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素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漢相肇休業(yè),威攬遍九圍。
維昔先臣邕,蒙志赴屯夷。
太陽下回光,寒灰亦不遺。
黃金馳大鹵,穹廬出蛾眉。
朝辭單于庭,夕宿廣川湄。
眾鳥媚其巢,接翼競言歸。
羈鵠將雛去,傍徨復(fù)置之。
仰悼雙星色,俯割所恩私。
秦關(guān)忽在望,禾黍正離離。
莊馗改故跡,人民能不非。
不敢稱董仇,戎首竟為誰。
韶齒擲邊塞,中原渺焉依。
冉冉崦嵫景,條桑沐馀晞。
荃蕙化蓬茅,何能薦庭階。
寶鑒既已毀,拂拭愧光輝。
寄語閨中質(zhì),千金當(dāng)自持。
廣韓賦(乙未) 清 · 俞漢雋
① 廣。廣之也。韓。三韓也。古者東國有弁辰馬三韓。至今俗稱東國為三韓。蓋采掇東國之事跡而廣之也。揔六百五十二句。
東方九域之地在燕齊外。東西南際海。北鄰靺鞨。上古樸蒙。無國都君長。帝堯世。有神降于檀木下。始有君臣。然其聲音服食喜好謠俗。與中國絕不同。蓋方外別國也。自檀君千二百有馀年而有箕子。自箕子九百二十有馀年而有燕人衛(wèi)滿。滿之孫右渠皆都平壤。號為朝鮮。是為三朝鮮。自是之后。流而為三韓。分而為四郡。別而為二府。離而為新羅為高句麗為百濟(jì)。合而為高麗。又合而至于我國。復(fù)為朝鮮。朝鮮者。蓋東表日出之名也?;蛟货r汕也。國中有汕水出焉。故曰朝鮮。夫平壤仁賢之所更居。故其俗重禮讓。用俎豆之器。婦人貞信不淫。門戶不閉。至高句麗。勁悍好氣力尚騎射。習(xí)用弓矢刀矛。猶雍州文武居之。以興二南之化。而秦居之則其氣足以招八州而朝同列。地何嘗有美惡哉。在所用之耳。今夫九州廣矣。安所不可如。(如往也。)擊磬襄不避東海之遠(yuǎn)而入之??鬃硬槐删乓闹又XM非以仁人之教化風(fēng)俗深厚哉。凌夷至于季世。常留心兵爭末事。攻伐殺奪亡虛日。弒君亡國相隨屬而不絕。傳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豈不信哉。雖然。中國之人。自宋以來。皆進(jìn)之以為禮義之邦。稱小中華。此其故何哉。由不廢仁義。往往有檀箕之遺風(fēng)也。蓋嘗論之。新羅之德純厚。高句麗之德侈。百濟(jì)之德武以懻。(音冀。強(qiáng)也。史記貨殖傳。人民矜懻忮。)故其歷年。新羅最久。高句麗百濟(jì)次之。而亦不下六七百年。豈所謂神明燾后者非邪。然大率皆荒陋鄙野。高麗五百年。雖文物稍備。而多亂少治。君子不與。風(fēng)氣漓矣。從蚤而暮。自壯而衰。固其理也。又何足怪乎。余采東事。自檀君至高麗之末世上下三千七百年之間。其故多矣。經(jīng)常之治自有。而神怪之記錯(cuò)綜。其不足法而懲之者弗著。著其大者為賦。凡三千九百有馀言。而名之曰廣韓。
朕東??之鄙人,幼習(xí)聞乎前言。
聿因支而尋干,稍沿流而求源。
捃百世以■記,異哉邈矣厥初。
粵九種之卉服,眾樸蒙以睢盱
桓丁嚳而祖夷,市誕檀而儷堯。
神與胤其孰辨,世與年其孰究。
配西岬之佚女,資彭吳之厖輔。
婁執(zhí)玉于涂山,蛙應(yīng)禱于鯤淵。
胥馀狂而為奴,偕殷黎而君鮮。
簡仁人之教條,申先王之井田。
至于末之否準(zhǔn),遵海濱而方洋。
滿羈旅而巧挴,渠隕首于鋒铓。
孰亂流之可濟(jì),厥祀用之不長。
固圣者之遺裔,綿金馬之馀箓。
辰窮鳥而投人,卞彈丸而羈屬。
歷四郡與二府,表三韓而為國
蘇聆嘶而獲卵,赫炳靈而剖瓠。
震鱗翼其著異,媲右脅之神姝
鵲護(hù)函而東來,巨人自于婆那。
逮儒理而揖遜,胡主鬯以齒牙。
始林蔚其閜砢(閜音哥。砢音懦。),揚(yáng)巽羽之喈音。
曰祚我以佳胤,奉天錫而氏金。
匝三姓而相承,開一千之來今
柳睹曦而感影,厥生蒙而破殼。
籋淲(籋音聶淲音斯)水之魚鱉,迕三衣而逃虐
從十臣以南徙,溫罹讒而自疏。
陟負(fù)兒之高岳,卜慰禮之可居。
氏同源而分流,遂彊大于麗濟(jì)。
及西干而區(qū)分,拓山河而鼎峙。
錯(cuò)犬牙以小國,羌不可以數(shù)計(jì)(陳壽志。三韓所統(tǒng)凡七十馀國。)
昔伽倻之二腦,首露實(shí)為青裔。
綿大年而并耦,美上德之延世。
居作臺而招賢,坐觀繇而擯嬖。
貊窅窱而不顯,獩何代而都溟。
稷砮楛之別區(qū),賓姬誦以旅庭。
鄰不咸之磅礴,際溟渤之環(huán)瀛。
三乙降于乇(音陟)羅,次南極之明星。
雙烏去而不返,云日月之稟精。
咸建邦而立號,卒弱肉之強(qiáng)吞。
離以千而合三,何變多而事繁。
利遭詬而誶母,聆礎(chǔ)聲而稽諏。
循七棱而獲釰,終見父乎南陬(21)
解阻勇而折弓,遵父命而伏辜。
衋槍原之寄冤,謇同歸于嬴蘇(22)。
帶毀卵而自危,投赤烏而驕鄰。
咍強(qiáng)梁之不得,懿絡(luò)氏之順存(23)。
好謀潛于及婦,斷自鳴之鼓角。
彼父子之無親,胡信讒而相賊(24)。
窺神器而朵頤,符虎尾之豹嚙。
禍于何而不有,固天道之洄泬(25)
晉北由而獲丑,延西巴而共位。
卓賞留之一著,良致理之有以(26)。
于迎優(yōu)而聚麀,挑岐怒而招戎。
罽甄義而明責(zé),猶戢頑而善終。
憤死鳥之哀鳴,神乃得以誅兇故。
牝雞之戒晨,有震漦之滅宗(27)
女獲豕而近幸,丁厥子而踐祚。
路無鬣而不問,有君人之偉度(28)
咨少強(qiáng)之大禽,不顧難而圖終。
子胥沉而吳墟,得來餓而丸蓬。
密挺身而捍王,紐赍刃而戕敵。
縱疏諫而致敗,猶柴原之懷德(29)。
傷盧逸之不容,憫相夫之濟(jì)惡。
惟殃慶之類至,蘆葉起于肘腋(30)。
乙逃難而為傭,困廋屨而泣路。
御冠里之軨車,主晉國之宗祧(31)。
父聆呱而發(fā)戲,指傭溫之癡呆。
慕荊羋之嫁建,羌矢心而靡回(32)。
喟隋唐之黷武,殫宇內(nèi)之兵粟。
壯乙支之用兵,嘉楊君之守墨。
屹薩水之髏臺,環(huán)市郛以彳亍。
咸奔走而死咋,師不得以東牧(33)。
蓋厚惡于擢筋,不易世而鬩墻。
外挾援而搆亂,上失道而招殃(34)。
蹙丙鹿之山河,績度遼而芥拾。
訖蒙運(yùn)之九百,顯詵秘之八十。
不居懼而思巽,宜厥亡之不臘(35)。
方上下之輯睦,傾天下而不足。
逮國勢之崩潰,馳一將而從欲(36)。
濟(jì)開利而閉信,尤武力之相尚(濟(jì)。百濟(jì)也?!鹨韵掳贊?jì)事。)。
世攻伐以為能,恥壤地之不廣。
鹵王嬉而好奕,髡乃得以愚之。
欲弊齊而重燕,蹈從士之詐欺。
斲山骨而為椑(音僻。),樓臺高而民疲。
及寇深于門庭,雖噬臍而曷追。
桀瀏睨而三唾,殺其王如狐鴟。
固亂逆之可誅,嗟遭戮而逢嗤(37)。
斤徇解而昭辜,武夷芍而懲惡。
雖無德之可稱,猶舉義而討賊(38)。
罔后王之知逸,競耽樂之是從。
牣流閣之珍奇,狃泚河之歌鐘(39)。
慈圮絕而鮮終,崇峻宇而愎諫(40)
諒濟(jì)德之天厭,降妖孽以兆亂。
啼槐啾于深宮,死魚竟于脩岸(41)。
申枯骴之報(bào)期,昭龜文之月輪(42)。
炭峴既以失守,虛白江以無人。
忠何辜而瘐死,興遭讒而弗伸(43)。
階斷累而賈(音鼓)勇,卒見危而殉身。
疇立慬而盡節(jié),夫夫惟其誠臣(44)。
江浦散以舞影,哀落花之紛繽。
生嬰禪而并歸,死皓寶以為鄰(45)。
惜三十之傳世,咸前后之隨車。
忽國寶于善鄰,違大邦而自沮。
乃骎骎焉底亡,馀氏之祀忽諸(46)。
羅其初之立國,先二氏而恢基(47)
峻星臺與月城,度壯居之宏規(guī)(48)。
脫王弟于樊籠,堤捐軀而蹈難。
脊令飛于故國,哀忠魂之不返。
望鴟述而傷心,聆憂息而流嘆(49)。
有畢逋之啞啞,銜天書而飛鳴。
入彎弧于琴衣,爰二死而一生(50)。
墨西來而俑佛,頓何為而血白。
惠又踵而導(dǎo)之,開八關(guān)而易俗(51)。
源何術(shù)而考行,俊又何以相戕。
何郎徒之輔義,簡美麗以翱翔。
日康娛以游遨,何善惡之自彰(52)。
稷謇謇以尸諫,恐靈脩之逸豫。
聲隱隱于道左,曰吾王之毋去。
忠靡間于死生,匪精誠其曷與(53)。
引龜兔而賺鄰,春保疆而全身。
聿三讓而纘位,種神德于東人(54)
擲錦裙而賭夢,姬綴紐而于嬪(55)。
膺統(tǒng)會之嘉運(yùn),天乃資以虎臣。
夢二星之降己,背文森而呈祥。
遌神勝而獲訣,入咽薄而掀芒。
回落星而上天,翼水鳥之東翔。
畢亡王之驕淫,遂系慈而俘臧(56)。
若殺身而成仁,固肩比而眉列。
竹幢下之顧名,速含守之盡節(jié)(57)。
丕寧子之感遇,金真骨之恥活(58)。
有父風(fēng)之素那,不畏死之逼實(shí)(59)。
胤椵城之冒刃,官黃山之殷血(60)。
帚山偕而遂志,贊奚踵而成烈(61)。
匹夫死于七重,罽頭殉于駐蹕(62)。
有趾美而儷操,或抗爽而著潔。
猗立志之較然,咸赴義如饑渴。
夫烈士之卓行,固壽人之邦家。
豈綿祚之無以,視二鄰而獨(dú)多(二鄰麗濟(jì)也。)
曰頭黡其無惡(音伍。),異強(qiáng)首之骨相。
際強(qiáng)鄰之交午,昌辭足以外攘(63)
孤云儀于上京,始高氏之幕賓。
檄黃巢而誅僭,歌青松而識真。
傷時(shí)命之不偶,遵伽倻而棲身(64)。
聞弘儒之謇博,自瑤宮之胚胎。
刱方言而釋經(jīng),風(fēng)花王以寓詼(65)。
金生神于八法,率居逼于三昧。
彼文肆而藝精,蓋群芳之所在(66)。
憬向德之刲髀,感孫順之獲鐘。
極天性之所至,藹孝道之上窮(67)。
際厚誓而瞽從,嘉實(shí)歸而鏡合。
皎一心而罔貳,憂姱節(jié)之不立(68)。
悼實(shí)兮之棘棘,遭蔽美而嫉妒。
擯荒陬而作歌,援楚累而自固(69)。
信悲歌而枯柏,仁怨詩而震雷。
發(fā)精祲而相干,繽動物而昭菑(70)
援雅琴而替碓,結(jié)委命而不怛。
托至人而為徒,遺外膠而全質(zhì)(71)
佩印署之相讓,襲虞芮之馀風(fēng)(72)。
仰勿稽之遐厲,踵之推之高蹤(73)。
漆仙靈之浪慕,劍溝瀆之小諒。
彼騖誕而傷義,奚其事之足尚(74)。
惕旋風(fēng)之鬼警,訝竹葉之神貺(75)
允薦誠而發(fā)秘,勒逃亂而播音(76)
竹何故而夜合,使萬波而息潛(77)。
玉何為而殊性,踰主屹而響沉(78)
神人降于云浦,陳都破之歌曲。
何昧戒而忽警,崇虛瑞以顛覆(79)。
跂古初之嘉俳,懷圣時(shí)之兜率。
諒聲音之政通,君子審乎六律(80)。
陽枕戈而誅明,昭恒干于春秋。
釋仇萱而不修,同齊白之寘鉤(81)。
皋捐忮而容友,卒并力而衛(wèi)社。
何細(xì)人之慫恿,殲我良而顛廈(82)
眇弓降于重午,獲烏簽而自奇。
跨東原而寢大,建泰封之雄基。
若陳勝之首事,胡末世而邦夷。
咨下民之毒痡,星神告以鏡詩。
曰先雞而后鴨,帝降子于辰陲。
龍藏木而顯金,儀遺讖而稽之(83)。
虎乳萱而著異,值宗國之剝亂。
擅后濟(jì)之雄強(qiáng),嘯南土之剽悍。
及兇鋒于王肩,蕩鮑石以煙散。
彼徒勇其胡得,終逆子之搆患。
憫遭囚于金山,遂發(fā)疽而身刬。
惟二暴之一轍,咸為建而驅(qū)難(84)。
既兵交而國弱,傅焉足以自謀。
卒歸命于興王,館柳花而優(yōu)游(85)。
卓王子之炳義,流北地之芳徽。
山皆骨而樹屋,甘草食與麻衣(86)。
我祖赫其秉貞,履不二之大道。
逆新主之所好,左厥職于芼戶。
豈高標(biāo)之少人,嗟事逸而莫考(87)。
蓋揖遜而官國,固三代之未有。
襲圣賢之風(fēng)化,革混沌之荒陋。
何歷世而寢衰,紛西教之汎溢(88)
閭里比其塔廟,齊民逃于緇褐。
至釋子而尼妻,或灰身而海骨(89)。
貽禍殃于永世,牝雞又以邦癄。
