人,南直無錫人。明諸生,因?qū)懴墓粑褐屹t,致激眾,死于義閶門。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方,無錫人。有梧秋草堂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太平府蕪湖人。
崇禎十一年,參與吳應(yīng)箕等撰《留都防亂公揭》,聲討阮大鋮。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昆銅,蕪湖諸生。有《土音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0—1695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馀姚人,字太沖,號梨洲。
黃尊素長子。
尊素以劾魏閹死詔獄。
明思宗即位,宗羲十九歲,入都訟冤,袖錐錐許顯純。
歸,治葬既畢,專心治學(xué),受業(yè)于劉宗周。
崇禎十一年,與吳應(yīng)箕等作《留都防亂公揭》攻阮大鋮,大鋮恨之入骨。
福王立,大鋮欲殺宗羲等百四十人,以清軍南下未果。
宗羲歸馀姚,率里中子弟數(shù)百人從監(jiān)國魯王抗清,號“世忠營”,授職方主事,改監(jiān)察御史。
魯王敗走入海,宗羲猶結(jié)寨四明山,入海探魯王,受左副都御史職。
后以絕望于恢復(fù),乃奉母返里,著述講學(xué),四方學(xué)士從者日眾。
康熙間舉鴻博、薦修《明史》,均力辭,而史局大議必咨之。
其學(xué)教人窮經(jīng)讀史,尤深于史學(xué)。
著《明儒學(xué)案》,又著《宋元學(xué)案》(未成),后全祖望續(xù)成之。
宗羲搜集明人文章,為《明文案》,又?jǐn)U充成《明文海》。
明夷待訪錄》痛責(zé)君主罪惡,以開明專制為理想,為宗羲政治社會思想之結(jié)晶。
其余著作尚有《隆武紀(jì)年》、《永歷紀(jì)年》等紀(jì)事之書,合稱《行朝錄》。
詩文有《南雷文定》、《南雷詩歷》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一
黃宗羲,字太沖,號梨洲,余姚人,明御史尊素子。魯王以為左僉都御史。國朝康熙戊午舉博學(xué)鴻詞,庚申薦修《明史》,均辭。從祀孔廟。有《南雷詩歷》。
詩歷·題辭
余少學(xué)南中,一時詩人,如粵韓孟郁上桂、閩林茂之古度、黃明立居中、吳林若撫云鳳,皆授以作詩之法:如何漢魏,如何盛唐;抑揚聲調(diào)之間,規(guī)模不似,無以御其學(xué)力、裁其議論,便流入為中晚、為宋元矣。余時頗領(lǐng)崖略,妄相唱和。稍長,經(jīng)歷變故,每視其前作,脩辭琢句,非無與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蠟,了無馀味。明知久久學(xué)之必?zé)o進益,故于風(fēng)雅,意緒闊略。其間驢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夢馀,不容讀書之處,間括韻語,以銷永漏,以破寂寥,則時有會心,然后知詩非學(xué)之而致。蓋多讀書,則詩不期工而自工。若學(xué)詩以求其工,則必不可得。讀經(jīng)史百家,則雖不見一詩,而詩在其中。若只從大家之詩章參句鍊,而不通經(jīng)史百家,終于僻固而狹陋耳。夫詩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亂,皆所藏納。古今志士學(xué)人之心思愿力,千變?nèi)f化,各有至處,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數(shù)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數(shù)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詩,豈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濃淡,亦未嘗歸一,將又何所適從耶?