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邦奇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0—1555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安卿,號東洲。屠湖子。正德六年進士。授御史。巡視居庸諸關。武宗遣使捕虎豹,僑力諫不可。累遷至左都御史。卒謚簡肅。有《東洲雜稿》、《南雍集》。(⊙》
甬上耆舊詩·卷八
字安卿,中進士,以才授御史,出巡居庸關。
時承平日久,武備俱廢。
公至,周覽關險,愾然曰:此國家之北門也。
因繕治城堡障隧,實軍伍火器,嚴舉刺諸,邊將常若臨大敵。
同事多謂公喜事,公不為止。
武廟命公擒生虎,使者日數(shù)輩,公抗疏曰:虎,惡獸也,生致之,必攖其爪牙。
陛下徒取玩一時,固不惜民命耶?
且非萬乘所宜近。
語甚切直,事得寢。
命按江右。
寧庶人濠蓄異謀,既久賕結(jié)中外,顧獨心憚公。
使所厚鎮(zhèn)守,畢真赍重裝自浙饋之。
公怒責其使,拒不納。
至則與撫軍孫忠烈公深相結(jié),謀先鋤其逆黨,會以憂去。
嘉靖改元入臺,首疏請日視朝、接群臣、親賢圖治、諸論列、慷慨標持甚峻。
會與選曹忤,出公知保定府。
陽曰畿輔重地,非屠御史往不可耳。
公至,即按治大猾。
有總兵陳瑾橫甚,役使郡縣。
公曰,國典具在,太守固非總兵屬吏也,不為屈。
黨瑾者遂調(diào)公知延平,歷外至廣東布政使,俱有廉直名。
凡入覲者四,未嘗持一物饋遺。
留為光祿卿,數(shù)遷至刑部尚書,改左都御史。
自公執(zhí)邦憲,益以風裁自持。
凡遣御史出,務擇其人還臺,嚴稽功實,不徒應虛文,諸御史無敢犯者。
平居提挈綱維,涵蓄細碎。
至于臨大事決大疑,屹然岳立。
茍系國體,以身當之,無沮色。
人以趙清獻、吳文恪二公擬之。
嘉靖乙卯元日,大霧,水盡冰。
占曰:災在大臣。
是日,公感疾不起,上痛惜謚,贈祭葬甚厚。
自后欲用都御史,輒問曰:能似屠僑否?
其見重乃爾。
所著詩文若干卷。
公謚簡肅,為襄惠公族子,俱以進士為御史,自尚書改都御史,晉宮保。
東沙張公亦為文定公族父,俱以提學歷官南京兵部尚書,并稱名臣,亦一時之盛也。
維基
屠僑(1480年—1555年),字安卿,號東洲,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正德辛未進士。嘉靖間官至左都御史。弘治十七年甲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七十一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六十六名,二甲七十名進士,授試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后任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直隸御史、巡視居庸諸關,當時明武宗遣中官李嵩等人捕虎豹,屠僑力言不可。此后擔任云南道御史。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福建道御史、京畿道御史、保定府知府、福建延平府知府。嘉靖九年(1530年)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嘉靖十年(1531年)任山東按察使。嘉靖十二年(1533年)任廣東右布政使,同年改福建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光祿寺卿、大理寺卿。