二曼僭而相繼,真圣浮于雉照。
疇訖運(yùn)之挽回,哀一朝之殄剿(90)。
詵相岳而授訣,建應(yīng)符而挺姿。
翊爪牙之竱(音單)心,妻提甲而衣之(91)。
起鵠島之良將,顯古昌之三師。
濟(jì)三季之蒼生,廓四陲之群魑(92)
胡貽謨之弗臧,襲禪教而首訓(xùn)。
寵神劍而啟奸,餓胡駝而搆釁(93)
卵奸規(guī)以股肱,穴復(fù)壁以懷刃。
閣太阿之神铓,導(dǎo)群僭以發(fā)軔(94)。
崔叫閽而瀝血,徐折虜而戢難。
猗有君而有臣,屬小康之熙運(yùn)(95)
伏致陽于中冓,妖牝啄厥嗣胤(96)
畜陰氣以為瘤,涌海中之嶙嶾(97)
禍實(shí)基于長漸,宜兆亂之中醞(98)
詢舊勞而乃作,星為龍而葉吉(99)。
惜新主之不昭,致強(qiáng)寇之義伐(100)。
及口中之多食,天道還于冥叱(101)。
蔡疾風(fēng)之勁草,邯文曲之精英。
當(dāng)酉戌之險(xiǎn)??,匪哲輔以曷能。
文曲星名,酉戌之險(xiǎn)。
己酉庚戌數(shù)年中契丹之亂也,顯宗為契丹所逐。
播越南奔,群臣或亡或叛。
而獨(dú)智蔡文執(zhí)羈靮,終始?xì)椪\。
隨機(jī)應(yīng)變,卒保車駕。
姜邯贊亦有大功于是役,至其削平禍亂。
克復(fù)三韓,世以為邯贊之功也。
邯贊少好學(xué)多奇略,體貌矮陋。
衣裳垕弊,然正色立朝。
臨大事決大策,矻然為邦家柱石。
初有使臣夜入始興郡,今順興(102)也。
見大星隕于人家,遣使往視之。
適其家婦生男,使臣心異之。
取歸以養(yǎng),即邯贊也。
后宋使見邯贊,便下拜曰。
不見文曲星久矣,今在此矣。
經(jīng)三葉而逮文,四境之內(nèi)安謐。
雖左道之是崇,猶資輔以文律(103)。
自雙冀而騖華,于文憲而敦實(shí)。
分九齋而育英,標(biāo)十徒以為率(104)。
肅睿承其豐亨,遂馳心于開邊。
聿觀繇而啟誓,警胡蘆之雉懸。
任瓘寵之喜功,禍遂結(jié)而兵連(105)。
惟忱誠之款款,翼大邦以謀忠。
洞猾鄰之肺肝,爰求醫(yī)而臚衷(106)
至于仁而主闇,權(quán)臣從以鴟張。
巨魚跋于李拓,西氛惡于清匡。
集流矢于黃屋,索(音朔)龍涎于浿江(107)。
美清平之山人,超既離乎禍鵠。
得大雅之明哲,委軒冕以全躅(108)。
彼東山之賤夫,駕虛行以自高。
韜帷薄之不修,冒云林之清標(biāo)(109)。
晛狃侈而長傲,寵火者而疏良。
離宮絡(luò)以百所,上囿敞以毬場(110)。
激粗悍之虓怒,挑燭髯以相攻。
若草薙而禽狝,朝廷為之一空(111)。
庾七日而庭哭,化羠性而蹈忠(112)。
甫發(fā)憤而夷身,旼拉脊而逞兇。
契臨川之前知,烏鳶避于淵風(fēng)(113)
笑立龍之不終,嫉忠獻(xiàn)之世惡。
雖虺蜴之暫除,縱?虎以騰躍(114)
惜翰林之趍走,瞻馬首而捐恥。
陋白云之揄揚(yáng),托文章而宣媚(115)。
閔放言于虹彌,韓葆躬于方丈。
英風(fēng)颯其立懦,超溷濁以振響(116)。
樂園毅以詟狄,威烈神于御戎。
當(dāng)二寇之陸梁,樽俎澹以折沖。
及干城之淪喪,愈外食而內(nèi)訌(117)。
怡滔天而淪社,蹙沁水之孤島。
斥神珠之正言,驅(qū)祿轉(zhuǎn)以涉澇(118)
沆沿父以蝮鷙,因三世而執(zhí)命。
有罹譖而逢怒,景臺先之危行(去聲。)。
河?xùn)|既以罹刃,流海島而播摒(119)
至童誼而乃絕,蜂目又以跳蹂。
果稔惡其何益,中自絕其頸脰(120)。
偉上洛之矯矯,妣發(fā)夢于餐云。
折三抄之尾毒,清??苤穹?sup class='reference inlineComment2'>(121)。
衋諹禍之楚苦,欽孚警之宛轉(zhuǎn)(122)。
碩還駒而伏清,朱捫虱而抗狷(123)。
尚高風(fēng)于郭傘,師儉德于薛薦(124)。
韙遼陽之假(音格)誠,媄巴江之絕戀(125)
篤文成之降生,紹絕學(xué)而闡衍。
滌三韓之舊染,彬七管之群彥(126)。
白還國而博文,發(fā)閔中之妙鍵。
禹入山而精研,箋河南之遺傳(127)。
啟后來之門戶,咸益圃使后先(益齋李齊賢號。圃隱鄭夢周號。)
匪閎儒其孰倡,匪數(shù)公其孰顯(閎儒指安珦。數(shù)公指白禹。)。
聆吉貝之文播,睹二車之鄭俑。
蓋前良之嘉惠,繽教人又利用(128)。
腆朝烈于梁楚,結(jié)舅甥以世好(129)
何烈宣之相夷,席上都而交惡(音伍。)。
傷父心于誅嬖,闖折齒而膚愬(130)
人所難而敢言,凜祭酒之持斧(131)。
何忠諫之若聾,愈絕愛而敗度(132)。
屹萬卷之宏構(gòu),淹上京以遨游(133)
患既生于所忽,朝千乘而暮囚。
野牛箱而宿夜,水革船以南浮。
若漂偶之流汎,蕩不知其所薄(134)。
憤漢功之吠主,嘉閔尹之抗直(135)。
兆遠(yuǎn)跡而自屏,禎不悛厥嚚愚。
遂獲辜于胡庭,卒縛束而西驅(qū)。
揭陽邈以萬里,符阿麻之道謳。
愿為豚而何得,身客死而魂孤。
考其行而誰咎,禍滔滔而一趍(136)。
顓遘亂于末運(yùn),窘紅頭以涂炭。
汩南徙以猶暇,瞻山河而授簡(137)。
痛奸鏞之惎勛,尸三帥于一朝。
危興王之蒙毯,安都隕其身腰(138)。
懿公遂之殫膂,折塔思以中沮。
踐祖廟之誓言,秘竹杖之音書(139)。
邦之捏而又椓,何皇天之生旽。
快存吾之叱奸,明齊賢之先見(僧遍照靈山縣玉川寺奴也。以母賤不齒于類。遂出家。恭憫王一日夢。人拔劍刺己。有僧救之。會金元命以照見王。其貌惟肖。王素信佛。又惑夢。于是大異之召入。聰慧辯給。言輒中旨。李承慶,鄭世云以為妖僧。欲殺之。王密令避之。及李鄭死。王以照為相。始稱姓辛名旽。旽以辰巳圣人出之讖昌言曰。圣人豈非我歟。貪淫縱虐。誅殺無辜。李存吾上書極諫。王大怒召存吾面責(zé)。時(shí)旽與王對床。存吾叱旽曰。老髡敢無禮若是邪。旽惶駭遽下床。時(shí)存吾年二十五。王愈怒下獄幾死。李齊賢初見旽曰。是髡骨法。類古之兇人。亂國家者必此人也。王不聽。及旽誅。王始嘆曰?;诓挥靡纨S之言。)。
遌寒林而血狐,逾七齡而乃殄(140)。
祦身被服淫佻,好荒辟之畋酗。
戮使價(jià)而懷貳,思犯順而西騖。
肅我王之秉義,返威島之旗鼓(141)。
悲高峰之赤冢,草木為之不生。
魂魄毅以為雄,豈惟是其廉清(142)。
昌韓山之所立,瑤群英之翊戴。
雖顛宗之廑延,奈天命之已背(143)。
煬郁攸于西京,?顛木于宜州(144)。
夢欲勝夫天定,嗟捐生于髑髏。
血濊濊而化碧,永終古而不渝(145)
再色斯于金鰲,飄馨操以高厲(146)。
養(yǎng)抗行而弗磷,甄賦詩而自誓(147)
澍臨江而寄衣,錫著書而詔裔(148)。
彼杜門之洞人,亦屏跡而終世(149)。
咸潔佩而佼服,求素志之無盭。
溯五百之歷??,何治少而亂多。
始滅萱而臣傅,規(guī)模遠(yuǎn)于化家。
逮承繼之既久,委綱紐而如縷。
龍為制于螻蟻,群鼠變以為虎。
至末葉而外結(jié),恃羯羠之姻好。
國不能以自為,或播流而死道(150)。
宗祧既以屢移,哀顛蹶而莫保。
雖忠賢之接踵,徒潔身而奚補(bǔ)。
酌已然之往行,遵三邦而迄麗。
始鴻龐而蒼漠,卒索(音朔)落而澆漓。
跡首出而既遠(yuǎn),教仁賢而寢衰(151)。
仁義廢而殺奪,智慧出而爭斗。
小加大而絕滅,眾暴寡而并有。
各立國而雄長,為之皆以遺本。
及王氏之統(tǒng)會,猶文明之未攢(攢聚也。)。
甲硨磲而弗用,遂朝清而海晏(152)
附:后序 廣韓賦者。著庵俞汝成所撰也。曷為名廣韓。采掇三韓事跡而廣之也。三韓者何。東國舊號也。曷為不錄中國而錄東國。以身所居之邦而內(nèi)之也。始自檀君矣。曷為止于麗末。至本朝。不敢私有論載也。曷為不以詩而以賦。賦者直陳其事之文也。史者記事之書也。類不遠(yuǎn)也。汝成少治詞賦。深得屈,宋遺韻。及為是賦。尤致意焉。故文愈善。其辭奇崛。其音瀏亮。余讀而喜曰。富矣哉賦。沨沨乎美矣。然喜之也。非獨(dú)喜其詞之美也。喜其事之略而可觀也。夫金富軾之三國史。徐居正之東國通鑒。記述東事備矣。而卷多者難于領(lǐng)會。跡繁者易為遺忘。今是賦也總而撮之。以入于半卷之內(nèi)。數(shù)句為一事。一事下輒懸注釋。凡三千七百年之故。瞭然具載。覽不終日而盡得之矣。豈非要而不煩。簡而易知哉。且褒貶是非。寓于筆端。使觀者有所勸戒焉。則亦賦中之史也。夫君子之薄乎文辭。以其作無益而害有益也。若此賦之作。于史學(xué)不為無益。則又曷可少也哉。余故深喜焉。記曰廣魯于天下。魯元圣之舊邦。故將以廣之于天下也。汝成之以廣韓名賦。亦豈非以吾東箕子之舊而欲廣之如魯哉??鬃釉?。魯一變至于道。我朝興不襲麗。故克與周比隆。禮樂文物。燦然可述??芍^變而至道矣。汝成其以此頌我圣祖。而祝億萬年無疆之洪基乎。賦之終曰甲■磲而不用。遂朝清而海晏。其意又深遠(yuǎn)矣。賦六百五十二句三千九百馀言。其首有汝成自著序文。潘南樸胤源序。
⑴ 羅麗濟(jì)咸祖檀君。而惟高麗太祖。實(shí)唐宣宗之曾孫龍女孫也。
⑵ 九種。九夷之種。曰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千夷。
⑶ 祖夷。言東夷之始也。儷猶并也。并堯而立也。帝嚳時(shí)。有桓因氏始生于東夷?;敢蛏袷小I袷猩淳?。或曰有神降于檀木下。古紀(jì)云檀君并堯而立于戊辰。至商戊丁八年。入阿斯達(dá)山今九月山也為神。壽千四十八歲。史氏曰。堯甲辰立。二十五年而為戊辰。所謂并堯而立可疑。而自唐虞至夏商。世漸澆漓。人君享國。不過五六十年。檀君豈能獨(dú)壽至此。此是傳世歷年之?dāng)?shù)而非壽也。
⑷ 西岬今靈巖也。佚女美女也。彭吳臣名。厖厖碩也。檀君娶非西岬女為妻。生夫婁。以彭吳為輔。制官名。
⑸ 禹之會諸侯于涂山也。夫婁入朝。夫婁無子。禱山川。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而淚。怪之轉(zhuǎn)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遂養(yǎng)之。名曰金蛙。及長。立為太子。
⑹ 胥馀箕子名。君鮮。君于朝鮮也?;右娨笾畬⑼?。佯狂為奴。及殷亡。武王封之朝鮮。殷民從之者五千馀人。敷八條之教。行井田法。
⑺ 方洋浮游貌。巧挴。巧而貪也。挴與每生之每同?;铀氖鷮O否。畏秦服屬。否死。其子準(zhǔn)立。盧綰之叛。燕人衛(wèi)滿亡命逃涉浿水。今大同江也。求為藩蔽。準(zhǔn)信之。封以百里。于是滿詐告漢兵至。求入宿衛(wèi)。因襲準(zhǔn)。準(zhǔn)浮海南奔。滿有地?cái)?shù)千里。至其孫右渠。殺漢使涉河。武帝發(fā)兵討之。朝鮮人王峽等。殺右渠以降。
⑻ 圣者指箕子。金馬今益山也。羈屬。言不能自立也?;?zhǔn)既為衛(wèi)滿所逐。走居韓地金馬郡。自號韓王。辰韓。秦之亡人。避役入韓。韓割東界以與之?;蛟磺仨n。不能自立。附于馬韓。卞韓樂浪之裔也。與辰韓雜居而風(fēng)俗相類。
⑼ 武帝既討右渠。遂定朝鮮故地為四郡。一曰樂浪。治朝鮮。今平壤。二曰臨屯。治東暆。今江陵。三曰玄菟。治沃沮。今六鎮(zhèn)。四曰真番。治霅縣。今遼東境內(nèi)。至昭帝時(shí)。以真番玄菟為平州府。臨屯樂浪為東府。是為二府?!鹑n見上。
⑽ 蘇。蘇伐公。赫。赫居世。并人名。初高墟村長蘇伐公。望見楊山麓蘿井。林間有馬嘶。往見得大卵。剖之中有嬰兒。養(yǎng)之岐嶷夙成。眾異之。立而為君。即樸赫居世也。以所剖之卵大似瓠。俗謂瓠為樸。故以樸為姓。時(shí)有龍見于閼英井。右脅生女。及長有德。居世納為妃。時(shí)人稱為二圣。