是故論詩者但當(dāng)辨其真?zhèn)?,不?dāng)拘以家數(shù)。若無王、孟、李、杜之學(xué),徒借枕籍咀嚼之力以求其似,蓋未有不偽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詩也」,友遜謝不敢當(dāng)。余曰:「有杜詩,不知子之為詩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偽之謂也。余不學(xué)詩,然積數(shù)十年之久,亦近千篇,乃盡行汰去,存其十之一二。師友既盡,孰定吾文?但按年而讀之,橫身苦趣,淋漓紙上,不可謂不逼真耳。南雷黃宗羲題。
舊詩·序一
太史公曰:「《》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挂杂枵撝?,當(dāng)周之盛,刑賞明于上而公道昭,治化休明。士生其世,雖有怨誹,無所用之?!?a target='_blank'>詩》三百篇,非皆變風(fēng)、變雅如詩人所謂怨也。蓋有在父子、兄弟、朋友、夫婦之際,而吾獨于君臣之義隱約其意焉,以為詩人之旨,庶幾冀其一悟,非自處于怨己耳。上之賞罰不明,而后下之人乃有以怨行其私,如《檀弓》所載居父母兄弟之讎,及《周禮·調(diào)人》之篇者,雖傳記所不廢。然使有明王在上,公道昭而賞罰行,何待使其人避之海外千里之遠(yuǎn),又何至使為人子者有終不能報,而至不與共戴天哉?無怪先儒以《禮傳》出漢儒之手,不足深信,而詆《周禮》為戰(zhàn)國陰謀之書也。乙丑、丙寅間,搢紳之禍極矣。正人君子駢死詔獄,而馀姚白安黃公與焉。當(dāng)是時,逆珰借外廷以攻君子,非先帝意也。公有子大沖,博學(xué)能古文詞,尤攻為詩。讀所為《老狐行》,若未嘗怨誹其上,而一時受禍之深、所以致禍之由,讀者如見其人,蓋深于詩人之意者。人知太沖之微文深遠(yuǎn),而不知今上之誅賞為能大慰忠臣孝子之心,是以怨誹而不亂也。吾所謂「刑賞明于上而公道昭」,今非其時與?蓋于是嘆《檀弓》《周禮》之記,果未必出于圣人之書矣。先時,芝產(chǎn)于詔獄,而諸君子之禍興。天禍君子于獄,而瑞先之。然非圣人中興,諸君子得褒顯贈謚,庇及泉壤,芝雖瑞,與凡草等耳。吾于是而愈誦上之英明神武、潛消大變?yōu)楹系掠谔斓匾病;B、王裒,一仕而致身蕩陰之役,一終身不仕,而門人為之廢蓼莪。彼其主化家為國,而君臣之分有可議者,非今日比也。吾愿太沖勉之。社盟弟艾南英序。
舊詩·序二
黃太沖,勾馀才士,故侍御贈太仆卿白安公之嗣子也。太仆公負(fù)中正之節(jié),攖逆黨之燄,抗疏直言,殞身北寺,天下莫之敢明。太沖以弱冠伏闕訟冤,義動當(dāng)世,咸曰:「忠臣之有子也如是!」太沖雖才,何暇以文采自見,與才人韻士爭尺寸之席哉?壬申冬,昆山朱浮石先生以太仆公門人,手太沖所為詩一冊示予,因傷太仆公事,聲淚俱至。汝南郭亮之風(fēng),千載再見。然予讀太沖詩,感憤寓物之言十之一,詠事十之三,贈答十之五,閨語十之一,未嘗自譜其年月。以其詞繹其志,蓋發(fā)憤于太仆之所為作多矣,此浮石先生所以悲也。古人忠孝之語,哀激所次,有脊有倫。況出之雄文博學(xué)之輩,沖之日而被之音,天地鬼神,感通之至數(shù)該焉。蓋不求為韻語,而不能不為韻語,所謂「長言之不足,又從而詠嘆之」是也,何足怪哉?三百篇之亡,乃有《離騷》,遂接風(fēng)雅,為后詞賦之祖。夫屈子義兼親賢,使不遘上官子蘭之徒,騷亦不作。騷之為言憂也,故屈原特以其憂傳。而千馀年之后,宋遺民謝翱者復(fù)以其哭不朽。晞發(fā)諸詩,先儒以為直溯盛唐以上。夫皋羽世經(jīng)義之學(xué),應(yīng)進士之科,使不罹宋季之難、感文信之死,詩亦不作。