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刑部右侍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任刑部左侍郎。次年改南京刑部尚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回本部擔任刑部尚書。同年改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贈少保,謚簡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1—1529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汝成,號雷峰,一號嘿休。正德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轉(zhuǎn)員外郎,升湖廣按察司僉事,攝辰沅兵備。防御寧王朱宸濠有功,擢郴桂兵備副使。辭歸后,筑書院,聚生徒講學。有《四書粹義》、《書經(jīng)存疑》、《雜錄記》、《敝篋留稿》。
甬上耆舊詩·卷十二
字汝成,世居大雷山下,故號雷峰。
少沈毅重厚,髫齔如成人。
年十六七,讀五經(jīng)、諸儒家言,潛思嘿發(fā),愾然以古圣賢自期,人望之稱為龍駒鳳雛。
年二十一,舉于鄉(xiāng)。
在太學時,章楓山先生為祭酒,羅整庵先生為司業(yè),深相器重,召語必移時,錄其文為學中諸生法。
舉進士,授刑部主事,稍遷員外郎,善執(zhí)法,出為湖廣按察僉事,再攝辰沅兵備。
永順宣慰司故驍悍,數(shù)侵保靖地相控,又以重賄納權(quán)貴,多為其左右。
公獨力持之,卒正其罪。
初,永順以黃金器數(shù)百來獻,尚未入,公聞之,立命捕其使,使者軼去。
至是更使刺客伺公。
公起居常岸然,客望公手顫不能舉,因嘆曰:汪公神人也,竟不能害。
在沅再期,力鋤奸祛弊,漸無事。
乃起書院于明山之麓,日聚諸生說經(jīng)。
時御史周公廣以言事謫沅之竹寨驛丞,公延登講席,率諸生北面聽之。
巳遷巡武昌、黃州。
會逆濠反,陷九江,地與黃蘄接壤,吏民豕駭,分守者稱病不敢出。
公遽沿流入蘄,宣示大義,立修城埤,集兵為御賊計。
時有粟萬馀石在黃梅,距賊僅一水,俱謂罥虎牙間。
公使別將載入城,吏民為益定。
事平,御史毛伯溫薦公才,擢副使,治郴、桂兵。
大盜王廷鑒為患,公率兵搗其窠窟,盡殲之,不以捷聞。
當事亦無白其功者。
以卓異,再遷山東按察使。
踰八月,即擢僉都御史,撫順天。
公見西北邊凋耗已極,俱坐將吏掊克,使士氣日衰。
公至,申明約束,嚴賞罰奏,黜諸將中尤不法者;二人,邊境??震,壁壘為一新。
公性儉,常衣羊裘;諸將或以貂裘進,公亦不卻。
至次春,返之曰:已藉御寒矣,然未嘗一日服也。
畿內(nèi)賊楊恭作亂,公授參將郝通方略,斬其首。
京軍后至,即冒為已功,公亦勿之辨也。
竟以積瘁成疾,乞骸骨,不許。
卒于官,得年四十九。
公少才高氣剛,岸然獨立,為學務造其實,身或有過,雖纖,毫不自蔽。
議論人物,則必極其心術(shù)邪正,見柔佞人疾之,痛于仇敵。
與里中太宰聞莊簡公淵、張文定公邦奇、余南湖先生本相友善,各勵名節(jié),時稱為甬上四君子。
復與王陽明先生交,至其論學,意不能盡同,陽明曲相辯折,終不答。
其自信若此。
所著書藏于家。
維基
