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安蕃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次韻叔衍兄賀生子 南宋 · 魏了翁
七言律詩
一壑一丘耕且為,不歆周網(wǎng)應非羆。
云霾障日樹蒙密,草蔓漫天山蔽虧。
生意正從芽檗露,善根不逐斧斤斯。
溶溶此理誰能解,剩喜吾宗有白眉。
為護同胞自殺身,三年赴約以成仁。
自拋眷屬生前愛,卻把仇讎死后申。
從此漢村光日月,而今達社辟荊榛。
馀威百載羅山在,俎豆馨香廟貌新。
毓秀鐘靈,無獨有偶,此乃造物無私,以廣大眾之游騁。是以基隆有仙洞,淡水亦有之,而毫無墨客騷人之跡,誠可慨也。究其原由,蓋為隔江潮落,渡涉不易耳。余聞之久矣,小陽月杪,偕張七郎、林金鐘二君,買棹往游,時有鄉(xiāng)老向?qū)?,果于觀音峰下大窟湖莊山半,西龍寺側(cè),竹林深處,見一穴。門僅三尺馀,屈膝而進,可挺立。斜左寬約二間,奇石高低,如床幾狀,祇供坐臥而已。右有竅,蛇行延階以上,望之曲折若羊腸,深無底止,牧豎有入者,輒半途而返,畏其險也。然夏涼冬溫,地質(zhì)之異,固為他洞絕無而僅有者。穴前數(shù)里之外,汪洋大海,氣象萬千,實足令人賞玩不置。夕陽欲墜,游興難銷,因賦數(shù)絕,以補選勝尋幽家之一缺。世多嗜奇之士,聞風興起,后我而游者,想必不少也。山靈有知,當不以拙而見誚。〖《臺灣詩薈》、《臺灣詩鈔》處之詩序內(nèi)容與《臺灣日日新報》有多處差異,茲錄于后:「湖在觀音山麓西龍寺側(cè),叢竹萬竿,境絕幽邃。湖畔有洞,口大可四尺。傴僂而入,內(nèi)漸高,寬丈馀。石形如幾榻,可坐臥,旁一穴,蛇行而上,曲折若羊腸,莫知所止。入者輒半途返,畏其險也。然洞夏涼而冬溫,又臨大海,自滬尾刺舟可至。從未有游之者。率賦四絕,以酬山靈。」
過江聯(lián)袂喜尋幽,杖策山腰半日游。
鳥道欹斜竹青翠,了無仙跡洞空留。
⑴ 編者按:《臺灣詩薈》、《臺灣詩鈔》、《臺灣詩錄》內(nèi)容與《臺灣日日新報》有多處差異,茲錄于后:「剪江一葉快尋幽,曳杖山腰半日游。嵐氣浮青叢竹翠,了無仙跡洞空留?!?/div>
洞前一寺數(shù)人家,樹不萌芽草不花。
老少爭來談往事,輝開此地作生涯。
⑴ (作者注:「方外道士輝開者,不知何許人也。六十年前辟谷此洞,廿馀載后羽化,亦云奇矣?!梗?。(編者按:《臺灣詩薈》、《臺灣詩鈔》、《臺灣詩錄》內(nèi)容與《臺灣日日新報》有多處差異,茲錄于后:「洞前落落幾人家,茲錄于后:「洞前落落幾人家,樹老云深石作花。閒與山翁談逸事,有人小隱學餐霞)
摳衣初載尚童昏,廿四光陰一夢痕。
又是平生師友席,居然秋色水云村。
庭際不辨生書帶,僮仆猶知誦法門。
千古商岑還此地,紫芝歌曲與招魂(覺山一名甪里)。
橋頭黃石最分明,湖海須眉颯颯輕。
每向豐城看牛斗,何當靈壁共雞聲。
風流柳線今猶在,秋思莼羹不復生。
漸見唱酬南岳富,歸槎八月大江平(全篇戲用張氏故事)。
村北村南一巷寬,時來時去盡情歡。
故侯歸臥空鳧舄,遺老成書有鹖冠。
醉語似高還似俗,羈愁中暑又中寒。
都將膈里津津意,更向燈前脈脈看。
⑴ 是夕張鎮(zhèn)海丈見邀。因陪農(nóng)山翁小話。
水流云在意俱遲,客里頻驚節(jié)物移。
雨氣角聲遙自入,秋懷鬢色早先知。
斜川有主容伸腳,盤谷何人厭曲眉。
無限徘徊相送地,黃昏不遣負佳期(是日飲張靈山莊)
歸心幾夜夢刀頭,一出真成汗漫游。
荀氏八龍元有里,韓家五鳳可無樓。
參差燈火孤村雨,隱約鐘聲古寺秋。
我且憑欄君莫睡,星河漸動淡云垂(是夜新晴)
相驚鬢發(fā)已衰年,屈指前塵更杳然。
一別又堪成各地,萬緣終是隔諸天(屢擬游禪石寺未能)。
光陰鼎鼎無丹灶,世事悠悠有酒船。
并世齊名真忝竊,何論王后與盧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