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因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涿州人,字處道,號疏齋。
仕至翰林學士。
博學有文思,元初稱能詩者,以摯與劉因為首。
散曲為元初大家。
有《疏齋集》。
元詩選
摯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涿郡人。
至元五年進士,博洽有文思。
累遷少中大夫、河南路總管。
真人吳全節(jié)代祀岳瀆,過洛陽,嘉其治行,力薦之。
大德初,授集賢學士、大中大夫。
出持憲湖南,遷江東道廉訪使。
復入為翰林學士,遷承旨卒。
所著曰《疏齋集》。
元初,中州文獻,東人往往稱李、閻、徐,推能文辭有風致者曰姚、盧,蓋謂李謙受益、閻復子靖、徐琰子方、姚燧端父及疏齋也。
而推詩專家,必以劉因靜修與疏齋為首。
錢唐張雨謂《疏齋集》校官本讀之一過,生風凜然。
趙郡蘇天爵曰:國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馀習,率皆粗豪衰苶,涿郡盧公始以清新飄逸為之倡。
延祐以來,則有蜀郡虞公、浚儀馬公以雅正之音鳴于時,士皆轉(zhuǎn)相效慕,而文章之習,今獨為盛
臨川吳澄曰:涿郡盧學士所作古詩,類晉清言,古文出入《盤誥》中,字字土盆瓦缶,而倏有三代虎蜼瑚璉之器,見者莫不改視。
疏齋嘗著《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詩,須用《三百篇》與《離騷》,言不關(guān)于世教,義不存于比興,詩亦徒作。
又云:清廟茅屋謂之古,朱門大廈謂之華屋可,謂之古不可。
太羹玄酒謂之古,八珍謂之美味可,謂之古不可。
知此可與言古文之妙,極與臨川之論相合,亦即疏齋自言其得力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2—1337 【介紹】: 元順德內(nèi)丘人,字伯始,號魯庵。
自幼力學,嘗從劉因游,深得道學之旨。
隱居教授于鄉(xiāng),后學多宗之。
有《志學指南圖》、《心學淵源圖》、《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諸圖》、《孝經(jīng)圖解》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4—1315 【介紹】: 元大寧川州人。
隱居汴。
字叔備。
明經(jīng)勵行。
劉因學,為學清苦,聞師之言,晝誦夜思,至忘寢食。
家貧,杜門授徒,榜所居室曰存齋。
遠近學者爭歸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6—1327 【介紹】: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為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勛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謚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元詩選
桷字伯長,慶元人,宋同知樞密院事韶之曾孫也。
童子時有能文名,部使者舉茂才異等,授麗澤書院山長。
大德初,閻復、程文海、王構(gòu)交薦之,改翰林國史院檢閱官。
時初建南郊,疏十議以進。
禮官推其博,多采用者。
擢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
累進翰林待制、集賢直學士,同修國史。
至治元年,遷侍講學士。
泰定初辭歸,卒年六十有一。
贈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追封陳留郡公,謚文清。
伯長初師事剡源戴帥初。
稍長,在王深寧之門,復從舒岳祥游。
家固多藏書,又親見中原文獻,其學最為有本。
及在詞林,朝廷制冊、勛臣碑銘,多出其手。
家居以后,修辟南園故址,結(jié)小亭,讀書其中。
翰墨所傳,極于海內(nèi)。
所著有《易說》、《春秋說》及《清容居士集》五十卷。
元興,承金宋之季,遺山元裕之以鴻朗高華之作振起于中州,而郝伯常、劉夢吉之徒繼之。
故北方之學,至中統(tǒng)、至元而大盛。
趙子昂以宋王孫入仕,風流儒雅,冠絕一時。
鄧善之、袁伯長輩從而和之,而詩學又為之一變。
于是虞、楊、范、揭,一時并起,至治、天歷之盛,實開于大德、延祐之間。
伯長沒后二十馀年,會修宋、遼、金三史。
遣使者求郡國遺文故事,惟袁氏所傳為最多。
故家文物,萃于東南,百年以來,流風未墜,論者以伯長實有功,良不誣也。
詞學圖錄
袁桷(1266—1327)元代學官、書院山長。字伯長,號清容居士。慶元鄞縣(今屬浙江)人。有《清容居士集》。