汪玉(1481年—1529年),字汝成,號雷鋒,一號默休,浙江鄞縣人。 明朝儒學家、政治人物。治《易經(jīng)》,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國子生中式辛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登戊辰科第二甲第七十五名進士。歷任刑部主事、署員外郎,九年(1514年)二月升湖廣按察僉事,攝辰沅兵備。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攻陷九江城。汪玉因防御叛兵有功,十四年(1519年)八月擢湖廣郴桂兵備副使。曾剿滅剿滅香爐山盜賊。丁憂歸,嘉靖四年(1525年)七月服闋起補山東副使,六年正月升本省按察使,七年官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八年九月被劾去職,不久卒于遵化行院,年四十九。為官閑暇研習儒學。致仕回鄉(xiāng)后,開辦書院,授徒講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2—1529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子華,號南湖。正德六年進士。授編修。以權(quán)奸迭興,請出為儒學官。當?shù)离y之,乃擢為廣東提學副使,以正風俗、作人才為己任。官至南京右通政。于文牒不問細大,必一一審閱,決其可否,卒于官。有《南湖文錄》等。
甬上耆舊詩·卷十二
字子華,號南湖。
少不治制舉文字,常終日正席讀五經(jīng)及史傳諸家言,以至天文、地理、鐘律、象數(shù)諸書,盡能通其義解,早思夜索,若有神授之者。
里中諸生多執(zhí)經(jīng)其門,人俱以余夫子稱之。
先生雖名高,未嘗為有司所物色。
至年三十,學使者楊旦試以僻事,大異之,謂余生當名冠天下。
是歲舉于鄉(xiāng),次年廷對,擢第二,授翰林編修。
時逆珰亂政,史官職久廢,無所事。
公愾然具疏請尚經(jīng)學,舉史職,指切無所忌,至再上不報,遂乞補近地儒學官,便祿養(yǎng)。
當事難之,乃出為副使,督廣東學校。
先生至,力以釐正士俗為已任,振策風勵。
性骯臟,視同官有作卑陬呫囁狀,避之若腐臭。
語有不合,輒義形于色,時面折不少容。
與巡按毛鳳積不平,劾其不法數(shù)事,毛亦肆詆誣。
未幾,毛坐落職,先生亦遂家居,閉門益撰述數(shù)年。
前后所著有讀易備忘、禮記拾遺、春秋傳疑、孝經(jīng)刊誤、周禮考誤、家禮考異、綱目備忘、律呂新書解、皇極釋義、正蒙集解諸書。
嘉靖改元,起督山東學政,得士最盛。
遷南右通政,先生于文牒事無大小,一一訊辨,務擇可否罷行之。
曰:此官所以遏讒說,距殄行,非若是,即曠官也。
時先生名益重。
為通政二年,卒于官,年僅四十有八。
先生性篤孝友,初娶,遭母喪,終其制不入私寢。
從兄弟早孤,以父命撫之,為置室,且給之田。
家居食貧,親族有急叩門,輒傾橐,中使持去。
或稱貸與之,自為償。
生平負正氣,逴厲。
常讀史,見古人奇?zhèn)ナ?,意踴躍,期必為之。
至奸臣傳,輒拍幾唾詈不釋口。
其臨義必赴于死生,禍福得喪一不置于懷。
故能無所瞻顧,若鷹攫瀾趨,莫可牽掣。
然先生平生學識所得,于師友甚多,與相死生。
少在倪畏庵先生之門,盡傳其學。
侍御張公炳介操絕俗,先生時奉教在左右。
及張公垂歿,張目謂先生曰:善努力,方今人才肯自重者少,若能樹立一日,即為國家扶正氣一日也。
先生以此益自勵。
初為郡學生,嘗詣文廟候有司,諸生多相聚談,箕踞,中惟兩生各正襟默坐。
先生異之,因就問姓名,一為聞莊簡公淵,一為中丞汪先生玉,三人遂相定交。
及先生執(zhí)喪至哀聞,公時就讀其廬,與臥起,具述其事。
晚年,復與張文定公邦奇、中丞王先生應鵬友善。
王嘗曰:吾每有舉措意,尚沈吟,思子華之風,即沛然矣。
在南都,一日過張文定公署,適人傳汪中丞訃至,先生嗟悼流涕,為追敘雷峰行事。
亹亹,忽頭目暈眩,體僵喘,啜啜漸絕。
張公扶其首,哭呼不應,竟卒于客座。
維基