故皋羽之詩乃與其哭俱。由此言之,情不絕,語必不至,文字皆然,而況詩之道乎?太沖英才磊落,挾以少年之氣。今其詩幽折陟拔而忳悒多思,與老成積于世故者相類。其《鐵琴》《死戰(zhàn)馬》《老狐行》諸篇,命事稱名,亦頗與原之《山鬼》《國殤》、翱之《鐵如意》《玉麈尾》同。至其《紅閨》《麗事》諸詩,豈所謂托情男女,亦宓妃佚女、《洗藍曲》《楚女謠》之致類乎?何其情之峭以深也!哀心感之,無言不疾。故曰:發(fā)憤于太仆之所為作多矣。夫道彌往而風(fēng)彌厲,古今皆然。文字之槩,亦觀世之理也。惟太沖負(fù)忠孝之極,思佚按衍于心者既甚,而后溢之為詩,故不獨有詩,而詩復(fù)鏗急絕人,風(fēng)氣逼古。此予所以例之屈原之憂與皋羽之哭而為言耳。不然,太沖遭遇明圣,忠臣之魂已雪,黨人之碑既踣,以彼其才進用于世,非二子之所可同日而語也。社盟弟羅萬藻序。
舊詩·序三
余屬李昭武先生門下士,得接侍言論,因備知黃白安先生之品與先生之子太沖之才。當(dāng)天啟之季,逆奄煽燄,禍難陰流,海水群飛,蔽于天沆。舉朝戒于兇威,藏頭過身。先生獨與李仲達先生奮起而擊之,矯手不屈,志凌云日,卒以倡忠臣之氣而寒逆賊之心,使創(chuàng)慮難圖者知國有人焉。猶不敢速動于惡,以遂其今將之心。事隔于人存,而機啟于身后,則先生之以爾。先生以一身而易天下,則莫不利易也。當(dāng)先生擊之之時,使天子覺悟,此時天下之禍未深,不過執(zhí)退之,使奉祀陪京而已。又使逆珰狂僭稍革,薄先生之罰,謫止一官,如此,禍有所止,無以激發(fā)天下之人之心。以是為先生之功,先生之功僅也。今皆翩然反之。珰之禍天下,與珰之禍先生,至于如此之極,而后珰之深禍隨之。然則先生雖一瞑而萬世不視,其為視也多矣。太沖之文,猶先生之節(jié)也。方先生之不受誅,盜有寵,未可得也。太沖如將殞焉,尸行者漏命頃刻,太沖無所為者。臣子一例,為死父而仇生君,奚可?設(shè)逆珰有所出事,而以黃氏一塊肉飽于方斧,是再殺其父也。太沖痛難在身,亦焉忍之?寄血誠于悲響,哀鳴嗷嗷而已。夫先生死而后逆珰生,逆珰生而后天下之毒甚與天下之憤深。天下之毒甚,天下之憤深,然后逆珰之誅確,而先生之功高。此理之自然,無可疑者。然雖理之自然,未必事之決然也。理然而事不必然,則先生之目瞑乎?未乎?是未可知也。國創(chuàng)一日不除,則先生之志一日不快。先生之志一日不快,則為先生之子者枕戈待旦、思一決以沖仇人之胸者無時而釋事也。事不得出,而徒寄之言以瀉之,雖欲持平奉吉,其可得乎?今也竊國之奸,先帝欲誅而未遑,與先生欲誅而不得者,天子圣神,獨奮乾斷而誅之,日月清夷,風(fēng)塵不動。思其國福者拊手,感其家禍者愜心,迄情盡意,無復(fù)遺憾。先生以為可以瞑目而無憂矣。先生不難殺身,凡以求此也。求遂欲得,而又何恨焉?先生而在,方變昔日豎發(fā)裂眥之封事為今日呼嵩告廟之聲歌,典午成而王生廢業(yè),逆珰敗而黃子行歌,此固忠臣孝子之行也。孔門服闋,予之琴有成聲者;先生制禮,太沖其敢過之也夫!社盟弟陳際泰序。
吾悔集·序
己未冬,吾師梨洲先生以及門之請,出《南雷文案》授斯大。斯大敬受,手較付梓。踰月,先生有太夫人之變,哀號孺慕,幾不欲生。四方人士乞銘問序、質(zhì)疑考道者踵接于門,先生泣血辭曰:「吾何以文為哉!」來者惘惘若失。斯大曰:「此非求文時也,姑待之。」既先生治葬畢,求者益來,先生泣辭曰:「吾何以文為哉!」斯大間進曰:「居喪不文,誠是也。雖然,先生于太夫人之卒也,含歛之事無不親之;其葬也,窀穸之事無不親之。禮所稱『必誠必信,弗之有悔』者,先生其是矣。今兆域已封,桑主既祔,禮著『居喪之節(jié),七十惟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于內(nèi)』。太夫人年九十,先生已七十有一,準(zhǔn)之于禮,先生亦得自寬。又禮『三年之喪,對而不問』,今諸君求而先生應(yīng)之,準(zhǔn)之于禮,與荅問等也。