⑾ 婆那國王娶女國王女。有娠七年而生卵。王棄之。母不忍。裹以帛。置櫝中浮之海。任其所往。至辰韓阿珍浦口。有嫗引之以繩。開櫝見之。有小兒。取而養(yǎng)之?;蛟皇莾翰恢帐?。櫝來時(shí)有一鵲飛鳴而隨之。宜省鵲字。以昔為姓。又以解櫝而出。因名脫解。身長九尺。知識過人。后遂為王。
⑿ 南解王薨。太子儒理以脫解有德讓之。脫解曰。神器非庸人所堪。吾聞圣智人多齒。試以餅嚙之。儒理齒理多。乃立為王。
⒀ 始林今慶州也。閜砢。樹木相扶持貌。三姓。樸昔金也。脫解王夜聞金城西始林間有雞聲。遲明遣瓠公視之。有金色小櫝掛樹梢。白雞鳴其上。取而開之。有小兒姿貌奇?zhèn)?。王喜曰。豈非天祚我以嗣胤乎。遂名閼智。閼智小兒之稱。以其出于金櫝。故姓金氏。以雞怪名始林為雞林。
⒁ 籋躡也。迕遇也。金蛙得女子于太白山南。問之。女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金蛙異之。幽之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照之。因而有孕。生一大卵。裹以物。寘之暖處。有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偉。自作弓矢。百發(fā)百中。扶馀之屬。稱善射為朱蒙。故遂名朱蒙。金蛙有七子。技能皆不及朱蒙。長子帶素讒于王。母潛遣朱蒙以避害。朱蒙遂行至淲水。欲渡無梁。忽魚鱉浮出成橋。才渡而散。追騎不及。至毛屯谷。適遇三人。一人麻衣。一人衲衣。一人水藻衣。遂與之俱至卒本。今成川也。因都焉。國號曰高句麗。
⒂ 負(fù)兒岳今三角山。慰禮今稷山也。朱蒙生二子。長曰沸流。次曰溫祚。朱蒙先已娶禮氏之女。生子類利。及類利為太子。沸流,溫祚恐不能容。與烏干馬黎等十人。南行至漢山。今都城。登負(fù)兒岳之上。徘徊望見可居之地。已而溫祚就河南慰禮城都之。以十臣為輔國。號十濟(jì)。后以百姓樂從。改號百濟(jì)。
⒃ 西干。新羅稱王之號也。俗稱其王為居西干。朱蒙,溫祚。與新羅瓜分而鼎峙?;ハ嗲止パ?。
⒄ 伽倻今陜川也。初大伽倻有神女感夷毗呵。生二子。曰腦窒朱日。曰腦窒青裔。青裔即金首露也。都駕洛郡。今金海也。一云有人望見龜峰有異氣。且聞空中語。就得金盒開視之。有六金卵。不日皆化為男。眾異之。立始生者為君。以金卵姓金氏。以始生名首露。首露王得岸隃陀國君之女為妃。姓許氏。首露王壽百五十八歲。許氏壽百五十七歲。首露王薨。子居登立。作招賢臺。召七點(diǎn)山人旵。至后孫坐知。嬖傭女政亂。其臣元道極諫。筮得解之拇。坐知遂擯女。國治。
⒅ 貊獩并國名。窅窱幽深貌。溟今江陵也。稷。稷慎氏。一云肅慎氏。本粟末靺鞨。高句麗別種也。其國產(chǎn)石砮楛矢。賓。賓服也。姬誦。周成王名。旅陳也。庭庭實(shí)也。不咸山名。今白頭山也。
⒆ 乇羅今濟(jì)州也。次。星纏之次也。南極明星。壽星也。乇羅。南海中國。初無君長。有高乙那,良乙那,夫乙那三人?;鸀槿恕7志尤?。各為帥長。世傳其國近南極老人星云。東海濱有人。夫曰迎烏。妻曰細(xì)烏。一日迎烏采藻海濱。漂至日本國小島為王。細(xì)烏尋其夫至島。遂立為妃。時(shí)以二烏為日月之精。后新羅置縣。今之迎日也。
⒇ 東國之初。小國甚多。其后為羅麗濟(jì)所并。
(21) 朱蒙娶扶馀禮氏有娠。王既去。乃生類利。類利嘗出游彈雀。誤中汲婦盆。婦罵曰。此兒無父。其頑如此。類利慚。歸問其母曰。我父何人。今安在。母曰。汝父不容于國。南奔開國。將行語我曰。有遺物藏在七嶺七谷石上松下。得此者乃吾兒也。類利遍索不得。一日聞柱礎(chǔ)間有聲。就見之。礎(chǔ)石有七棱。類利解之曰。七嶺七谷者七棱也。石上松者柱也。乃索柱下。得斷釰一段。至卒本見王。王出所藏?cái)噔J合之果驗(yàn)。遂立以為嗣?!鹨韵赂呔潲愂?。
(22) 阻恃也。嬴蘇。秦太子扶蘇也。琉璃王類利太子解明有勇力。嘗至黃龍國。國王贈強(qiáng)弓。解明折之。王怒其失鄰國之和。遣使賜釰自裁。解明欲自殺。或止之曰。使者一至而自殺。安知非詐乎。解明曰。父命不可逃也。乃往東原。以槍插地。走馬觸槍而死。后人遂名其地曰槍原。
(23) 強(qiáng)梁不得。金人銘云強(qiáng)梁者不得其死。順存。以順而存全也。扶馀王帶素遣使讓高句麗王。示驕色。王子無恤對使者曰。有累卵于此。王若不毀其卵。則吾將事之。帶素不知其意。有老嫗對曰。累卵者危也。其意若曰爾不知自危。不如易危以安而自理也。帶素得赤烏一頭二身者?;蛟黄洳⒍绾酢叵?。送示句麗。句麗王報(bào)曰。黑者北方之色而今變?yōu)槟戏街Iw瑞物也。而送于我。兩國存亡。未可知也。帶素悔之。句麗王遂率師殺帶素。素之弟立。降于句麗。句麗封為王。以其背有絡(luò)文。賜姓絡(luò)氏。
(24) 句麗王子好童游于沃沮。今□□也。樂浪王崔理見其非常人。妻以女。樂浪舊有鼓角。將有敵兵則自鳴。好童將還。潛謂女曰。汝入武庫。割破鼓角。女遂潛入。割破鼓面角口。好童歸。勸王襲樂浪。崔理以鼓角不鳴不設(shè)備。麗兵襲之。乃知鼓角皆破。殺女出降。好童貌美。王愛之。王元妃恐奪嫡。讒之王。王乃疑而殺之。
(25) 句麗王宮夢。有豹嚙斷虎尾。或占之曰。虎者百獸之長。豹同類而小者也。意者王之宗類。有謀絕王之后者乎。已而王弟遂成果篡位。殺宮之二子。其臣明臨答夫因民不忍。又弒遂成而立其弟伯固。
(26) 晉進(jìn)也。北由。北溟人怪由。西巴。西洋洞人乙巴素也。留。晏留。句麗臣也。句麗王之殺帶素也。道遇一人。身長九尺。面白而目有光。自言臣是北溟人名怪由。請為王取帶素頭。及戰(zhàn)。怪由直前斬其頭。國川王男武。既誅叛臣左可慮等。徵晏留委政。留薦西洋洞人乙巴素。王以禮聘之。拜為國相。巴素修明政教。國以大治。王謂留曰。非子吾不能得巴素。遂拜官。
(27) 國川王男武薨。王后于氏秘不發(fā)喪。夜見王弟發(fā)岐曰。王無后。子宜嗣之。發(fā)岐不知王薨。責(zé)還于氏。于氏又見王弟延優(yōu)曰。王薨無子。發(fā)岐年長當(dāng)嗣。而謂妾有異心。故來見子也。遂執(zhí)其手入宮。矯遺命立之。是為山上王。發(fā)岐怒。奔告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兵來伐延優(yōu)。延優(yōu)遣弟罽須御之。須謂岐曰。延優(yōu)固非義也。兄亦以一時(shí)之憤。欲滅宗國。何面目見先人于地下乎。發(fā)岐慚悔自刎。罽須哀哭。收葬而還。延優(yōu)責(zé)曰。汝不殺岐足矣。今哭之哀。其謂我無道乎。罽須曰。王不以禮讓。非友于之義。吾欲成王之美。故收而殯之。王若葬以兄禮。誰謂非義乎。延優(yōu)感悟。遂以王禮葬發(fā)岐。于氏遂為延優(yōu)妻。及將死。言于群臣曰。吾失節(jié)。無面目于國川矣。如群臣不忍棄溝壑。葬于山上王側(cè)也。國川降于巫曰。吾見于氏歸山上。不勝憤。與之戰(zhàn)矣。然羞見國人。以物遮我也。于是植松七重于陵前。
(28) 路。路馬也。句麗郊豕逸。逐之不能獲。有女美而艷。笑而前執(zhí)之。山上王聞而異之。夜微行至女家御之。生憂位居。性寬仁。母欲試其心。截王之路馬鬣。王只曰馬無鬣乎。
(29) 子胥見本傳。得來人名。丸。丸都。今寧邊也。東川王憂位居數(shù)侵中國。其臣得來諫不聽。嘆曰。吾見此地將生蓬蒿。遂餓死。魏幽州刺史毌丘儉攻陷丸都。王出奔至竹嶺。軍士盡散。獨(dú)密友在側(cè)力戰(zhàn)。王間行得脫。令曰得密友者厚賞。劉屋句見密友仆地。負(fù)而至。王枕以股。久而乃蘇。王又為追兵所困。計(jì)窮不知所為。東部人紐由以詭辭詐降魏軍。魏將受之。紐由藏刀食器。刺魏將胸。與之俱死軍亂。王反國論功。以密友紐由為第一。其后王薨。國人懷德。莫不哀傷。及葬。至墓而自死者甚眾焉。國人伐柴覆其尸。遂名其地曰柴原。
(30) 西川王藥盧殺其弟逸友素。藥盧之子相夫嗣立。又忌其叔父達(dá)賈功高得人心。其弟咄固有異心。皆殺之。國人冤之。咄固之子乙弗出奔。相夫無道益甚。其臣倉助利謀廢之。謂其眾曰。同我心者效我。乃以蘆葉插冠。眾皆插之。助利遂廢王。王自剄。立乙弗為王。
(31) 冠里見漢書。宣帝微時(shí)。困于蓮勺鹵中。嘗舍長安尚冠里買餅。所從買家輒大讎。及昭帝崩。太仆以軨獵車奉迎。遂即位。晉國見左傳。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出奔居外十九年。趙襄曰。主晉祀者其重耳乎。后為文公。乙弗始逃去。傭作于水室人陰牟之家。牟苦之晝督樵采。夜禁蛙聲。乙弗不堪苦去。與東村人再牟販鹽。寓江東村家。主嫗怒其小與鹽。潛置屨鹽中。誣以廋屨告于宰。宰笞之。形容枯槁。不知為王孫也。及倉助利廢王。欲立乙弗。遣蕭友等至沸流河。物色之。欲迎以歸。乙弗曰。我野人。非王孫也。友等固請。遂迎還。
(32) 荊羋見左傳。楚昭王為伍胥所逐。出奔鄖。鐘建負(fù)王女季羋而逃。及亂定。王欲嫁季羋。季羋曰。鐘建負(fù)我。遂嫁鐘建。平原王有少女好啼。王戲曰。汝每啼。長當(dāng)歸愚溫達(dá)。溫達(dá)傭人也。容貌龍鐘。破衫弊屨。乞食于市。時(shí)人目為愚溫達(dá)。及王女既長當(dāng)嫁。將嫁上部高氏。女曰。王者無戲。今何改溫達(dá)乎。妾不敢承父命。王怒曰。汝不順我。非吾女。任汝所適。以寶釧數(shù)十枚。系肘以出之。女至溫達(dá)家。母盲。問溫達(dá)所在。母曰。子臭芬。子手滑。必貴人也。兒鄙不宜近。兒饑甚取榆皮去。女至山下。見溫達(dá)與之言。溫達(dá)怒曰。此非幼女所至。必狐魅也。不顧而去。女隨之固請。溫達(dá)許之。乃賣釧買資。遂為夫妻。后溫達(dá)與新羅戰(zhàn)死。欲葬柩不前。妻來拊之。柩遂行。
(33) 楊君。安市城主楊萬春也。萬春之名。東史不傳。尹斗壽奉使中國。中國人有記者。遂錄歸以傳。守墨。墨翟之守也。薩水。今清川江。髏臺。髑髏臺。見□□。死咋。抵死咋指也。隋煬帝動天下兵征句麗。嬰陽王遣將乙支文德。帥兵御之。隋兵至薩水。文德大破之。遺隋將于仲文詩曰。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戰(zhàn)勝功既高。知足愿云止。初隋兵渡遼者。凡三十萬五千人。及敗。其得還者。才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亡失殆盡。其后寶莊王時(shí)。唐太宗以蓋蘇文弒其君。親征句麗。乘勝攻安市城。六旬不下。帝以遼左早寒。敕班師。城主登城拜辭。帝嘉其固守。賜縑百疋。以勵事君。
(34) 擢筋見史記。崔杼,淖齒擢王筋。懸之廟梁。蓋蘇文自云生水中以惑眾。弒榮留王。斷為數(shù)段。棄之溝中。立臧為王。自為莫離支。官名。及蘇文死。其子男生代之。與二弟男健男產(chǎn)相殘。男生出走。遣子于唐。求內(nèi)附為援。史氏云唐宗雖不得志于安市。而句麗國勢亦危急。此雖蘇文之罪。而亦寶莊不君之致也。