余本(1480年—1529年),字子華,號南湖,浙江鄞縣人,明朝榜眼、政治人物。正德五年(1510年),浙江鄉(xiāng)試中舉。次年聯(lián)捷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因彈劾時政被貶為廣東提學副使,任期內(nèi)彈劾巡按御史毛風不法事,毛風誣陷余本,兩人因此被免。嘉靖六年(1527年),起用為山東督學,升南京通政司通政。嘉靖八年(1529年)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00—1577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維靜,一字九一,號東沙。
受業(yè)于族子張邦奇,治程朱學。
嘉靖二年進士。
歷官福建、云南、山東、湖廣、四川,所至有政績,終官南京兵部尚書。
五十三歲罷官里居。
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
有《明文范》、《善行錄》、《救急良方》、《芝園定集》。
甬上耆舊詩·卷八
先生字維靜。
幼時就外傅,俱以常兒畜之。
從子文定公年長,顧獨奇先生。
先生師事之,遂成名。
而先生亦年十七為人師。
弟子數(shù)十曹俱年在先生上。
二十舉于鄉(xiāng),中進士。
歷官南曹郎。
以副使督學江西。
簡才汰不肖甚嚴,關說無所入。
會宮廟災,嫉公者遂謂副使苛諸生所致。
左遷備兵臨清。
歷河南左布政使。
晉都御史、巡撫四川。
討白草番平之。
會中蜚語罷歸。
冉起撫江西,召為兵部右侍郎。
時聶公豹為尚書。
值楊公繼盛劾相嵩十惡,內(nèi)有子孫冒邊功,事下兵部覆。
聶公謂諸司曰,功俱實不虛,可具以覆。
諸司俱曰,公今日當為萬世持公論,未易覆也。
聶公怫然起。
先生入謂聶公曰:諸司殊藉藉,公激之,則恐事生禍,且復延縉紳。
公何不說嚴公,使自辭軍賞,則部曹可無覆,即公論亦得不廢也。
聶公悟,卒如公言。
時謂公善處事也。
大將軍仇鸞怗寵焰如火,先生獨持不下。
及鸞死,疏訟都御史商公大節(jié)冤。
上怒,下詔切責,奪二俸。
先生以此名益重。
居憂,會倭犯留都,召先生墨衰為南京兵部尚書。
到官甫踰月,寇突至,遣將御之,不克。
相嵩從中批之,遂歸老。
時年五十五,尚茂齒。
既不為世用,乃益精思著撰,為詩古文詞及他說林家,言凡數(shù)十卷。
輯洪、建以來大家名文為文范,別為文苑,撰郡志,續(xù)四明風雅。
既以標格自持,益好士,數(shù)寵薦后輩諸君,凡經(jīng)其門,后俱為名士大夫所執(zhí)。
友義重死生。
始為進士時,有騎馬來定交者,曰王激子揚,快士也。
子揚死,為刻鶴山集。
豐人翁以落魄死,為刻考功集。
陳后岡先生早歿,既刻其集,復為勒石墓門。
家有別墅,在東皋曰茂嶼草堂,在西皋曰武陵莊,時引上客共觴詠其間,即單門年少,一經(jīng)品目,俱藉以揚聲。
至先生歿后數(shù)十年,士有郁弗無所見者,尚愾然曰:吾恨不與張大司馬同時耳。
蓋吾鄉(xiāng)士大夫壇墠于斯極盛,自后欲少衰矣。
余嘗觀諸家論先生詩,當時若沈鳳峰謂名家易,大家難,惟先生足當大家。
皇甫百泉謂以蘇、李為宗,而綜括三唐,體大兼美。
楊升庵謂沖淡秾粹,沈郁雄壯,匠意鑄詞,色具體備。
近時若陳大樽,謂樂府意調(diào)古質(zhì),近體宛倩麗佚,如層臺佚女,意帶煙霞。
合諸公之論,可定其詩。
使先生當軸,甄陶風雅,當是李文正一流。
惜乎三黜而中止也。
然吾鄉(xiāng)最稱東沙先生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唯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歷官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江西累拜兵部尚書有芝園集
明詩紀事·戊簽·卷七