甬上耆舊詩·卷三
字伯長,袁氏最為世族。公少負異才,讀先世遺書,至窮日夜。初事戴剡原,稍長,在王深寧先生之門,復從舒岳祥游,盡傳諸公之學。既家有賜書,又親見中原文獻,得接風流,故其學最為有本。以辟茂異,授麗澤書院長,用薦入國史院,歷翰林院直學士、侍講。早引年歸里。公在翰林三十年,上郊祀定制十議,纂脩三朝大典,酌定憲令,疏請購宋、遼、金三代遺書,一時制詞、碑版、高文典冊,多出公手。家居以后,脩辟南園故址,結(jié)小亭,讀書其中。翰墨所傳,極于海內(nèi)。卒年六十二,贈行參知政事陳留郡。公自宋南渡,而后吾鄉(xiāng)學者以多識相尚。文清得王氏之傳,其于近世禮樂之因革,官閥之選次,朝士大夫之族系,九流諸家之略錄,俱能溯源執(zhí)本,得其旨歸。浙河以東,于斯為盛。公嘗言:余少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屢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公所自責,俱深中學者之弊,故具述之。至公歿二十馀年,會脩宋、遼、金三史,遣使者求郡國遺文故事,唯公家上藏書數(shù)千卷,足備典實,至今袁氏尚盛。余初選此集,其后人即手鈔世,傳遺草見示,數(shù)百年文獻未墜于地,斯可謂故家矣。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伯長,慶元人。舉茂才異等授麗澤書院山長以薦累擢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歷侍講學士卒謚文清有清容居士集五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0—1311 【介紹】: 元真定藁城人,字敬仲,號默庵。性至孝。既承家學,又私淑劉因之學。其學一以圣賢為師。不屑仕進,家居教授,四方之來學者,多所成就。有《默庵集》。
元詩選
熙字敬仲,真定稿城人。
先世以貲雄離石,藏書萬馀卷,金亡徙家。
熙少承祖父之學,聞容城劉靜修名,將往從之游,未行而劉卒,走往拜其墓,錄其遺書而還。
憲司數(shù)以其行薦于朝,無所就。
至大四年卒,年四十二。
學者稱默庵先生,門人蘇天爵輯其遺文為《默庵集》。
謂其文章以理為主,皆有為而作。
詩學淵明晦翁,第以吟詠性情、陶寫造化而已。
自金源氏與宋分疆,以詞章辨博相雄長。
元初姚公茂得趙江漢之書而北,許魯齋力起而昌明之,而理學始傳。
靜修能以所學羽翼魯齋,而推源于周、程、邵、朱者也。
敬仲私淑靜修而尊朱子之說以為教,游其門者,望而知為安氏弟子。
北方之學,于是乎益振。
敬仲固劉氏之功臣,然其詩去靜修遠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字季賢。
博學修行,初從學于王磐,后師劉因,論學于誠偽之別,有定見,為因所重。
李天篪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吉安吉水人。
劉因學,能入其室。
有《詩書經(jīng)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揚州府江都人,字叔鳴,號具區(qū)。
弘治九年進士。
授戶部主事,歷郎中,累官至金華知府,以忤劉瑾遭謫,終山東提學僉事。
生平好學不倦,晚注諸經(jīng),考論歷代史,正其謬誤。
詩恥凡語,愛謝靈運、孟郊及元劉因。
有《金華正學編》、《書經(jīng)會注》、《維揚郡乘》、《具區(qū)文集》、《金華文統(tǒng)》等。
維基
趙鶴(1468年—?),字叔鳴,號具區(qū),直隸揚州府江都縣人,民籍。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三名。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二甲第二十五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中,十八年七月上言七事。后升知府,正德三年五月以事忤劉瑾降南安府同知,累官金華府知府,六年正月官員考察,列名不謹,十一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丁憂歸。十年閏四月服闋,復除山東提學僉事。十五年六月官員考察,以不謹冠帶閑住。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超越,字止安,姓王氏,大興人也。
夙抱清懷,雅欲離俗。
年逾三十,始越塵囂。
勝福寺海云為之祝發(fā),受圓具于戒臺寺道光。
動靜尊嚴,德行堅定,日有恒課,不牽外緣,入夜焚香,趺坐靜修,自攝其心。
康熙三十三年,寺毀于火,賜帑重修,將建棟時,有一木初擬置左,眾欲右之,舁不能升。
超祝之曰:“我右汝也不?