(35) 丙鹿麗字???。唐將李績也。蒙運(yùn)。朱蒙之國運(yùn)。詵秘。道詵之秘記也。不臘見左傳。晉侯假道于虞。宮之奇諫不聽。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唐高宗遣李績,薛仁貴。與新羅兵合攻句麗??児グ畏鲡懦?。今□□也。于是扶馀川中四十馀城皆降。侍御史賈言忠奉使還自遼東。帝問兵事。對曰必克。昔先帝不得志者。以無釁也。諺曰。軍無媒中道回。先帝固其勢也。今男生兄弟鬩狠。為我鄉(xiāng)道。虜之情偽。我盡知之。且句麗秘記曰。不及九百年。當(dāng)有八十大將滅之。高氏自漢有國。今九百年。而李績年八十。臣故曰必克。已而唐羅兵攻平壤城拔之。寶莊王臧降。句麗亡。史氏云易之爻二多譽(yù)。四多懼近也。句麗自秦漢之后。介在中國東北隅。其比鄰皆天子之有司也。亂世則英雄特起。僭竊名位。句麗既居多懼之地。終無謙巽之意。侵其封埸。居其郡縣。兵連禍結(jié)。隋唐統(tǒng)一。猶頑然而不畏。王降國滅。不亦宜乎。
(36) 隋唐動天下之兵。而終不能得志。及其終。一李績足以亡之者。由于自為不可伐自為可伐之異也。
(37) 鹵王。蓋鹵王也。髡釋也。從士。合從之士也。山骨石也。椑櫬也。蓋鹵王好奕。浮屠道琳欲為句麗間百濟(jì)。以棋見王。王昵之。琳說王曰。臣受恩厚。愿獻(xiàn)一言。王之國天險(xiǎn)也。宜筑城郭壯宮室。竦人視聽。且先王暴骸骨。民屋圮河流。臣竊恥之。王于是盡發(fā)國人。蒸土筑城。壯其樓臺。取郁里河大石為槨以葬父。倉庾耗竭。民窮國危。道琳逃還。勸句麗襲之。濟(jì)王始悔。句麗兵圍百濟(jì)。再曾桀婁,古爾萬年再曾古爾復(fù)姓。桀婁萬年名也。等攻拔之??v火焚城。王出走。桀婁追之。王下馬拜。桀婁三唾王面而數(shù)之??`送阿且城下害之。桀婁萬年本百濟(jì)人。獲罪逃入句麗。至是為鄉(xiāng)道。
(38) 文周王為解仇所弒。三斤王年才十三。命將討之誅解仇。牟大王為芍加所弒。武寧王斬芍加。投之白江。史氏曰。三斤能以稚年命將致討。武寧亦即位未久。能行誅討。皆得春秋之義。
(39) 牣充也。泚河泗泚河。今白馬江也。東城王起臨流閣。高五丈。穿池置囿。以養(yǎng)珍禽奇獸。至武王。亦喜游宴。常出游于泗泚河北浦。兩岸奇巖怪石錯(cuò)立。間以奇花異草。如畫圖中。王飲酒極歡。鼓瑟自歌。時(shí)人遂名其地曰大王浦。
(40) 義慈幼有孝友之行。時(shí)號海東曾子。后乃淫酗耽樂。杜絕忠諫。以及于亡。
(41) 義慈王時(shí)。宮中槐樹自鳴如人哭。又死魚浮出泗泚河。長三丈。其馀災(zāi)異甚眾。
(42) 新羅王欲伐百濟(jì)。請兵于唐。不報(bào)。獨(dú)坐有憂色。若有長春罷郎者曰。臣雖枯骨。猶思報(bào)國。唐帝已命蘇定方。將以明年五月伐濟(jì)。今王有憂色。故敢來先告。已而不見長春罷郎。二人嘗死于百濟(jì)之戰(zhàn)者也。明年夏。帝果遣蘇定方等。與羅兵伐百濟(jì)。是時(shí)百濟(jì)多怪。有鬼入王宮大呼百濟(jì)亡百濟(jì)亡。即入地。王使人掘之。深可三尺許。得一龜。背有文曰百濟(jì)同月輪。新羅如月新。王問之。巫解曰。同月輪者滿也。滿則虧。如月新者未滿也。未滿則漸盈。王怒殺巫。
(43) 炭峴今□□。白江今白馬江也。義慈淫酗日甚。佐平官名成忠極諫。王怒囚之。忠不食。臨死上書曰。臣觀時(shí)察變。必有兵革。敵兵若來。使陸不過炭峴。水不入白江。王不納。遂死獄中。唐羅兵既逼。王始懼。佐平興首嘗得罪竄。王使人問曰。事急矣。如之何。興首曰。白江炭峴。國之要沖。使唐不入江。羅不踰峴。待其糧盡。破之必矣。議者皆曰。興首久在縲紲。怨君而不愛國。其言不可用。遂及于敗。
(44) 百濟(jì)聞唐羅兵已過白江炭峴。遣將軍階伯。率師御之。階伯曰。吾以偏師。當(dāng)二國之兵。存亡未可知。必為妻子累。與其生辱。不如死快。遂盡殺其家屬。至黃山。猝遇羅兵戰(zhàn)死。
(45) 嬰禪。孺子?jì)?,劉禪也。皓寶。孫皓,陳叔寶也。唐羅兵乘勝迫百濟(jì)。王嘆曰?;诓挥贸芍抑?。夜走保熊津城。今公州也。王宮諸姬走大王浦巖石上墮死。后人名其巖曰落花巖。百濟(jì)亡。義慈病死于唐。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傍。
(46) 百濟(jì)凡三十王。世仇新羅。侵害不已。唐帝再下詔平其怨。陽從而陰違之。以獲罪于大國。國遂以亡。
(47) 羅新羅也。二氏麗與濟(jì)也?!鹨韵滦铝_事。
(48) 真德王時(shí)。作瞻星臺。累石為之。上方下圓。通其中。人由中而上。高數(shù)丈。婆娑王時(shí)。筑半月城。周一千二十三步。
(49) 脊令。鹡鸰鳥。鴟述嶺。今慶州也。憂息曲名。初實(shí)圣王質(zhì)未斯欣于倭。卜好于句麗。及訥祗王立。思見二弟。召樸堤上謀之。堤上曰。臣聞主憂臣辱。臣請行。遂聘句麗。說其王。率還卜好。又之倭。詐若叛者。倭人信之。密議滅羅。取未斯欣及堤上妻孥以歸。堤上知之。以計(jì)潛遣未斯欣。欣曰。吾何忍獨(dú)行。堤上曰。若救公而慰王之情則足矣。安敢愛生。未斯欣泣辭遁還。倭人覺之。鞠堤上曰。何乃竊遣。堤上曰。欲成吾君之志耳。倭人怒曰。汝若稱倭國臣厚賞。雞林臣具五刑。堤上曰。寧為雞林之犬豚。不為倭國之臣子。倭人剝堤上腳。令趍刈蒹上。問何國臣。曰雞林。使立熱鐵上又問。又曰雞林。倭人乃燒殺木島中。王聞之哀慟。使未斯欣娶其女。因置酒。與未斯欣握手極歡。作憂息曲以慰之。初堤上之入倭也。其妻泣。堤上曰毋思也。吾與子訣矣。至是妻率其三女。上鴟述嶺。望倭國痛哭而死。為鴟述神母。后人立祠。
(50) 畢。逋烏也。炤智王幸天泉亭。有烏銜書來鳴。得其書。書外面云開見二人死。不開一人死。王開視之。書曰射琴匣。王入宮射之。果有焚修僧與妃潛通者。妃與僧皆誅。自是國俗每歲是日。以糯飯祭烏。
(51) 訥祗王時(shí)。梁遣使賜王香。君臣皆不知名與所用。沙門墨胡子適自句麗至曰。焚此則可以致誠于三寶。三寶者。佛陀,達(dá)摩,僧伽也。燒此發(fā)愿。則必有靈應(yīng)。羅之佛法自此始。至法興王。欲興佛教。群臣咸曰不可。異次頓獨(dú)曰佛不可不信。王以獨(dú)為異言。欲誅之。異次頓臨死曰。我為法就刑。佛若有靈。我死必有異。及斬。血從斷處涌。色白如乳。眾怪之。不復(fù)毀佛。其后真興王時(shí)。居漆夫伐句麗。以浮屠惠亮來?;萘羷裢踔冒岁P(guān)之法。八關(guān)者。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佚。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大床。不著香華。不樂觀聽。關(guān)者閉也。禁閉不犯也。
(52) 法興王時(shí)。選童男容儀端正者。號風(fēng)月主。至真興王。置花郎。初君臣患無以知人。欲使類聚群游。觀其行義。舉而用之。遂選美女二人。奉為源花。一曰南毛。一曰俊貞。聚徒爭妍。于是俊貞妒殺南毛。王誅俊貞。遂廢源花。后更取美男子盛飾之。名花郎。其徒日眾?;虻懒x相磨?;蚋铇废鄲?。游娛山水。無遠(yuǎn)不至。歲月既久。邪正自見。擇其多譽(yù)者用之。
(53) 真平王好獵。伊飧官名金后稷屢切諫不聽。后稷病且死。謂其子曰。吾生不能匡君。死有以悟君。我死。瘞我于王游畋路側(cè)。其子從之。他日王出畋。中路有聲。若曰王無去者。王顧問之。從者曰。彼后稷墓也。遂陳后稷臨死之言。王潸然曰。夫子生忠諫死不忘。愛我至矣。吾不改。何顏見夫子于地下。遂終身不復(fù)獵。
(54) 善德王遣伊飧金春秋。乞師于句麗。句麗王謂春秋曰。還我地。兵可出。春秋曰。臣乞師來。王不救。反劫以還地。臣有死而已。王怒囚之。春秋賂王嬖臣先道解。先道解謂春秋曰。子不聞龜兔之說乎。東海龍王病心。醫(yī)言用兔肝。患海中無兔。有一龜?shù)顷懸娡醚院V袓u居之好。兔信之。負(fù)龜背以行。行數(shù)里。龜告以實(shí)。兔曰。吾神明之后。能出五臟洗之。日者小覺心煩。出肝洗之。忘內(nèi)之。肝尚在巖石上。歸取可乎。龜乃還。兔脫而走曰。愚哉汝也。豈有無肝而生者乎。龜憫默而去。春秋喻其意。上書許還地。句麗王遂赦歸春秋。春秋出境。謂送者曰。地非使臣所得專。與書云云者。啚生還耳。后真德王薨。群臣奉春秋為王。春秋三讓而后即位。是為文武王。統(tǒng)三韓。時(shí)和歲豐。布一疋直三十碩或五十碩。民皆謂之圣代。
(55) 文武王妃。金庾信之妹也。初庾信妹寶姬夢登西兄山坐旋。流遍國內(nèi)。覺而與其弟言。弟擲錦裙為直曰。愿買兄夢。一日王與庾信蹴鞠。庾信故踐落王衣紐。喚寶姬綴紐。寶姬辭。其弟遽進(jìn)而綴之。美而艷。王遂與為婚。即文明后也。
(56) 虎臣。金庾信也。神勝。神人難勝也。咽薄山名。今□□也。慈義慈。臧寶藏也。庾信父舒玄。與肅訖宗之女萬明野合。舒玄適于庚辰夜夢。熒惑鎮(zhèn)二星降于己。二十月而生庾信。背有七星文。舒玄謂其妻曰。吾以庚辰夜夢而得此兒。庚與庾辰與信字近聲似。且古人有庾信。遂以名。幼有大志。嘗獨(dú)入中岳。齋誓告天。忽有一老人曰。此多毒蟲猛獸。少年何來也。庾信曰。愿聞長者尊名。老人曰。吾名難勝也。庾信就請求方術(shù)。老人授以秘。因忽不見。嘗攜劍獨(dú)入咽薄山禱天。因祈降靈于劍。已而虛角二星光芒下垂。劍若動搖然。毗曇之亂。兩陣相對。忽丙夜大星落于月城。毗曇曰。吾聞落星之下。必有流血。庾信其敗乎。庾信乃造偶人抱火。載于風(fēng)鳶而飏之。若上天然。風(fēng)于路曰。夜落星還上以疑賊。遂進(jìn)擊斬毗曇。又百濟(jì)之戰(zhàn)。有水鳥東飛。庾信喜。遂奮擊破之。
(57) 幢下官名。速含今□□也。百濟(jì)允忠陷大耶城。今陜川也。都督金品釋自刎。幢下竹竹收敗卒。以死拒之?;騽袂夜媒怠R詥灪笮?。竹竹曰。吾父名我以竹竹者。使我歲寒不凋。吾何可屈。遂死。百濟(jì)又攻速含城。城守訥催固守?zé)o外援。訥催忼慨謂士卒曰。松柏歲寒不凋。此誠志士盡節(jié)之日也。力戰(zhàn)死。
(58) 真骨。羅俗以王之貴族號為真骨。百濟(jì)侵茂山等三城。金庾信力竭。顧謂丕寧子曰。歲寒知松柏。非子誰能出奇。丕寧子曰。眾中獨(dú)屬我??芍^知己。遂突陣而死。陽山之戰(zhàn)。金歆運(yùn)為將。濟(jì)兵急擊?;蛟唤褓\起暗中。雖死無知者。況公王之寵婿。國之真骨。若死。賊之幸而我之恥也。歆運(yùn)曰。丈夫許身于國。何計(jì)人之知不知而易心乎。遂格斗而死。后人作陽山歌以哀之。
(59) 蛇山人沈那膂力過人。濟(jì)人指為飛將。相謂曰。沈那尚生。莫近白城。其子素那雄豪如其父。靺鞨潛襲阿達(dá)。素那向賊奮刃大呼曰。爾知新羅有沈那之子素那乎。奮擊突賊。矢集如猬而死。金馬之戰(zhàn)。逼實(shí)赴戰(zhàn)。將行。與其妻訣曰。吾二兄夫果驟徒。皆死于國。吾何獨(dú)畏死。今日固死別也。遂戰(zhàn)死。
(60) 椵城今□□。黃山今連山也。沙飧金令胤。盤屈之子也。生長世家。名節(jié)自許。及至椵岑城。諸將皆欲勿迫窮寇。令胤奮曰。臨陣無勇。禮之所戒。有進(jìn)無退。士之常分。丈夫臨死。何必雷同。遂力斗死。黃山之役。官昌為副。其父品日曰。汝雖幼有志氣。今日其可無勇乎。官昌曰唯。直搗敵陣。濟(jì)將階伯生擒。愛其勇釋還。官昌再入力斗。階伯禽斬。系首于鞍送之。品日執(zhí)其首。以袖拭血曰。吾兒死于王事。無悔矣。三軍激慨。鼓噪進(jìn)擊。遂殺階伯。
(61) 百濟(jì)之戰(zhàn)。將軍武殷猝遇伏。士卒錯(cuò)愕。武殷二子帚項(xiàng),貴山大言曰。吾嘗聞臨陣無退。何可奔竄。以馬授其父。遂共力斗死。椵岑守贊德御百濟(jì)。城將陷。大呼曰。吾王委我以一城而不能全。死必為厲鬼。殲濟(jì)人以復(fù)此城。遂嗔目觸槐而死。后其子奚論。亦與濟(jì)戰(zhàn)。兵既交。奚論曰。昔吾父死于此。此吾死日也。遂赴死。