時撤字唯靜,鄭人。嘉靖癸未進士,授甫兵部主事。改禮部,歷員外、郎中,出為江西提學副使。歷福建參政、云南按察使,山東、河南布政使,以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改江西。入為南刑部侍郎,改兵部,進尚書。有《芝圓定集》五十卷。 (《明詩選》:陳臥子曰:「司馬樂府,頗有造構(gòu)。近體宛倩麓逸,如層臺佚女,意帶云霞?!?《列朝詩集》:尚書詩,學殖富有,工力深重。樂府古詩標舉興會,時多創(chuàng)獲。七言今體塵坌蕪穢,若出兩手。楊用修評其詩云:「四言以至六言,沖澹秾粹,沈郁雄壯,匠意鑄詞,色具體備。七言之什,自鄶無譏?!褂眯蘅芍^能言矣。 《甬上耆舊集》:尚書歸老,時尚茂齒,精思著撰,為詩古文詞及他說林、家言凡數(shù)十卷。輯洪、建以來大家名文為文范,別為文苑,撰郡志,續(xù)四明風雅,既以標格自持,益好士,龍薦后輩。凡經(jīng)其門,后俱為名士大夫。所執(zhí)友義重死生,始為進士時,有騎馬來定交者曰王散子揚,快士也。子揚死,為刻《鶴山集》。豐人翁以落魄死,為刻《考功集》。陳后岡早歿,既刻其集,復為勒石墓門。家有別墅,在柬皋曰茂嶼草堂,在西皋曰武陵壯,時引上客觴詠其間。即單門年少,一經(jīng)品目,藉以揚聲。吾鄉(xiāng)士大夫壇埠,于斯極盛矣。 《靜志居詩話》:芝園樂府不規(guī)摹古人,較之清南覺勝。五律頗近初唐。 田按:芝圓詩自以樂府為勝,駢文亦是當家。所作《豐考功集序》,情文俱美,視貌襲秦、漢者,不可以道里計。)
維基
張時徹(1500年—1577年),字惟靜,號東沙,浙江寧波府鄞縣(今屬浙江寧波市)人。明朝軍事人物,學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二十四日出生。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登癸未科會試七十一名,廷試二甲六十三名進士第。授南京禮部精膳司主事,升員外郎、郎中。嘉靖十年(1531年)遷江西提學副使。調(diào)山東。嘉靖十四年(1535年)升福建布政司參政,歷云南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湖廣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次年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調(diào)兵部右侍郎,轉(zhuǎn)左。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南京兵部尚書。曾參與抗擊倭寇。歸鄉(xiāng)后寄情詩酒,與范欽、屠大山主甬上文炳,合稱“東海三司馬”。
戴?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時化,號少山。戴暨弟。嘉靖十四年進士。授工部主事,赴徐州治水,通商利漕,頗著成效。性仁孝,好助人。赴試時,同舟者病重,友各散去,?獨精心照料之。太仆少卿陳侃,經(jīng)徐州時暴卒,?出資治喪,人以是義之。
維基
戴?,字時化,號少山,浙江寧波府鄞縣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進士,為南京兵部尚書張邦奇門生。
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治理徐州洪水,修筑防洪工事。
以熟拈水性聞名,在水中舟上如履平地。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董氏,山陰人,侍郎玘之女。嫁鄞縣陳僉事(陳束)。
甬上耆舊詩·卷十
山陰人,侍郎董中峰先生女也。
生甚慧,待年于家。