且觀諸求文者,非昔之忠臣義士,即今之老成賢哲也;非經(jīng)義之討論,即理學(xué)之辯難也。先生于后先人物,臧否素定,經(jīng)義理學(xué),夙有成書。此不過隨意拈毫,便已因物肖形,人人飽德,非如他人之待于研索也。若是,則為文亦無妨于哀慕。先生而固辭之,將使忠義之激烈、老成之典型埋沒于庸妄之俗筆,而質(zhì)疑考道者亦無由頓啟其迷。其于世道人心,沉屈何可勝道!先生為身計,獨不為世道人心計耶?」于是先生意少解,乃于練后次第書之,得如干首。斯大請刻為《南雷續(xù)文案》,先生吁然曰:「『吾悔之!吾母而不得吾情,惡乎用其情』,樂正子之言也。吾于此有同悲矣。」遂以「吾悔」名其集。康熙壬戌冬十月,門人萬斯大百拜謹(jǐn)書。
吾悔集·題辭
吾母五子,唯不孝親乳。先忠端公殉節(jié)之后,室如懸磬。不孝支撐外侮,鞅掌家塾。吾母課壟畝,省廩窖,婚嫁有無、棺槨重復(fù),無一日之暇。壬午冬,吾弟皆以受室,食指繁多,遂別晨舂,然夏稅秋糧,猶不孝一人辦之。際此喪亂,藐是流離。身挽鹿車,投足無所。由是家道喪失。吾弟復(fù)去其三。霜露晨昏,兼并一人。魚菽取備,鮮適莫搆。吾母猶然憐余之辛勤也。凡居憂者,以喪服為之文,以不飲酒食肉處內(nèi)為之實。不孝行之半年,而一病支床,氣血中槁。親友遂引《禮經(jīng)》有疾七十二條來相勸勉,不孝姑息從之,惶恐無地,自念養(yǎng)生送死,多少不盡分處,未嘗不痛自勉強,而悔其有所不能也。樂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惡乎用吾情?」疏謂:「禮,三日不食?!何峄谥徽撸谄洳灰詫嵡?,勉強而至五日也?!狗蜃哟褐?,悔其過乎禮也;余之悔,悔其不及乎禮也。同一勉強也,若似乎余之情實、子春之情偽。然其偽者,一悔而即實;而余之實者,蓋終身悔焉而未有已也?。ㄤ浫耄禾煊∩饺酥芘妗#?/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1—1688 【介紹】: 清江蘇宜興人,字其年,號迦陵。陳貞慧子。十七歲為諸生。美髭髯,時稱“陳髯”。駢文及詞,最負(fù)盛名。詩各體皆工??滴蹰g舉鴻博一等,授檢討,與修《明史》,越四年而卒。有《兩晉南北史集珍》、《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迦陵詞》。
晚晴簃詩匯·卷四十五
陳維崧,字其年,一字迦陵,宜興人。諸生。康熙己未召試博學(xué)鴻詞,授檢討。有《湖海樓集》。
詞學(xué)圖錄
陳維崧(1625-1682) 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人。諸生。少負(fù)才名,吳偉業(yè)譽為"江左三鳳凰"之一。然科舉數(shù)不利,游食四方。至京交朱彝尊,合刻《朱陳村詞》,名噪都下??滴跏四?1679)舉博學(xué)鴻詞,授檢討。與修《明史》。工駢文,才力富健,風(fēng)骨渾成,為清初名家。其詩則近吳偉業(yè)婁東一派。最工詞,負(fù)盛名,為陽羨詞派宗主,所為詞沉雄俊爽,論其氣魄,古今無敵手。內(nèi)容題材十分廣闊,對詞境有開拓之功。與朱彝尊并稱"陳朱"或"朱陳"。有《湖海樓全集》。詞集名《湖海樓詞》。又與吳本嵩等輯《今詞苑》,與曹亮武等輯《荊溪詞初集》。
清詩別裁集
字其年,江南宜興人??滴跫何?,以諸生召試博學(xué)鴻辭,官翰林院檢討。著有《湖海集》?!痍悪z討四六及詞,宇內(nèi)稱許,而詩品古今體皆極擅場,尤在四六與詞之上,從前人無品評者,故特表之。○檢討年四十馀,尚為諸生,有日者謂之曰:“君過五十,必入翰林?!泵疯妓举浽娪小俺瘉砣照邩蜻呥^,為許功名似馬周”句,后果然。事見《池北偶談》。
湖海樓詩稿·序