(62) 駐蹕山名。今遼東也。高句麗圍七重城。城守匹夫且戰(zhàn)且守。敵終不能下。欲引還。會有間者復(fù)來力戰(zhàn)。匹夫勵眾曰。忠臣義士。死且不屈。奮拳一呼。病者皆起。敵乘風(fēng)縱火。匹夫肢體穿破。血流至踵。仆而死。薛罽頭新羅人。嘗曰。羅之用人。只論骨品。我欲入中華取榮名。遂隨海舶入唐。會文皇親征句麗。罽頭自薦為左武衛(wèi)。至遼東。與句麗人戰(zhàn)于駐蹕山。力戰(zhàn)死。帝泣曰。吾人尚畏死。外國人乃為吾死事乎。命厚禮葬之。
(63) 強(qiáng)首。中原沙梁人。頭后有高骨。其父昔諦以問相者。相者曰相法。面黡無好。頭黡無惡。此必奇物乎。及長學(xué)儒。魁然為一時(shí)之杰。太宗王時(shí)。唐詔至。中有難解處。強(qiáng)首一見無滯。王驚喜問姓名。對曰臣名牛頭。王曰卿頭骨高??煞Q強(qiáng)首。強(qiáng)首文章自任。能以書翰致意于中國及麗濟(jì)二邦。故能結(jié)好成功。其請兵于唐。以平麗濟(jì)者。亦文章之助為多焉。古紀(jì)曰。文章則強(qiáng)首,帝文,守真,良圖,風(fēng)訓(xùn),骨番。帝文以下五人。其事逸不傳。
(64) 孤云。崔致遠(yuǎn)號也?!酢酢酢跽纣愄嬉?。致遠(yuǎn)年十二入唐。中乾符及第。高駢辟為從事。作黃巢檄。已而東還。自以將行己志。而衰季多疑忌不能容。自傷不偶。逍遙自放。晚入伽倻山以終老焉。致遠(yuǎn)始西游時(shí)。與江東詩人羅隱相善。隱負(fù)才自高。不輕許人。獨(dú)示致遠(yuǎn)歌詩五軸。又善同年顧云。將歸。云送以詩曰。我聞海上三金鰲。金鰲頭戴山高高。山之上兮珠宮貝闕黃金殿。山之下兮千里萬里之洪濤。傍邊一點(diǎn)雞林碧。鰲山孕秀生奇特。十二乘船渡海來。文章感動中華國。十八橫行戰(zhàn)詞苑。一箭射破金門策。初致遠(yuǎn)見麗太祖。知其非常人。致書有雞林黃葉鵠嶺青松之句。后顯宗以密贊祖業(yè)。贈內(nèi)史令。后又謚文昌侯。
(65) 弘儒。薛聰爵號也。聰沙門元曉之子。性明銳。生而知道。以儒學(xué)顯。嘗作方言。釋九經(jīng)之訓(xùn)。以道后生。嘗侍神文王燕語。語花王事以風(fēng)之。大意指小人問賢者也。聰死。贈爵弘儒侯。
(66) 八法。筆家永字八法也。三昧。畫家三昧也。金生父母微。不知系出。自幼能書。平生不攻他藝。隸行草皆入神。宋崇寧中。高麗學(xué)士洪灌奉使入宋。以金生行草一卷。示翰林楊球,李革。二人笑曰。天下除右軍。安有妙筆如此哉。灌屢辨之。終不信。有率居者善畫。畫老松于皇龍寺壁上。體干鮮皴。枝葉盤屈。鳥雀望之飛入。及到蹭蹬而落。畫久色漫。寺僧補(bǔ)以丹青。鳥雀不復(fù)至。
(67) 熊川人向德性至孝。值歲兇父母饑。向德刲髀以食之。又吮母癰。圣德王賜租。立石紀(jì)其事。憲德王時(shí)。孝子孫順父歿家貧。與妻傭作以養(yǎng)母。順有小兒每奪母食。順曰。兒可得。母難再求。欲掘地埋之。忽得石鐘。試撞之。舂容可愛。妻曰。得異物。殆兒之福。愿勿埋。順?biāo)熵?fù)兒。攜鐘而還。懸而撞之。聲聞王宮。王謂左右曰。西郊有鐘聲清遠(yuǎn)。宜尋之。果得于順家。王聞其事。嘆曰。孫順殆古之郭巨也。厚賜之。
(68) 有二達(dá)官同里。一時(shí)各生男女。男曰白云。女曰際厚。二氏約婚。白云十五而盲。際厚父欲改聘于茂榛太守李佼平。際厚將之茂榛。密語白云曰。妾與子約為夫婦久矣。違父不孝。姑且就之。子且尋我于茂榛。否者妾死矣。白云果尋至。際厚與之逃去。遂為夫婦。栗里薛氏有艷色。父年老當(dāng)防秋。薛自恨婦人不得代。沙梁人嘉實(shí)詣薛曰。愿代尊君之役。薛喜而告其父。父謝嘉實(shí)曰。君若不鄙。愿以弱息奉箕帚。嘉實(shí)遂請期。薛曰。妾心許之矣。有死亡貳。待君還未晚也。乃破鏡中分為信。嘉實(shí)以一馬屬薛曰。善飼之。此天下良馬也。后當(dāng)有需。遂行。會國多亂。不以時(shí)代。奄至六年。父謂女曰。三年期也。期盡久矣??蓺w他族。薛曰。吾不忍棄信食言。父哀其齒長。又不知嘉實(shí)存亡。欲奪情。女將逃之。適見嘉實(shí)所留馬。太息流涕。而嘉實(shí)夕至??蓍滤{(lán)縷。不知其為嘉實(shí)也。以破鏡驗(yàn)之。遂為夫婦。
(69) 真平王時(shí)。上舍人官名實(shí)兮剛直。下舍人珍堤便佞。王信珍堤而疏實(shí)兮。珍堤日夜譖實(shí)兮于王。王放實(shí)兮于冷林。或謂實(shí)兮曰。君世以忠誠聞。今遭譖遠(yuǎn)謫。何不自辨。實(shí)兮曰。昔屈原孤直而見擯。佞臣惑主。忠臣被斥。何足怪乎。遂作歌以見意。
(70) 音災(zāi)。孝成王在潛邸。與信忠圍棋于柏樹下。謂曰他日我不忘汝。汝亦不忘君。負(fù)者有如此柏。王既即位。錄功而遺信忠。信忠作歌貼之柏樹。樹忽自枯。王聞之大驚曰。幾忘乎角弓矣。召賜信忠爵。柏乃蘇。真圣女主淫穢政亂。有人榜于路譏時(shí)政。王怒命搜之不得?;蚋嫱踉?。此必文人不得志者之所為也。無乃隱者巨仁乎。王命下巨仁獄。將刑之。巨仁憤冤書獄壁曰。于公慟哭三年旱。鄒衍含悲五月霜。今我幽愁還似古?;侍鞜o語但蒼蒼。其夕忽震雷雨雹。王懼釋之。
(71) 有人家甚貧衣百結(jié)。時(shí)號為百結(jié)先生。先生慕榮啟期之為人。常以琴自隨。凡喜怒悲歡不平之事。一于琴宣之。歲將暮。鄰里舂粟。其妻聞杵聲嘆曰。人皆舂粟。我獨(dú)無。何以卒歲。先生仰天笑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來不可拒。往不可追。子何傷乎。乃鼓琴作杵聲以慰之。世傳為碓樂。
(72) 有印觀者賣綿。其鄰署調(diào)以谷買之。忽有鳶攬綿墮印觀家。印觀還之署調(diào)。署調(diào)曰。鳶攬綿與汝天也。吾何受。印觀還其谷。署調(diào)曰。谷已為汝有。吾又何受。二人固相讓。并棄于市。市官以聞。王并賜官。
(73) 之推。晉個(gè)之推也。浦上八國。侵加羅國。加羅求救。奈解王遣將救之。有勿稽子者功最大不錄。骨浦等三國攻竭火城。勿稽子從王。又有大功。又不錄。人或以為言。勿稽子曰。臣道見危致命忠也。浦上竭火之役。吾不能致命。非忠也。不忠而仕。累及先人。非孝也。既失忠孝。何面目立乎。遂逃入師彘山不返。
(74) 有大世者。伊餐冬臺之子也。少有方外志。欲學(xué)神仙。求友遇仇漆。引與之游南山寺。忽風(fēng)雨落葉汎于庭潦。大世謂仇漆曰。吾與君各取一葉為舟。以觀其行之先后。已而大世之葉在前。仇漆勃然曰。吾何獨(dú)不能乎。大世知其可與。遂言其志。與之乘舟而去。后不知所往。有劍君者。為沙梁宮舍人。適歲饑。諸舍人盜分倉谷。劍君獨(dú)不受。眾欲殺以滅口。召劍君。劍君知而欲赴?;蛟弧>沃浔厮蓝p身以赴也。且何不白有司。劍君曰。彼曲我直而反自逃。非丈夫也。畏死而抵人于罪。非義也。遂往食毒而死。
(75) 惠恭王時(shí)。旋風(fēng)起自金庾信冢。至始祖陵。始祖陵蛇陵也。赫居世薨七日。遺體散落于地。國人欲合而葬之。有大蛇逐禁。遂各葬五體為五陵。名曰蛇陵。塵霧暗暝。若有哭泣悲嘆之聲。王懼致祭謝過。儒禮王時(shí)。伊西伊西今清道。古國急攻金城。王不能克。忽有異兵大至。人皆珥竹葉。助擊破之。不知所去。人或見竹葉數(shù)萬積于味鄒王陵前。國人謂先王陰助異兵。號其陵曰竹長陵。
(76) 初有玉寶高者。入智異山。學(xué)琴五十年。自制三十曲。傳之續(xù)命得。續(xù)命得傳之貴金。貴金亦入智異山不出。王恐琴道斷絕。遣伊飧允興學(xué)其音。允興簡安長,清長二少年詣學(xué)焉。貴金教之而不肯傳其秘。于是允興捧酒。其妻執(zhí)盞。致禮盡誠。然后始得其秘。時(shí)加耶國嘉實(shí)王。見唐之樂器。命樂師于勒。造十二曲。后于勒見其國將亂。攜樂器投新羅。真興王受置國原。遣稽古萬德等。傳受其業(yè)。
(77) 古紀(jì)云神女王時(shí)。東海中忽有一小山。形如龜頭。上有一竿竹。晝分為二。夜合為一。王命斮之作笛。名曰萬波息笛。
(78) 主屹山名。今聞慶也。新羅古有玉笛。踰主屹則吹之無聲。
(79) 憲康王出游鶴城。今蔚山也。還至海浦。云霧晦暝。迷失道路。禱于海神開霽。因名開云浦。有異人處容者。奇形詭服。又有四神人。衣巾詭異。形容可駭。不知所從來。詣王前歌舞。其歌有智理多逃。都破都破等語。蓋謂以智理國者多逃去而都邑將破。故歌以警之也。時(shí)人不知。反以為瑞。耽樂滋甚。故國終以亡。
(80) 羅俗自七月既望。至八月望。每日早集大部之庭績麻。夜分而罷。考其功之多少。負(fù)者置酒食以謝勝者。相與歌舞。百戲皆作。謂之嘉俳。儒理王時(shí)。民俗康樂。始制兜率歌。此為歌樂之始也。
(81) 恒干。常法也。修。修隙也。齊白。齊桓公小白也。興德王薨。堂弟均貞。堂弟之子悌隆非均貞子。皆當(dāng)立。金陽愷徵等既奉均貞為王。金明利弘等黨悌隆。遂與之戰(zhàn)。金明之黨裴萱伯。射金陽中股。弒均貞。立悌隆。均貞子祐徵逃。依張保皋。金明尋又弒悌隆而自立。于是金陽奉祐徵。與保皋起兵。討金明誅之。召萱伯曰。犬吠非主爾。為爾主射我。我不與校。毋恐。眾曰。金公尚宥萱伯。吾屬無患矣。于是立祐徵為王。
(82) 初張保皋與其友鄭年。皆以善戰(zhàn)名。年能行海底五十里不噎。保皋才不及年。而以齒常慢年。年亦以藝不肯相下。后保皋得鎮(zhèn)清海而年失職饑寒。欲就食于保皋?;蛟?。彼與君不相能。往則死矣。年曰。饑寒而死。往而死。死等耳。遂往謁保皋。與飲極歡。金明之亂。與年并力舉義。平禍亂。迎立祐徵。及祐徵之子慶膺嗣為王。有謂保皋反。王信之。遂殺保皋。史氏云唐臣比保皋于郭汾陽及祁奚。稱其牢落奇節(jié)。且保皋有捍衛(wèi)翊戴之功。而一朝以反死。豈不冤哉。
(83) 弓裔。憲安王子?;蛟凭拔耐踝右?。以重午生。生而有齒。目有光焰。王以為不祥。遣使殺之。使者投之樓下。婢竊捧之。誤手觸。眇其一目。遂抱而逃。及壯祝發(fā)。有膽氣。嘗赴齋。有烏銜物落所持缽中。視之牙簽書王字。乃秘而不言。頗自負(fù)。遂入溟州。擊取傍郡縣。嘗南至興州。今順興也。劍擊浮石寺壁畫羅王像。國號摩震。后改泰封。都鐵圓。今鐵原也。弓裔既立國。殘虐無道。惡其妻康氏切諫。撞其陰。并殺其二子。無辜受戮。民不堪其毒。會唐商王昌瑾來寓鐵圓。嘗于市中見老人著古衣冠。左執(zhí)磁碗。右持古鏡。求賣鏡。昌瑾易以米。老人即分米與市中乞兒。因忽不見。昌瑾?dú)w懸其鏡。日映鏡面。有細(xì)字。其文曰。上帝降子于辰馬。先操雞后搏鴨。巳年二龍見。一藏身青木中。一顯形黑金東。昌瑾告弓裔。弓裔求鏡主不得。惟勃颯寺佛堂鎮(zhèn)星塑像如其人。命宋含弘等解之。降子者王侍中也。辰馬者辰韓馬韓也。青木者松也。松岳郡人以龍為名者之孫。即王侍中也。黑金者鐵也。鐵圓也。弓裔初興于此。終滅于此之驗(yàn)也。先雞后鴨者。王侍中先得雞林。后收鴨綠之意也。含弘等畏禍。詭辭對之。已而諸將密翊麗祖。弓裔尋遇害于斧壤民。國滅。
(84) 金山寺名。今金溝也。二暴。甄萱及弓裔也。建王建也。驅(qū)難。驅(qū)除其難也。甄萱尚州人。在襁褓時(shí)。父耕母馌?;砣橹?。及壯。體貌雄奇。真圣女主政亂。萱聚徒。自稱后百濟(jì)王。都完山。今全州也。設(shè)官分職。侵新羅郊畿。王求救于麗。麗祖出師救。萱猝入羅都。時(shí)王與夫人嬪御出游鮑石亭。置酒娛樂。賊至不意。一時(shí)逃竄。萱縱兵大掠。弒王。立王族弟金傅。是為敬順王。麗祖要萱大戰(zhàn)。金樂,申崇謙死之。萱次古昌。今安東也。與麗祖戰(zhàn)不克。虜百姓入完山。萱有子十馀人。第四子金剛身長多智。萱意欲傳位。金剛諸兄良劍,龍劍皆在外。獨(dú)神劍在側(cè)。伊餐能奐等勸神劍幽萱于金山寺。遣人殺金剛。神劍自立為王。萱在金山三朔。逃奔錦城。今羅州也。遣人請見麗祖。麗祖喜。遣庾黔弼勞來之。及至。尊為尚父。萱曰。臣所以投身者。愿仗威靈誅逆子耳。若借神兵殲之。雖死無恨。麗祖許出兵。神劍逆戰(zhàn)不克。遂降。麗祖以能奐造謀。神劍被誘。只誅能奐。釋神劍。萱憂懣發(fā)疽。死于黃山佛寺。