中峰嘗曰:吾女非得奇男子勿字,遍視里中兒無可者。
偶與吾鄉(xiāng)張文定公同游禹穴間,從容具言尚婿事。
張公曰:吾里有陳生,家雖微,其人才足婿也。
中峰乃與其夫人,特來甬上試召。
陳生垂髫敝衣,膚神玉映,叩之無不響答。
試以詩文,揮筆如云煙。
中峰大喜,即命日為婚,相伉儷甚篤。
然中峰固知其夫婦良不永年。
及后岡沒未幾,恭人亦卒。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奸僧
文定王后。
頗尚佛事。
有僧普雨者。
能文。
解佛經(jīng)。
夤緣宮禁。
廣設道場。
其費萬計。
文定升遐。
臺諫與太學生。
連章請誅。
命流于濟州府。
使邊協(xié)因事杖殺之。
林快之。
先是用普雨。
設兩宗禪科。
至是并罷之(芝峰類說)。
明宗朝。
妖僧普雨。
久作報恩寺住持。
欲移中廟陵寢于寺側(cè)。
以固其寺之勢。
乃誑惑文定王后。
謂宣陵近處有吉兆。
請遷中廟山陵于其地。
文定信之。
元衡逢迎慈旨。
脅持諸大臣安玹等依阿不敢違。
遂成遷陵之計。
將于文定百歲后。
使得同兆。
而地勢卑下。
每年江水漲入。
故文定之喪。
不得已更卜他處。
物議皆欲遷陵。
而以再遷為難而止(石潭日記)。
中廟初葬高陽。
與禧陵同塋。
壬戌元衡力贊文定。
遷于漢濱卑湫之地。
人莫敢言。
世傳。
遷陵時哭聲自壙中出。
役者無不聞。
翌年順懷世子卒。
越二年。
文定升遐。
又二年。
明廟升遐。
人謂遷陵之咎。
至壬辰。
靖陵被倭發(fā)掘。
臣民之至痛。
尚忍道哉(芝峰類說)。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朱庸齋(1920-1983) 原名奐,字奐之。廣東新會人。曾從陳洵學詞。任教于廣州大學、文化大學,晚年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有《分春館詞》、《分春館詞話》。
分春館詞·佟序一
粵東文明之都,人才之眾晚近最矣。至于藻翰之士,前世詩為盛,文筆次之,詞為遜。而邇來能詞者,陳述叔一人而已。庸齋佛然卒起于少年,游于中原士夫,以詞知名,充其所詣,群聚同好,或?qū)⒁栽~光前世未竟之緒,而與當代事功之士,相互競爽,則余之所望也。中原能詞者,推朱彊村為至,而彊村又盛推述叔,述叔壯而遺佚,晚始講詞于中山大學,其治詞取途夢窗,而極詣于清真婉約隱秀之境。少年如曾傳韶,如馬慶馀,如鄧次卿,皆問業(yè),而庸齋亦以年家子從述叔游。此四君者,述叔皆許之,唯余獨及交庸齋,其馀短命死矣。庸齋年才二十馀,而遭逢變亂,其遇又或得或失,故其志微,其情惝恍,夫興懷于綺羅芳菲之間,而發(fā)其空涼深窈之旨,亦庸齋之天性然也。述叔死矣,而庸齋春秋方富,紹述叔起而講詞,更十年或二十年,行見弦歌之聲,洋洋盈耳。余雖不能詞,異時海內(nèi)乂治,亦愿從庸齋遨嬉于山綠湖光,歌云舞繡,以寄其擊壤欣忭之情,聽庸齋及其徒高歌相酬答也。 甲申十一月佟紹弼序
分春館詞·佟序二
誠有以信于心,則縱浪自恣,而不以己徇人。君之于詞,將以為寄耶,抑將與古為徒而相狎于寥邈亢浪之表耶。君處人和易,從容步趨,內(nèi)外開朗,人所不足,君獨有馀,惟至于言詞則反是,而人知與不知,大率指目君以為笑者,可慨也。余識君至七八歲,而聚合日多,知之頗悉,從喪亂以迄于今,君際遇之奇,有為眾人所嗟嘆駭異而蘄至弗獲者矣。君乃恬然自若,無所形色,至其跋躓厄塞挫辱而為人所難堪,則又處之泰然。凡人患得患失,寵辱若驚者眾矣,君得失蓋皆以詞致,而曾不以間其專好之心,治之彌堅,鉆之彌至,日群其徒侶,聲出乎沈酣,意廣乎冥漠,滂沛洋溢,口吟指畫,若將以此終身者然。夫唯君有以自得,然后敢騁其才,睥睨自快,而于當世無避就也。夫士可以辭天下之至榮,而不可奪其自尊,可以出眾人之胯下,而不可易其素守,乃世往往謂其大言為狂,彼烏測乎君意量所在。甲申初刻,余嘗為作序,故其詞今不復論,而言其人,既以堅君之趣,抑亦以自發(fā)也。 戊子佟紹弼