先大人檢討公詩,自順治十八年辛丑至康熙二十一年壬戌,農(nóng)部四叔父已付梓,與古文詞匯成一集。辛丑以前十馀年詩,向刻于如皋冒巢民先生家。數(shù)十年來,雕板無存。先大人去世后,史云臣先生以舊刻原本《湖海樓詩》付履端收藏,不敢失。年來履端備員山陽校官,節(jié)嗇月俸,依原本翻刻,一如舊觀。原本卷首有云間蔣大鴻先生序文,詩之首篇又有先生蠅頭細(xì)楷朱評云:「憶昔陳黃門先生語余,自嘉靖七子以來,詩家各體,變熊略盡,獨七言長篇尚多境地,將來才人差足日展,竊以望之子輩。予謹(jǐn)識斯言,而工力才分若或限之,愧無以繼前哲之遺響,今果得之其年。因追三十年來緒論,標(biāo)之簡端,借吾友之有馀,補予情所未慊,所謂如其意之所欲出,古人之言良為不欺,亦以見詩雅流吹,自成風(fēng)會,其年得之三十以后。」先生預(yù)發(fā)之三十年之前,洵乎大雅之宗有先覺也。又云:「七言古至此,直是有裨實用。長篇奔放,絡(luò)繹頓挫,淋漓一往,百折千回,引人入勝。不知當(dāng)日揮毫落紙時,何以牽情惹恨,一至于此!」以上皆大涌先生評語??滴趿隁q次辛丑立秋后一日閏六月十七日,男履端百拜謹(jǐn)識于山陽學(xué)署之文會齋。
湖海樓詩集·序
其年檢討,陽羨貴公子。自其童子,即沾濡家學(xué),習(xí)聞中朝故事。落筆賦詩,才名籍甚江表。與余相識,在戌亥之間。中更變故,家計益落,非復(fù)昔時豪舉矣。薄游大梁,訪舊雉皋,多故人寂莫之游。所至輒徙倚窮年,少亦累月,當(dāng)花對酒,感慨悲涼,一以文章自遣。世所艷稱者,其麗體、填辭二種。然其沈思怫郁,尤一往全注于詩。近體似玉川歌行之運筆頓挫、婉轉(zhuǎn)豐縟,前少陵而后眉山不足多也。然詩益工,窮益甚。晚歲遭逢,幾酬夙志。未幾捐館,無當(dāng)室之孤,無負(fù)郭之產(chǎn)。竊念造物之于斯人,其奢于降才、儉于取遇如此,計其所留于身后者幾何?假令此卷復(fù)就零落,則其年竟為虛生此世矣!昔王右丞沒無子,代宗命取其遺集,其弟相國縉編得四百馀篇上之,帝優(yōu)詔褒美。今安平作吏甚清苦,乃能捐俸剞劂,為其兄計所以不朽者,比之前人為尤難也。集分年,自辛丑編至壬戌歲止,共得七百七十八首。其文與填辭另有集。 康熙二十八年冬十二月,昆山同學(xué)弟徐乾學(xué)謹(jǐn)序。
湖海樓詩集·跋
大兄詩凡三變:少而師事云間陳大樽先生,為詩高渾鮮麗,出入于陳杜沈宋、高岑王孟,參以溫李,含英咀華,風(fēng)味不墜,所謂《湖海樓少作》《湖海樓稿》者是也;既而客游羈旅,跌蕩頓挫,浸淫于六季三唐,才情流溢,而詩一變,所謂《射雉集》者是也;晚而與當(dāng)代大家諸先生上下議論,縱橫奔放,多學(xué)少陵、昌黎、東坡、放翁,而詩又一變。大兄臨終時自云:「吾詩在唐宋元明之間,不拘一格?!蛊湓妼W(xué)之成歟!今集自辛丑迄壬戌詩是也。四弟既刻其古文全集矣,復(fù)取而授之梓,得若干卷,視京少天藜閣所選為備?!逗巧僮鳌贰逗歉濉芬芽陶撸癫惠d。丁卯冬十二月,弟維岳謹(jǐn)跋。
湖海樓詩集·跋
伯兄生而穎異,五六歲即能吟,吟即成句。
先大父暨先大人鐘愛之,甫齠齔,為延貴池吳次尾、吳門錢吉士兩先生教之,兩先生交口贊。
先大人游金陵,同時則有周仲馭、方密之、張芑山、沈眉生、顧子方、冒辟疆、梅朗三諸先生、予外舅侯公朝宗。
先大人讀書吳門,則有文相國湛持、侯銀臺廣成、徐宮詹九一、陳黃門大樽、張?zhí)诽烊?、李舒章、楊維斗、黃梨洲諸先生周旋贈答。
時伯兄發(fā)始覆眉,咸隨侍側(cè),聆諸先生議論,益刻意為詩,為諸先生所賞識。
先大人為之刻《湖海樓少作》《湖海樓稿》,今俱不存。
丙申五月,遘先大人之變,兄弟饑驅(qū),糊口四方,如皋諸君子為伯兄重刻《湖海樓稿》,其板在中表曹渭公處。
又刻《射雉集》于維揚,屬予師王宮詹阮亭先生手定。
今二十馀年,其存否亦不得問。
數(shù)年后,伯兄詩益進,又悔從前之刻有未當(dāng)也,取《射雉集》重加刪訂,次第編年,斷自辛丑,訖于壬子,癸丑至丁巳則肆力于填詞。
戊午就徵京師,官禁近,詩益蒼辣奔放。
至壬戌捐館,搜其遺集,皆伯兄手錄成帙,多鉅公名家所丹鉛者。
石盡刻之,分為八卷,以備當(dāng)代大君子論定焉。
嗟乎!