(85) 傅敬順王名。興王。興國之王。指麗祖也。柳花宮名。王以四方土地。盡為他有。國勢孤弱。不能自安。遂降于麗。率百僚發(fā)王都。香車寶馬。連亙?nèi)爬?。麗王郊勞。館金傅于柳花宮。妻以女。拜樂浪王。除其國為慶州。為傅食邑。后傅以病卒。
(86) 北地。漢北地王諶也。皆骨山今淮陽也。敬順王方議降麗。群臣議不一。王子曰。國之存亡。必有天命。當(dāng)與忠臣義士。收合民心。以死自守。力盡而后已。豈宜以一千年社稷。一朝輕以與人。王曰。孤危若此。勢不能全。吾不忍使無辜之民肝腦涂地。乃遣侍郎金封休。赍書請降。王子慟哭。徑入皆骨山。倚巖為屋。麻衣草食終其身。
(87) 新主指麗祖也。左。左降也。芼。芼兮縣。今慶州也。戶。戶長也。俞氏之先。有曰義臣仕于新羅。及羅亡。麗祖欲臣之??构?jié)不屈。麗祖惡之。貶為杞溪縣即古之芼兮也戶長。子孫貫焉。
(88) 初訥祗王崇信墨胡。子炤智王稍事佛教。至法興王。佛教始大興。自其后遂代盛焉。
(89) 孝成,宣德二王。遺命燒柩。散骨東海。
(90) 癄病也。二曼。善德王德曼。真德王勝曼。皆女主也。真圣王亦女主。雉照。呂雉武照也。德曼多知。唐帝嘗賜真平王牡丹花圖并花子。德曼曰。此花絕艷而畫無蜂蝶。是必?zé)o香。及種果然。一日蝦蟆大集于玉門池。德曼曰。蝦蟆怒目。兵象也。吾嘗聞西南邊谷有名玉門者。意者有鄰兵乎。命將搜之。果百濟(jì)軍入玉門谷。解鞍休士。遂擊殺之。又嘗預(yù)言死期。至其日果薨。勝曼長七尺。垂手過膝。真圣主淫虐殘毒。政亂國危。弓裔,甄萱,赤褲賊等。一時(shí)蜂起。主遂禪位于孝恭王峣。
(91) 初王建父隆。有并吞三韓之志。娶韓氏。居松岳南。有浮屠道詵來憩門外樹下。嘆曰此地當(dāng)出圣人。隆倒屣出迎。相與登松岳。道詵仰觀俯察。以一封書授隆曰。公明年必生子。既長可與此書。書秘世莫知也。及期果生建。多異兆。性寬厚有濟(jì)世之量。及長。投弓裔。弓裔暴虐失人心。會有王昌瑾買鏡事。事見上弘述,白玉,三能山,卜沙貴等。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小名也密謀推戴。建責(zé)諸將曰。吾以忠義自許。王雖暴亂。安敢有二心。諸將固勸不聽。其妻柳氏遽從帳中出。謂建曰。舉義代虐。自古已然。今聞諸將語。天命歸矣。何辭之力。遂提甲領(lǐng)以被之。于是諸將扶擁而出。遂即位。○以下高麗事。
(92) 鵠島今□□也。古昌今安東也。三師。三太師金宣平,權(quán)幸,張吉也。三季。三國之末也。群魑。指甄萱,弓裔等也。麗祖刱業(yè)之初。庾黔弼屢樹大功。已而王信譖言。流黔弼于鵠島。后與甄萱戰(zhàn)不克。王憂之。黔弼自謫中上書曰。臣雖負(fù)罪在貶。聞?wù)巛媲治?。臣已選丁修艦。愿上勿憂。麗祖見書泣曰。吾不明誤信讒。棄此忠臣。亟遣使召還。黔弼既還。大捷于槎灘之戰(zhàn)。新羅老幼迎泣曰。微大匡。吾其為魚肉乎。黔弼自是名振三韓。麗祖益寵之。麗祖克萱于古昌。以城主金宣平,權(quán)幸,張吉為大相。
(93) 麗祖既統(tǒng)三韓。初作訓(xùn)要以垂后世。書凡十條。護(hù)佛為首。識者非之。神劍事見上。契丹遣使來。歸橐駝五十匹。王以契丹嘗背渤海之盟。不足結(jié)歡。流其使。系橐駝萬夫橋下。皆餓死。史氏云終麗世。啟篡逆之禍。搆胡虜之釁。皆麗祖寵神劍餓胡駝之所由也。
(94) 卵。卵育也。閣。倚閣之閣也。群僭。王規(guī)以下諸強(qiáng)臣也。初麗祖納王規(guī)女為妃。生廣州院君。規(guī)欲立之。及惠宗立。規(guī)讒王二弟堯。及昭王知之。遇二弟益厚。規(guī)遂謀弒逆。一日王不豫。崔知夢知夢善解夢。太祖賜是名。奏將有變。宜移御以避之。王即潛徙重光殿。規(guī)夜率其黨。穴壁而入。寢已空矣。不得售。王知規(guī)將作亂。密與大匡王式廉謀應(yīng)變。及王薨。弟堯立。是為定宗。規(guī)將作亂。式廉引兵斬規(guī)。誅其黨三百馀人。史氏云太祖不知規(guī)之匪人。使居股肱之地?;葑谥?guī)逆謀而拱手謹(jǐn)避。五百年君弱臣強(qiáng)之端。已兆于此矣。
(95) 成宗時(shí)政治少康。嘗求言。上柱國崔承老上書極言。言甚切直。世以為麗朝言事之首。時(shí)契丹遣蕭遜寧。將兵來侵。大振聲勢??趾热罩痢M踝h欲割地。群臣無敢言者。獨(dú)徐熙力陳不可割。欲與一戰(zhàn)。王遣熙如丹營乞和。熙至丹營??苟Y不屈。理折蕭遜寧。辭氣忼慨。遜寧遂服。請和而還。
(96) 千秋太后皇甫氏。穆宗母也。私洞州人金致陽生子。與致陽謀立其子為王。忌大良君詢。強(qiáng)令出家。詢安宗郁子。即新羅王金傅伯父億廉之外孫。
(97) 瘤疣也。嶙嶾高崒貌。時(shí)有山涌于耽羅海中。山之始出也。云霧晦暝。地動如雷。凡七晝夜始開霽。山高百馀丈。周四十馀里。無草木。煙氣羃其上。望之如硫黃。史氏云唐武后時(shí)。山涌于地。謂之慶山。時(shí)有上書者曰。天氣不和則寒暑并。地氣不和則堆埠興。人氣不和則贅疣生。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剛?cè)岱匆?。故地氣隔塞而有山涌之異。竊以為非慶也。皇甫氏淫佚。大亂將作。故天降山異。
(98) 兆亂。康兆之亂也。王知致陽謀亂。召大良君。仍徵西北面巡檢使康兆入衛(wèi)。兆遂謀廢立。及大良君至即位。兆廢王為讓國君。王知不免。與太后號泣。出居法王寺。兆使人守之。誅致陽。流其黨及太后親屬。已而兆遣金光甫進(jìn)毒前王。不肯飲。光甫謂其從者安霸等曰。兆言前王若不飲。直行大事。報(bào)以自刃。否者吾屬族矣。是夜霸等遂弒前王。以自刎聞。踰月火葬。臣民莫不悲憤。而新王不知。至契丹興師問罪然后乃知之。
(99) 詢既被千秋后所逐。寓崇教寺。有僧夢見大星隕寺庭。變而為龍。又變?yōu)槿?。即詢也。后寓三角山神穴寺。太后屢遣人謀害。僧匿之地室中以避。詢乃上書曰。奸黨遣人圍逼。且遣酒食。臣疑毒不進(jìn)。與烏鵲。烏鵲斃。愿上憐救。會王有疾。召近密示詢書。又示劉忠正告變書告致陽逆謀之書也曰。朕朝夕入地。太祖之孫。惟詢在。卿等宜共扶之。于是群臣議遣皇甫俞義迎之。王手書勉其慎行。俞義等往迎于神穴寺。僧疑為奸黨所遣。匿不出。俞義等具道其所以。遂迎立之。是為顯宗。
(100) 顯宗既立。猶不知康兆弒逆之變。以兆為吏部尚書。于是契丹主自將步騎四十萬。號義軍。問康兆弒君之罪。且令擒送兆。王使兆御丹。兆以劍車排陣攻之。丹兵屢卻。兆遂有輕敵之心。與客彈棋不設(shè)備。
(101) 兆既慢敵?;蚋娴け?。兆曰。如口中之食少則不可。宜使多入。再告丹兵已多入。兆驚起曰信乎?;泻鲩g若見穆宗立于其后。叱之曰汝奴休矣。天伐詎可逃耶。兆即脫?長跪曰。死罪死罪。言未訖。丹兵縛兆裹以氈。載去斬之。
(102) 順興壬戌謄本作衿川更考
(103) 逮文。謂及于文宗也。歷顯德靖三宗而為文宗。文宗智略宏遠(yuǎn)。寬仁容物。躬勤節(jié)儉。用賢恤民。家給人足。號為太平。獨(dú)事佛尤甚。創(chuàng)興王寺于德水縣。移其縣于楊川。寺凡二千八百間。十二年而畢。塔以銀為里。以金為表。凡費(fèi)銀四百二十七斤。金一百四十四斤。古未有也。然用崔沖等。文教亦大興。
(104) 音律。雙冀五代時(shí)周人。嘗奉使東來。因仕于高麗。文憲。崔沖謚也。初光宗命雙冀知貢舉。冀以詩賦頌及時(shí)務(wù)策取進(jìn)士及第。高麗之置科舉自冀始。然亦專尚浮華矣。至顯宗以來。積勞兵革。文教未興。崔沖收召后進(jìn)。教誨不倦。諸生坌集。遂分九齋。各有標(biāo)號。謂之崔侍中徒。又有儒臣立徒者凡十二。世稱十二徒。沖徒最盛。東方學(xué)校自此始興。時(shí)人謂沖為海東之孔子。
(105) 睿宗初立。欲伐女真。而以喪未遑出師。后邊將報(bào)女真侵突邊城。其酋長以一胡蘆懸雉尾。轉(zhuǎn)示諸部落。其計(jì)不可測。王于是出重光殿佛龕所藏肅宗誓疏以示大臣。王猶豫未決。命崔弘嗣筮于太廟。遇坎之既濟(jì)。遂定議出師。以尹瓘為元帥。吳延寵副之。伐女真置九城。已而復(fù)還九城于女真。三四年民苦于兵。
(106) 猾鄰。女真也。宋徽宗通好女真。為滅遼之約。睿宗欲獻(xiàn)忠而無路。遂托病求醫(yī)于宋。愿得良醫(yī)上所親信者?;兆趽袂捕t(yī)。至則甚厚遇而久不召見。二醫(yī)怪之。私請館伴。一日得旨入見。王屏左右。密諭二醫(yī)曰。寡人非病也。有事欲達(dá)宋皇。聞宋欲與女真連和。夾攻契丹。此非良策也。我國與女真最近故常察之。人面獸心。貪婪如豺狼。何可與之共事。彼既克契丹。后必及宋。次必及我。宜有以備之。二醫(yī)曰。備之奈何。王曰。女真作一陣法。我思可勝之術(shù)。蓋如柺求蟹切。音箉。又古買切。音乖。子。馬之類也。二醫(yī)歸奏徽宗?;兆谂?zé)二醫(yī)。丞相童貫蔡京等恐語泄。乃為食食二醫(yī)。其一人出門吐血后不死。其一人歸即死。
(107) 仁仁宗也。索蕭索也。浿江今大同江也。睿宗薨。仁宗立幼沖。李資謙欲固其權(quán)寵。納二女為妃。勢益熾。王惡之。使智蔡文之子祿延等啚之。祿延等夜率兵入宮。先殺資謙黨拓俊京弟與子。于是資謙俊京圍宮城。王御神鳳門宣諭。流矢及御前。又縱火?;鹌葍?nèi)寢。王走至山呼亭??直缓?。請禪位于資謙。資謙猶畏公議不敢發(fā)。王步出西華門??【┩蝗霘⑹坛即M。遷王于重興院。左右皆賊黨。王郁郁無聊。獨(dú)與內(nèi)醫(yī)崔思全謀之。思全詣俊京。諭以忠義??【┬娜恢?。時(shí)資謙因十八子之讖。圖不軌。置毒餅中以進(jìn)。妃密白王以餅投烏。烏斃。又進(jìn)毒藥。妃陽躡而覆之。妃即資謙女也。于是俊京既聞思全之言。又因微事。與資謙有隙。乃決策討資謙。遂與金珦等奉王御軍器監(jiān)。嚴(yán)兵衛(wèi)召資謙囚之。悉斬其黨。流資謙于靈光。尋死。資謙之亂甫平。又有西京僧妙清。以詭誕惑眾。謂上京基業(yè)已衰。宮闕燒殘。西京林原驛。即陰陽家所謂大花勢有王氣。宜移御。朝臣鄭知常白壽翰等附之以為圣人。遂起新宮于西京。王御新宮受賀。清等誣言方上坐殿。空中有樂聲。清與知常等密作大餅空其中。穿一孔盛熟油。沉于大同江。油浮出水面。望若五色。因說王曰。大同江有瑞氣。此神龍吐涎。千載之嘉瑞也。時(shí)有業(yè)油韂音詹馬障泥也者告曰。熟油汎水則有異色。乃令泅者索之。果詐也。群臣見清稍露。多請誅者。清懼。遂與趙匡等。以西京叛。王命金富軾率師御之。富軾斬白,鄭二人。進(jìn)兵。列城震懼。以迎官軍。趙匡知不可抗。斬妙清及諸賊首。遣尹瞻請罪于朝。宰相文公仁等縛瞻下獄??飸植灰娚?。復(fù)叛殺王人無數(shù)。已而富軾攻拔西京??镒苑偎?。凡數(shù)年平。
(108) 清平山今春川也。山人。李資玄也。資玄容貌魁偉。性聰敏。登第為大樂丞。一日忽棄官入清平山。王屢詔徵之。資玄辭表曰。以鳥養(yǎng)鳥。庶無鐘鼓之憂。觀魚知魚。俾遂江湖之性。王知不可致。為幸南京。諭赴行在。因命留三角山清涼寺。由是資玄獨(dú)免于資謙之禍。