分春館詞·傅序三
曩者余選讀近人詞集,自水云樓而下,繼以半塘、蕓閣、大鶴、彊村、蕙風、海綃凡七家,各系以詞,略仿彊村翁論詞之作,以為百馀年來詞風之盛,豈特遠邁元明,抑亦超乎常浙也。自述叔先生謝世以來,吾粵之能詞者踵相繼起,而與余相交最久,相知最深者,則新會朱君庸齋。君有夙慧,嗜詞根乎天性,年甫弱冠,出語芳菲馨逸,富麗精妍,往往驚其長老。中歲以后,所作不多,而用筆臻于渾融隱秀,詞境益深。君少乏師承,惟自得于古近作者。于宋根植于小晏、秦郎,而廣之以周、吳、姜、史,于清規(guī)范于水云,而出入于王、朱、鄭、況。于以博取諸家之長,然后時出己意,以自成其為一家之詞也。若以之上繼大鶴、蕙風,更以上繼水云,世之君子得無以為阿其所好耶。余晚歲始肆力于詞,與之函論此道者亦屢歲矣。乃知君之涉獵廣,持論精辟,研討之功與創(chuàng)制之美,足以相彰,自維與君以文字杯酒追歡于少年之日,忽忽垂四十年,余旅食海隅,日就衰朽,君亦屆六旬矣。顧其得名也早,其舊集之流行于世者亦既有年,故港島人士得見其詞,竟有以君為清末詞人年輩甚尊者,余曾以此事告之,用為笑謔。君性疏放而多病,其生平所作,又不自貴重,散佚者多,近歲始由其門人多為檢拾,更從舊集選錄如干首,共得百闋,由何君幼惠匯鈔成編,薇庵恐其久而遺佚也,乃商請何耀光先生斥資付印,收入至樂樓叢書中,以廣其傳。余因述其為詞途徑及精詣如此。 庚申六月靜庵傅子馀序
分春館詞·何序四
新會朱君庸齋,自少年以工詞飲譽京華,聲名籍甚,故吾粵自海綃翁以后,三十年來,言詞者多愛推君。余久耳其名,而無一面之雅。近者家叔惠裒集其詞百馀闋,屬其弟幼惠錄為一卷饋余,因得遍讀其所著分春館詞者。余于倚聲之道,本無所解,惟愛讀兩宋及清名家詞,乃知詞有主情主格主氣三種,若謂秦、晏主情,姜、張主格,辛、劉主氣,則君之詞,其殆兼有主情與主格之妙,又能以潛氣運之者與。夫情之至者,必具有雋上之才,始足以達之,至才與情之聯(lián)綿互發(fā),暢以聲音,又必在其精力彌滿之日,故觀君少年所作,如璞含珠媚,光彩煥然,情豐而才富。中年以后,閱世既深,撫物興懷,工于寄托,則又多連犿要眇之思,詞益精深邃密。迨至晚年,漸歸平淡,雅不欲以綿麗之筆,與少年爭勝毫釐也。顧余所知甚鮮,未足以測君之所至,謹識數(shù)語,藉表衷情,并亟為付梓,以分贈愛讀君之詞者。 庚申十月何耀光序于香港之至樂樓
分春館詞·題詞
臨江仙 題朱庸齋分春館詞 蘊章 王西神 經(jīng)醉湖山勞倦眼,天涯三見紅桑。曝書亭子久荒涼。平分春一半,消受淚千行?! ”阕髟~人無一可,搗殘麝墨題香。梅邊花譜寫劉郎。瓊簫和恨咽,錦瑟比愁長。 醉落魄 題朱庸齋詞稿 楊鐵夫 茫茫塵世。滿座箏琶喧俗耳。悠然一磐云山紫。海上牙弦,知否成連死?! ∶吩~片片隨風墜。洛陽聲價當時紙。西江月色襟懷似。露浣薇香,薰沐珠璣字。
分春館詞·跋
詞乃文學之一技耳,欲期其成就,亦屬匪易,非有胸襟性情,正途徑,嚴聲律者不為功。有清一代,詞復極盛,然周止庵辟四家之徑,王半塘倡重拙大之說,晚近學者始有所歸。新會朱庸齋先生,以英年特起,即能融會周王二家之說,而造詣獨深。當讀其所制分春館詞,規(guī)矩法度,莫不一一與趙宋周、辛、吳、王四家相合,然能拓開境界,獨抒性情,而不為古人所囿,渾厚重拙之處,正足為清季朱彊村、鄭大鶴、況蕙風等大家之接武也。至集中燭影搖紅賦落葉、東風第一枝賦寒梅二闋,沈郁秾厚,尤臻上乘,而寄意命筆,抑又能言近指遠者,殆所謂登山臨水之際,綺羅香澤之間,興感所及,而發(fā)于不自克者歟。其對于四聲,則復矜矜相守,與其人之疏狂灑落,竟不相類,則尤可異耳。客臘先生自湘漢返粵,以手寫分春館詞一卷以貽家兄又同,取而讀之,視前刊者又略有增損,亟與王珩同學乞歸校閱一過,重付手民,并略志先生為詞之造境所在。 戊子五月鄧圻同謹跋