吾兄驚才絕艷,晚歲始拜一官,而又不祿,心切慟之。
石以其文學(xué)宦跡白之當(dāng)事,于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念有七日,同先大父、先大人崇祀鄉(xiāng)賢。
一堂四代,(先曾祖孝潔先生祀于前明。
)幾筵俎豆,世世享之。
九原有知,兄亦可以鑒予懷矣!
戊辰小春,四弟宗石謹(jǐn)跋于彊善堂。
湖海樓詩集補遺·跋
余方校刊伯祖檢討公詩文全集,未及蕆事,陽羨馨遠(yuǎn)侄復(fù)郵寄公手抄詩一卷,系漁洋、竹垞兩先生評定,從前諸本俱未刻入。摩娑故物,手澤猶新,足見公篇什之富,碎金片玉,散落人間者不少也。亟為補付開雕,以公同好。佚詩他日有重見者,當(dāng)更續(xù)入云。乙卯端午前二日,從孫淮謹(jǐn)跋。(錄入:天印山人周沛)
烏絲詞·序
丙午之秋,余與陳子其年俱落第,后會黃山孫子無言,意欲以吾兩人詩馀梓以行世者。嗟乎!余與陳子少志觀光,許身稷契,意謂有神之筆。庶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誰知蕭條瓠落,而與鶯嘴啄紅,燕尾點綠,爭長于鉤簾借月,染云為幌之間,豈吾兩人之志哉?陳子嘆曰:是亦何傷!丈夫處不得志,正當(dāng)如柳郎中使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拍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以陶寫性情,吾將以秦七、黃九作萱草忘憂耳。雖然昔裴休為相,李群玉能詩,薦授校書郎,而陳去非長于歌詞,亦為高宗所眷注。孰謂詩詞一道,何嘗不得知巳于天子宰相哉。彼尤尚書謂程正伯之文每過于詩,說者以為是時當(dāng)涂諸公方且以文章薦正伯,尤公之言,可謂識正伯之大者。但不知代往年遙,此事可傳,而復(fù)可見否耶?為勸陳子生逢堯舜,垂翅青冥,此意宜付之悠悠,曠士之胸,且暫往東皋,與汝石交辟疆冒君,每得一好詞,如沈廉叔、陳君寵輩,付蓮、鴻、蘋、云,品清謳為一笑樂。冬季歸陽羨,當(dāng)復(fù)借紫云相伴,又何減堯章過垂虹橋畔,小紅低唱我吹簫也。至于裁云縫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聲,驅(qū)遣齊梁,輿臺溫李,則又當(dāng)世傳寫,織帕機房,不必待余揚扢矣。時窮冬凜冽,不亞改之寒甚手顫時,陳子幸為余沽酒。江都宗元鼎定九撰。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其年,宜興人。官檢討。有授簡湖海詩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南貴池人,字得與。
劉城子。
承家學(xué),又師事吳應(yīng)箕,詩文皆有名于時。
康熙元年以貢考授州同知,未仕卒。
曾撰《建文遜國之際月表》,另有《梅根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5—? 【介紹】: 清江南貴池人。
字子班。
吳應(yīng)箕,嘗與復(fù)社諸生揭帖討阮大鋮,清兵入關(guān),舉義殉難。
孟堅守父志,尚氣節(jié),好交游。
搜輯刊行亡父遺作《啟禎兩朝剝復(fù)錄》、《留都見聞錄》。
康熙五十二年,作《復(fù)社姓氏序略》,年已七十八。
有《偶存草》、《雁字和韻詩》等。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四
吳孟堅,字子班,貴池人。有《偶存草》。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