(109) 東山處士郭輿。睿宗即位。以舊知徵置左右。賜西華門外別業(yè)。輿固求退去。王又賜京城東若頭峰筑室以居。名曰東山齋。王數(shù)微行至其齋。其見寵遇如此。然輿自少不娶妻。守洪州時(shí)私一妓。遆期將滿。使飲藥。詐云仙去。潛攜至京。色衰遣還。又于山齋。常以婢妾隨其身。人爭笑之。
(110) 晛毅宗名?;鹫啕愃追Q宦為火者。王淫侈無道。日以游宴為事。賜宦者鄭諴犀帶。而疏諍臣鄭襲明。襲明知不可與有為。仰藥而死。王于是盡奪群臣第宅。列為離宮。筑毬庭。觀擊毬戲。日以為常。
(111) 毅宗與諸文臣游幸宴樂無虛日。扈從將士疲困生嗔。文驕武怨。一日王命武臣為手搏戲。欲因而厚賜以慰其心。文臣韓賴猜之。因相搏。遽批大將軍李紹膺之頰。即墜階下。王與群臣拊掌大笑。鄭仲夫勵聲詰賴曰。紹膺雖武夫。官是三品。何辱之甚。先是金富軾之子敦中。早登第氣銳。嘗以燭燃仲夫髯。仲夫手搏辱之。富軾訴王欲拷仲夫。仲夫逃免。至是又有韓賴事。于是仲夫與李高李義方等作亂。殺賴,敦中及諸文臣。屠戮殆盡。積尸如山。武臣益橫。凡戴文冠者。雖胥吏無一遺種。王懼召仲夫謀弭亂。仲夫不對而出。已而仲父等放王于巨濟(jì)。立王弟翼陽公皓。是為明宗。于是武臣號其所會處曰重房。
(112) 羠。羯羠也。明宗既立。遣庾應(yīng)圭奉表如金。金主不允前王之讓位。應(yīng)圭具服立庭。晝夜不移三日。金主勸食猶不食。至五日氣將絕。力不能立。數(shù)仆倒。金主憐其忠曰。有臣如此。當(dāng)降允詔。應(yīng)圭遂受詔而還。
(113) 契符合也。金甫當(dāng)起兵于東界。欲討仲夫。復(fù)立前王。使張純錫等至巨濟(jì)。奉前王出居慶州。已而甫當(dāng)兵敗。李義方鞠殺之。甫當(dāng)臨死。誤引諸文臣。義方等又盡殺文臣。投之江水。于是仲夫等遣李義旼于慶州圖大事。義旼出前王至神元寺北淵上。獻(xiàn)酒數(shù)杯。拉其脊骨。應(yīng)手有聲。便大笑。樸存威裹以褥。合兩釜投之淵中。忽有旋風(fēng)卒起。塵沙飛揚(yáng)。有僧泅取尸釜出水。魚鱉烏鳶不敢傷。遂瘞水濱。初毅宗宴金使。金使善相人。毅宗問曰。寡人壽幾何。金使曰。王之壽久不可數(shù)。今滿庭老少之臣盡逝然后有臨川之患。及庚癸之亂。老少文臣皆被害。而王亦遇淵上之變。臨川之說。至是果驗(yàn)。
(114) 立龍。趙位寵也。位寵起兵于西京。以討仲夫?yàn)槊?。列城響?yīng)。既而義聲寢衰。所為漸近叛逆。王遣尹鱗瞻討之。一日鱗瞻忽聞西京城上有人呼立龍。笑曰位寵其死矣。去人與頭。其能生乎。已而擒斬西京。平時(shí)崔忠獻(xiàn)以勇敢為將。其弟忠粹養(yǎng)鵓鴿。為李義旼之子至榮所奪。遂與忠獻(xiàn)捕誅義旼父子。悉斬其黨。忠獻(xiàn)自誅。義旼又大殺朝臣。廢王立平?jīng)龉珪G。是為神宗。專恣暴戾。毒痡生靈。虺蜴雖除。而?虎入室。四世執(zhí)國命。人主受其節(jié)制。自王規(guī)以下。代有老賊權(quán)奸。而忠獻(xiàn)尤甚焉。
(115) 翰林琴儀。白云李奎報(bào)號也。二人為時(shí)名儒而諂事忠獻(xiàn)。儀每立語忠獻(xiàn)馬前。奎報(bào)作忠獻(xiàn)男山茅亭記以頌美之。時(shí)人鄙之。
(116) 閔閔湜。令謨之子。彌沙彌。俗稱小君為沙彌虹。沙彌者。言虹一端接地。一端屬天。喻小君王子而母賤也。方丈智異山也。湜豁達(dá)有度。明宗諸少君。招權(quán)納賄。朝士爭附。獨(dú)湜不往。酒酣曰。虹沙彌輩敗國。其放曠多此類。時(shí)有韓惟漢者世居京都。見忠獻(xiàn)專政曰。難將至矣。攜妻子隱于智異山。清修苦節(jié)。世高其風(fēng)。未幾有丹蒙之難。
(117) 樂園趙沖獨(dú)樂園。威烈金就礪謚也。二寇。契丹蒙古也。沖出入將相。朝野倚重。當(dāng)?shù)っ芍畞y。與就礪同心協(xié)力。雍容杯酒之間。卻敵如神。國家賴安。為相。開獨(dú)樂園于東皋。與賢士大夫逍遙。以琴酒自娛。就礪身長六尺五寸。須過其腹。每盛服。令二婢分舉其須而后束帶。與沖合東真兵。擊丹寇。東真哈真語就礪曰。果與我結(jié)好。當(dāng)先遙禮蒙古皇帝。次禮萬奴皇帝。就礪只拜蒙古曰。天下安有二皇帝邪。哈真見就礪狀貌奇?zhèn)?。又奇其言。問年稱兄曰。吾行天下多矣。未見如公者。遂飲酒極歡。
(118) 怡崔瑀?,r改名怡。時(shí)忠獻(xiàn)死。其子瑀繼執(zhí)國命。沁水今江華也。神珠俞升朝也。升朝初名亢淳。工古文。世稱亢淳文。樸仁碩有藻鑒。嘗曰此子如照夜神珠。求不可得。祿轉(zhuǎn)。車名。時(shí)公卿會議御蒙。皆?,r旨。謂宜徙都避亂。獨(dú)升朝大言以為不可?,r不悅。于是迫王行?,r先集祿轉(zhuǎn)車百馀兩。以輸家財(cái)。王發(fā)開京入江華。時(shí)霖雨彌旬。泥濘沒脛。人馬皆僵仆。失所號哭者。不可勝數(shù)。
(119) 沆瑀子也。臺予也。先先祖也。播摒。播徙除棄也。沆弒其母。蒸其父所愛姬妾。稔惡愈甚。有鄭瑊者讒于沆曰。河?xùn)|監(jiān)務(wù)盧成與及第俞汝諧,鄉(xiāng)人李圭等。常置酒唱和。誹謗國政。有賢士搥胸日娼雛得意秋之句。沆大怒。斬成圭等。流汝諧等于海島。
(120) 崔沆死。子誼又嗣?;璋抵扇?。柳璥與林衍,金俊等。捕斬誼。悉誅其黨。崔氏始除。璥等與百官俱會泰定門。復(fù)政于王。未幾又有林衍之亂。衍蜂目豺聲。捷而有力。能倒身臂行。與柳璥等。共誅崔誼。又殺金俊。勢益熾專廢立。蒙人連遣使責(zé)前王之處。衍憂懣疽發(fā)背死。子惟茂繼執(zhí)父權(quán)。尋反伏誅。
(121) 三抄。三別抄也。初崔瑀以國中多盜聚勇士。每夜巡行禁暴。名曰夜別抄。后稍益眾。遂分為左右。又以國人自蒙逃還者為一部。號神義軍。是為三別抄。權(quán)臣厚其祿。養(yǎng)為爪牙。籍其力?;ハ嗾D除叛逆。及元宗復(fù)都舊京。初崔瑀?高宗遷都江華。后蒙人以不出陸。威喝日至。至是遂還都開京。三別抄有叛心。裴仲孫,盧永禧等。悉載寶貨子女。棄江華南下寇掠。轉(zhuǎn)入耽羅。上洛公金方慶。敬順王遠(yuǎn)孫。母有娠。屢夢餐云霞。常曰。云氣常在吾口鼻。兒必神仙來。及生。方慶嚴(yán)毅寡言。不拘小節(jié)。年至八十九。頭發(fā)不白。倭寇之亂。方慶屢有大功。倭人畏方慶遠(yuǎn)遁。又嘗征濟(jì)州。平別抄之亂。
(122) 忠烈王馳騁游畋。窮極奢侈。寵尹秀及僧祖英等。侍史沈諹極諫。王大怒關(guān)木索。置碎瓦股間。迭令人踏之。問首發(fā)此議者。諹終不言。郭預(yù),閔漬等救解乃免。時(shí)有伍允孚者。世為太史。精于占候。又善卜筮。性切直。每以國事為己憂。或見王失。或因天災(zāi)。必懇懇入諫。不聽則涕泣固爭。期于必從。嘗告朔于太祖真殿。且拜且泣曰。太祖太祖。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因嗚咽不自勝。誠懇如此。為人貌丑寡言笑。
(123) 崔碩出守升平。今順天也。舊俗守將遆還。贈馬七匹。使自擇。及碩還。邑人以故事持馬請擇。碩笑曰。馬能至京足矣。何必?fù)?。且曰。吾在邑時(shí)有牝生駒。今帶以來。是我貪也。遂還馬與駒。州人立石頌德。號八馬碑。朱悅性剛直。不與世俯仰。常勵聲罵座。伸腳捫虱而談。旁若無人。貌丑。鼻如爛橘。嘗與宰相言。悅坐聽貌甚倨。宰相使吏責(zé)曰。宰相語。宜伏地聽。悅曰。宰相語伏地聽。君上語。將掘地聽乎。王常曰。此老貌雖如鬼。心則如水。
(124) 郭預(yù)性平澹勁直。雖貴顯。如布衣時(shí)。其在翰苑。每雨中跣足持傘。獨(dú)至龍化池。賞蓮賦詩。后人高其風(fēng)致。多詠其事。薛公儉亦廉謹(jǐn)清儉。嘗臥疾。布被莞薦。蕭然若僧居。蔡弘哲見而嘆曰。自吾輩而望公。所謂壤蟲之于黃鵠也。
(125) 巴江今陽川也。高宗末。溟州吏金遷母與季子德獜。被虜于蒙人之難。遷時(shí)年十五。日夜號泣。時(shí)被虜者多道死。遷聞母亦死。服衰終制。后十四年。有百戶習(xí)成者自元來。呼溟州人于市三日。適遷友旌善人金純應(yīng)之。成授遷母書。書云我生到某州某家為婢。遷執(zhí)書痛哭。遂乞貸赍金往遼陽天老寨。訪軍卒要左家。有一嫗鶉衣垕面。遷見之。不知其為母也。嫗備言鄉(xiāng)貫屬籍。且曰。德獜隨我到此。已十九年。今在西鄰天老家為奴。遷聞之失聲下拜曰。兒不孝。使母至此。母執(zhí)遷手泣曰。汝真吾兒邪。吾謂汝死矣。遷遂懇乞要左。以金贖母以歸。會金方慶回自元。召見遷母子。嗟嘆不已。言于府給廚傳。送至溟州。于是其父子陵。其夫宗衍皆無恙。后六年。天老之子以德獜來。遷又贖之。遂為母子兄弟如初焉。民有兄弟偕行者。弟得黃金二錠。以其一與兄。至陽川江。同舟而濟(jì)。弟忽投金于水。兄怪而問之。弟曰。吾平日愛兄甚篤。今而分金。忽生忌兄之心。是不祥之物也。不若投之江水而忘之也。兄曰。汝言誠是。亦投金于水。世謂之投金江。
(126) 文成安珦謚也。管管屬也。珦嘗憂庠序大壞。以興學(xué)養(yǎng)賢為己任。令各出銀布。歸之養(yǎng)賢庫。永為教養(yǎng)之資。以馀貲購先圣及七十子畫像祭器樂器六經(jīng)子史。以教授之。于是七管十二徒十二徒見上諸生橫經(jīng)受業(yè)者。不知其數(shù)。天理復(fù)明。文風(fēng)大興。為東方道學(xué)之祖。及卒。十二徒皆素服祀圣廟。
(127) 白頤正入元。時(shí)程朱之學(xué)始行。頤正得而學(xué)之。及東還。李齊賢,樸忠佐首先師受。禹倬得程傳。始為箋釋。以教學(xué)者。
(128) 文益漸嘗奉使如元。得木綿種歸。屬其舅鄭天益種之。初不曉培養(yǎng)之術(shù)。幾盡枯。只一莖在。比三年遂大蕃。其取子車繅車。皆天益創(chuàng)之。
(129) 腆元宗名。烈忽必烈也。元宗為太子時(shí)。忽必烈從其父憲宗南征。觀兵江南。太子遂南轅。間關(guān)至梁楚之郊。忽必烈適班師北上。太子軟角烏紗幞頭廣袖紫羅袍犀鞓象笏。奉幣迎謁于道左。眉目如畫。周旋可則。忽必烈驚喜曰。高麗萬里之國。唐太宗親征而不能服。今世子自來。豈非天哉。厚寵之。待以藩王之禮。會本國告高宗薨。乃命達(dá)魯花赤,達(dá)魯花赤。蒙使來在高麗監(jiān)國者之稱號。束里大等護(hù)歸。立為王。又以公主妻世子諶。自是世結(jié)舅甥之好。百年民不知兵。
(130) 烈宣。忠烈,忠宣也。上都指元朝也。膚愬。膚受之愬也。初忠烈王諶生子謜。謜嫉王寵姬無比恃愛弄權(quán)。及母薨。謜自元奔喪。告王曰。母死有所由。請鞫內(nèi)寵妒媚者。王曰。且待闋服。謜擅令尹吉孫,李茂等。鞫無比等巫蠱事。稍得其狀。悉斬之。納崔文妻金氏于王。以慰無比之死。封淑昌院妃。已而元詔王傳位于謜。謜即位。是為忠宣王。忠宣王尚元公主無寵。公主妒恨訴于元。元趣王入朝。以國王印復(fù)授忠烈。忠宣遂如元。帝問從臣安珦曰。汝王何不近公主邪。珦曰。閨闥之事。非外臣所知。以是為問。豈足聽問。帝嘆曰。此人知大體。庸可以外人輕之邪。遂不復(fù)問。忠烈既復(fù)位。狎昵群小。倖臣吳祁等漁取女色。教以新聲。其歌云三藏寺里點(diǎn)燈去。有社主兮執(zhí)吾手。倘此言兮出寺外。謂上坐兮是汝語。又云有蛇含龍尾。聞過泰山岑。萬人各一語。斟酌在兩心。其高低緩急。無不中節(jié)。祁等既以譖佞得幸。離間王父子。無所不至。人皆切齒。畏禍不敢言。于是元沖甲,洪子藩等圍王宮。執(zhí)祁押送于元。流安西。其后忠烈如元。欲沮忠宣還國。又信王惟紹,宋璘之言。欲以忠宣妃改嫁瑞興侯錪。王宋等又讒曰。前王甚怨王。王雖慈愛。適以賈禍耳。王獨(dú)不見無比事乎。會王更衣出。仆地折齒。數(shù)日不能食。王宋等又因以譖前王不謹(jǐn)侍奉之罪于元。宰相洪子藩,崔有渰,高世等。上書中書省。極言王宋離間之罪。且請奉王以還。王既還。忠宣在元。遙制其權(quán)。國政悉歸于忠宣。及王薨。忠宣嗣位。