分春館詞·后記
朱師庸齋先生所撰《分春館詞》,有三種印本。初印本刊于一九四四年冬,廣州大盛印局印行,線裝,二卷,一卷為《懷霜集》,始自壬午,訖于甲申,凡五十闋,刪存十九闋;二卷為《平居集》,始自庚辰,訖于壬午,凡四十闋,刪存十三闋,兩卷僅錄詞三十二闋。第二次印本刊于一九四八年秋,廣州奇文印局印行,線裝,一卷,錄詞四十八闋。第三次印本刊于一九八一年,香港何氏至樂樓刊行,線裝,錄詞一百零四闋。茲就三本別其同異,得詞一百二十三闋,復從諸同門筆記及書報刊物中輯得集外詞五十七闋,集外詩四十首,倩葉霖生、崔浩江二君校對,列入廣州詩社叢書中。朱令名、朱荔裳、朱荔詩出資印行。 二零零一年三月二十日陳永正識
分春館詞·錄入后記
曩者余嘗讀清季名家詞,自水云而下,獨愛大鶴,以半塘風云氣太盛而彊翁才情稍遜,蕙風則自恃名士而傲人之故也,況文道希之詞多拉雜者。
五家而外,尚能有馮夢華詞蘊藉高華,人多不能及。
至于年輩稍晚者,則海綃翁不獨為嶺南一代翹楚,更可稱冠也。
而自遜清以降,詞人輩出,其稍長者如華陽喬曾劬大壯翁,所著波外樂章由南追北所造已極,然竟未能合于吾心;別如西蜀周岸登睽叔者,所著蜀雅詞十二卷富麗精妍獨能動人,然其詞作既豐則雷同之病亦不能免。
后自五四風云以迄于今,詞人之眾更不可勝數(shù),天風閣夏氏雖尊一代詞宗,然究其性本非詞人,且專精考據(jù)更甚于詞;萬載龍沐勛以年三十而能得彊村翁臨終授硯,續(xù)翁未竟之業(yè),繼往開來功在千古,為詞承彊翁而融東坡,然未臻大成而殞,誠大憾也;夢桐主人早歲即與前輩詞人結(jié)社吟詠,所作驚艷四方,后用力于搜輯匯纂,于詞則僅偶為小令,亦未能成大業(yè)于斯;夢苕庵錢萼孫早年盛負詩名,中年后以詩人之筆出其馀緒為詞,堪稱詞中之佳者也,然終非此中正法眼藏。
此四子者,皆世所盛推之才也,然其為詞亦不能盡使余傾心,則環(huán)搜遍顧,尚有何人哉。
昔者余即以此百般自問,而未能答。
再之后,以機緣巧合而得結(jié)交于津門詞家王蟄堪及其門人張引之,乃沽上名家寇泰蓬之續(xù)也。
夫二窗詞客寇夢碧翁,余所素來欽佩者也,于詞取徑吳王,為近世學夢窗而能有超拔者,上述四人之外,可稱巨擘,然余以玉田本性而終不能盡得會心于夢碧詞之粹然風華,自覺赧甚。
而蟄老引之兄竟不以我后學為誑,以新會朱庸齋前輩之分春館詞相貽。
初,余曾先得讀朱師之分春館詞話而心有戚戚,高卓處以為自陳亦峰白雨齋詞話后百年來所罕有,且以無覓其分春館詞為至憾事。
今蒙贈此編,欣喜何極,因得觀人所謂陳述叔后嶺南第一詞人之作,三復之馀,傾倒不已,慨嘆不能自禁,因語師友曰:于鹿潭叔問之后吾今又得一人也。
夫詞者,主氣主格主情,歷代名家各有擅場,主氣者郁勃;主格者清?。恢髑檎呃p綿,而余則甚愛昔人言主格主情之相兼者,其庸齋前輩詞之謂也,此道遠者上溯淮海,得力在玉田草窗間,而復能參以清季大家之深致,所謂情韻具佳者是也。
昔者余曾舉“浩?!倍忠詾樵~之止境,朱師詞之所造,庶幾無愧于此。
且夫庸齋前輩弱冠即以詞名,后遭逢變亂,其遇又或得或失,而一段情傷則縈困終生,凡此種種竟皆與余相類,豈天力之異而使吾得此卷哉。
復更念庸齋前輩與夢碧翁皆乃不求名著之真名家,生前未有專著,倘非弟子門人為之搜求刊布則必至湮沒不傳矣。
余遂不敢有違天意且有負長者所托,因為之粗校錄入,以期能廣其傳而使世之合緣者有得于斯也。
丙戌年十二月廿二兩儀齋主人謹識于滬濱玲瓏八景地 并書詞一首志感于后 甘州 書《分春館詞》后,用堿齋師韻 倦勞身。
去國更躊躇,行歌拜金鱗。
望東瀛卻寄,衍波弱葉,故夢斜曛。
酒醒西園過燕,桑海幾番頻。
花外天涯路,銷向晨昏。
后約十年漫托,剩秋心數(shù)點,著意分春。
洗沈煙一碧,萬念本如塵。
未堪忘、情根若許,指汪洋、恨水不須焚。
今生事、付他生里,并剪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