”數(shù)人舁之以去。
住持照福見其誠感木石,知有自來。
嘗于圣祖游幸時,從容奏對,稱超品度,比之仙露明珠,帝亦為之嘉賞。
己卯,照福寂。
后奉命繼席。
明年與諸山長老赴暢春園,將覲天顏,適虎圈有虎怒唬,威勢獰獰,眾莫敢近。
超突前曰:“汝由性?,故墮虎身,今猶不改,性必終迷,汝伏,吾為汝說三皈可得解脫耳。
”虎遂馴服,說畢,帖然曳尾而去。
生平奇跡,此類甚多,恐涉怪誕,不以語人。
寂于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三日,春秋六十有一,僧臘二十七,塔于寺左。
超精行戒律,日益嚴密,有“北方律虎”之目。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六
釋性實,字天月,號澄庵。
姓劉氏,山陽人也。
父國棟,樂善不倦,虔誦佛號,每見異徵。
嘗?菩薩垂光,覺而內(nèi)室舉子。
時方中宵,曇花隱見,知有自來。
故生而穎悟,性根不凡。
甫及弱冠,志存遺俗。
祝發(fā)后,聞金陵寶華山文海為一代尊宿,遂入山膜拜,從之學律。
夙夜精修,不間寒暑。
親承密諦,妙悟環(huán)生。
攝??經(jīng)壇,職司都講。
婆娑雙樹,龍象俱馴。
既而文海紫衣內(nèi)召,趨廷有喜,改建法源,說戒無遮。
于是情殷輔導,因為教授。
四禪風靡,勝流總至。
金碧煙凝,同生悲悟。
未幾,道場圓滿。
文海請旨還山,承恩召對,垂詢法源繼席。
時新更寺名,未敢自私。
故不舉其徒,而薦諸寺長老。
復奉欽命,南山法嗣同舉引見。
特詔性實,繼主法源方丈,遂履斯任。
然庫藏屢空,人莫之識。
惟率眾靜修,澹然無營。
久之,四眾歸仰,十方施助。
于是殿宇寮垣,涂茨丹雘,鳩工以時,莊嚴宏麗,煥然改觀。
生平誓愿,居不安逸,廚無香積。
春冬說戒,結(jié)夏安禪。
宵夜精勤,脅不著席。
一缽一盂,身先率眾。
布衲一襲,不敝不更。
數(shù)十載如一日。
故年登大耋,視聽不衰。
王公卿相,往來參契。
接其幽旨,皆相悅懌。
不兢于心,不眩于目,澹然無欲。
若遇道俗,雖至愚下,必與均禮。
大眾平等,斯為近之。
乾隆丁丑歲,已傳席圓林,退院間居,恬靜自得。
時皇四子學山,頗好游獵。
嘗憩寺門,車馬闐喧。
乃定中初起,扶杖款扉,草履迎侯。
皇子挹其謙光,皓首龐眉,物我胥蠲,赧然心折。
投弓珥筆,貽之篇章,傳為遺寶。
以乾隆三十九年春正月八日示寂,壽八十有二,臘六十有三,弟子圓升別起靈塔,不附憫忠。
仰其芬菲,昭茲來哲。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