(131) 忠宣王蒸其父姬淑昌妃。祭酒禹倬時(shí)以監(jiān)察糾正。衣白衣。持斧束蒿。上疏極諫。近臣不敢讀。倬厲聲曰。君為近臣。不能格非。乃逢惡如此邪。左右股慄。王亦有慚色。然不改。
(132) 王既不從禹倬之諫。又殺其世子鑒。
(133) 王如元久留。不欲歸。乃傳位于長子燾。是為忠肅王。又以侄皓為世子。己為上王。搆萬卷堂于燕邸。與李齊賢中朝學(xué)士閻復(fù),姚燧,趙孟頫,虞集等。日考究書史以自娛。
(134) 忠宣與宦者禿古思有隙。禿古思日夜譖王于帝。帝遂流忠宣于吐蕃撒思結(jié)之地。去京師萬五千里。李齊賢,崔誠之等。獻(xiàn)書元丞相拜住曰。我老上王公主子。世祖親甥也。歷事五朝。既親且舊。但功成不退?;忌?。毀形易服。流竄萬里。顛崖絕險(xiǎn)。十步九折。層冰積雪。四時(shí)一色。革船渡河。牛箱野宿。間關(guān)半年。方至其域。飯麥土屋。辛苦萬狀。支體羸瘠。須發(fā)皓白。已及四年?;谶^亦多。乞奏天子。俾還本國。以終天年。拜住遂奏。量移于朵思麻之地。尋召還。拜住元亡。奔竄至我國。匿眢井。有人執(zhí)之以來。太祖賜名韓復(fù)。
(135) 忠肅王嘗嫉權(quán)漢功等倚上王。招權(quán)納賄。及上王被流。王囚漢功。漢功從廁竇逃。王捕囚杖流。漢功怨王。乃謀立忠宣侄皓。上書元宰相。譖王請立皓。閔宗儒。湜孫也。嘆曰。臣為君隱直也。吾忍吠吾主邪。執(zhí)義尹宣佐曰。吾不知吾君之非。以臣訴君。狗彘不為。遂皆不署。
(136) 禎忠惠王名。忠肅子也。淫縱聚麀。失德滋甚。李兆年極諫。王不能堪。踰墉而走。元因曹頔等之訴。執(zhí)王以歸。尋宥還。愈肆荒淫。兆年又諫不聽。乃嘆曰。吾不能格王。不去何為。遂還鄉(xiāng)。終身不出。于是元復(fù)遣乃住,朵赤,別失哥等。執(zhí)王以歸。朵赤等蹴王縛之。掖王載一馬馳去至肅州。王索衾于州守安勻。勻不獻(xiàn)。朵赤以鐵尺捶勻曰。汝為此州誰力耶。于是金倫會宰樞議乞還。權(quán)漢功又立異。元乃以檻車流王于揭陽曰。汝為人上。剝民已甚。以汝血啖天下之狗。豈為足哉。揭陽去京二萬馀里。王行至岳陽薨?;蛟朴鲽c?;蛟剖抽俣?。國人聞之皆欣躍。初道路歌曰。阿也麻古之那。從今去何時(shí)來。解之者曰阿也麻。岳陽亡也。古之那。故之難也。
(137) 顓恭憫王名。時(shí)有紅巾賊遍天下。賊魁關(guān)先生,破頭潘等。攻陷元都。轉(zhuǎn)渡鴨江襲安州。至興義驛。都人皆潰。王避亂急出崇仁門。老幼顛仆。子母相棄??蘼晞犹斓?。聞賊已逼。王徑渡臨津。駐駕江岸。顧瞻山河。謂元松壽,李穡等曰。風(fēng)景如此。卿等政宜賦聯(lián)句。
(138) 王既為紅賊所逐。間關(guān)僅至福州。今安東也。以鄭世云,安祐,李芳實(shí)為將討賊。世云等大破紅寇。收復(fù)京城。于是金鏞忌其功。又素忌世云。矯旨令祐等殺世云。因以為罪。而矯旨盡殺祐芳實(shí)。芳實(shí)子年甫十歲。道乞食。人爭饋之曰。我輩安寢食。三元帥之功也。至有泣下者。王不知三人之死。而寵鏞益甚。還至興王寺。鏞遣其黨。突入王寢殿。宦者李剛達(dá)負(fù)王入密室。蒙毯而匿。公主坐當(dāng)其戶?;抡甙捕汲嗝差愅?。盜以為王而殺之。并殺大臣洪彥博。王既還都流鏞。已而遣林堅(jiān)味,金斗鞫之。鏞不服。堅(jiān)味曰。何以殺安都赤乎。鏞無以對。遂轘之。王聞鏞死。泣曰誰可恃者。
(139) 初奇轍兄弟納女于元為后。倚后勢驕恣。及奇氏敗。奇后怨王。崔濡適在元知之。說后謀廢王。立德興君塔思帖木兒。王遣李公遂。陳情于元。公遂行至西京。謁太祖原廟。誓曰不復(fù)吾君。臣不還。至京。明王無罪而有功。后公遂內(nèi)從也。雖稍解怒。猶未已。凡王陳情之辭。輒被崔濡沮遏。王不得已遣將防御。于是百官上書中書省曰。德興君。忠宣王出宮人嫁白文舉而生者也。而奸濡誣告。奪我王位。乞執(zhí)送塔思及濡。以快國人之憤。已而塔思屯遼東。王遣崔瑩擊走之。公遂自元為書。納竹杖中報(bào)曰。塔思在永平。濡又執(zhí)權(quán)。愿勿弛備。居未幾。元丞相孛羅言于帝。命王復(fù)位。檻送濡。公遂亦東還。公遂之還。忠義聞天下。出燕京齊化門。令蒼頭吹笛曰。天下之樂。復(fù)有加此者乎。
(140) 旽桀驁日甚。王亦稍不自安。旽恐王忌之。遂謀反??倘张e事。議郎李韌備知其謀。陰藉記之。匿姓名稱寒林居士。夜投書宰相金續(xù)命家。微服亡去。續(xù)命以書聞。捕訊其黨皆服。遂流旽于水原。已而因群臣言。遣使鞫旽誅之。支解以徇。旽性畏犬。又縱淫。常殺烏鴨白馬。以助陽道。時(shí)人謂旽為老狐精。
(141) 恭憫王薨。祦立。又荒淫無度。時(shí)明高皇帝初定天下。致書詔諭。又遣使者林密,蔡斌。來責(zé)貢馬。初恭憫之遇弒也。或謂李仁任仁復(fù)兄也曰。自古國君見弒。宰相先受其罪。帝若問先王之故。公必不免。莫如和元。仁任然之。遂遣安師琦。密令護(hù)送使金義殺蔡斌。執(zhí)林密歸于元。會尹彝,李初又以祦非先王之子譖于明。明人遂與之絕。時(shí)仁任等主事北。鄭夢周等主事南。后夢周奉使如京。帝始召見。許通朝聘。又詔立鐵嶺衛(wèi)尋罷。于是祦欲攻遼。徵八道兵。詐稱獵西幸。與崔瑩獨(dú)決策犯順。我太祖陳其不可。祦不聽。發(fā)四萬兵。以瑩為都統(tǒng)使。我太祖領(lǐng)右軍。我太祖請班師。祦,瑩不聽。我太祖進(jìn)次威化島。今遼東也。諭諸將曰。若犯上國。獲罪天子。宗社生靈。禍立至矣。吾請還師。王信崔瑩不從。盍與公等見王。陳禍福以安宗社。以安生民乎。眾曰唯命。于是回軍渡鴨綠江。時(shí)天雨多而水不漲。師既渡。大水急至沒全島。人皆神之。師屯崇仁門外。諸將郭忠輔等直入宮中。執(zhí)瑩出。流于高峰。
(142) 高峰今高陽也。崔瑩惟清五世孫。性剛直忠清。有膂力智略。大小百戰(zhàn)。未嘗一敗。其父雍臨終。戒瑩曰汝宜見金如石?,摻K身佩服。不事生產(chǎn)。務(wù)儉素。身都將相。久典兵權(quán)而關(guān)節(jié)不到。世服其清。然性少戇無學(xué)術(shù)。事皆斷以己意。喜殺立威。卒以犯順被流。至昌時(shí)。群臣交章請罪。遂斬之。尹紹宗論瑩曰。功蓋一國。罪滿天下。世以為名言?,撆R刑。曰我平生若有貪欲之心則墓上草生。不然則不生矣。果不生。至今禿赭。人謂之赤冢。
(143) 昌祦?zhàn)右病,幑ё屚趺?。祦欲害回軍諸將。諸將遂放祦于江華。曹敏修欲立祦?zhàn)硬R皂n山君李穡為時(shí)名儒。欲籍其言。密以問穡。穡曰。當(dāng)立前王之子。遂立昌。穡又以為江華遠(yuǎn)地。不可使有放君之名。遂遷祦于驪興。今驪州也。金佇,鄭得厚往謁祦。祦泣曰。不堪郁郁居此。但得一力士。害李侍中。吾事濟(jì)矣。仍遺劍使所善郭忠輔圖之。忠輔奔告于我太祖。太祖與沈德符,池涌奇,鄭夢周,契長壽,成石磷,趙浚,樸葳,鄭道傳等會興國寺。即世所稱九功臣也。于是共立定昌君瑤。廢祦昌為庶人。○史云恭憫王性不喜色。又不能御女。乃置子弟衛(wèi)。選年少貌美者屬焉。于是洪倫名臣彥博之孫等四五人。以淫穢得幸。王慮無嗣。使倫等強(qiáng)辱諸妃。冀其生男。以為己子。一日宦侍崔萬生密白王曰。益妃有身。王問誰與合者。萬生曰。妃言洪倫也。王曰。吾欲殺倫以滅其口。已而復(fù)曰。汝知此謀。亦當(dāng)不免。萬生懼。是夜與倫等。乘王醉弒之。頭髓穿壁。血流滿地。于是太后及侍中慶復(fù)興。既誅倫萬生等。欲立宗親。李仁任欲立祦。祦者即所謂牟利奴也。初辛?xí)H納私婢般若。生牟尼奴?;蛟茣H屬伴僧能祐。使就產(chǎn)于其母家。七日而般若還。能祐母收而養(yǎng)之。未幾兒死。能祐恐被旽讓。竊取他人兒養(yǎng)之。般若亦不知非其兒也。一日王之旽家。旽指其兒曰。愿上為養(yǎng)子以立后。王心許之。后謂近臣曰。吾嘗至?xí)H家。幸婢生子牟尼奴。元子在。吾無憂矣。至是慶李等議未決。李壽山曰。今日之事。當(dāng)在宗室。永寧君瑜,王安德等。希仁任旨。大言曰。王以祦為后。舍此何求。遂立祦。王嘗使祦母韓氏。韓氏恭憫后宮也。祦既立。般若夜?jié)撊胩髮m啼號曰。我實(shí)生主上。上何母韓氏邪。仁任等下般若獄治之。般若指新創(chuàng)中門曰。我若冤。此門必頹。言未已。門果自頹。竟沉殺般若于臨津。始韓氏之卒也。燒其尸?!龉怯诜疃魉滤闪?。祦備儀衛(wèi)。移葬其骨于顯陵之西。恭憫陵也。轜車將發(fā)。忽火起。延燒儀物。惟柩救免。其后我太祖廢祦昌而立瑤。鞫李穡迎祦立昌之罪。迎祦置黃驪事見上。穡曰。去年朝京。禮部尚書李原明曰。汝國逐父立子。安有是理。吾還謂李侍中曰。原明之言耳可聞??诓豢傻馈S媒???擅夥啪?。但此言而已。又嘗語人曰。晉元姓牛而承統(tǒng)。東晉君臣。安之而不革者。必以胡羯交侵。江左微弱。若不憑依舊業(yè)。安能系屬人心。舍而創(chuàng)造。難易絕矣。吾不敢異于立昌者。亦此意云。
(144) 郁攸火焰也?!鲅磕跻病N骶┙衿饺?。宜州今高原也。我太祖潛邸里。有童謠曰。西京城外火光。安州城外煙光。往來其間。李元帥。愿言救諸黔蒼。未幾有回軍事。至恭讓時(shí)。有大枯樹復(fù)生于宜州。人謂開國之兆。
(145) 髑髏劍也。濊濊血殷貌。鄭夢周知趙浚,鄭道傳等有推戴我太祖意。欲乘太祖疾篤圖之。太宗與李濟(jì)太祖弟和之婿等謀去夢周。卞仲良亦太祖侄婿泄其謀于夢周。夢周詣太祖邸。欲觀變。太宗曰。時(shí)不可失。乃遣趙英圭等。要于路擊殺之。至今善竹橋有血痕。
(146) 金鰲山名。今善山也。門下注書吉再見國家將亡。辭以母老。棄官歸鄉(xiāng)。我太祖即位。屢徵不起。自陳不事二姓之義。學(xué)者宗之。稱冶隱先生。
(147) 參議李養(yǎng)中革命之后??构?jié)不仕。遁居村莊。徵不起。太宗嘗幸廣州召之。養(yǎng)中野服攜琴以見。上終不能奪其志。掌令徐甄開國后。遁居衿川??钋俺髟娫魄лd神都隔杳茫。忠良濟(jì)濟(jì)佐明王。統(tǒng)三為一功安在。卻恨前朝業(yè)未長。臺諫請罪之。太宗曰。甄夷齊之流也。不可罪也。
(148) 禮儀判書金澍奉使朝京。還到鴨江。聞革命。寄其妻柳氏書曰。忠臣不事二君。吾渡江。無所容吾身。君有娠。若男也名以揚(yáng)燧。女也名以命德。因送朝服及靴曰。以此為信。與君合葬。以到江上還向中朝之日祭我。遂還入中國。居于荊楚之間。世稱籠巖先生。元天錫原州人。自號耘谷。見麗季政亂。隱居雉岳山不仕。與李穡友善。每傷時(shí)感慨。太宗微時(shí)。嘗從受業(yè)。既即位。屢召不起。乃親枉其廬。天錫避不見。只招炊婢。賜之食而反。天錫晚年。手書六卷。記麗末時(shí)事。革世后直書新國。不稱國家。糊其封。題之曰非賢子孫不能開。后有子孫開見大驚曰。吾家族矣。遂火之。其書不傳。
(149) 革命后諸王氏相率入松京深谷中。以終其身。后人名之曰杜門洞。
(150) 國政大小。皆決于元。至有吐蕃揭陽之禍。
(151) 首出指赫居世,朱蒙。仁賢指箕子也。
(152) 硨磲炮名。我太祖臨陣。常用硨磲。敵聞硨磲聲。已知為太祖而畏之。朝清。會朝清明也。